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皿天全方罍

皿天全方罍

皿天全方,简称“皿方罍”,是商代晚期铸造青铜器,属于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因器口铭文为“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于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院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其他国家。2014年3月19日经洽购后,于6月21日入境通关,重归湖南省

皿天全方罍器盖高28.9cm,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wǔ]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皿天全方罍是目前出土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体现了中原地区古代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是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被称为“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显现出了很多典型的中原商文化特征,对于研究商周之际,中原与湖湘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名称由来

方罍是一种较常见的器形,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研究者一般把短颈、小口、鼓(折)肩、深腹的器形定名为“罍”,有两耳或三耳。湖南省发现的商周罍共四件,皿天全方罍为高圈足折肩收腹方罍,在比较早的研究中也被称作“方彝”。又因皿天全方罍盖有铭文“皿天全作父己尊彝”,所以被称作“皿天全方罍”,也称“皿方罍”。

文物外观

器盖

器盖高28.9cm,呈庑殿顶形,顶部有一个四阿形钮。盖子上的花纹为夔龙纹,钮上的花纹为兽面纹,都以细云雷纹衬地。从钮到盖的四隅和每面正中有扉棱。盖子内部有八个铭文,铭刻内容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

器身

器身高63.6cm,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皿天全方罍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

皿天全方罍通高略大于80厘米,口长26.3厘米,口宽22.3厘米;颜色黑亮,即“黑漆古”,是在腐蚀酸的环境中埋藏上千年形成的,与中原青铜器在碱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颜色不同。

铭文释文

皿天全方罍的盖子内壁上有两行八字铭文。最初,湖南省文管会将其解释为“堇子口作父己尊彝”,后来蔡季襄先生将其解释为“丰天全作父己尊彝”。曾任湖南博物院馆长的文物专家高至喜则将其解释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在湖南博物院的资料中,其被记载为“皿而全作父己尊彝”。然而,器具本身的内壁铭文只有六个字,缺少“天全”二字,但在四个字下方留有空白。

“皿”是器主族氏名,“天全”是器主名字,皿是商周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目前皿氏家族的青铜器仅发现2件,另一件出土于陕西省,因此可推测皿天全方罍的主人可能是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中原贵族。

出土情况

皿天全方罍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据《桃源民国志》记载为1919年,出土地点为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发现过程为村民在山上干活看到了漏出地表的铜器,与自己的父亲将皿天全方罍挖了出来。

流转历程

1919年,皿天全方罍在桃源县出土,被农民艾清宴藏起,后一湖北商人石瑜璋闻讯赶来,出价400块银元试图买走皿天全方罍。有人出高价购买,感觉蹊跷,于是艾清宴儿子就取走皿天全方罍请当地小学校长钟逢雨鉴定,钟逢雨断定此物极为珍贵,于是出价800块银元购买,让其将皿方罍盖留下,回家取器身。石瑜璋听闻该消息后遂携皿天全方罍器身逃走,皿天全方罍从此盖、身分离。

钟逢雨心中担忧皿天全方罍,于1925年在长沙市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谴责石瑜璋倒卖文物,呼吁阻止文物流失。此事很快引起当时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并要求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追查此事。但战乱年代,倒卖古玩之风盛行,追查器身之事就不了了之了。钟校长便向桃源驻军团长周磐请求帮助,后将皿天全方罍盖卖给周磐,此后皿天全方罍盖一直在周磐处。石某手中的皿天全方罍器身辗转到了美国煤油大亨手中,煤油大亨托石瑜璋购买皿天全方罍盖。石瑜璋来到桃源后被捕,购盖未果。1952年周磐被捕后,交代了皿天全方罍出土和流传的过程,并献出了皿天全方罍盖。1956年皿天全方罍盖被移交至当时的湖南博物院(今湖南博物院)保存至今。

石瑜璋得到皿天全方罍器身后,将器身高价转卖给上海市的李文卿和马长生,之后流向国外,先后经历了美国煤油大亨、大阪的收藏家。再往后,器身转售给了日本东京的收藏家ASano。2001年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924.6万美元的价格降皿天全方罍拍卖,创下当时中国文物第一高价记录。

2013年,皿天全方罍传出即将参加拍卖的消息后。中国代表团将3D打印的皿天全方罍器盖模型带到了美国,并与皿天全方罍器身契合。各方经过沟通后,双方签署了洽购协议,卖家将皿天全方罍器身以大约低于预拍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卖给中方。中国购买方承诺皿天全方罍器身永不出现在拍卖会,并最终由湖南博物院永久收藏。2014年6月12日,皿天全方罍器身在纽约完成交接,并在6月21日入境通关,重回湖南省

制作工艺

皿方罍除了雄伟的器形、繁复的纹饰外,其制作细节处也反映出了较为高超的制作工艺,包括盖钮盲芯自带的泥芯撑、多处采用的加强筋,以及根据附件的不同作用设计的铸造结构,充分体现了皿方罍制作中的美观与实用性原则。

泥芯撑

泥芯撑是一种常见的青铜器制作盲芯技术,其主要作用是在范与芯之间进行定位,以确保器物壁厚的均匀。早在二里头遗址时期,泥芯撑技术就已经开始出现。皿天全方罍的盖钮上下贯通,泥制的盲芯在里面安放,从盖钮下的方柱本体一直延伸到盖钮的内部。方柱本体外侧有四个凸起于中间的金属脊棱,它们从柱体的大约一半处延伸至整个方罍的底面,直到与盖钮的四个侧面相连;罍口弯曲的方向是由外而内,弯曲处内侧有四个大块金属加固夹角,铸造者将两个直径约7毫米的最大实心柱安置在两个兽耳的上半部分铸接口中心处。

加强筋

铸造者为增加皿方罍外部的承受力而在其身上安装加强筋,同时此做法可以预防铸造之余造成漏洞,此外加强筋的作用还体现在垂直的交界面处,具体是防止铜水凝固遇冷或遇热时发生爆裂现象(比如青铜器底部与圈足的交接处常出现分布规律的三角形等小凸台)。皿天全方罍将加强筋密封于金属内部,或安置于较为隐蔽的器壁内侧。密封加强筋主要分布在盖钮内部及兽耳扉棱对应内侧,其作用是加固盖钮底面与相连的立柱,减少铸造缺陷的同时可增强外部扉棱与兽耳之间的联接稳固性;较为隐蔽的加强筋主要是皿天全方罍的口沿内侧四块相似的大型金属,以防止在凝固收缩时垂直交界面出现器物爆裂损坏现象,同时有效增强垂直交界面的联接稳固性。

铸接工艺

皿天全方罍采用先铸法中的分铸铸接技术将五个附属零件与本体相连接,该技术源自补铸且可以简化合范技术,更加有利于铸造大型复杂的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兽首的铸接在使用铸接技术时,器物表面尽量隐藏分铸的痕迹,从而表现出器物的浑然一体。由于两兽首只起到装饰作用,所以在连接牢固的情况下,铸接中只使用主附件之间内部咬合的连接结构。从内部结构分析,两兽耳的上半部、鋬的上、下部与罍体铸接时,都使用了较为牢固的附件内预铸“铸接销”结构,使附件与器身连接牢固,又增加附件自身的使用强度。兽耳下半部受力相对小,连接结构较为简单,依靠器身与附件之间的咬合及表面金属包裹叠加。皿天全方罍的先铸法能根据器身与附件之间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结构铸接,这表明当时的铸接技术已得到娴熟、灵活的应用,也遵从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兼顾美观与实用性原则,同时展示了皿天全方罍制作中所体现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皿天全方罍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皿天全方罍盖为四坡屋顶状,盖顶有握手,肩上有双兽耳衔环,通体布满纹样,上面雕刻有兽面纹、夔龙纹和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有双耳衔环,正面的腹部下方设置有一个兽首鋬。皿天全方罍较典型的是浮雕与图案相结合,主体兽面纹既衬以云雷纹,本身又加阴线,尤其突出兽面形象,兽体、兽耳上卷角及纹样层次变化多样,扉棱、兽头、突目、兽面形象,高差多到四五层,纹样层层套置。各种动物造型多达十余种,使得皿天全方罍精工而不繁琐。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有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线条流畅,工艺繁复。作为早期繁复奢华的形制,皿方罍不仅展示了器物造型上的高超设计,也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青铜铸造技术。皿方罍是现存商周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无愧于“罍中之王”的美誉。

历史价值

皿天全方罍的历史价值也较为珍贵。罍是一种古代的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春秋中期。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尤其是方罍更是十分稀少。皿方罍虽然源自湖南省地区,但其器物形态、纹饰和铭文均与中原殷墟的风格完全一致。从铭文来看,器物盖子上刻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七字铭文,而器身则刻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五字铭文。“皿”是器物主人的家族姓氏,而“天全”则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在商周时期,皿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家族,目前仅发现两件皿氏家族的青铜器,另一件出土于陕西省。皿方罍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肩负着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中原贵族。这对于研究商周交替时期,中原与湖湘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文物评价

青铜器专家张昌平评价皿天全方罍显现出了很多典型的中原商文化特征。同时,与殷墟青铜器相比,其造型与纹饰更为繁,有其独特之处。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认为:一般媒体鼓吹的“国宝回归”,实际上文物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但皿天全方罍不回归,器身与器盖无法合并,就都是残件,不能体现古代青铜重器的艺术魅力。

馆藏与展览

馆藏

皿天全方罍现藏于湖南博物院,“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

展览

2014年11月,由湖南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芒果中庭艺术珍品展·皿方罍”展览在湖南长沙开展。皿天全方罍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2015年8月—10月,湖南省博物院、湖南广播电视台、谭国斌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14家机构联合主办“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展览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2015年冬,上海市举办了“酌彼金罍——皿天全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的特展,是皿天全方罍回归后首次在上海展出。

2016年4月,海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联合举办“酌彼金罍——皿天全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本次展览精选了包括皿天全方罍在内的57件湖南出土的文物珍品。

2019年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皿天全方罍等珍贵文物。

2021年12月25日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正式拉开帷幕,展出包括皿天全方罍在内的数十件国宝级文物。

2021年12月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博物院主办的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皿天全方罍、象纹兽面纹大铙[náo]、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等在内的280件(套)青铜器珍品。

2022年1月,故宫博物院举办名为“何以中国”的展览,包括皿天全方罍等130余件(套)珍贵文物,是故宫博物院2022年的开年首展,展览在文华殿持续展出至5月4日。

文物争议

出土时间、地点

关于皿方罍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文博界还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于1922年出土于桃园漆家河,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器盖收藏者、湘军高官周磐在被处决前的交代材料;另一种说法则源于湖南省博研究人员的探访、考证以及《桃源民国志》的记载,认为皿方罍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茅山峪组)。后根据实地调查,该文物出土于杉园山山坡,距离艾清宴兄弟原来的居所约300米左右,这与《大公报》1925年报道的出土地点在艾心斋的居所旁相符合。

所属年代

对于皿方罍的所属年代也有不同见解,学者高至喜在其《追踪皿方罍》中详细记述皿方罍的流传过程并考证认为,这件方罍是由中原南传的殷器;研究学者李学勤认为方罍的年代在商末,器主人“皿”是周人;熊建华认为皿方罍是中原式的。洛阳博物馆研究员高西省通过对比研究殷墟出土的妇好方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亚丑方罍等铜器,并结合陕西渭河平原出土的商周之际青铜器特有的精致铸造、张扬造型、灵动纹样等特点,认为这件铜器具有鲜明的商代晚期至西周公国早期方罍的过渡性质。其铸造特点和整体纹样更接近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风格,因此推断其年代应当在武王、姬诵时期。

所属地域

另外皿方罍产地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其产地在中原,学者李学勤认为是殷墟末年周人制作,后传入湖南省的。张昌平等部分湖南学者认为其产地在当地或认为产于长江流域,洛阳博物馆研究员高西省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图文样式等分析,发现皿方罍与湖南地区的青铜器和安阳殷墟的青铜器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它与渭河平原西部地区历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在许多方面相似,包括地纹的纤细和工整,以及主体纹样边缘的流畅和层次的节奏感。基于这些特点,高西省认为皿方罍的产地很可能是在关中西部地区的周文化分布区。

参考资料

皿方罍.湖南博物院.2023-09-06

国宝皿方罍身首合一:细说皿方罍.中国文物网.2023-09-07

钟氏后人讲述“方罍之王”与家族背后的故事.凤凰网.2023-09-21

皿方罍.湖南博物院.2023-09-06

国宝皿方罍首次展出.中国作家网.2023-09-21

青铜重器皿方罍与湖南出土文物珍品海口展出.中国文物网.2023-09-07

70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开幕.中国新闻网.2023-09-07

《国家宝藏·展演季》完美收官 特展国宝共述前世今生引爆网友期待.中国新闻网.2023-09-07

280件青铜器珍品长沙展出见证“王者归来”.中国新闻网.2023-09-07

故宫博物院开年大展用众多国宝诠释“何以中国”.中国新闻网.2023-09-07

“国之重器”皿方罍移师上海博物馆,11件展品呈现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独特形貌.艺术新闻(中文版).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