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圣约翰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成立于1879年,由上海苏州河岸的培雅、广恩两书院合并而成,1896年改称圣约翰学校,1906年改称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旧址位于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学校为近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素有“东方哈佛”之称。
1879年9月1日,书院正式开学,初设西学、国学、神学三门课程。1888年6月卜舫济推动了英语教育和科学教育两项改革。1890 年, 圣约翰大学书院开始开设大学课程。1906年,圣约翰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取得大学地位。1906—1911 年,圣约翰大学先后建成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个相对独立的学院。191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19年推行的“中学”和“西学”、“分斋分科”教学的模式。1936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女生,并推行男女同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圣约翰于1937年8月16日发出停学通知,于1942年继续开办学校。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与美国圣公会完全脱离关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裁并撤销,各学系并入各个大学,并在旧址上联合多个大学组建了华东政法大学。
圣约翰大学知名校友有刘鸿生、周诒春、顾维钧、宋子文、颜福庆、牛惠生、牛惠林、邹韬奋等。圣约翰大学历年建设的主要建筑有礼拜堂、怀施堂、罗氏图书馆、思颜堂等,多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保存较好。1994年2月15日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2003年12月22日公布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4年4月4日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准备时期
1847年6月17日抵达上海的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第一任主教文惠廉,把教育作为传教的重点,分别于1865年和1866年兴办了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培雅和度恩书院只有高小程度,它们后来发展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高等学府,施约瑟主教、中国牧师颜永京以及后来的卜舫济校长起了显著的作用。培雅和度恩书院只有高小程度,它们后来发展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高等学府,施约瑟主教、中国牧师颜永京以及后来的卜舫济校长起了显著的作用。施约瑟于1877年在纽约天恩堂被祝圣为中国布道区第三任主教。他总结了圣公会和其本人在华宣教的经验,认为直接宣教在中国举步维艰.圣公会在华传教事业必须有一“新的转折”,这一转折,就是建立一所教会大学。美国圣公会于1877年8月批准了施约瑟的建校计划。将在上海的度恩、培雅两书院合并成为新校的核心。至于校名,主教属意在异教世界宣道颇力的使徒约翰,故定校名为圣约翰大学书院(英文校名为St.John’sCollege)。
1878年底,在沪西曹家渡以西的吴家宅创办了圣约翰书院,颜永京协助施约瑟筹办新校。圣约翰建成后,颜永京担任学监,并实际上主持书院的工作。1898年颜永京去世时卜舫济曾评价说:“颜氏在建立圣约翰书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募资购地,兴建校舍都应归功于他。他还主持书院达八年之久,把英语教学引入课程,为现在这个学校奠定了基础。
成立初期(1879年-1906年)
1879年4月14日,施约瑟主教主持了圣约翰书院的奠基礼。9月1日,书院正式开学,来自培雅、度恩两书院和圣公会神道学校的三十九名学生来校报到。他们的衣服、饮食、书籍文具等均由教会免费提供。初设西学、国学、神学三门课程。采用越南语、方言同时授课的方式。1881年,任英语教习的舫济牧师(F.L.HawksPort)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
1888年6月圣公会牧师卜济正式出任圣约翰监督职卜舫济初到圣约翰主要推动了两项改革:一是英语教育,二是科学教育。他认为英文是传播新教育的利器,华人研究英文,可以增进智慧,铲除排外之成见,增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占据商界重要地位。由于卜舫济等人的努力,1884年后,英语渐成圣约翰的教学语言。卜舫济还十分重视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教育是“思想训练的最佳方式”,并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1890 年, 圣约翰大学书院开始开设大学课程。1892 年,卜舫济正式着手创办“正馆”,即大学部。
1895年新校舍落成,取名怀施堂,以纪念施约瑟主教(后改名为“韬奋楼”)。1896年美国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向圣公会布道部建议扩大圣怀施堂约翰书院为圣约翰学校:一、成立由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组成的大学部;二、文理科学制为三年、医科学制为四年;三、神学科学生须为文理科毕业生。于是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卜舫济任学校校长,文恒理任医科主任,神科主任由郭斐蔚兼任。通过科系设置和学制上的进一步规范,到 1896 年圣约翰书院已形成了包含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基本教学格局,成为上海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但在这一时期的圣约翰大学书院教育,主体上仍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 1890 年,圣约翰书院仅有大学生 2名,1895 年增至 6 名,到 1899 年增至 27 名。 1899年格致室落成,内有物理、化学试验大的平家室,课室及博物馆等,中国有专门校舍教授自然科学,此馆实开其端。
1898年,圣约翰曾获得两江总督刘坤一所赠的200支枪,此后每周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是中国最早对学生实行军训的大学。1900年1月22日,圣约翰成立大学同门会。同学会在财政上支持母校:通过设置奖牌、奖杯。奖学金、提供贷款安排就业等方式,鼓励和资助在校学生:通过咨议会、校董会参与校政。1901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式的足球队。1904年文理科改为四年制,并建成思颜堂,以纪念颜永京牧师。1906年,圣约翰大学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取得大学地位。文理学院、医学及神学院毕业生可授予 “ 美国大学毕业同等之学位”。
鼎盛时期(1906年-1929年)
从1906年在美注册到1929年,圣约翰无论在校舍的建造,还是在院系的设置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学校在高等教育界居较高地位,不仅享有江南教会第一学府的声誉,在全国教会大学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名校。在此期间增设的主要校舍有思孟堂、罗氏图书馆、顾斐德体育馆和交谊室。院系设置方面,1906年,医科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学校之一。1911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学衔制,文理两科分开,毕业生可获理学士。1913年圣约翰开设大学院(即研究生院),形成预科、本科、大学院三级教学阶梯。从1915年始,圣约翰对一些教会中学或其他程度较高的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给予免考直升的优待。 从 1919 年开始圣约翰大学又摒弃创办之初推行的“中学”和“西学”、“分斋分科”教学的模式,从 1920 年开始打破“中学”、“西学”之壁垒,根据学科性质推动“院系模式”下的系科建设。1920年学校设立商业经济部,下设经济和工商管理两系。在此前后圣约翰还增设了新闻、政治、历史生物等系。1921年创办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新闻专业 。1923年设立土木工程学院。
圣约翰靠英语教学起家,其国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1923年圣约翰出面邀请以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为首的三人委员会来校调查国文教学,并接受建议:聘请圣约翰毕业生孟宪承回校主持国文部,改进了国文课程和教学方法。就总体而言,圣约翰文理学院在华东地区的教会院校中名列前茅。其文科优于理科,而文科又以英文、经济两系稍强。圣约翰是我国最早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院校之一,其经济系是全校最大的系。
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为罢课,学生与学校当局发生强烈冲突,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发表《圣约翰大学暨中学学生脱离宣言》。后来这部分离校师生另组光华大学。这就是上海学生运动史上的“六三事件"。
1928年,美国圣公会布道部和圣约翰大学驻美董事会决定重组约大行政,成立圣约翰大学校董会.由华人出任教务主任和副校长。沈嗣良被推选为文理科教务主任,并于1929年被正式任命为副校长。校董会于1928年6月成立,圣约翰早期学生、著名实业家刘鸿生被推选担任第一届校董会主席。1919年和1929年圣约翰大学分别举行建校四十和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并授予陈光甫、刘鸿生、宋子文等五人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晏阳初、陶行知、吴贻芳三人理学博士学位:授予郑和甫、陈永恩、诚静怡汤忠漠四人神学博士学位。
动荡时期(1929年-1952年)
1929年后,圣约翰大学虽仍有发展,但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地位已大不如前。1932至1934年间,学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并规定学生须修一门主科、两门副科。1936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女生,并推行男女同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圣约翰于1937年8月16日发出停学通知,学校迁往位于公共租界的南京路大陆商场(后称慈淑大楼)。其间,圣约翰加强了与华东地区其他教会大学的合作。1941年卜舫济获准辞职,改任名誉校长。沈嗣良先是代理,不久正式担任圣约翰大学校长。1942年校董会决定继续开办学校,并成立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紧急校董会,由陈宗良和颜惠庆先后担任主席,学校的全部行政职务也均由华人出任。同年,约大成立建筑工程系,是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建筑系,也是中国近代时期最早全面引进现代建筑思想的教学机构。 1944 年圣约翰大学成立农学院,设动物、植物和农业经济 3 个系。
抗日战争胜利。校长沈嗣良辞职1946年1月,新校董会聘前圣约翰医学院临床外科教授兼助理院长倪葆春出任代理校长。10月又聘请涂羽卿为校长。由于校政多次更迭,学校管理出现混乱。1946年圣约翰将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个学院,神学院被并入圣公会中央神学院1947年恢复了新闻系,工商管理系被并入经济系,土木工程学院则于1946年被改组为工学院。
抗战以来,中共在圣约翰的地下党组织有相当的发展,其学生运动也趋于激烈。1948年5月,约大学生会配合“上海市学生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抢救民族危机联合会”举行相关活动,与校方发生冲突。这就是圣约翰校史上的第二次“六三事件”。第二次“六三事件”后,涂羽卿提出辞呈。1949年校董会任命赵修鸿为代理校长,1950年12月圣约翰与美国圣公会完全脱离关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裁并撤销,其文学院的外文系、新闻系被并入复旦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大学;教育系和理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工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圣约翰大学政治系与原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沪江大学的政治系合并,连同原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一起,在圣约翰大学的校址上联合组建了华东政法大学。 自此,圣约翰大学走完了 73 年的路程。
文化传统
校训
英文校训:Light\u0026Truth(光与真理)
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校训诠释:“我们要使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之光和真理的火炬,没有再比此目标更崇高的了。我们将努力给予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和丰富的基督化教育。我们将充分地教授英语和文学,相信这将有助扩大学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将传授科学,不仅因科学有实用价值,还由于科学真理和所有真理都来源于上帝。”
校歌
歌词
《Light and Truth》
Leaving the lowlands,faces to the dawning, Scaling the mountain heights, heeding not fears warning, Sons of the Orient, children of morning, Seekers of light we come!
Heirs to the wisdom,taught by saints and sages,Gathered from every clime,treasures of ages. Never closing wisdom’s book, turning still new pages,Seekers of truth we come!
Then college days done,stirred by high ambition,Armed’ gainst the foes of man,vice and superstition,Our native land to serve, this shall be our mission,So light and truth shall come!
歌词释义
Johannean Spirit表现凝聚在圣约翰的校歌里面。这只校歌对于我们每一个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同学接受了这样一个“圣约翰精神”。
校歌有三节:
第一节是讲我们应该做寻求光明的人,我们是“东方之子”,是“清早的儿女”,要我们攀登高峰。
第二节是要做寻求真理的人,智慧的书永远不要关起来,要翻到新的一页。
第三节是毕业之后要满怀雄心壮志,同罪恶,同迷信,同人类的敌人去战斗,为祖国服务是我们的使命。
摘录自丁光训在约大第三届全球校友联谊会致闭幕词
英文歌词作者为约大神学系教授Dr. Cameron MacRae
校刊
圣约翰大学校内刊物有《约翰声》(双月刊)、《约翰年刊》、《约大周刊》等,多由学生担任主编。《约翰声》创刊于圣约翰创建10周年之际,卜舫济曾亲自担任《约翰声》主编,这是圣约翰也是近代中国大学第一份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政论等。《约大周刊》创刊于1921年,为新闻系学生实习报纸。
《约翰年刊》(圣约翰大学年刊)在1904年问世,一直出版到1951年,中间只有两次停刊,是1942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上海市期间。该刊每年出版一本,分中英文两部分,主要刊载本年度教师和毕业生名录和照片,介绍校园一年内的主要社团、文体活动、学生文艺作品等。
学校特色
入学考试
圣约翰大学的入学考试长达6天,每天上午9点到12点,下午1点到4点,6天之中只有一天使用中文,其余都使用英文,录取之后每学期学费昂贵,要两百多银元。每年录取人数不定,超过及格线都录取,不及格则都不录取,没有既定名额。圣约翰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上基础课,二年级分文理科。
教师配置
圣约翰大学教员就服务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临时兼职和长期专职两类。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圣约翰主要依靠西籍教员在此前后,一批归国留学生陆续来校任教,在圣约翰逐步取代了西籍教员1913年圣约翰大学规定至少有三年以上教龄和拥有硕士学位者,方有资格担任教授。1926年圣约翰的教员被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助教、讲师、助理讲师六级。
办学经费
早期圣约翰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差会,到20世纪初美国圣公会布道部对圣约翰的常年拨款一般维持在六千美元左右,这些拨款通常采取奖学金的形式。布道部通常在圣约翰支持二十名西籍教员,他们的薪金在1928至1929年度达十八万一千零一十四元,并逐年累积。
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学费逐渐成为圣约翰常年经费最主要的来源,连年增加,导致了学校贵族化的倾向。据1918年调查在上一年级时,学生的学费和食宿费为美元二百零三元九角一分,制衣费美元九十八元四角,书籍文具费美元四十元五角八分,医疗费美元八元四角四分,俱乐部会费美元七元七角四分体育活动费美元八元四角二分,零食娱乐费美元四十七元零四分;杂费美元四十三元八角六分。1935年据估算,圣约翰学生一年的人均开支为七百五十美元远非当时一般家庭所能承担。
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honour system),这是考试无人监考的信任制度。目的是培养人格,培养道德,培养青年自己站起来做人。“荣誉制度”以课程为单位,如果同班、同课程的同学大家同意,就可以申请实行。
图书馆馆藏
约大图书馆发轫于1894年,此时中学校舍落成,辟二层楼西北角为藏书室,藏书以施约瑟所藏中文书籍及文惠廉宅内所藏英文书籍合并而成,由专人掌管,始具图书馆雏形。1904年迁入由罗氏兄弟捐筑的思颜堂西南隅,并以罗氏藏书室命名。1911年迁至新购兆丰花园中校长办公室内。1914年适逢卜舫济校长掌校25周年纪念,校中教职员新旧同学和卜校长友人捐建纪念室作图书馆之用,次年落成,自此图书馆始占一舍,藏书规模、室内设施、专职人员、管理制度都日趋完善。约大图书馆自创建后,除了一定比例的购书经费,其馆藏书籍也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机构的慷慨捐赠。在其中学校舍时期,圣约翰书院创办人之一的颜永京捐书尤著。至思颜堂时期,两江学务处总理以江楚编译书局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出版之书籍见赠,上海商务印书馆时惠佳书,孟嘉德(Rev.A.S.Mann)亦以家藏书籍惠赠,这几项共计千余册。此外,甲辰级毕业生捐书资六十元,卜校长以此购入《世界史》一部供学生作参考之用,颜永京之子颜惠庆教授赠最新《英国百科全书》一部,中文部校友刘氏赠《李文忠公全集》一百本,皆添辉不少。校长居宅时期,校友会为纪念卜舫济担任校长25周年时,除了捐款建造图书馆,还捐出珍贵的图书。时任外交官的校友施肇基先生捐赠了价值1000元的书籍[1]。纪念室时期,图书馆在1919年于卡内基社注册后,凡其社出版图书都获得赠送。此时,还收到曾在约大短期执教过的已故武昌文华大学校长翟雅各(JamesJackson)的藏书。约大图书馆馆藏素来以西文为主,黄维廉先生1932年11月撰写的《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概况》中有《历年增添书数对比表》,尽管与黄氏其他文章的统计有出入,但基本能反映约大重视西文的程度。最早有中西书数对比的1909年显示,西文(2800册)是中文(1090册)的2.5倍之多。中文藏书并非一直处于劣势,在1911年和1924年曾超越过西文,但都在第二年便被西文藏书超越,一直到1930年代局面才有所改观。随着1952年展开的全国院系调整,约大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图书馆的藏书也被分流到不同的学校。其中,被华东师范大学接收的图书共113451册,几乎占据约大1952年统计藏书总量的76%。
办学特点
课堂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把英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学校,被誉为“当时最纯正的英语学校”。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育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1888年,卜舫济作为“英语教学运动”的支持者,向教会建议大力推行全英语课堂教学。他认为“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于:(1)华人研究英文,犹如西人研究拉丁文,可以增进智慧。(2)研究英文,可以铲除华人排外之成见。(3)华人研究英文,可以增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占据商界重要地位。(4)华人研究英文,可明了基督教事业和教义。(5)华人研究英文,至少在通商口岸已势在必行,教会学校应捷足先登。”卜舫济被任命为圣约翰学院校长后,便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设立西学斋,即科学系,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并将所有课程逐步改为用英文授课。圣约翰大学的全英语教学成了当时教学特色。
在圣约翰的校园内,英语不仅是教学语言,也成为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用语。“课堂中师生间的问答用英语;甚至师生间和同学间课外也用英语交谈;校长和教授们给学生的通知单以及饭厅门口同学们张贴的集会和失物招领的布告也无一不用英文。初入其中,几乎要疑心自己到了伦敦、纽约。”
1890年,圣约翰大学为推广英语教学而另辟蹊径地发行第一本学生自办的英文月刊《约翰之声》。在当时的上海市,人们把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看作是圣约翰大学学生的标志。这也意味着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的成功。
出国深造的预备学校
圣约翰大学特有的英语优势不仅令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也为学生留学美国创造了便利条件。另外,由于圣约翰大学“兼有美国国内大学的地位”,其毕业生不仅可以免去语言培训直接升入美国本土大学,而且毕业后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故,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在前往美国深造时占有较大优势,在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中也以出国留学人数众多而著称。清华大学利用美国庚子赔款的退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中,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以其自身英文的优势在其中占据了很高比例。因此,圣圣约翰大学又被誉为“留美预备学校的预备学校”。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圣约翰大学也是近现代中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先驱者。早在1890年5月,圣约翰书院就举办了第一届校园田径运动会,开创了中国国内校内田径运动会的先河。1898年圣约翰书院曾获得两江总督刘坤一赠送的200支枪,学校利用该枪支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对在校生进行军训的学校。1901年圣约翰书院又组建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学校足球队。
圣约翰大学还将许多西方体育项目引进了中国。在圣约翰大学校园内游泳、拳击、赛艇、击剑、棒球、板球、篮球、网球、橄榄球、羽毛球、骑马、击剑等运动得到蓬勃展开。圣约翰大学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的摇篮。1921年圣约翰大学制定各体育项目达标标准,规定新生必须参加两年体育课并达标,藉以督促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在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方面,圣约翰大学也走在了中国高校的最前列。“在体育训练设施方面,圣约翰不亚于美国大学,在中国则无出其右者。”1919年11月落成的圣约翰大学顾斐德体育馆,馆内设有健身房、篮球场、室内游泳池等设施,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圣约翰大学还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拥有高尔夫球场的大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是圣约翰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近代中国第一届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圣约翰大学的田径队获得了学校组冠军。1913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中国派出的由26名运员组成的“中华田径队”,在该运动会中共获得36分,而其中的26分就是圣约翰大学的5名学生运动员获得的。
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及其活动
圣约翰大学十分注重课外学生实践、社交、互动,注重课外活动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不仅种类繁多,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不仅有同乡会、校友会,等,而且也有根据兴趣爱好组成的华文辩论会、摄影研究会、话剧团、莎士比亚研究会等社团。
1900年成立的圣约翰校友会是中国国内最早成立的校友会。该会在增进同学、校友情谊,活跃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圣约翰大学的很多著名校友,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各类社团工作。
圣约翰大学另一个独具特色的课外活动是由学校和学生创办的文学刊物。其中创办最早的学生刊物是1890年创刊的《约翰之声》,它也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学生英文刊物。该刊的不少编辑、撰稿人后来都成为著名作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之家。《约翰之声》在其发刊词中称:“此刊物,系中国青年初次用外国语印行之刊物,希望此种刊物,能增进东西之情感。”由于时局动荡,该刊于1937年停刊。
学校的影响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也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高等学府。历史学家罗苏文曾指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领域,出现过了种模式,有同文馆模式,圣约输模式,国立大学模式。其中圣约翰模式是最早出现的、属于新文化范畴的大学模式。它对恪守中体西用宗旨的同文馆模式是一次否定,对民国期间问世的国立大学模式的成型,具有先导与示范的作用,充当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推陈出新的中间一环。
传承与保护
档案存储
圣约翰大学的档案主要储存在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约大档案4000余卷)和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16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圣约翰大学校友会校友代表捐赠的一批“民国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物文献”,这批文物由历届约大校友捐出,共计41组99件,其中各类毕业证书近20件,最早的是1915年圣约翰大学备馆(即大学预科)毕业证书。
薪火传承
1952年,圣约翰大学在上海被肢解了以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由原校董会主席欧伟国,会同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以及香港教会团体的力量,合并了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内的中国大陆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学流落到香港的师资,创立了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ChungChiCollege)。1957年,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组成中文专上学生协会,推动成立一所“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崇基遂成为三成员学院之一,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流落台湾的圣约翰大学部分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大学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由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台校友会与基督教台湾圣公会共同创办新埔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学校更名为新埔工商专科学校。2003年,学校升级为圣约翰技术学院,并将《光与真理》定为三首校歌之首。2005年,学校改制为圣约翰科技大学(英文校名:St.John'sUniversity)。
1997年,原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海外校友云集温哥华,在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校方支持下,在校园里靠近亚洲图书馆的树林里筹建了圣约翰学院(St.John'sCollegeUBC),“落草为安”,其办学方向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校园建筑群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10月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于2017年开始对格致楼进行历时10个月的修缮工程,这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工程。
怀施堂
怀施堂是学校里最老的建筑之一,这座建于1894年的四合院建筑,面积达5061平方米。该堂的建筑设计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两层砖木结构,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歇山屋顶上配以传统的凤蝶总科瓦,口字形或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国土,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型)。正面有一塔楼,后安置了一口大钟,成为钟楼。怀施堂有61个房间,落成之初楼下设课室、膳堂和图书馆,楼上为学生宿舍,可容学生250人。图书馆在1904年思颜堂建成后迁往该处。1951年改名为韬奋楼,纪念1921年从这里毕业的邹韬奋。因该楼在圣约翰河西校舍中排列在第41位,故又称41号楼。1952年华东政法大学成立后,该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宿舍。1979年华东政法学院复校,该楼二层亦逐步改成教室。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1995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在韬奋楼内中央空地举行了邹韬奋半身铜像揭幕典礼。
格致楼
格致楼曾称格致室,又用名科学馆、办公楼,1898年11月20日奠基,1899年7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格致室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基地面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计60个房间。该楼西侧墙面与怀施堂南侧墙相仿,南侧墙面为城堡式。格致室屋顶外形仿效怀施堂的屋檐,飞扬七巧,但墙面处理则明显增添了西方建筑的色调,以半圆形拱代替了弧形拱,二层楼以上用玻璃窗全封闭。一、二两层为物理、化学试验及课室和博物院;三层为学生宿舍,后改为医科课室等。格致室是当时中国所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1952年华东政法大学成立时,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及有关教研组、总务处及所属科室均设在该楼,故改名为办公楼。1998年暑期,华东政法学院将办公楼改作学生宿舍并重新取名格致楼。格致楼又称42号楼。
思颜堂
思颜堂于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思颜堂呈U字形,砖木结构,建筑式样亦中西结合,楼顶四角皆为曲线型,东侧南侧以阳台护栏装饰。基地面积为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4052平方米,计114个房间。建成时西侧三层均为学生宿舍,可容150人。从怀施堂迁移来的图书馆置于一楼西南隅。东侧二楼设大会堂,可容600人。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将思颜堂改为学生宿舍一号楼。1979年复校后,改为学生宿舍四号楼。因该楼在圣约翰河西校舍中排列在第40位,故又称40号楼。
1913年2月1日,约大在思颜堂举行毕业典礼,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参加。经大会主持人介绍孙中山后,孙中山先生在演讲中论说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说过这样的话:“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
历任校长
圣约翰书院
1879年4月14日-1881年 上海市主教施约瑟
1881年-1888年 颜永京牧师
1888年6月-1905年11月 卜舫济牧师
圣约翰大学
1905年11月-1941年1月 卜舫济牧师(1946年10月担任名誉校长)
1941年2月-1946年1月 沈嗣良
1946年1月-1946年4月 倪葆春 (代理校长)
1946年6月-1946年10月 刁信德(代理校长)
1946年11月-1948年6月 涂羽卿
1948年10月-1949年1月 卜其吉 (副校长)
1949年1月 赵修鸿(代理校长)
1949年-1952年9月 杨宽麟(校务委员会主任)
以上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以上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长宁足迹|圣约翰大学,见证过上海的解放…….澎湃新闻.2024-02-01
上海圣约翰大学:“光与真理”.光明周报网.2024-02-10
【阅读建筑】华政校园里的这片历史建筑群,值得一一品味!.上观新闻.2024-02-01
高等教育志——教会办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24-02-01
圣约翰大学的文化传统信息.藤博士留学网.2024-02-04
卜舫济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wellsofgrace.2024-02-04
110岁周有光:“世界公民”是怎样炼成的?.凤凰网文化.2024-02-04
【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四川省情网.2024-02-01
东方哈佛——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世今生(作者:桑宜川).手机凤凰网.2024-02-01
【阅读长宁】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澎湃新闻.2024-02-01
【围龙屋故事】外交舞台一奇才.兴宁市文明网.2024-02-04
董乐山:翻译家中的翻译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