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豕形铜尊
商豕形铜尊为商代青铜器,1981年年初出土于湘潭市船形山的一个小山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商豕形铜尊全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实测容积13升。尊身的大部,黑绿发亮。头部阴刻兽面纹,腹背为鳞甲纹。尊口呈椭圆形,位于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该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
商豕形铜尊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是富于地方色彩的一项创新;就古代礼俗来考察,它又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善于驯化饲养,又多么善于从农牧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
猪尊介绍
商代豕形铜尊,高40,长72厘米。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
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安装此管的作用是便于人们搬运。猪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龙纹。
出土情况
1981年年初,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生产队队员朱桂武忙着盖新房。在平整新房地基时,挖出一件猪形铜器。经过文物部门鉴定,确认这是一个商代猪尊。湖南省博物馆派人调查,猪尊的出土地点是面对湘江的一个山坳里,附近没有其他器物,属于窖藏出土。有意思的是窖藏内近豕尊处的填土是细沙土,与窖藏本身的泥土不一致。沙土不积水,猪尊周边置沙土,应当是为了保证铜器周边相对干燥。
商周时期铜器
除湘潭市发现的猪尊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商代的猪,山西晋侯地出土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猪尊。对于两件猪尊的造型,有文章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作用是祭祀时充当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以祈求神灵降福。
用途
尊为酒器,这一用途是确定的。商代猪尊仅此一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以猪造型,目前有避邪,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和娱神等多种说法。这些用途是否与实物相符,有必要了解猪的相关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国家之一。根据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西安半坡与余姚市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研究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把野猪驯化为家猪了。稍晚一些的墓葬中出现了以猪下颚骨随葬的现象,在甘肃省、山东省等地随葬猪牙、猪颚骨乃至整头猪的数量十分惊人。可见养猪业已有相当规模。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看,殷商时期的养猪业相当发达,“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猪是祭祀中的重要祭品,养猪业已经遍及各个家庭。在养猪业相当发达的商代,人们没有选择家猪作为器物的造型,而选择了野猪,或许选择的是与野猪的特点有关。野猪是耳尖而小,嘴尖而长,头和腹部较小,脚高而细。雄性野猪具有尖锐发达的牙齿。野猪机灵凶猛,奔跑快速,警惕性也很强,一旦遇到危险,它会立即抬起头,发出“哼”声,向同伴发出警报。从出土的铜猪尊看,并不完全是野猪,又具有了某些家猪的特点。
在了解猪的特点的同时,还应注意的是猪尊的盖上有凤鸟,肘部有夔龙纹,无论这些动物是现实的还是人们心目中想向的动物,都属于动物。尽管动物在猪尊上的大小和所处位置不同,但动物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仅仅考虑猪这一种动物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看到猪尊是一种器物,在祭祀时盛放祭品,就得考虑祭器与祭品的关系。
从目前发现的动物形器物以及祭器、祭品之间的关系看,其作用为娱神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猪尊用途的理解,还与湖南省地区出土的其他动物形器物有关。
文物特征
商豕形铜尊全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实测容积13升。豕尊造型逼真。出土时除背部和盖纽稍有破损外,基本完整。头部阴刻兽面纹,腹背为鳞甲纹。四肢和臀部为倒悬的夔纹,并以云雷纹衬地。夔首反顾,夔尾盘曲。猪两眼圆睁,平视,两耳招风,长嘴上翘,微张,犬齿尖长,背上鬃毛竖起,四肢刚健,臀、腹部滚圆。盖孔椭圆形,盖面饰鳞甲纹。鸟形盖纽出土时头、尾被碰碎。尊身的大部,黑绿发亮。
奇特的是:商豕形铜尊的前后肘部横穿一对直径约14厘米的圆管,分别长21和21.5厘米。圆管与尊身为二次铸成,然后嵌接,但不露破绽。
流传历史
商豕形铜尊可能系古人祭祀山川后的遗物。1981年年初,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生产队社员朱桂武在起新房平整屋基时,发现了一件“青铜豕尊”。后来经过文物部门的鉴定,确认这是一个商代的青铜豕形尊。后来朱桂武将这件珍贵文物献给了国家。
出土环境
商豕形铜尊是在一个叫做“金盆养鲤”、面对湘江的小山坳里发现的。地处长沙市南约20千克,在湘江西岸。由于房屋已经建成,无法观察现场。经访问弄清:商豕形铜尊距现地表15米左右,周围为径约1米的圆坑,器物置于圆坑底部,坑内填满疏松的山沙。同湖南省出土的大多数商周青铜器一样,没有共存的遗物。
文物鉴赏
商豕形铜尊纹饰精美、形象逼真。在外观上,它比较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站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细部结构都比较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獠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其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为倒立的夔纹以云雷纹为底;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较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
文化寓意
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求避邪作用。此外,还有避邪、娱神等说法。
文物价值
这件湘潭市出土的豕形铜尊,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作来看,似乎是一个特例,是富于地方色彩的一项创新;但就古代礼俗来考察,它又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养猪就很普遍,养猪食肉,又以猪献祭,不仅春秋时期如此,商代也是如此;不仅黄河流域如此,长江流域也是如此。不管制作和使用它的古代居民是迁自中原地区,还是土著居民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影响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最常见、最普通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一种很自然的反映。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善于驯化饲养,又多么善于从农牧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
社会评价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何介钧:“过去我省出土过商周时代的象尊、四羊尊、两羊尊、虎食人卣、牛尊、鹗卣等以立体动物形象为器形的青铜器,它们都以造型的别致,纹饰的秀美和铸造技术的精湛而闻名于世。但用猪的形象作为器形,不但在我省,即使在我国现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更是弥足珍贵。”
文物争议
湖南博物院何介钧认为这件豕尊所体现的是一只雄性的野猪。根据是:猪两眼圆睁,平视,两耳招风,长嘴上翘,微张,犬齿尖长。背上鬃毛竖起。四肢刚健,臀腹部滚圆;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一个膘肥肉壮、孔武有力的野公猪形象。而考古学家刘敦愿认为这件豕尊所体现的是一只家猪。根据是: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的,彼此之间,既具有许多相似之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别,刘敦愿认为何介钧列举的种种特征来看把它定为野猪,证据是不很充足的;特别发达的犬齿,并非野猪所独具的性状。未经阉割的雄性家猪,年满3岁以上时,它的犬齿便逐渐地长露在嘴外,只是平日难得见到这类老年的雄性家猪不容易察觉得到。
扩展阅读
商豕形铜尊在古代使用过程中曾多次修复。大体有六处:第一处为颈背交接处。修复部分的颜色与原器相近,推测距铸造时间不远。第二处为臀部,面积较大。第三处为盖纽。第四处为左边犬齿。第五处为猪鬃左侧。这四处铜色碧绿,除猪鬃侧边一处外,其余花纹线条精细准确、圆润。颜色和花纹风格极似宁乡市黄材出土商末云纹铜铙。第六处为器盖。铸造粗糙,多气孔,颜色和铸造技术颇类望城区新康高砂脊出土的西周早期铜瓯和桃江县马迹塘土西周早期铜鼎。臀部和颈部交接处的修复部分和原物接合处,不露拼接痕迹,推测其修复方法是面将原物加热,一面用铜液翻铸出修复部分,两者均保持高温时趁热进行结合,然后将表面接缝处磨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