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福庆
颜福庆(1882年7月18日-1970年11月29日),字克卿,祖籍厦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家和公共卫生学家。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名誉副会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
颜福庆自幼失去父亲,由伯父抚养并接受良好教育,先后在圣约翰书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学习与实习。1904年,他前往南非为华工提供医疗服务,深受尊敬。1906年入读耶鲁大学医学院,成为首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回国后,他致力于医学推广,推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发展,并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他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同年他还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33年6月,颜福庆创建澄衷肺病疗养院,并在1937年创建了中山医院。抗战期间,颜福庆组织战时救护并担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1949年,颜福庆被任命为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1970年去世,1978年平反。
为纪念颜福庆的卓越贡献,2020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推出大师剧《颜福庆》,展现了他在1927至1937年创办上海医学院的历程。2023年10月25日,颜福庆的雕塑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史馆揭幕。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与教育
颜福庆,1882年7月18日出生于上海江湾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颜如松是曾在美国留学的圣公会牧师。颜福庆在家中排行第二,有四个兄弟姐妹。6岁时,父亲感染伤寒去世,颜福庆从7岁起由伯父颜永京抚养。颜永京是圣约翰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也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颜惠庆的父亲。
1894年,颜福庆进入圣约翰书院中学部学习。1896年,圣约翰书院创办医学部,颜福庆于1899年成为该医学部第二届学生,并于1903年毕业。在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同仁医院实习。同年,颜福庆与曹秀英结婚,曹秀英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富裕的基督教家庭,二人后来育有四个子女:长子颜我清、次子颜士清、次女颜湘清和幼子颜瑞清。
南非行医经历
1904年,颜福庆志愿前往南非,为当地华南理工大学提供医疗服务。到达后,他发现当地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华工常常遭受钩虫病和矽肺的威胁。颜福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多本金矿担任矿医,为华工治病超过一年,深受矿工们的尊敬。1905年返回中原地区时,矿工们赠送他一枚金质纪念章以表达感谢。
留学耶鲁
1906年,颜福庆通过考试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直接从二年级开始学业。当时,颜福庆是耶鲁医学院唯一的黄种人,并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在耶鲁期间,颜福庆表现优异,并通过推销茶叶赚取生活费以应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成本。1909年,颜福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论文聚焦结核病的诊断,获得当年耶鲁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在长沙的医学推广
毕业后,颜福庆受雅礼协会聘请,前往利物浦热带病学院进修,获得热带病学学位后于1909年回国。同年,他前往长沙,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作。由于中国民众对西医的不信任,雅礼医院在初期发展缓慢。颜福庆凭借其中国人的身份和精湛的医术逐步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诊费全免的做法也帮助西医在湖南省逐渐站稳脚跟。
颜福庆在雅礼医院期间,还接待了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并为其提供了免费治疗。此后,颜福庆开始筹划创办属于中原地区人自己的医学院和医院,以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
创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1913年,湖南省政府与雅礼协会签订了“湘雅合约”,计划创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和附属医院。由于战乱等原因,项目进展缓慢,但经过颜福庆的努力,1914年学校最终在北京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颜福庆担任校长,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七年制学制,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1921年,湘雅医学院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包括多位后来成为中国医学界的知名人物。
上海医学院的创办
1926年,湖南省局势动荡,颜福庆离开长沙市,转而创办上海医学院,同年他还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经过多方努力,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成立,颜福庆担任第一任院长。此后,该院几经改名,最终成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不仅致力于医学教育,还积极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他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卫生实验区,并强调公共卫生与医疗教育的结合。
创建中山医院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1929年,颜福庆发起建立中山医院。1933年6月,颜福庆创建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前身),并任第一任院长。1937年,颜福庆通过大量募捐和协调筹集到资金,完成了中山医院的建设。中山医院不仅是一所现代化的医院,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成为中国重要的医学中心之一。
抗战时期的贡献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颜福庆担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组织战时救护工作。抗战后期,颜福庆出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负责大后方的卫生建设,并统筹医学教育。抗战结束后,颜福庆返回上海,继续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积极参与中山医院和上海医学院的事务。1949年,上海医学院改组,颜福庆被任命为副院长。
文革期间与晚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颜福庆因其历史背景和外国联系成为批斗对象,遭受严重迫害。尽管如此,颜福庆仍然坚持履行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1969年,颜福庆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由于文革期间的政治气氛,他未能获得充分的医疗照顾。1970年11月29日,颜福庆在上海去世,享年88岁。1978年,颜福庆获得平反。
社会任职
颜福庆曾担任多项社会职务,他是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还在九三学社担任中央委员,并兼任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同时,他也是中华医学会的名誉副会长,并担任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
学术著作
个人生活
原生家庭
颜福庆出生于上海市江湾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颜如松曾留学美国,后成为圣公会牧师。他在家中共有五个兄弟姐妹,颜福庆排行第二。颜福庆6岁时,父亲颜如松因感染伤寒去世,母亲在材料中未有具体提及。父亲去世后,颜福庆由伯父颜永京抚养,颜永京是圣约翰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也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颜惠庆的父亲。
婚姻与子女
1903年,颜福庆与曹秀英结婚。曹秀英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基督教家庭,颜福庆和她的婚姻稳定,两人育有四个子女。长子颜我清于1909年出生,次子颜士清于1910年出生,次女颜湘清则在1912年出生,幼子颜瑞清于1919年出生。
后世纪念
故居
颜福庆故居位于上海市武康路40弄4号,建于1923年,最初为德和洋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宅。该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属于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整体设计典雅。房屋坐北朝南,建筑中轴线两侧设有三联拱式外廊,外廊上方是宽敞的阳台,木构架外露,屋顶为陡峭的人字形设计,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外墙采用拉毛的淡黄色装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房屋的南北屋顶各开一扇窗,烟囱保存完好,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安静优雅。颜福庆于1940年代搬入此处,并在1943年至1950年间居住于此。
文化活动
2020年11月22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出品的大师剧《颜福庆》在中山医院福庆厅上演。该剧以颜福庆创办上医的十年历程(1927年至1937年)为主线,展示了这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的医学理想和“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的情怀。
雕塑
2023年10月25日,颜福庆老校长雕塑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史馆举行揭幕仪式。
人物评价
他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的专家,在中国但凡有传染病蔓延的地方,他都要去。(医生张文宏评)
颜福庆先生是现代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和重要奠基人。(复旦大学出版社官方人民号评)
颜福庆老校长始终保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上医人浓墨重彩的一笔。(复旦大学医学宣传部评)
参考资料
颜福庆 | 他留下的光,一直照耀到了2020年|复旦大学|毕业论文|颜福庆.新浪网.2024-10-03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大师剧《颜福庆》首演—新闻—科学网.科学网.2022-02-15
颜福庆老校长雕塑在复旦上医揭幕.复旦大学.20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