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

湖南博物院(Hunan Museum),原为“湖南省博物馆”,于2022年7月30日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现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地处长沙市的中心地带,坐落于长沙市烈士公园西北角,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地志性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中央地方共建的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现任馆长为段晓明。

湖南博物院最早于1956年开馆,到了20世纪90年代,湖南博物院开始了第二代陈列大楼的建设,并于1999年正式竣工。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湖南博物院原址上实施改扩建工程,并最终采纳了日本籍建筑大师矶崎新的作品“鼎盛洞庭”作为新馆的设计方案。2012年6月18日起,湖南博物院正式开始闭馆重修,暂停对外开放服务。2017年11月29日,湖南博物院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及改扩建,如今的湖南博物院新馆总占地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9.1万平方米,馆(院)舍总面积约为110556.3平方米。湖南博物院最初因1972年~1974年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而闻名。而如今的湖南博物院作为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集文物征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于一身,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反映湖南区域“湖湘文明”及历史进程,现有馆藏文物共计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等为甚,并利用现代陈列艺术,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展示厅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4个文化遗珍专题展馆。

2008年3月20日起,湖南省博物院正式向社会长期免费开放。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11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中国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22年7月,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列为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湖南省是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地区之一,其博物馆事业始于清末维新变法时期,“郴州学会博物院”“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以及“湖南省立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的创建均为后来“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97年,郴州学会在湖南省内率先创建了“郴州学会博物院”,将其作为激励知识分子的重要组织,但开办不到一年便随着戊戌变法失败、郴州学会被清政府取缔而夭折。

1904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倡导,梁焕奎、龙瑞等士绅的筹款,在湖南省再次兴办了一所博物馆,全称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主要陈列人体和动物模型,与图书馆、教育馆合署,开放约一年后,教育博物馆部分被撤销。

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建成开馆;1927年,该博物馆正式改称为“湖南省立博物馆”;1930年,该博物馆毁于战火,此后再未恢复。此后,湖南省的衡阳市沅江市新化县等县偶有建立博物馆,但均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了破坏。

建设历程

建设初期(第1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南省的博物馆及考古事业再次开始建立和发展。

1950年10月,湖南省政府设立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着手于抢救、保护和管理湖南省的文物。

1951年3月,湖南省文教厅在长沙市留芳岭的百琴园设立了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

1956年2月,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烈士公园西北角正式建成,并首次对外开放,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新建的地志博物馆之一。建馆之初,湖南省博物馆还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并举办了并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中国历代货币”“中国历代陶瓷”等六大专题陈列展览。

1959年~1966年,湖南省博物馆的“湖南人民革命史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展示。

转型与发展阶段

1971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的矿物之类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首次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之后,在1972年~1974年期间,共计发掘了3座马王堆汉墓墓葬,发现并出土了数千件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成为了湖南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起点。

随着湖南省考古发现的增多,初代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品中出土文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历史考古类博物馆的性质特征愈加明显。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也使得初代湖南省博物馆进入了其成长及发展的新阶段,馆内的藏品与展览档次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1973年,初代湖南省博物馆新建了一个建筑面积约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1974年7月,该仓库被改造成了恒温恒湿、保护与展示并用、带仓库性质的场所——马王堆汉墓陈列馆,用于之后几十年间保护和向参观者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1979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动植物标本借给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至此,该馆从建馆之初的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逐渐转变为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

建设新陈列大楼(第2代)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随着馆内陈列面积不断扩大、展览内容不断丰富以及参观人数不断增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发改委领导在湖南省博物馆调研后,主动提出拨专款用于修建新楼,促成了湖南省博物馆第二代陈列大楼的建设。

1999年,湖南省博物馆新建的第二代陈列大楼正式竣工,并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成为该馆“世纪之交”发展的新起点。

进入21世纪之后,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定位为“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并以新陈列大楼开放为契机,成功举办了上百个临时展览,并打造了以“马王堆汉墓陈列”为龙头,包括“馆藏明清绘画陈列”(与“馆藏明清书法陈列”定期轮换)“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南名窑陶瓷陈列”“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等在内的1个基本陈列和5个专题陈列。

建设新馆(第3代)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正式向游客免费开放,使得参观人数飙升,再次改扩建被提上日程。

2010年,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省政府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及论证之后,决定在湖南省博物馆原址上实施改扩建工程,省委、省政府还决定通过国际邀请招标的方式定制一座能够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博物馆,最终,日本籍建筑大师矶崎新的作品“鼎盛洞庭”成功被采纳。

2012年6月18日起,湖南省博物馆为确保扩建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以及避免建设期间发生文物和观众安全事故,正式开始闭馆重修,暂停对外开放服务。

2017年11月29日下午,在经历了五年时间闭馆之后,总占地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9.1万平方米的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其陈列展区面积、场馆功能和服务能力等全面升级,展区面积从6000余平方米增加至2.7万余平方米,文物保护区面积从2000余平方米增至1.4万余平方米,并利用现代陈列艺术,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展示厅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等4个文化遗珍专题展馆。仅2018年一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全年接待观众近370万人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新馆共计接待观众约845万人次。

2022年7月30日上午,湖南省博物馆通过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了“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系列活动”的有关信息,并宣布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湖南省博物院新馆总占地面积约为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9.1万平方米,以“人本主义”为设计理念,采用与旧馆融合的方式在原址上改扩建而成,加建于旧馆基础之上,还采用了“新旧并置”的手法,保留了旧馆的外立面,而从空间模型上来看,新馆又对旧馆做了“长、宽、高”的扩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对旧馆的再一次嵌套,形成“既新且旧”“新旧交融”的空间体验,同时还保持了其与周边环境的平衡。

新馆外观设计出自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之手,以传统文化为设计底蕴,整体外观呈鼎形,寓意着鼎盛时期的环洞庭湖文化带的典型代表——以湖湘文化为核心的环洞庭文化集成。矶崎新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并将湖南人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相结合,以“国之重器”——鼎作为建筑外部形象的设计元素,从鼎的意象、气势及精神文化内涵入手,筹划出新馆的“三殿式”建筑外形,以体现“庄重、凝练”的建筑风格,并呼应了湘楚文化兴盛的制高点——青铜文明时代。新馆主体结构为具有多塔、连体、楼板不连续等多项平面不规则的超限结构,整体上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屋盖则采用了空间“H”型钢桁架结构,屋盖支承在主体结构中的方钢管混凝土柱上。

新馆外形上应用了巨大的有漂浮感的“飞船”屋顶,象征洞庭湖水的凝固与升华。新馆艺术大厅正对入口处保留着旧馆的墙体和列柱。新馆建筑构造还采用了抽象的斗拱和柱廊、古典比例的窗等中式的特有形制,且木格栅与斗拱柱清晰分离。为与馆内墓室的结构进行呼应,新馆在外立面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外挂在其外侧,而石材墙面则与旧馆建筑的墙体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倾斜,并与原博物馆保留的西立面相呼应;为引进自然光,新馆又应用了大面积的光滑玻璃幕墙,与粗糙的石材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使用了双面的遮阳板,接地气的同时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凸显了空间的深入感与历史感。除了玻璃之外,新馆还运用了大量的金属等现代感强烈的元素。

湖南博物院新馆的建筑利用了空间的传播优势,其内部空间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万物“循环”的概念,从而定义了该馆是一个“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的空间”,具有“科技未来感”及“历史厚重感”共存的特点。

新馆构建了完整的文化空间,流线设计以观众为中心,而其核心流线便是体现对马王堆汉墓墓室的“挖掘”与再现,其中,有一个巨大的四层棺陈列在一层场馆中央,设计者为重现在考古挖掘时所设立的阶梯式夯土墓坑的结构形式,不仅原尺寸复原了马王堆汉墓墓坑结构,还将棺椁之上的二层与三层设计成了镂空的形式,用一体化思维构筑了完整的空间场景,立体展示马王堆核心文物展示区,从第四层可以穿透空间向下俯视,直到位于地下一楼的巨大棺椁,该棺椁也是整个空间线条集中的中央。除了展览区域之外,新馆还有文物库房、实验室等文物保护区域,同时还设置了服务中心、文创中心、观众餐厅等区域。

馆内布局

湖南博物院新馆共设有四层,其中,第一层主要有特展一厅、特展一厅、学术报告厅、VR体验区、书店、商店等展区及设施,第二层主要为“教育中心”,第三层主要有专题展厅,第四层主要包括“观众餐厅”及“屋顶花园”。

湖南博物院全馆主要分为“长沙马王堆汉墓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展示厅,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三楼展厅,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则位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二楼展厅。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湖南博物院的永久陈列,位于该馆三楼的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该基本陈列的展示面积约为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以故事叙事手法,主要展示了考古工作者于1972~1974年期间,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发掘的三座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包括云龙纹漆屏风、七弦琴、二十五弦瑟、“轪侯之印”铜印、纪年木、“利苍”玉印、锥画漆弩机、帛画《车马仪仗图》、“长沙丞相”铜印等千余件珍贵展品,通过这些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从横切面上展示了当时的中原地区所达到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科技成就及贡献,同时完整呈现了汉代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及丧葬观念,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多维宇宙观。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湖南博物院的永久陈列,位于该馆二楼的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是反映湖南地区历史文明发展进程及轨迹的通史性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四马方座铜、人面铜方鼎、陶碓、凤鸟纹“戈”提梁铜、唐长沙窑三彩釉瓷碗、银披肩、东方剑齿象化石、战国铜等一系列展品。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围绕“湖南人”为展示核心,以“见人、见物、见精神”为目的,通过文物的展示,从约2.3亿年前湖南地区退出海水、露出陆地开始,按时间轴的顺序,系统、全面地展示了湖南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融合历代移民,直至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人”这一整个历史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形式脉络及其发展。该陈列通过“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示湖南的文化与历史,呈现出“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主要包括“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湖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等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的五大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家园”向观众展示及解读了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展示并介绍了湖南人的特点及形成由来;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诠释了湖南人获取生活资源的方式方法;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展示并介绍了湖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的生活习俗;第五部分“湘魂”则提炼总结出了湖南人的精神气质。

专题陈列

烟云尽态——湖南博物院藏《三希堂法帖》展

“烟云尽态——湖南博物院藏《三希堂法帖》展”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书画专题厅,因2021年湖南省博物馆策划、展出的《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得到了较好的反响而在时隔一年后举办,展览时间为2022年12月~2023年8月,主要展览三希堂石渠宝法帖诗跋《阅古楼》、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榜题“烟云尽态”以及《倪宽赞》(宋仿)《张翰帖》(摹本)《卜商帖》(摹本)《出师颂》《袁生帖(二谢帖)》(古摹本)等百余件展品。

《三希堂法帖》》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的,始刻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共历时七年,共计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郁冈斋帖》《停云馆帖》等明代丛帖在内的所有墨迹珍品,又因其中收录了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珍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而得名,汇集了135位名家、340件法书、200余段题跋以及1600余枚印章,被誉为“艺苑之钜观、墨林之极轨”。《《三希堂法帖》》刻成之后,乾隆皇帝还在北海公园中特建了“阅古楼”用于储存帖石,同时又亲自另外题写了“烟云尽态”四字榜书以及七言诗。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专题展厅,展厅面积约为500~700平方米,展品数量达220件(套),包括星云纹镜、龙凤菱纹镜、透雕钮蟠龙纹镜、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尚方”七乳禽兽纹镜、“李氏”六乳禽兽纹镜、“新有善同”四神禽兽博局纹镜、“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昭明”“清白”重圈铭带纹镜、“所言必当”四乳草叶纹镜等各式铜镜,基本涵盖了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旨在通过展示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及铭文等,以展现铜镜的发展脉络,并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每一个参观者从中感受古代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及审美情趣等内容。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专题展厅,主要展示中国瓷器从古至今的重要品类——单色釉瓷,包括越窑青釉罐、越窑青釉碗、越窑青釉粉盒、长沙窑青釉夹耳罐、长沙窑青釉执壶、长沙窑青釉碗、洪州窑青釉五盅盘、岳州窑青釉净瓶、岳州窑青釉四系罐、岳州窑青釉执壶、岳州窑青釉印花高足杯等一系列展品。这些单色釉瓷具有“纯净素雅”的特点,代表了中国最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古代被皇家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所青睐。从东汉时期中国南方创烧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到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迎来发展高峰期,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烧制技艺有传承创新,也有倒退断裂,过程曲折复杂,逐渐形成了如今单色釉瓷的釉色品种层出不穷的局面。参观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国一代代制瓷工匠们推动釉色演进的艰辛与智慧。

临时展览

截止到2023年7月,湖南博物院当前正在展览的临时展览有两个,分别为“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和“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

“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由湖南博物院与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展览时间为2023年7月1日~2023年9月17日,该展以“美洲豹”为主线,汇集了9家墨西哥文化机构收藏的154件(组)精品文物,主要包括装饰有“V”形沟壑的豹人首石雕、豹人玉雕、祭祀用的羽毛纹豹形陶罐、祭祀用的豹形陶罐、祭祀用的人首马镫形陶壶、美洲豹头上的人物形象陶香炉、地下世界众生形象陶香炉盖、地下世界众生形象陶香炉盖、雨神特拉洛克石雕像、雨神特拉洛克陶像、“王子”豹人石雕等展品,并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通过这些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6世纪的展品,阐释了古代墨西哥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美洲豹崇拜”的精神信仰。

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

“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临时展览是具有公众性、学术性、在地性及国际性的科技艺术项目,是一次历史考古与数字艺术跨学科、跨媒介的实验,由张小涛、段晓明、艾米·海勒等人策展,展览时间为2023年6月30日~2023年11月17日,展览地点位于湖南博物院特展一厅。该临时展览是湖南省首次举办的中国数字艺术展示、教育、科研的国际性数字艺术展览,从全球数字艺术的思想、观念及方法入手,通过现代科技及“元宇宙”概念,结合湖南历史文脉和湖南省博物馆的国宝文物,并涵盖了威尼斯共和国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奥地利林兹艺术节等全球重要展览的参展作品,促成了全球数字艺术、古今中外文明以及现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2024年6月8日至2025年2月16日,“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湖南博物院正式与观众见面。该展由时空、阴阳、生命三个板块构成,将多种感官体验融为一体,在充分利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的基础上,为观众构筑一场可知可感的“时空之旅”。时空板块通过多媒体叙事方式,巧妙展现出马王堆汉墓椁室结构、总体布局;阴阳板块着重展示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四重套棺中蕴含的“阴阳散聚”;生命板块中则采用了沉浸式LED球幕、动态图形渲染、文物数字化修复等技术,展现马王堆汉墓汉墓T形帛画中所描绘的“由地入天”仪式。通过挖掘马王堆IP文化元素,利用前沿数字技术使展览“虚实结合”,将马王堆文物及其元素数字化,充分展现汉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该时期人们对于生命观、宇宙观的认知,对生命升华的向往和崇敬。

重要馆藏

湖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共计18万余件,主要包括青铜器、马王堆汉墓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杂件、陶瓷、书法、绘画、碑帖等类型,尤以商周青铜器、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楚文物、历代陶瓷等为甚。

湖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主要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商代豕形铜尊、商代象纹铜铙等,其中还包括大禾人面纹方鼎朱地彩绘棺、素纱单衣、T型帛画、人物龙凤帛画等11件禁止出国(境)展览国宝级文物。

青铜器

大禾人面纹方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59年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遗址,其造型源于中原正统,但装饰手法又具有地方特色。鼎腹沿内壁铸有“大禾”二字铭文,即为其名称中“大禾”的由来。不同于商、周时期其他常见的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的青铜器,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该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比底部略大,口长约为29.3厘米,宽约23.7厘米,通高约为38.5厘米,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则饰有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的人面,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人面周围还有云雷纹。该鼎采用这类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的原因至今仍未有较为合理的解释。部分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的怪神,也有研究认为该器物上表现的对象事实上是有头、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兽的“超人”,但躯干部分因器物平面表现的局限性而被隐去,因此才最终表现为如今的“无身”形态。

皿方罍

皿方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湖南博物院内的“镇馆之宝”“大国重器”,1919年出土于桃源县,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方罍之王”,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技艺和气势。

由于20世纪初社会动荡、古董商人倒卖等一系列历史原因,皿方罍在1919年出土后,很快就于20世纪20年代“盖身分离”,其中,器盖留在了国内,并在1956年湖南博物院建馆后开始就一直藏于馆内,器身则流落海外,辗转流失于数国古董商人之手,经过约一个世纪之后,于2014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湖南省公私单位及热心人士的合力推动下,经过向当时准备再次将其进行拍卖的皿方罍所有者洽购,最终得以“身盖合一”并“完罍归湘”,由湖南博物院永久收藏和保存,这也成为了皿方罍入选为于2018年1月14日亮相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的三件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原因。

皿方罍器盖呈庑殿顶形,高约28.9厘米,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高约63.6厘米,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器型高大、厚重,具有“庄重威严”的特点。整器集浮雕、立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及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装饰纹样既繁复多变,又和谐统一。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有龙纹、凤鸟纹及兽面纹。肩部两侧装饰有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则置有一兽首。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了8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豕形铜尊

豕形铜尊,即猪尊,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1981年在湘潭船形山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高约40厘米,长约72厘米,重达30余千克,容积达13升,盛满酒之后,单人难以搬运及倒酒,因此,学者们认为古代人在该豕形铜尊内取酒时一般会使用专门配备用于取酒的勺子。

豕形铜尊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的商代青铜器。此尊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背部开有椭圆形孔,为酒的出入口,设有盖,盖上有已部分残缺的凤鸟形握手及装饰,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外露,双眼直视,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属于野公猪形制,具有“沟通人与神灵”“祈求避邪”的表意及象征的作用,并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前后肘部饰有夔(kuí)龙纹,还有一横穿的圆形管孔,应为先铸,后安装于豕尊再行铸造,可以穿系绳索,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供人抬举,以便于人们搬运。

立象兽面纹铜铙

立象兽面纹铜铙,即象纹铜铙,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1959年在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打击乐器,颜色为土褐色,通高约为71厘米,铣间宽约46.5厘米,重约67.25千克,外形近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与其他在湘江流域出土的同类铜铙相比,该铜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鼓部有立象纹样,钲周边有相间排列的虎、鱼和乳钉等纹样,此外,其粗大的变形兽面纹线条上还有云纹。该铜铙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不同的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

马王堆汉墓文物

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展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年代处于西汉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长约230厘米,宽约92厘米,通高约为89厘米,为檫木材质,通体内外朱漆。在该棺外表的朱漆地上,还使用了赤褐、藕褐、粉褐、青绿、黄白等亮色,彩绘了包括龙、虎、鹿、朱雀等被列入“四灵”或“四神”的“瑞兽”,以及仙人等在内的代表“祥瑞”的图案,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表达了“吉祥升仙”的主题。

盖板的周缘饰有黄色勾连雷纹,盖板上则绘有对称的“二龙二虎相斗”的图案,其中,“二龙”为粉褐色,并用赭色勾边,居于画面中的上方,两首相向,龙身则各自向两侧盘绕,因其身披鳞甲而有填以绿色的三角弧形斑纹,尾伸至左右两下角;“二虎”则为赤褐色,相背于“二龙”之间,口咬龙身,形象写实,分别攀在龙首之下,尾部加饰流云。头挡主绘一座图案化的顶立于画面中央的等腰三角形高山,为“仙山”,该山的两侧各绘有一只鹿,周围则饰以缭绕的云气纹,构成“双鹿踏雪”图案;足挡画面的主题为“双龙穿璧”图案,正中绘一座红色的山,两条虎爪蛇尾、巨目利牙、披鳞甲而有凤羽的粉褐色的龙蜷曲地穿过了居于画面中央的白色古璧,龙首相向于山的上方,龙的旁边还加饰了藕白色的云气纹。左侧龙首之后,有一带酱黑斑纹的赤褐色虎,龙尾之前,有一带云形花斑的藕褐色伏鹿;右侧龙首之后,有一呈展翅欲飞状的朱雀,龙尾之前,有一头发斑白、两手攀龙身的粉褐色的仙人。两侧面的边纹均为菱形勾连云纹。

素纱单衣

素纱单衣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展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西汉早期的单层丝织品,于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是轪侯夫人辛追的随葬品,共有两件,一件为直裾,一件为曲裾,均在一个竹箱内被发现,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因无颜色,且没有衬里,出土遣策称其为“素纱衣”,体现了汉代所流行的“内衣外穿”风尚,又因其使用的面料为丝缕极细的素纱,而具有“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特点,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薄、最轻的衣物,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并被认为是整个西汉纺织的“巅峰之作”,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两件素纱单衣中,直裾素纱单衣为交领,右,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衣长约为132厘米,通袖长约181.5厘米,重量仅有49克;曲裾素纱单衣衣长约为160厘米,通袖长约195厘米,袖口宽约27厘米,腰宽约为48厘米,衣重仅有48克。

T形帛画

T型帛画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展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西汉时期的一幅彩绘的丝帛画,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出土时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棺盖上被发现,通长约为205厘米,顶端宽约92厘米,末端宽约47.7厘米,表现了中原地区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出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又被定为了“国宝级文物”。该帛画色彩鲜艳,且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保存完整,品相完好,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由一长条整幅的绢加上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的共三块绢帛拼缝而成,上宽下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有棕色的丝带,以便用于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则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带,长均为20厘米余。

T型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具有迷信色彩的“引魂升天”,整幅画面大体上可以分为拼幅加宽的上部和未拼幅加宽的下部两个部分,描绘了汉族对天堂、人间和地下世界的想象,并将神话、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统一。上部长约67厘米,绘有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象征着天上的境界;下部长约1.38米,绘有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生活的虚幻妄想。专家学者凭借这幅T型帛画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且图像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常接近的信息点,认定了其属于古代葬礼仪式中使用的铭旌,而该帛画所表现的则是在侍者的簇拥之下墓主人辛追得以升天的场面,从中体现了西汉时期人们对于永生的追求,对“天国”的想象,以及当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此外,专家学者们研究后发现,在T型帛画的画面中,最大太阳中间的“金乌”是古人用肉眼观测到太阳黑子现象的结果,T型帛画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早观测太阳黑子的时间比西方早近2000年的实证。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展厅的“马王堆汉墓陈列”,为西汉早期的妇女服饰文物,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国宝”,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共出土了3件,款式基本相同,凭借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束缚的彩绘,成为了受汉代妇女喜爱的不同于深衣的另一种时装,有的学者称之为“褕”。其与深衣共同之处包括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等,而不同之处则主要在于衣襟的开法,其为直裾,即矩形衣襟,而深衣则为紧裹于身的曲裾。其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物做衣袍的面料,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中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还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衣长约为132厘米,通袖长约228厘米,袖口宽约28厘米,腰宽约为54厘米;其缝制形式和其他丝绵袍相同,而略短于另外的8件绵袍。

近现代文物

金黄绸缎贺幛

金黄绸缎贺幛是1954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为在长沙市举行的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题赠以示祝贺的贺幛,属于近代文物,后于1958年8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交湖南博物院筹备处入藏,该件是研究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实物资料,体现了新中国人民政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施政方针。该贺幛由长沙市老照壁乐群工艺社承制,材质为布帛和丝,长约88厘米,宽约334厘米;金黄色锦缎上横排粘贴有黑色平绒刻制的楷体贺词,左、下、右三边粘贴框饰黄色缎制的“万”字花边,宽约7.5厘米;上方则缝制有悬挂涵管,宽约7.4厘米。

朱红绸缎贺幛

朱红绸缎贺幛是1954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为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题赠以示祝贺的贺幛,属于近代文物,后于1958年8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交湖南博物院入藏,该件是研究湖南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实物资料。该贺幛由长沙市文运街荣华旗帜工艺社承制,长约88厘米,宽约334厘米,丝制;红锦缎上横排粘贴有黄缎剪刻的楷体贺词,四周还缝有宽约8厘米的黄缎边,下方则使用了长约10厘米的粉红色绦须进行装饰。

田连阡陌图

田连阡陌图属于黑色毛笔手绘的近代文物,所处时代在1912~1949年,于1952年由湖南省土改展览会拨交湖南博物院入藏并将其作为展品展出。该图长约135厘米,宽约192.3厘米,绘制的是民国时期湖南常宁市桃江乡地主易三名下的“田连阡陌”景象,不仅是民国时期湖南农村地主大量占有土地的典型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湖南农村土地关系情况的重要史料。

民族民俗文物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是由纸页装订而成纸本,规格为36厘米×37厘米,该稿册封面上写有“杨世焯季棠双钩画稿”字样,其内则有湘绣画师杨世焯所绘的数张图案纸页,包括器皿、动物、花卉等图案,在这些图案中,最为典型的是杨世焯在光绪戊子秋八月所绘的菊花图,在该图中,杨世焯本人自称“吟香馆主人”并将其用作题名,以一枝菊花为主体,菊花上附一只薄翼秋蝉,周边还绘有菊叶、枝干等。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为湘绣早期纸质画稿,于1892年由朱曙芝(又名朱恒)所绘,规格为71.5厘米×121厘米,整个画面采用简单线条勾勒出“竹林七贤”的神情及姿态,周围则使用了竹枝用于修饰,还包括印章、落款、题字等内容。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为布帛类湘绣画稿,于1918年所绘,背面有“锦华丽”及“横披”字样,可知其出处,并且其应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该画稿的规格为75厘米×120厘米,整个画面色调雅致,线条细腻,包括了红花、绿树、浅草以及动态的一红一白两只骏马,这些元素一起构成了一幅“草肥马壮”图,从细节中展现了湘绣画稿画法成熟时期的风格与特点。

杂件

商代玉鱼

商代玉鱼为商代玉制品杂件,一端呈尖锐状,系由兽牙演变而来,原本是一种被称为“”的解结工具,至商周时逐渐演变为子女孝顺父母的标志之一的佩饰器物。商代玉鱼长约6.7厘米,宽约1.3厘米,厚约0.2厘米;玉饰由玉环改制而成,为扁平状;整体受沁刻划为呈鸡骨白色的鱼形,鱼头端较为圆润,鱼尾端较为尖锐;头部雕刻圆眼,嘴部琢有一小孔用于佩戴;身体刻划回纹,背部有鱼鳍状凸起,尾部随形刻划多重变形的三角形纹饰。

战国透雕双龙青玉璜

战国透雕双龙青玉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属于青白玉,质地优良,刻划精细,应为战国时期上层贵族的佩饰之一,除了可以单独作为佩饰,还可以置于组佩之中。该玉璜整体尺寸长约8.9厘米,宽约0.25厘米,表面局部呈现黑色和棕色沁痕。该玉璜分层为上下两部分,通过弧形的镂空相互分隔,并依势刻有两个双首龙的纹饰。上部的龙头雕刻于玉璜的两端,柳叶形耳朵,圆鼻上翘,嘴巴是镂空的圆孔形,眼睛呈现椭圆形,龙身上刻有两排云纹。背部正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用于穿系的镂空孔。下部的龙纹较细,龙耳向上翘起,下唇向内卷曲,上颚向前伸展并卷曲与上部的龙纹相连,颈部和身体上还刻有细密的网格纹。

汉玉蝉

汉玉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玉器,属于葬玉,体现了从新石器时期便出现,并在汉代时更甚的“在死者口中塞入玉石以求玉能保尸身不朽”的殓葬习俗,而汉代时基本使用这类玉蝉造型,与蝉在当时被认为具有“幻化”和“高洁”的象征意义、代表“复活”和“永生”、契合人们理想地从肉体死亡到精神不灭的转换过程等密切相关。汉玉蝉的玉质受沁呈白色,长约6.3厘米,宽约2.9厘米,形体扁平,背部中间凸起,制作者使用了凌厉而简练的“汉八刀”技法,仅用简单的几刀便在其上刻划出了蝉的眼睛、腹部、背部及双翅等部位,不仅造型规整,而且构造准确形象。

陶瓷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长沙窑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执壶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为唐朝长沙窑诗文壶的代表作之一,因其作为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壶身以诗歌为饰而得名,高约19厘米,口径约为9.2厘米,底径约为10厘米,原是用于饮酒的酒壶。该壶壶口外翻,为喇叭口,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瓜棱形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腹部以褐彩题写有一首以八个春字顺次描绘,从写景到写人,表现春天生机主题的五言诗,其内容为:“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春声。”

金白釉红绿彩花鸟纹碗

金白釉红绿彩花鸟纹碗是由湖南博物院征集而来的一件唐代陶瓷器,该碗口径约为17.1厘米,足径约为6.4厘米,整体高约7厘米。碗的造型为敞口,曲腹,底部有圈足支撑。内外表面施透明釉,胎体则施白色化妆土。碗底部绘有红绿彩绘的花鸟纹,红彩线条描绘出轮廓,而绿彩则填充了叶肉的部分。

书画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位于湖南博物院二楼展厅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是绘于战国时期的绢本帛画,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于1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由于该帛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在初发现时左足损坏,只能看见右足,一度被认为是“夔”,因此该画也曾被定名为《夔凤人物图》。该帛画长约31厘米,宽约22.5厘米;绘画以白描为主,辅以单色平涂,线条流畅,构图简洁。整幅画描绘了龙和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形成对比,展现出该帛画的艺术表现力。其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上层绘有一条龙和一只凤,龙头生有双角,体态蜿蜒扭曲,呈向上腾跃飞升之势,而凤则展翅向上,引颈昂首,尾羽向上卷起,作奋爪迈进之态;中层绘制了一位高髻细腰、阔袖长裙拖地、双手合十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应为墓主人形象,她的头顶上方即为凤鸟;下层则绘有一个弯月状的物体,被认为是引导灵魂升天的“独木灵舟”。

文徵明行书诗轴

文徵明行书诗轴为明代时期书法家文徵明自书的行书体七言诗诗轴,字心纵约128.3厘米,横约64.5厘米,字迹温润秀劲,内容为:“奕叶琼葩别种芳,似舒还敛玉房房,仙翘映月瑶台向,素腕披风袂长。拭面何郎疑傅粉,前身韩寿有余香,夜深香霭空处,仿佛群姬解佩珰。右月夜观玉兰之作徵明。”其下还盖了“文徵明印”“衡山”“停云”三枚朱文印章。

碑帖

清嘉道拓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孟文石门颂摩崖

清嘉道拓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孟文石门颂摩崖横约182厘米,纵约197厘米,材质为纸制,拓工、纸墨俱佳,整张未托裱,尺寸特大。首行“惟”字的右“隹”部的第二横笔末端燕尾已依其纹理而裂开;第十七行“春秋记异”中“秋”字的“禾”部中部不损;第二十一行“或解高格”中“高”字的下“口”部已用刀挖出。

清中期拓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清中期拓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横约51.5厘米,纵约103.5厘米,材质为朱墨整纸,字口清晰。首行“惟汉永和二年”中“惟”字的“忄”部略微有点模糊,但其笔画未裂开。碑上还盖有汉满文关防大印,但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设置

馆内机构

湖南博物院内设有国际交流部、科研管理部、文物征集与鉴定中心、藏品保护中心、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书画文献研究展示中心、近现代藏品研究展示中心、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等机构,用于学术交流、科研管理、文物保护及研究展示。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成立于1982年,指导单位为湖南省文物局,挂靠单位为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截止到2023年已为第八届,现任会长为湖南博物院的现任馆长段晓明,在该届期间,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先后参与了3个全国性重要课题。2016年~2021年,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承担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的重点课题《中国博物馆志·湖南卷》的组稿编撰工作,完成了约85万字书稿和1300余幅插图。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承担了《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解析与重要展览汇编》课题中所需的湖南省16个重要展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完成了国家级大型出版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博物馆学科卷》中近3万字的湖南省博物馆条目编撰组稿工作。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会坚持举办一次年会暨专题学术研讨会,以推动学术交流,在这些学术研讨会上,通常会围绕博物馆行业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研讨,例如2018年~2021年期间的“博物馆——让藏品活起来”“博物馆与旅游”“博物馆与红色文物保护利用”等主题。在促进科学普及方面,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每年会围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开展例如2018年的“湖南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摄影大赛、2019年的“我与湖湘博物馆”征文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科普活动。此外,湖南省博物馆学会还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性的优秀学术论文评奖活动。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湖南博物院自开馆以来,截止到2023年6月底,已经举办了许多学术讲座。2016年11月16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馆特邀日本就实大学李开元教授在该馆内进行了“说‘功比’——补《史记》轪侯利苍列传”的讲座;2017年5月16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主讲的《湖湘地域出土的唐代胡俑特色》学术讲座。

自2018年1月开始,湖南博物院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内开坛讲学,进行了“湘博讲坛”系列学术讲座,截止到2023年6月,已举办了85期“湘博讲坛”,其中,第1期为2018年1月25日由李零主讲的“解读‘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讲座,第85期为2023年6月3日由霍宏伟主讲的“楚天汉境——湖南出土战国两汉特种工艺镜品读”讲座。

学术会议

湖南博物院自开馆以来,截止到2022年9月,已经举办了许多学术讲座。2014年12月11日~12月14日,湖南博物院在中共湖南省委招待所举办了“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8月27日~8月29日,湖南博物院在长沙市举办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学术研讨会”。2022年6月11日,湖南博物院举办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

对外交流

截止到2023年,湖南博物院连续多年派专业人员赴巴西、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博协组织的各类年会和学术研讨,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并多次受邀出席美国博协年会并作主题报告,先后又有联合国访湘团、塞拉利昂总统、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代表团、瓦努阿图总理、新加坡总理等到馆访问。而在展览交流方面,湖南博物院先后向美国、法国突尼斯、新加坡、荷兰英国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瑞典墨西哥韩国日本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推介了多个文物展览。此外,湖南博物院还与国际同行在藏品保护、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博物馆管理与规划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

学术成果

湖南博物院的出版物主要分为图书、年鉴、论文集和馆刊等类型。

图书

截止到2023年,湖南博物院已出版了20余本图书专著,主要包括:1981年8月出版,由湖南博物院主编的《马王堆汉墓汉墓研究》;1982年1月出版,由何介钧和张维明共同主编的《马王堆汉墓》;1992年出版,由陈松长和傅举有共同主编的《马王堆汉墓文物》;1996年12月出版,由何介钧主编的《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2003年6月出版,由湖南博物院与每日新闻社共同主编的《马王堆帛书精选》等。

年鉴

湖南博物院出版的年鉴名为“湘博志”,该年鉴收录了湖南博物院各项工作综述、通讯报道和理论探讨等文稿,主要包含“陈列与展览”“服务与教育”“保管与征集”“研究与交流”“管理与建设”和“大事记”等多个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归纳并总结了湖南博物院在某年或某几年间的主要活动和工作业绩。

截止到2019年9月,湖南博物院已共计出版了8本《湘博志》年鉴,其中,第1本为《湘博志Ⅰ·湖南省博物馆年鉴2003~2005》,第8本为《湘博志Ⅷ·湖南省博物馆年鉴2014》。

论文集

1986年10月30日,湖南省物资局丰华印刷厂出版了由湖南博物院主编的《湖南省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2007年10月1日,岳麓书社出版了由湖南博物院主编的《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2016年10月1日,岳麓书社出版了由湖南博物院主编的《“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馆刊

2004年7月31日,湖南博物院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一辑,在此之后,除了2008年之外,湖南博物院每年都新出版了一辑馆刊,截止到2019年11月,湖南博物院已共计出版了15辑馆刊。

该《馆刊》为面向国内外文博与考古工作者的学术论文集,收录了馆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考古发掘简报和专题研究论文,常设的固定栏目包括“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研究与鉴赏”“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研究”等。

期刊论文

湖南博物院于1986年10月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发表了《一次最艰难的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纪实》等期刊论文;2009年4月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上发表了《湖南省首次发现旧石器和古人类化石回眸》等期刊论文;2016年8月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二辑上发表了《长沙西汉早、中期墓分类研究》等期刊论文。

科研课题

截止到2023年,湖南博物院已结项的科研课题共有4个,分别为“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课题、“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课题、“基于文物素材的创意产品设计及博物馆衍生品示范应用”课题以及“长沙汉墓”课题。

“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于2008年立项,于2014年结项,历经六年时间,最终成果为一本100万字的同名专著,共分四册,第一、二册为“整理部分”,第三册为“研究部分”,第四册则为高清文物图版。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课题于2008年启动,是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华书局三家合作的科研项目,是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的新成就,历经六年时间,于20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名专著丛书,之后多次获得国内古籍整理大奖。该丛书共分七册,第一、二册为整理图版,第三至六册为释文注释,第七册为原始图版。

“基于文物素材的创意产品设计及博物馆衍生品示范应用”课题为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于2013年1月立项,并于2015年12月结项。该项目总共开发设计了15件文创产品,并于2017年8月申报了专利。

“长沙汉墓”课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于2002年立项,并于2018年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100万余字的专著、3000余张绘图以及4000余张照片,同时还在《湖南省博物馆馆刊》上发表了《长沙东汉墓出土低温铅釉陶建筑模型明器研究》《长沙汉墓出土喇叭形器研究》《湖南出土汉代连弧纹铜镜研究》《关于湖南地区楚汉漆器的生产、管理和产地问题的再讨论》等多篇学术论文。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专题活动

湖南博物院自开馆以来,截止到2023年6月底,已经举办了百余个社教活动,以2023年为例,包括2023年2月17日举办的“传统审美下的清代单色釉瓷器”微课程教育活动,2023年3月25日~3月26日举办的“最美时光,相聚在春趣满分的湘博研学”活动,2023年6月21日举办的“心有所‘暑’,快入手湘博”的特色研学活动等。

教育活动

湖南博物院的教育活动包括展厅内的活动,博物馆组织的校园活动,以及“移动博物馆”和网站上的线上课程等。馆内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博物馆小推车”互动体验项目,结合临展开展的不同主题的家庭日活动,以及每逢传统节日开展的教室授课、互动体验等民俗传统节日系列活动。

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凭借“博物馆探索车”,首次尝试突破教育活动场地的限制,通过定制运输工具与教具,设计了与博物馆基本陈列配套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博物馆探索车”活动以及《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博物馆探索车”活动,并定时定点在展厅内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探索车主要包括“发现之旅”——探方挖掘、“花样印记”——套印体验、“汉风墨韵”——临摹书写等活动;《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探索车主要包括“远古记忆”——模拟考古、“触摸历史”——文物鉴赏、“美好生活”——场景搭建等活动。此外,湖南博物院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还在“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等多个临时展览中推出了百余场“校园巡展”和“社区巡展”活动。

博物馆大楼的1A层有一个教育中心,对外开放了博物馆教室、艺术长廊、虚拟演播室等区域。其中,博物馆教室里有录播设备,可以进行课程录播或在线观看,同时,为了满足多样化的课程需求,教室内还配备了上课所需的投影、话筒、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教室的过道空间区域则被打造成了“艺术长廊”。

每当到了湖南博物院的开放日,在艺术长廊东侧的“创作工坊”都会举行不同的主题活动,还有特色的“手工小作坊”体验活动,包括信期绣“千金”绦手套制作、“妙手裁衣”、香囊、荷花手机套制作等布艺手工制作,迷你博物馆、创意花卉、废弃物奇妙变身——压缩报纸等纸质手工制作,以及古代的“小编”——青瓷对书俑、玻璃彩绘、热缩片饰品——玉舞人佩、“巧手小金匠”等其他手工制作。同时,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根据民俗节日设立了“岁时记”教育项目及教育品牌,通过整合展览与藏品要素,并结合民俗主题内容,打造了亲子家庭教育和互动的平台;此外,博物馆还针对中小学生的假期研发并打造了“我的假日在湘博”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文创设计

湖南博物院是中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在文创产品开发与经营方面,早在2003年便成立了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多项文创设计产品曾获得过“全国百佳创意产品”,其开发的文创产品特别是以马王堆汉墓汉墓出土文物为原型所开发设计的系列产品,使其在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选为了“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2017年底,湖南博物院为了迎接新馆的开放,打造了500余种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结合了湖南博物院文化资源和湖湘特色文化,主要包括“湖南人主题系列产品”“马王堆特色系列产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产品”等。“湖南人主题系列产品”是以少数民族的花纹设计为原型,开发出来的湖南省独有的文化创意产品,除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系列产品之外,还有包括围巾、T恤等在内的服饰产品,茶壶、茶品、水杯等生活用品,以及扑克牌、书签、明信片等印刷品。“马王堆特色系列产品”在湖南省博物院开发的文创产品中最为突出,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进行分类,突出了马王堆的文物特征,可识别性较强,主要包括以马王堆养生枕、养生熏香皂、养生熏香等为代表性产品的“养生”文化产品,以豆豉姜、调味酱等为代表性产品的“饮食”文化产品,以领带、方巾、丝巾等为代表性产品的“服饰”文化产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产品”则包括“浏阳夏布系列”日用品以及醴陵市瓷画等。

湖南博物院与湖南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合作开发了《梅鹊迎春》《映日荷花》等陶瓷工艺品;在杭州市G20期间,该馆还以杭州文化为主题开发了“西湖盛宴”文创餐具。湖南博物院还利用馆藏名画打造了瓷板画、精品湘绣等;根据馆藏青铜器文物开发了复仿制品;以青铜器为主题,开发了“铜趣大冒险”系列文创产品;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用途开发了“铜趣”毛绒玩具、立体纸公仔、大冒险陶瓷杯等。此外,该馆还有曾国藩“帅”字旗手机壳、“十二月神”钥匙扣、“神奇动物”行李牌、“铜趣大冒险”记事本、系列邮票、《湖南省博物馆火花珍藏册》等承载着博物馆文化元素载体的文创产品。

重要事件

热门事件

2004年,湖南博物院率先在行业内尝试依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采用ISO9001以及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国家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进行博物馆标准化体系建设。

2008年3月20日起,湖南博物院正式向社会长期免费开放。

2012年6月18日起,湖南博物院闭馆重修,暂停对外开放服务。

2016年,湖南博物院成为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

2017年11月29日,湖南博物院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8年1月14日,湖南博物院的辛追墓T形帛画、皿天全方罍、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等三件“镇馆之宝”亮相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国家宝藏》栏目。

2019年5月18日上午,湖南博物院内举行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

2021年6月~10月,湖南博物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举办了大型原创展览“芳草之地·红满潇湘——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

2022年7月30日上午,湖南省博物馆通过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了“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系列活动”的有关信息,并宣布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2024年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它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为原型,进行数字形象建立和互动智能体打造,最大限度复原了其容貌。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辛追遗体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专家团队通过已有的颅面X光片、现场近距离观察和模型测量,计算出女尸颅骨结构形状及五官比例关系,并结合现代技术,建构出女尸头骨的数据模型。

2024年9月17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湖南博物院参观辛追夫人的棺椁时,遇到有游客不慎掉落手机。此事引发关注。9月18日,湖南博物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手机掉下去,棺椁下面一块玻璃被砸了,棺椁本身没有受到影响。

所获荣誉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11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中国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2019年,湖南博物院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以及“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被评为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第一名。

2022年7月,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列为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参考资料

湖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人民政府.2023-07-11

概况.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湘博物馆】省博物馆:顶级国宝11件,馆藏文物18万余件.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11

历史.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院长致辞.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丨湖南省博物馆:打开时空之门.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07-11

湖南博物院.长沙市人民政府.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局.2023-07-11

中国官方公布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国新闻网.2023-07-11

关于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7-1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表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国家文物局.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全新亮相.资兴市人民政府.2023-07-11

参观.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当前展览-基本陈列.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人.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烟云尽态——湖南博物院藏《三希堂法帖》展.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沉浸式数字大展看“生命艺术”.今日头条.2024-06-12

全部藏品.湖南省博物馆.2023-07-31

馆藏国宝.湖南省博物馆.2023-08-04

人面纹方鼎.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大禾人面纹方鼎.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三件国宝14日晚亮相《国家宝藏》.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政府.2023-07-11

皿方罍[léi].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商代豕形猪尊.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豕形铜尊.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商代象纹铜铙.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立象兽面纹铜铙.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朱地彩绘棺.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朱地彩绘棺.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素纱单衣(直裾).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T形帛画.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一九五四年中共湖南省委为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题赠的金黄绸缎贺幛.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一九五四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为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题赠的朱红绸缎贺幛.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民国时期湖南常宁县地主易三的田连阡陌图.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商代玉鱼.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战国透雕双龙青玉璜.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汉玉蝉.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金白釉红绿彩花鸟纹碗.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人物龙凤帛画.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文徵明行书诗轴.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清嘉道拓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孟文石门颂摩崖.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清中期拓东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湖南社科网.2023-07-11

讲座回顾.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学术会议.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出版物.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所有图书.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所有年鉴.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论文集.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馆刊.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四辑.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十五辑.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考古发现与研究.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科研课题.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课题介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课题介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基于文物素材的创意产品设计及博物馆衍生品示范应用”课题介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长沙汉墓”课题介绍.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活动专题.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儿童及家庭.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馆内学习.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馆内学习.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2

手工小作坊.湖南省博物馆.2023-07-11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1

独家!解码AI如何重现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真容.今日头条.2024-05-17

湖南博物院一游客不慎掉落手机砸到辛追夫人棺椁?回应:棺椁没事,下面的玻璃受损.济南时报-今日头条.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