1. 简单百科
  2. 戴维·柯鲁克

戴维·柯鲁克

戴维·柯鲁克(David Crook,1910~2000年),男,英国人,新闻工作者、教师。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者。

戴维·柯鲁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8年来华,他曾任职上海圣约翰书院、成都金陵大学。在成都任教时,结识妻子伊莎白·柯鲁克,1942年两人在伦敦结为夫妻。1947年底,经英国共产党总部介绍,柯鲁克夫妇以观察员身份进入河北省武安市十里店村,考察解放区土地改革,并合著《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自编《汉英词典》,在柯鲁克等专家的努力下完成。

戴维·柯鲁克夫妇二人长期工作在外语教学一线,参与英语教材和《汉英词典》的编写,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建设和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00年,戴维·柯鲁克在北京去世。

个人经历

戴维·柯鲁克,1910年生于英国伦敦。1934年,戴维·柯鲁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后加入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主义的“国际纵队”。

1936年,正在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柯鲁克读到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书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1938年,柯鲁克来到上海市,任教于圣约翰大学。在成都任教时,结识妻子伊莎白·柯鲁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柯鲁克和伊莎白回到英国。1942年,两人在伦敦结婚,并一起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中。二战结束后,柯鲁克夫妇先后进入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中国问题。重读《 西行漫记》再次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兴趣。英共中央支持柯鲁克夫妇的想法,为他们开具了介绍信。

1947年11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柯鲁克与妻子到达河北省武安县十里店村。在这里,他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深入考察十里店农民的家史、经济现状和土地改革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后来,这段经历被写进柯鲁克与伊莎白·柯鲁克共同执笔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中。这两本书反映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情况,成为研究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资料。

1948年夏,完成调查研究的柯鲁克夫妇准备返回英国。这时,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王炳南找到他们,希望他们留下来教授英语,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训外交人员。柯鲁克夫妇答应了。不久就来到了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从此,这对夫妇走上了英语教学之路。

1959年,戴维·柯鲁克夫妇合作撰写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在伦敦出版,1979年内容更全面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在纽约出版。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自编《汉英词典》,在柯鲁克等专家的努力下完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柯鲁克和妻子相继退休。2000年,戴维·柯鲁克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戴维·柯鲁克参与英语教材和《汉英词典》的编写,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建设和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编纂《汉英词典》

1954年,外国语学校迁至北京西郊魏公村。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次年,柯鲁克一家搬进学校宿舍区南楼的两居室,这一住就是50多年。20世纪60年代,柯鲁克接到利兹大学聘书,夫妇俩曾考虑回英国定居。但就在此时,苏联停止援助中国的消息传来。他们考虑再三,决定留下来。在柯鲁克看来,这时候离开中国,就是抛弃最珍贵的朋友,这会让他良心不安。

“文化大革命”中,柯鲁克夫妇曾经蒙冤受屈。当很多人认为柯鲁克会就此离开中原地区时,他却没有走,而是迅速投身《汉英词典》的编工作。

柯鲁克和专家们对《汉英词典》逐条审阅和修改,很多词条被专家反复斟酌,几经调整。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曾经的翻译是:“three cobblers pooling their wits together equal Zhuge Liang in brains.”到第五稿时,吴景荣教授把后半部分改成“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看到这个改动,柯鲁克很受启发,灵机一动,便脱口而出:“three cobblers with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如此,一个同原文对应又前后对称的好翻译出现了。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自编《汉英词典》,在柯鲁克等专家的努力下终于完成。有同事对柯鲁克说:“经过这几年努力,你都已成了词典学家了。”他却不以为然,谦逊地表示:“要是说我还算得上个词典学家,那也只是个‘赤脚词典学家’而已。”

心系学校

身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从教学方针到盖自行车棚,柯鲁克常常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对于老师和同学们比较集中的意见想法,他会先做调查,把情况弄清楚,然后提笔写意见,而且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不摆顾问架子。

为宣传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柯鲁克建议写一篇文章给《中国日报》。文章由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胡文仲起草、柯鲁克修订,最后发表在《 中国日报》1985年3月14日第5版,题目是“University Studies Move With Times”(《大学教育要紧跟时代》)。这不仅是第一次在《中国日报》上全面介绍北京外国语学院,也是第一次用“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取代“Beijing ForeignLanguages Institute”。北京外国语学院新译名正是由柯鲁克最终确定,一直沿用至今。

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柯鲁克和妻子相继退休,但他们关心学校、关心教育的热情不减。当时一批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来北外进修,口语能力普遍不强。为帮助这些老师提高口语水平,柯鲁克夫妇把他们分成若干组,每天晚上都会邀请他们到家里讨论、交谈。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戴维·柯鲁克与妻子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在成都任教时结识。1942年,戴维·柯鲁克与妻子伊莎白·柯鲁克在伦敦结婚。戴维·柯鲁克与妻子伊莎白育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柯鸿冈(Paul Crook),柯马凯(Michael Crook)与柯鲁(Carl Crook)。曾经有人问柯鲁克,为什么不离开中国。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为什么要离开中国,我的工作在这里,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朋友和同事在这里。

个人健康

2000年,戴维·柯鲁克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0岁。

书籍作品

后世纪念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楼东侧,绿树环绕下,矗立着一座西方面孔的半身铜像,下方镌刻着“戴维·柯鲁克:英国人、犹太人、共产党员、中国人民的朋友”。

2010年10月20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中国人民的朋友戴维·柯鲁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戴维·柯鲁克先生的夫人外国老专家伊莎白·柯鲁克及全体亲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刘结一、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建平、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刘常珍、北京市外办副主任张谦人民日报社海外版主编钱江,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杨学义、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副校长钟美荪等领导,戴维·柯鲁克和伊莎白·柯鲁克夫妇的朋友们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师生出席了纪念会。

北外副校长钟美主持纪念会。纪念会上,英语学院教师王家湘以及学生代表向柯鲁克先生的夫人伊莎白·柯鲁克老师献花。全体与会者一起观看柯鲁克同志生平短片

人物评价

傅莹回忆,伊莎白老师任职教学期间,用坚定的态度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严格、严谨地引导大家走上学习的道路。伊莎白和柯鲁克夫妇有着丰富的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对中国的观察更加细腻、教导也更加自然柔和。他们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去,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们受到鼓励,激发对外语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见证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出了一批批学生投入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希望现在和未来的北外人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傅莹 评

戴维·柯鲁克与夫人伊莎白·柯鲁克是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他们合作撰写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这两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使西方人真实了解了中国的土改运动。——中国青年报 评

参考资料

大卫·柯鲁克: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北京日报APP北京号.2023-12-14

大卫·柯鲁克: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北京市方志馆.2023-12-14

柯鲁克: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保有热忱与坚定.中国青年报.2023-12-14

共产主义战士与红色资本家.三联生活周刊.2023-12-14

各界人士纪念柯鲁克诞辰100周年.中国青年报.2023-12-14

敬爱的伊莎白同志永垂不朽.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12-14

北外举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两周年纪念暨伊莎白同志追思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12-14

大卫·柯鲁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中国政府网.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