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指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市展开的大型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

上海是扼守长江和首都南京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的工业基地,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日本,因此被日军视为侵略中国的入口要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9日,日本在上海制造了“虹桥事件”,同时向上海增兵,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淞沪会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军队的攻势作战,中国军队在上海对日军进行猛烈反击,双方在宝山区、罗店一带反复争夺阵地。随着上海的战事不断扩大,中日不断向上海增兵,双方陷入苦战。由于伤亡巨大,中国军队于9月中旬后撤,并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在持续的反复争夺战中,中国军队伤亡过重,后在日本海、陆、空联合进攻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接连被突破。10月26日,在大场镇被日军攻陷后,日军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战况急转直下,中国军队被迫西撤,负责掩护撤退的孙元良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部在四行仓库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阻击。11月12日,日军全线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宣告结束。

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兵分三路,企图从东、西两方向进逼首都南京,12月13日南京城防被攻陷,南京陷落,大批日军涌入南京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约70万兵力,伤亡在25~30万左右;日军先后投入近30万兵力,伤亡4万余人(一说9万余人)。淞沪会战有效地迟滞了日军侵华的速度,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为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军事力量的内迁创造了时机;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国际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李宗仁曾回忆“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华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战役背景

特殊的地理位置

上海市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吴淞江汇合处,是扼守长江和首都南京的门户,也是20世纪三十年代亚洲最大的国际都市和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上海还是中国的工业基地,有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工厂和生产设备,以及最熟练的产业工人。

在政治上,上海距离南京仅有咫尺之地,是中国的东大门以及保卫首都的屏障。上海港作为当时世界第5大港口,是通往国际和内地的交通枢纽,夺取上海便相当于打开了通往首都的门户。而控制上海,则可以扼住中国内地的咽喉。

此外,上海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日本,因此一向被日本帝国主义视为侵略中国的入口要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于1932年在上海炮制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和第5军,在与日方激战月余后被迫放弃淞沪近郊阵地,向昆山市、福山一线转移。

1932年3月3日,中日双方在国联的调停下宣布停战,并于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根据《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市区及周围地区驻军,市内仅有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而日本则在上海设立了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并在虹口区、杨树浦一带派驻约3000余人的兵力,同时日军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一带游弋。“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实际成为了不设防城市

日军对上海的企图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第三营第八连未经中国方面允许,在宛平城中国卢沟桥守军阵地进行挑衅性演习。深夜零时许,日方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发出枪声、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强行进入宛平城进行搜查,“七七事变”由此爆发。

在持续20多天的抗战中,中原地区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天津市相继陷落,中国失去了华北最为重要的屏障,华族的存亡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

日本对上海市觊觎已久,1936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拟定的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中就对华东方面的作战作出了部署。日方计划“以第4军占领上海,调新编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此后,日方继续在上海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军队,并借故向上海增兵、频繁进行演习。

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因此,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华北调集重兵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出兵上海,伺机将战争由华北扩展到华中地区七七事变后,在1937年7月11日的日本内阁五相会议上,日本海军确定了对华作战方案,在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会战;第二阶段在陆军配合下进行上海市作战,然后把战争扩展到华中和华南。

随后,日本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向日本东京提出了《对华作战用兵的意见》,认为“欲将中国置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为重要,并主张派出5个师的兵力,进行京沪会战,攻占南京、上海”。

1937年7月27日,日本海军省和司令部达成了《关于处理时局及准备的协议要点》,正式提出海军应做好对华全面作战准备。次日,日本政府训令将长江沿岸的2.9万多名日侨于8月9日前撤到上海市。8月8日,日本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遵照东京方面的指示,对上海第三舰队的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

至8月9日长江沿岸的日本侨民和原驻汉口日租界的海军陆战队已全部撤至上海。彼时,驻上海的日本海军第3舰队,辖第8、第10、第11战队和上海特别陆战队与第1、第5水雷战队,以及海军航空兵第1联合航空队和第1、第2航空战队,共有各式军舰30余艘、飞机100余架,其中有飞机母舰4艘。此外,长谷川清下令将兵力集中于日租界和军营。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鉴于上海市当时的战略地位,为防止日本帝国主义再从上海进犯,开始准备构筑国防作战防线,制订国防作战计划。蒋介石提出“战时以努力经营长江流域,掌握陇海铁路为第一要旨”。

1935年秋,在南京军事当局预拟定的“国防作战计划”中提出将全国对日抗战第一线的9个省划为抗战区,另外设置6个防卫区。其中京(南京)沪杭地区被确定为属于需要重点设防的抗战区,由时任南京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的唐生智负责筹划进行。

京沪杭地区又被细分为3个区,分别为南京分区、沪杭分区、京沪分区,分别由首都警备司令谷正伦、时任苏浙边区司令的张发奎、中央军校教育部长张治中负责。该作战计划规定,“驻江南部队应集结于京沪线及首都附近,一面向淞沪方面增援,并相机扑灭上海市之敌势力,一面防止长江内敌舰之侵扰以维护首都南京。

3个区的防御工事自1934年至1936年分期进行施工,至“七七事变”前夕,各主要阵地的永久性工事基本按照预定计划建筑完成。另外,在水路方面也对乍浦镇澉浦镇建立了小要塞。对江阴要塞也做了必要的加强和改进,将该要塞的范围扩展到了长山、定山附近,并放置了火炮;在该要塞附近,还设置了防空、通信、防毒、指挥以及掩蔽部和弹药库等。

战前态势

虹桥事件

1937年7月24日,日本方面企图利用一名水兵因嫖娼被宪兵发现畏罪跳海自杀做文章,企图以所谓“日本水兵被绑失踪案”为借口发动战争,但因该水兵在接受中国当局审问时写下的自供文书,将真相泄露,结果未能如愿。

1937年8月9日17时左右,日本海军陆战队第1中队长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与藏不听门卫劝阻,驾驶汽车强行穿越虹桥军用机场警戒线,并开枪打死保安队员时景哲,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哨兵当场击毙。

“虹桥事件”发生后,驻沪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一面借机命令驻扎在佐世保市的海军第1陆战队、第8战队和吴港的第2陆战队,乘25艘舰船迅速向上海市集结。8月1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和武官冲野分别会见了上海市长俞鸿钧和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希望借由与中方谈判争取调兵时间。日方提出立即撤退中国方面保安团和拆除所有防御工事的要求,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8月12日,在谈判进行的同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部提出计划动员30万兵力、8.7万马匹,以及向上海和青岛市各派出两个师的派兵方案。同时,日本陆海军达成了协同作战的协定。

中方应对

七七事变发生后,张治中综合当时的各种情况于7月30日向蒋介石提出在上海实行“先发制敌”的战役方针,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虹桥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认为上海市战事已无可避免,立即采取行动。蒋介石在8月11日下令张治中率京沪警备军进军上海市,发动对驻沪日军的围攻战,作出主动发起淞沪会战的决策,在华东开辟第二战场。

军事委员会密令张治中率驻防京沪沿线的京沪警备部队立即开赴上海周围布防,同时急令驻西安市的第36师宋希濂部火速开赴上海。8月12日凌晨,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所部第87师王敬久部和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连夜进驻上海市区杨树浦、闸北区虹口区一带布防。

蒋介石决定主动发起淞沪之战,是在衡量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等各种利害关系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抉择。一是在军事战略上,蒋介石在上海求战的主要目标的尽可能吸引更多的日军离开华北地区,分散日军的军力,吸引日军部分主力于华东战场,以迟滞日军的攻势,以图逐步实施“持久消耗”的战略;二是为了保护上海市地区的经济政治利益;三是为了捍卫首都南京和守卫长江;四是以淞沪之战推进外交战略的实施。

上海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是各国在华权益矛盾的焦点,一向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列强制裁日本抱有期待的蒋介石寄希望于日本在上海开战后会直接损害英、美、法等西方大国在华权益,从而使得国联和美、英等国插手干预。即使日本不接受干预,蒋介石也寄希望于借此扩大日本与英美之间的矛盾,使中国在国际上立于有利地位,从而孤立日本。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高层小范围内说“上海市这一仗,就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

战争过程

“八·一三”事变

8月13日,凌晨3时许,日本海军陆战队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上午9时15分,日本军舰开始向上海闸北区方向进行重炮轰击。日本海军陆战队1小队,在日军坦克掩护下,突然由天通庵路及横滨桥方面跨越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口,抢占八字桥,并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部队射击。下午4时50分,侵占八字桥一带的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向刚刚进驻附近的第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部队进行炮火袭击,第88师守军予以猛烈反击,“八·一三”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下午5时30分,中国守军第88师夺取八字桥阵地,日军随后进行反扑,双方在八字桥阵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与此同时,日军军舰向虬江码头、军工路、沪江大学一线射击,大规模战斗随之展开。

日军的攻击重点为天通庵车站、八字桥、水电路一线上,试图以此攻入中方在闸北一带的阵地,切断大场和闸北的联络,再对备战军队实施包抄攻击。但88师主力识破了日军的战略,死守八字桥阵地,并在持志大学到爱国女中一带与日军争夺阵地,对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形成包围攻击之势。日军的攻击自一开始便被中国军队抵挡住,双方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由张治中出任总司令,下辖第87师、88师、36师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共5万兵力,负责上海市市内的反击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为张发奎,以第61师、55师、57师、62师、独立第45旅、炮兵第2旅负责守卫杭州湾北部以及浦东地区。

同一天,日本海军航空兵对中国华中地区地区的杭州、南京、南昌市等城市进行轰炸。此外,日本海军军令部下达命令,要求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消灭当面的中国陆军及华中的航空兵力。至当日晚,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全面进行对华战争,迅速建立战时体制。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帝国政府声明》,扬言要对中国军队进行“惩罚”,并在同一天组建了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上将司令官,辖第3、第9、第11师团及战车第5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8中队和临时航空兵团,开赴上海作战。松井石根声称要“一个月内占领上海市”。

同日,蒋介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建立了战时体制,将中国划分为5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为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由冯玉祥出任,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出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阶段:攻势作战

上海市区的反击

8月14日,张治中命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和第87师在炮火支援下向虹口、杨树浦之敌发起进攻,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第88师连续攻破日军十九个堡垒,在进攻爱国女子大学据点时,遭遇日军密集炮火和上百架飞机的轰炸,官兵伤亡千余人。因驻上海市的英、美、法三国总领事向中日双方表示愿意进行调停,故而蒋介石在当晚下达了不可进攻的命令,使得日军得到了调整的时机。

16日凌晨,第九集团军再度奉命发起进攻,历经十多个小时的激战,最终突破日军战阵,第87师占领日军海军司令部,并击退日军的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鲁迅公园等处与日军进行反复争夺。19日,从西安市到达的第36师加入,与第88师、87师一起再度向日军发起反击,历经一夜战斗,攻入汇山码头。但日军以坚固的防御工事等待救援,使得中国军队进展困难。

“八·一四”空战

在上海市区进行反击的同时,中国空军也与日本的航空队展开了激烈的空战。8月14日,日本飞机分批次袭击中国杭州市广德市机场。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在大队长高志航的率领下,由杭州笕桥机场紧急升空,与郑少愚、李桂丹两队长的机群共27架战斗机分途拦截,击落日军3架,首创空战胜利的记录。次日,日本出动60余架轰炸机对杭州、嘉兴市、曹娥、南京等机场进行轰炸。中国空军第九大队与第四大队分别在曹娥和杭州上空击落日军战机11架、16架,后又协同其他几个大队,在南京上空击落14架日军战机。8月16日,日军再次出动20余架轰炸机,中国空军与之激战三日,共计45架日本战机被轰炸,并对日本鹿屋、木更津航空队以歼灭性打击。

8月17日,中国空军先后出动44架飞机,对上海虹口的日军阵地进行轰炸。日军以高射炮猛烈回击,中国空军队员间海文所驾驶的飞机被击中,随后间海文跳伞落入日军阵地,并孤身与日军作战,在击毙日军数人后开枪自杀。8月19日,中国空军再次向长江口外的日本军舰发起袭击,以20架飞机对白龙港水域的日本军舰进行轰炸,其中队员沈崇诲驾驶飞机俯冲向日本军舰,在炸沉日本一艘巡洋舰“出云”号后牺牲。

收复宝山

8月22日,松井石根率领日军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在航母的护卫下,向川沙口、狮子林、来空法师口一带抢滩登陆。蒋介石一面命令空军对登陆日军进行轰炸,双方400余架飞机在上海市展开大规模空战,但在激战一日后,制空权逐渐被日军所控制。另一面,蒋介石紧急调胡宗南的第1军、李延年的第2军、杨森的第2军、唐式遵的第21军、俞济时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队火速支援上海市

次日凌晨,日军登陆成功,相继占领了吴淞炮台、宝山和罗店争夺战。中国军队于当日一举收复罗店,打死打伤日军400余人。8月24日,陈诚率领第15集团军进驻上海,随即向登陆的日军展开反击作战。与此同时,罗卓英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向吴淞、宝山的日军展开反攻。双方战至傍晚,第18军共计歼灭日军300余人,将日军压缩至江边,成功收复宝山。

鏖战罗店

在吴淞地区的日军被击退的同时,中日双方在罗店战场展开了反复争夺。罗店是宝山镇的一个镇,因濒临长江航道,且可通向吴淞炮台、宁沪铁路,于是成为了松井石根重兵抢占的要地。8月25日,日军在援军的增援下向罗店发起进攻,被彭善率领的第11师顽强阻击。日军被击退后,于半夜再次发起进攻,并在援军的协助下,接连组织了五次进攻,至次日上午9时,罗店被日军攻占。

蒋介石得知后,亲命第18军军长罗卓英夺回罗店。27日晨,罗卓英下令第11师和第67师各派两营,向罗店的日军轮番发起进攻,经过2个多小时的拼杀,中方守军重新夺回罗店。随后,日军一面用炮火对阵地进行猛攻,一面派出第三批增援部队发起冲锋,罗店再次被日军夺回。

28日,陈诚下令第14师增援罗店,战至中午中方重新夺回罗店。午后,日军在海、陆、空的联合配合下,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罗店战场战斗异常激烈,直至傍晚日军复占罗店。

血战宝山

8月31日,日军第3师团主力在海军的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并成功占领来空法师。次日,日军浅间支队在海军的支援下围攻狮子林炮台,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的第588团一个营的战士在阵地被毁后,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战至最后几乎全部牺牲。9月5日,占领吴淞口和狮子林的日军开始向宝山进行两面夹击,守备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营的500余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的率领下,接连击退日军数次进攻。最后,日军集中海陆空火力对宝山进行猛烈攻击,500余名官兵在奋战两昼夜后全部牺牲。

第二阶段:防御作战

双双增兵

至九月上旬,上海市的中国守军以巨大的伤亡抵御了日军的进攻,使得日军进展缓慢。鉴于当时的形势,日本不断派兵向上海增援,至九月中旬,日军派入上海的兵力增至10万人以上。同时,中国军队也在陆续增援,桂军川军中央军不断赶来增援。9月11日,蒋介石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由他自己亲自出任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并将第三战区划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左翼军由陈诚出任总司令,辖罗卓英部第15集团军和薛岳部第19集团军;中路军为中央作战军,总司令由朱绍良出任,辖第9集团军、第18军和第61师;右翼军由张发奎出任总司令,辖第8集团军、第10集团军。至9月17日,中国军队全线转入防御作战,撤退至上海市北站、江湾、庙行、罗店争夺战一带坚守作战。

陷入苦战

9月14日,松井石根在日本援军赶到之后,亲自指挥第11师团以及天谷支队向罗店以西、以南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陈诚率领的第15集团军与之在罗店激战一周,第11师团未能突破罗店防线。为了减轻罗店正面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防御压力,第51师师长王耀武采用了第305团团长张灵甫围点打援的建议。9月19日,张灵甫率部偷袭日军辎重营,歼敌数百,并缴获大量重。得知消息从罗店迅速回防的日军被第74军第151旅在草王庙一带伏击,日军玑藤旅团酒井联队千余人全部被歼,后称“罗店大捷”。

9月22日,日军第101师团先遣队抵达上海市,再次向罗店发起猛烈攻击,双方在阵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在持续近十日的反复争夺中,整个罗店尸体遍地,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9月30日,日军以伤亡10988人的代价向罗店西、南各推进约3公里。中方第15集团军伤亡惨重,其中胡宗南第1军旅以下军官牺牲80%左右,第98师官兵伤亡达4960人,第14师减员近6000人。

被迫撤退

至9月底,日军增援部队先后抵达上海,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达到20万人。9月30日,日军向中方军队发起第4次总攻,先后突破刘行、万桥、严桥等阵地。为了避免日军继续突破,10月1日左翼各作战军各兵团向蕰藻浜右岸陈行、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阵地转移。在撤退过程中,各县掩护撤退的部队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

10月5日起,日军开始向蕴藻浜地区实施猛攻,中央守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赶来的廖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加入作战,双方经过数日激战,中国军队三次从日军手中夺回阵地,但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日军在进展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加强航空火力的支援,将中方第36师的防线粉碎,日军先后出动飞机1663架次,投弹量390余吨。

日军采用步、坦、炮联合进攻的策略,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全凭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炮火,部队每天都要损失近乎1个师的兵力。10月15日,日军突破蕴藻浜守军阵地,蒋介石紧急调集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从大场和广福南侧对日军进行反击,但均未突破日军阵地。

10月24日,日军在150架轰炸机和数十辆战车的强大火力掩护下,对大场镇发起猛攻,中方第21集团军第18师与之激战三日,万余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师长朱耀华欲自杀殉国,被部下成功阻拦。10月26日,大场镇失守,吴淞江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被迫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左翼作战军向姚家渡至唐家桥之线转移。

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由孙元良的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负责,谢晋元接受任务后预立遗嘱“余一枪一弹誓与敌周旋到底,流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当代价”。谢晋元率452人守卫在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所部仅有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

10月27日,日军动用飞机、汽艇等向四行仓库发起四次冲锋,但都被谢晋元部挡住,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谢晋元率部击毙日军200余人。次日,日军以平射炮及重迫击炮向四四行仓库猛轰,在冲破中方的铁丝网拦阻线后,一队日军潜至仓库下试图引爆炸药包。中方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自己的身上绑满手榴弹,从仓库6楼跃下,与10余名日军同归于尽。四行仓库的对面即是租界,谢晋元部的战斗引发了上海市数万民众在吴淞江南岸的租界上助阵,上海各界冒着日军的炮火送来药品和食物。上海民众由于无法得知仓库中具体有多少中国士兵,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测称这支军队为“八百壮士”。

历经4个昼夜的激战,谢晋元部打退日军的几十次进攻,攻击消灭日军200多名。10月30日晚,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于31日早晨率领部下377名战士离开四行仓库退入租界。英军司令史摩莱亲自指挥英军压制日军火力,掩护“八百壮士”撤往英租界内。

两岸相持

中原地区军队退至吴淞江南岸后,日军占领了苏州河北岸。中方中央作战军正面缩小,因此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撤销了中央作战军,仅分为左、右两翼作战军,分别由陈诚张发奎指挥。

日军占领苏州河北岸后,于10月31日晨,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轰击。至中午,日军第3师团左派部队开始在炮兵的掩护下强渡苏州河。中国守军第88师、税警总团在周家镇、刘家屯附近与强渡苏州河的日军发生激烈战斗。次日,日军的右派部队也开始强渡苏州河,并一度占领姚家渡。中国守军对此进行了顽强阻击,战斗至11月3日,日军主力仍被阻击与苏州河以北地区。

与此同时,日军向上海市进行第四次增兵,日军的总兵力已达到28万。中方军队也已投入了71个师和7个独立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原杭州湾北岸守备区防备日军登陆的部队也调至上海。

第三阶段:战线转移

由于中国军队在装备上无法与日军相抗,顾祝同陈诚等人建议迅速将上海战车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撤至吴福线及锡澄线两条国防工事线上进行整顿。11月3日,九国公约会将在比利时对中日的战事问题进行讨论,蒋介石希望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故而下令第三战区“在上海坚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

11月4日,日军第10军乘坐100艘大型船舰进入杭州湾。次日拂晓,日军先是以舰炮金山区附近的中方阵地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炮轰,而后日军第10集团军开始在航空兵的火力掩护下进行登陆。当时,担任沿海警戒的仅有2个连,其余都被调往了上海战场。因此,日军3000余人顺利登陆。

在上海指挥作战的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紧急调军前往阻击,并下令在青浦区的第67军推进至松江区。但由于部队联络困难,行动迟缓,因而反击计划未能按期实施。日军登陆成功后,于11月5日夜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亭林镇一线,于防守的中方军队发生战斗。陈诚当即再次建议部队迅速后撤,但蒋介石命令军队再坚持3天。

11月6日,日军先头部队于黄昏时刻在米市渡强渡黄浦江向松江前进。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将上海市派遣军和第10军组成“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出任司令官。8日,日军柳川第10主力军成功渡过黄浦江向松江县城发起攻击。为配合第10军登陆,松井石根下令上海派遣军各部分别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9日黄昏,第10军攻陷松江,对上海形成合围态势,中国军队面临三面夹击的危险。

11月9日晚,中国守军全线撤退,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

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团体,包括政府人员、工人、商人、教师、学生、普通市民、农民、宗教人士等。上海抗日救亡团体主要的工作有包括抗日救亡宣传、募捐救亡、战地救护等三个方面。

在宣传方面,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该协会组织街头演讲、电台广播、出版报刊、表现戏剧等活动,同时大力进行国际宣传,曾为上海的抗日救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募捐方面,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各界立即掀起了救国募捐的热潮,在淞沪会战爆发近1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共募集150余万元,此后又改为认购救国公债,在1个月的时间里有1900余万元被认购,其中上海市民个人认购约300万元,商界认购1100余万元,各同业公会认购570余万元。

在战地服务方面,淞沪会战进行的3个月时间里,战地服务队救助的伤兵和难民达8200余人,此外他们还担负了军队的政治宣传、唤起民众、侦察汉奸、慰勉将士等工作。

结果与后续

战争结果

伤亡结果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起,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西撤,历时三个月。中日双方在上海市这一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的地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攻防战。

日军先后共计投入10个师团近30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原地区军队先后投入约70多个师70万兵力,海军舰艇40艘,空军飞机250架。

关于中国军队的伤亡情况,各种史料数据不一,一般认为是在25万人至30万人之间。日军的伤亡,1937年11月20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公布的数字为40750人,但在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一书中的数据为:阵亡19360人,伤79057人,合计98417人。

上海失陷

11月13日,留在南郊的中国军队最后一批官兵全部阵亡后,上海市区终告沦陷。在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上海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日军利用空中和海上舰艇火炮的优势,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使得上海无数的建筑被炸毁,商店民房倒塌。日军进占上海之初,又对上海进行了烧杀抢掠,以及对广大妇女的摧残和侮辱。此外,上海的文化教育机关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灭,民族经济更是遭到了破坏和劫掠。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成千上万的难民们处于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威胁之下。国民政府撤退后留下的监管真空地带被上海黑帮接管,他们每天无恶不作,上海的地痞流氓数量剧增。

战争后续

江阴失守

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时由于缺乏详尽的考虑和周密的安排,部队陷入了极度紊乱的状态,各级司令部几乎无法掌握其部队的具体情况。日本上海派遣军以6个师团,20万的兵力沿京沪铁路大举进犯,分三路进军,企图从东西两面对首都南京形成合围。

11月25日,日军攻占无锡,进攻中国军队所在的锡澄线。驻守江阴的中国军队为直属江防军总司令部的2个步兵师,即以何知重为师长的第103师、以霍守义为师长的第112师。此外,还有2个营的步兵,以及工兵、通讯兵、小炮各1个连。11月26日,日军在陆、海、空三方配合下进攻江阴,江防军总司令刘兴发作作战命令,中国军队随即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拼死抵。11月29日,日军以第1水雷对进攻江阴,企图突破封锁线,次日又以驱逐舰和扫雷艇迫近江阴封锁线。中国守军立即予以还击,击中隐藏在巫山的日海军舰炮1艘。日军匆忙还击,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日军军舰遭受重创,被迫转舵下驶。

11月29日起,日军地面部队主力发起强攻,先后攻占花山、起山两据点,中国军队数次发起反击,期间曾短暂夺回阵地,但因伤亡过重被迫后退。与此同时,要塞炮兵亦与江面日舰展开炮战,仍对日军军舰予以重创。但由于日军掌握着制空权,日军以战机轮番向要塞炮台进行轮番轰炸,并向八圩港、十圩港投弹百余枚,企图切断江上交通,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

12月1日,日本海军军令部下达“中国方面舰队与陆军协作,攻占南京”的命令。日本海军向江阴要塞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与此同时,中国地面部队在日军坦克的威胁下,不断后撤,至当晚日军第13师团一部迫近江阴城下,鉴于情势危机,刘兴发布撤退命令,步兵由夏港突围,向武进区撤退;中国海军第2舰队司令曾以鼎率驻江阴海军向西撤退。日军随即占领江阴各要塞和江阴城,江阴保卫战告终。

南京失陷

江阴要塞失守的同时,日军第10军10万官兵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向松江区嘉善县方向突进,沿太湖南岸迂回包抄,于11月21日起先后攻占湖州市宜兴市广德市各地,而后北上进逼南京。

为了解决首都南京的防守问题,蒋介石多次召开高级幕僚会议,多数将领认为南京易攻难守,唯有训练总监唐生智认为南京非守不可。于是,唐生智自告奋勇担负了南京的防守责任,并向蒋介石保证没有蒋介石的命令决不后退。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市,军事委员会前往武汉。24日,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上任后,向蒋介石请求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兵力防守南京,其中多数部队是从淞沪战场撤下了的兵力,约10万人。

12月5日晚,日军向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双方战至12日,南京城防被日军攻破,同时南京守军退向长江北岸的水路也被日军切断。当日下午5时,唐生智接到了蒋介石撤退的命令,宣布放弃南京,实行突围,大批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一片混乱中溃退。

12月13日,南京陷落,由于中国军队在撤退时指挥失误,除少数部队成功突围外,多数部队困于城内,在城破之后惨遭日军屠戮。当日,日军大部队涌入南京城,大肆搜捕南京军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意义与作用

粉碎日军幻想

从军事角度出发,淞沪会战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土地上第一次遭到真正意义上的抵抗,淞沪会战迫使日军先后四次大规模增兵,有效减轻了中国华北战场的压力,更是直接迫使日军放弃了山东的作战计划。在战略上使得日本对华战争陷入了持久作战的态势,使得日本深陷战争泥潭,同时粉碎了日方“速战速决”的梦想,打破了日本当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

为抗战赢得时间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为上海市和华东沿海地区工业内迁,物资、设备等转移和撤退赢得了时间,有助于掩护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日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转移,对全国持久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淞沪会战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成立。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第五轮谈判取得成功,1937年8月22日,南京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正式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9月,国共两党的第六轮谈判再次取得成功,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由此真正开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随着国共合作局面的展开,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派也相继改为“拥蒋抗日”。在淞沪战场上,除了蒋介石的嫡系中央部队,还有桂系、川军等各地方部队先后参战,投入抗日战场,真正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际影响

淞沪会战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极大地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淞沪会战发生的3个月里,上海市的战争形势一直占据着世界主要报纸的头版头条。

英、美等国为了维护它们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对日本妄图独占中国的行径进行了一些谴责和限制;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同情和支持,并企图利用中国抗战削弱日本。在淞沪抗战期间,英国伦敦举行了市民反日大会,美国人民要求政府对日军侵华改变观望政策。

战争评价

国民党将领

淞沪战场撤退之后,蒋介石对战地转移作训示时,曾说:淞沪会战时,军队高度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人民所表现的也是慷慨捐输。凡部队所需要的无论食物,或是防御用品如麻袋、沙包、低碳钢丝等都是无条件贡献,这种爱国热诚无形中鼓舞士气不少,至今犹令我我深为感动。

李宗仁回忆:淞沪之战,简直是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华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黄维在回顾淞沪会战时,曾说:淞沪抗日战争,迫使日本侵略军在淞沪地区,使用十几个师团的兵力,作战三个多月,使日军受到沉重的打击,降陷入泥沼,无法自拔。并使疯狂一时的日本侵略军,付出无比高昂的代价,达不到侵略的目的。

上海市沦陷前夕,时任上海市市市长的俞鸿钧发表的告市民书中,提及“沪市抗战于今三月,吾市民奔走输将,流离转折,遭颠沛而不怨,履艰险而不辞”,“整个社会同舟共济,军旅因之而克尽职责,将士因之而益激勇奋,在此九十日中,予敌人以巨大之损耗”。

国际媒体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特别提出华军之英勇抵抗,并称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即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任且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市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路透社伦敦电:新闻纪事报同日本论称,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沪地华军之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之诸代表,为维护国际法起见,同取均势之坚决立场,各国有较中国所有更强之武器,力能发起对日之国际抵制,此举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迫令放弃侵略之狂暴行为。

法国《巴黎人道报》主笔古久列撰文说:“日本对中国的万恶的侵略,遇到了东京所万万想不到的抵抗。许多年以来我们英勇的中国同志所不倦地呼吁的民族精神,统一精神,在这迷途的侵略者之前,突然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地耸立了起来。”

战争结果分析

动员机制

有效的动员机制是日本赢得淞沪会战的基本保证。1873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普遍实行义务服兵役制度,这使得日本能够迅速大规模动员兵力,对上海市进行增援。而中国当时实行的是募兵制,其动员体制导致无法在战时进行有效的人员补充。

军事实力差距

对比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除综合军力中国较日本差距较大外,日军强大的海军为日军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此外,日本海军的战略机动性不仅使得日本本土和中国华北方面的日军可以迅速投入淞沪战场,同时可以对中国军队的薄弱地段实施有效打击,给予日本地面军队有力地掩护。中国当时的海军建设则缺乏能够与日本海军相抗的力量,除了机动性差之外,还缺乏适用于反舰作战的攻击机、潜艇等。

中方战略指导失误

上海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并不居于中国大陆的战略枢纽地带,因而上海之战在战略上难以起到转换全局的作用。同时,上海地区接近海岸,向内是一片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的狭小地区。上海市区又驻有占有海空优势的日军,日军便于在上海实施登陆,又可达到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功效,对于中国军队作战显然不利。且上海左面濒临江口、右面紧靠杭州湾,形成一个“凸”形边境,有利于日军从上海两翼进行登陆,并进行战略包围。

此外,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和战不定、优柔寡断,未在日军大动之前主动对市区的日军一举歼灭,且在战斗打响后3次下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导致先机丧失。

中方指挥失误

中方指挥系统层次繁多,各级指挥机构责任不清,最高统帅部常常不顾战时实际情况朝令夕改,甚至直接插手基层的战斗部署,使得前线指挥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贻误战机的现象。

双方战斗序列

中国军队

日本军队

会战中国英烈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战役和上海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主题纪念馆,位于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2000年1月28日建成开馆。关于淞沪会战的常设展有《血沃淞沪--淞沪战役主题展》《陈诚淞沪会战档案史料室》;室外展示区有浮雕墙《淞沪战歌》、雕塑《结--1937》等。

参考资料

淞沪会战.中国政府网.2023-09-20

铭记历史!关于南京大屠杀你必须知道的一组数字.央视网.2024-05-22

从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日记看淞沪会战日军真实的伤亡情况.澎湃新闻.2023-10-15

淞沪会战中的抗日英雄朱耀华将军.新浪网.2024-03-16

淞沪会战英烈谱.网易新闻.2023-09-20

淞沪会战英烈谱(三).网易历史-网易.2023-09-20

淞沪会战英烈谱(二).网易新闻.2023-09-20

8.13殉国将士名录.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2023-11-28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官网.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