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学勤

李学勤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北平市(今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李学勤自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即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2003年起在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与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名誉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甲骨学研究上,其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还首先鉴识出了西周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上,其先后发表了400余篇论文,十几部专著,推动了中国青铜器研究由金石学考古学的蜕变,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的发展;在战国文字研究上,其提出的战国文字“五系说”成为中国战国文字分法的主流,对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战国文字的相关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战国文字学科的诞生;在简帛研究上,其参加了多处帛书竹简的整理研究工作,为中国出土简帛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树立了典范。其提出的“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倡导开展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等学术研究,引领和推进了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著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40余部学术著作。曾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及“孔子文化奖”,首届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3年,李学勤出生于北京,因幼时体弱,家人为其请了教师在家中课读。直到1941年才进入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学习,于1945年进入北京汇文中学读初中。少年时期的李学勤喜好看书,尤其喜欢自然科学,《科学画报》每期必买。此外,他还爱好符号,越是看不懂,反而越爱看,越要深究。

1948年,李学勤考入“北平国立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但因校址远等原因并未到该校入学,而是又回到天津市汇文中学读高中。此后,李学勤的阅读范围涉及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并被哲学、古文字学所吸引。在阅读了金岳霖所写的《逻辑》一书后,李学勤被书中一堆不认识的符号所吸引,开始对数理逻辑产生极大兴趣。同一时期,李学勤听闻甲骨文难学,且与逻辑符号一样,神秘难懂,于是又开始留心自学甲骨文,并购买了《殷虚文字乙编》一书自学。在听闻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后,李学勤下决心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并于1951年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学术之路

进入清华大学后,李学勤因为英文与国文成绩优秀,这两门课程获得了免修。考虑到未来需要阅读德文版哲学原著,李学勤又打算学习德文,但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其未能如愿学习德文,而是改学了俄文。1952年,清华大学院系调整,李学勤所在的哲学系被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但李学勤并未前往北大哲学系就读,而是转入了中科院考古所工作。原因是这一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系,李学勤本想转入考古系学习,但因无法转专业,只好作罢。不料,其早前一直作的甲骨文整理工作,受到了陈梦家教授的关注,在陈梦家给郭若愚拼缀的《殷墟文字乙编》提修改意见时,陈梦家推荐李学勤和曾毅公一同参与编著《殷虚文字缀合》,由此,李学勤正式进入中科院考古所工作,直至1953年底才完成了《殷虚文字缀合》工作。

《殷虚文字缀合》编成后,李学勤的工作一时无法落实,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筹备建立历史研究所,在侯外庐教授的邀请以及中科院考古所领导的建议下,李学勤于1954年正式转入原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教授的助手,主要从事思想史研究,先后承担了《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大同理想》和《中国哲学简史》等著作中部分专题的撰写工作。在历史所工作期间,李学勤还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有关先秦研究的内容,于1954年基本完成了个人首部专著《殷代地理简论》的内容,随后又不断增补材料,最终于1959年正式出版,该书是新中国第一本系统利用甲骨文和铜器铭文材料来研究殷代地理的专门著作。

1956年,在关注到畅文斋、顾铁符合写的《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一文后,李学勤深入研究了1954年出土的洪洞县坊堆村有字甲骨,认为该甲骨为西周时期的卜辞,并发表了《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一文。打破了当时甲骨界普遍认为的“凡是有字的甲骨一定是殷代或殷人的甲骨”的成见,其观点最终于1979年被证实,李学勤也因此成为首个鉴别出西周甲骨文的学者。

在做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同时,李学勤也在了解金文以及一些相关的古文字。当他看到刘体智编撰的金文著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中的战国文字,尤其是兵器一类文字,存在很多错误时,认定战国文字很值得研究,并快速对战国文字展开了研究。1956年,李学勤发表《战国器物标年》一文,首次提出了战国文字分五系的观点。此后又分别于1957年和1959年发表了《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和《战国题铭概述》等多篇文章,对诸如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战国文字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些研究促使古文字学领域形成了战国文字研究的新分支,李学勤也因此成为战国文字学科的奠基人。

1958年左右,徐旭生夏墟调查的想法遭到部分人反对,针对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李学勤尤为关注。李学勤利用殷墟考古的成果推算后认为,从甲骨学研究和殷墟发掘工作来看,商代前期的文化水平不低,那么,夏代是应当存在的,并推测郑州市早于二里岗下层, 即为夏文化。同年,李学勤发表了《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早期奴隶制社会》,该文中,李学勤首次提出洛达庙类型文化(后称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该观点后被考古成果所证实。

在跟随侯外庐教授研究的过程中,李学勤逐步掌握了思想研究方法,在侯外庐掀起研究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的热潮后,李学勤也针对方以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1961年起,先后发表或联合发表了《方以智的治学精神》《方以智死难事迹考》《方以智“公因反因”说的辩证思想》等多篇文章,并标点了方以智的未刊著作《东西均》,为方以智研究作出了贡献。

1975年,国家文献局开展了新出土帛书竹简的整理注释工作,李学勤由此被借调到国家文物局。此后,陆续参与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工作,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拼复了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等医书,拼缀了《春秋事语》一份,以及帛书中的几种“刑德”和“阴阳五行”。

1979年,李学勤藉由海外访学的经历,意识到中外学术相互沟通的必要性,开始积极推动中外学界交流,呼吁重视并把“汉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来推动。其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着力推动汉学研究,并于1992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国际汉学研究所,于1995年主导历史研究所在海南省举办了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又于1995年与张政烺谢桂华共同倡议和推动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为推动中国汉学研究,以及历史学基础课题规划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李学勤被任命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开始主持大型团队联合攻关三代年代学。经大量科学研究后,李学勤带领项目组于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为先秦三代王朝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年代框架。1997年,李学勤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在历史所工作近五十年后,李学勤因为心系母校,遂于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整理清华简上,其先后主编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著作,为学界提供了简帛整理研究的范本。此外,自2004年起,李学勤还主持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并于201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逝世

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李学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作品

论著译著

李学勤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40余部学术著作,包括《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周易溯源》《文物中的古文明》《通向文明之路》《三代文明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其主要著作摘录如下:

代表论文

李学勤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截至2023年4月29日,中国知网共收录其282篇论文, 总下载量达213773,以下是“最高被引”的前十篇:

主要成就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秉承重视理论的学术传统,提倡宏观视野和理论创新,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其具有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和高度的理论创新精神,推动了史学基础课题规划与建设,培养大量史学人才,在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李学勤重视理论,认为研究文章要有一个理论观点,认为只有把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理论水平上,才能达到一个高的研究层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发表的文章,不论长短,一定要有新见解,才会发表;坚持在了解前人成果和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继承式创新。

甲骨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李学勤在关注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中,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先是与曾毅公、郭若愚合作撰写了《殷虚文字缀合》,后又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推出了新中国首部系统利用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材料来研究殷代地理的专门著作《殷代地理简论》,该著作创始利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此后,他又陆续撰写了《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非王卜辞》等论文,指出一部分讨论中的甲骨是非王卜辞,并做了更细的划分和整理。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李学勤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李学勤关于甲骨学的相关见解在学术界引发长期而热烈的讨论。此外,他还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并对周原地区所出土的西周甲骨的特征、文字释读、性质及族属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为西周甲骨的专门研究奠定了基础。

甲骨学的研究上,李学勤强调要把甲骨作为一种考古遗物全面加以研究,从分组分期入手,不仅要注意有字甲骨,也要注意无字甲骨,并要注意甲骨的出土地层、坑位及钻凿形态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这种以考古学的方法研究甲骨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他还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倡导开展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青铜器研究

李学勤在青铜器研究方面发表了超过400篇论文,十几部专著,从类别上看,涉及了青铜礼乐器、兵器、工具、铜镜、钱币、度量衡、玺印等;以年代看,从史前小件铜器迭经夏商周到汉代铜器,其均有精深的研究;以地区来看,除了中原地区之外,他的研究视野涵盖长城以北、大江之南,甚至包括中亚和东亚出土的青铜器;以青铜器本身来看,无论是形制、铭文,还是纹饰、组合形式、铸造工艺,他都熟悉且善于做综合研究。其研究涉及面之广,被誉为青铜器研究以来第一人。

李学勤对青铜器综合研究的构想,表现为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证相结合,具体表现为:1、在学术研究上,将考古学、文献学与古文字学相结合;2、就青铜器本身来看,从形制、纹饰、铭文、组合、铸造工艺等五个方面同时着手,综合研究;3、具体到青铜器铭文上,则与甲骨文战国文字、简帛书文字等进行相互印证。

其重视新出青铜器资料的考释和研究工作,善于将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和海外流散文物进行综合研究,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的发展。其曾将对巴蜀文字的解读列为青铜器研究的十个前沿性课题之一,有力的推动了巴蜀文化的研究发展。其倡导的“比较考古法”是新时期青铜器研究理念与方法的一次革新,标志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与考古学形成牢固依从,完成了青铜器研究由金石学向考古学的蜕变。李学勤的青铜器研究整体都围绕着重建古史、将古代史作为专门学科来研究的中心议题展开,是中国重建古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战国文字研究

李学勤在研究《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时,发现了战国文字问题,遂于1956年,在《历史学习》上发表的《战国器物标年》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战国文字分五系的观点,即三晋两周为一系,燕、齐、楚、秦各为一系,五系说的观点成为中国战国文字分法的主流。此后,李学勤又分别于1957年和1959年发表了《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和《战国题铭概述》等文章,综合研究了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战国文字,相关研究成果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产生了战国文字研究的新分支,李学勤也由此成为战国文字学科的奠基人。

20世纪70年代,其发表的《试论百花潭嵌错图象铜壶》《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文化》《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秦国文物的新认识》等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对于战国文字的研究及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帛研究

从1975年1月起,李学勤就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新出土帛书竹简的整理注释工作。在简帛研究方面,其先后参加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拼复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等医书,以及一份《春秋事语》。而后,又与他人合作,拼复了帛书中的几种“刑德”和“阴阳五行”。对云梦睡虎地秦简做了较多的整理注释工作。此外,李学勤还与张政烺谢桂华共同倡议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的成立,使该中心成为最早建立的简帛研究专业机构之一。2008年后,李学勤致力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其在整理研究简帛佚籍的过程中,注重将文字的考释与学术史相结合,并从理论高度来认识出土简帛的意义。他所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重写学术史》等著作,均为出土简帛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其他研究

李学勤的学术研究范围极广,除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以及简帛研究外,其在玉器研究、学术史研究、文物鉴定及对海外所藏中国文物的研究、汉学史研究、思想史研究等方面也有诸多观点及贡献。其提出的玉器上的纹饰符号可能与文字相关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其主张根据出土文献对学术史加以重写的观点,以及“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主张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其与国外汉学家合作的《英国所藏甲骨集》等著作,为中国学者带回了诸多有效研究素材;其积极推动的“汉学研究”,为国际汉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此外,他还曾撰写了《中国思想通史》《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大同理想》和《中国哲学简史》等著作中的部分专题,为思想史研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人才培养

20世纪70年代末,李学勤开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导师,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近20名(包括外国留学生、80年代与张政烺共同指导的一批硕士研究生),其间还指导访问学者。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至2011年,李学勤就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9名,其中毕业5名,1人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其弟子的总数超过100人,多位弟子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知名弟子包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锐等。曾讲授过“出土文献选读”“五行”等课程。

担任职务

曾先后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与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名誉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荣誉

人物评价

李学勤在中国学术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其逝世后,追悼会挽联上挂出了“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的评价。众多学者都给予了李学勤高度评价,学者卜宪群认为:

哲学家李泽厚认为:

学者侯外庐评价李学勤:

学者裘锡圭赞誉李学勤:

学者万俊人赞誉李学勤:

学者郭永秉认为李学勤:

李学勤的弟子,学者刘国忠认为:

学者施希茜在采访过李学勤后,写道:

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组委会给李学勤的颁奖词是:

人物纪念

纪念碑

2020年10月17日,李学勤骨灰安葬暨墓碑揭幕仪式在北京举行,李学勤墓碑通体为闭合的书册形象,碑体为黑色,正面刻有李学勤的金色浮雕头像、手写签名及生卒日期,下方立有其代表著作《李学勤文集(全三十卷)》《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新出青铜器研究》《东周与秦代文明》等书籍雕塑;背面则刻有记述了其一生治学经历与学术贡献的四百余字长文。

纪念室

2021年4月17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同时推出了《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日,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纪念室揭牌,该纪念室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对李学勤的一生作出展示,是一个常设性展览。

唁电

曲阜鲁班研究会唁电:李先生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史工程、“清华简”研究工作、弘扬孔子儒学文化、传承鲁班工匠精神和中华文明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中华文明史册,研究成果将惠及千秋万代。

中国人类学会唁电:李学勤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李先生终生勤奋治学,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为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嘉惠学林,激励后学。

中华儒学会、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唁电:先生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界、教育界有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先生极具社会担当与奉献精神,在广博的研究领域和繁重的教育、社会工作中,长期致力于中华文明根脉和奧秘的探寻研究,心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注《儒藏》编撰,关心当代儒学事业发展,先生一生勤勉,著述等身,桃李芬芳,为中国学术和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做出了不朽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参考资料

李学勤: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科学网.2023-04-03

李学勤先生逝世.国家文物局.2023-04-03

李学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04-03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口述历史 ——童年与求学.邯郸学院学报.2023-05-05

..2023-05-06

李学勤:三尺讲台上的史学大家.清华大学.2023-05-06

李学勤:一生与历史所结缘.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5-06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2023-04-09

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04-09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填补世界文明史空白.央广网.2023-05-06

李学勤.中国知网.2023-04-29

李学勤:秦文物研究的先行者.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2023-05-06

广搜博求 探究“巴蜀符号”难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06

李学勤:在清华简中打捞历史.清华大学清新传媒.2023-05-1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第三届全国本科生励耘史学论坛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3-04-09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辞世,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新京报网.2023-04-09

李学勤(1933-2019).清华大学.2023-04-09

李泽厚的通透与简单同样值得怀念.人民网.2023-04-09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清华简研究.第一财经.2023-05-06

江西教育出版社在京首发《李学勤文集》.光明网.2023-05-16

《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2023-04-05

声音 • 光明学人 | 李学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2023-05-16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2023-05-16

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落幕 饶宗颐李学勤获终身成就奖.凤凰网文化.2023-05-16

李学勤先生骨灰安葬暨墓碑揭幕仪式在京举行.清华大学.2023-04-05

各方致唁电、唁函缅怀悼念李学勤先生(各学术团体,26日整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