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临近空间飞艇

临近空间飞艇

临近空间飞艇是一种以自身浮力克服重力的飞行器,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电力系统。这种飞艇内部填充了大量的轻质氦气,使得其密度小于2万米以下的大气,从而能够在这一高度保持静止状态而不必额外消耗能量。

研发背景

临近空间飞艇能够长期驻留在特定区域上方,用于交通、火灾等事件的全面监控,并且能够为警方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相较于卫星,临近空间飞艇的高度更低,因此具有更高的监控质量和更佳的无线通讯协调能力。低轨道卫星因需要环绕地球飞行而无法实时监控某一地区,而同步卫星则因其远离地面而导致监控质量不佳。

发展历程

2015年10月13日凌晨2点10分,中国首个军民通用新型临近空间平台“圆梦号”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成功放飞。这是全球首次具备持续动力、可控飞行、重复使用能力的临近空间飞艇飞行,同时也是首次向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商业服务的飞行。

性能优势

临近空间飞艇相比飞机和卫星,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位置,其次,其运营成本较低,最后,其探测能力突出。这些特性使其在通信中继、对地监控、防空警戒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由于通信卫星的距离较远且功率有限,其带宽既昂贵又稀缺。随着军事侦察需求的增长,如全球鹰这样的战略侦察机,即使仅部署几架,也会耗尽所有卫星通信资源。而临近空间飞艇可以通过搭载通信中继设备,有效减轻通信卫星的工作负担。

技术挑战

尽管临近空间飞艇具有重要的军事潜力,但由于技术和工程上的困难,尚未实现实际应用。当前的主要挑战包括材料、能源和动力/飞行控制系统。飞艇的骨架、气囊和外壳都需要尽可能轻量化,以减少不必要的重量。特别是在高空环境中,空气稀薄,任何重量的增加都会导致氦气囊体积的巨大膨胀。此外,飞艇所需的主能源系统必须采用非燃料消耗型,以确保长时间运行。目前,太阳能是最可行的选择,但其效率仍需提高。在动力/飞行控制方面,高空环境下的气流虽然相对稳定,但风速较大,这对飞艇的姿态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际发展

在临近空间飞艇的研发领域,美国的整体设计水平领先,而日本在材料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中国的临近空间飞艇放飞并非全球首创。美国在21世纪以来投资了近100亿美元开发了多个浮空飞艇项目,其中包括四个重点的临近空间飞艇项目。2005年,美国陆军的HiSentinel飞艇就已经实现了超过2.26万米高度的长时间持续动力飞行。日本在材料研究方面尤其出色,其提供的核心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欧洲的临近空间飞艇制造。然而,中国在临近空间飞艇的关键材料研发方面起步较晚,且相关产品的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参考资料

临近空间飞艇技术难点简析.腾讯网.2024-11-01

中国临近空间飞艇成功放飞 全球首个投入使用.人民网.2024-11-01

临近空间飞行器:空天一体作战的新高地.搜狐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