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芦圩镇

芦圩镇

芦圩镇位于宾阳县南部,是县政府所在地,距南宁市市区80千米。面积187.4平方千米。辖临浦、中和、同仁、兴仁、商城、镇兴、中靖、蒙村、商贸城、城中、枫江、永武、建设、南社区、三联、仁爱16个社区居委会;芦圩农业村、新宾农业村、陆村、新廖、宝水、北街、新模、顾明、国太、王明、黄卢、吴村、蒙田、古城、六明、碗窑、恭村、六岭、六和、七里、勒马、长岗、沓塘、展志、文伟、太乡、基塘、三韦28个村委会。辖28个村民(居民)委员会共211个自然村、747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31428户,总人口136062人。其中,农业人口124253人。

历史沿革

芦圩造屋建圩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开始时是由圩南同仁街头老树几家姓“卢”的人摆粥铺,粥谋生,乡邻百姓称它为“卢家粥铺”。后来此地居民逐渐增多,商贾云集,发展成为圩市,人们便叫它为——“卢圩”。

由于建圩初期,有人经常聚众闹事,为了缩小影响,避免官府查缉,所以后来当地乡绅建议将“卢圩”的“卢”改为“芦”,才形成了现“芦圩”的名称。

乡镇概况

芦圩镇自古商贸繁荣,个体私营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发达。全镇现有民营企业121家、个体工商户9000多户、专业村48个,形成了皮革、鱼苗、竹编等特色产业,产品种类繁多,款式新颖,畅销全国,出口欧美及东南亚。该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回风古塔和被誉为“百年中一人才矣”的明代进士蒙大恩荣坊以及炮龙节、游彩架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2006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3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亿元,比上年增长44.34%;财税总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1元,比上年增长19.98%。招商引资项目18个,资金到位1.93亿元,获得全县三个文明目标责任状考核第一名,被评为全县“十佳人民满意机关”,并获得南宁市“十佳乡镇”荣誉称号,名列全市各乡镇前茅。

地理环境

芦圩镇地处宾阳县县城,是县政府所在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大古镇之一,南梧、南柳公路交汇于此,距南柳高速公路王灵入口处仅20多公里,距广西铁路交通枢纽黎塘镇30公里,距南宁市区80千米。面积187.4平方千米。全镇下辖28个村委,16个社区,212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88.84平方公里,总人口19.0245人(不含流动人口)。

行政区划

全镇下辖28个村委,16个社区,212个自然村,16个社区居委会:

经济

农业

芦圩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粮食种植面积6.48万亩以上,2003年粮食产量达到5.75万吨,甘蔗总产量达到3.45万吨。该镇将各村委的经济作物划分为四大片,分别定为优质甘蔗(水果)、蔬菜、优质粮、畜牧、水产养殖基地,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从资金、信息、技术、政策等给予引导扶持;在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完善、整顿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订单农业,同时还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创办科技开发示范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引进。目前,芦圩镇已初步形成六和村委红葱生产基地;六和村委80多亩火龙果连片生产基地;围村、六岭良种葡萄生产示范基地;黄卢、太乡村委肉牛品种改良养殖基地;碗窑、六明村委400亩八角种植基地等10多个种养基地,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商业

芦圩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目前,芦圩镇已拥有商贸城开发区、新城开发区,其中建设了摩托车专业市场、宾阳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9个专业市场。芦圩镇青秀区位于县城立新东路,是宾阳县乡镇企业示范园区的所在地,整个占地面积已扩展至6平方公里。城区规划科学合理,街道笔直宽敞,每条街道宽达36米,城区距南宁市80公里,距广西铁路交通枢纽黎塘镇30公里,距南柳高速公路王灵入口处20多公里。公路从城区穿过,汽车日流量6000多辆,客流量10000人次以上,在城区内落户的有恒利皮革有限公司、新宇轧钢有限公司等宾阳县大型的民营企业,塑料加工、小五金生产、汽车修理等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城区内涌现。

特色经济

芦圩镇是宾阳县传统手工业大镇,分布着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村,从事手工业生产人数达3万多人,年产值达3亿多元。如王明村人生产的瓷器历史悠久,产品以做工精细,式样美观,价格低廉,销往贵州省云南省等地,有吴村人生产的瓦堡;有蒙田村人制作的铁锯木制品;古城村委孟村人制作的凉席等。

财税

2003年,全镇完成财税收入3352万元,分别占年初预算和调整预算任务的99.4%和108%,其中:国税完成1529万元,分别占年初预算和调整预算任务的94.2%和112.6%;地税完成1396万元,分别占年初预算和调整预算任务的104.3%和108.2%;农业四税完成427.9万元,分别占年初预算和调整预算任务的103.8%和92.6%。全年完成预算支出2387.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213万元,专项上解支出82.6万元,体制上解支出92万元),占预算支出任务的95.6%。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

文化

民间艺术

1、高跷由宾阳县芦圩镇石村艺人制作,是解放初期南下文艺兵授给我县的一种艺术。由男女青年扮装戏剧人物(大多是古代人物)站立于木棍的把上,约离地有五、六十工分高。边走边演。四十、六十或八十人组成一个方块队。

2、舞炮龙是芦圩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每年农历十一晚上举行。首先是“开光”祭典仪式,然后由“龙牌”、锣鼓、八音开路,举火篮、火把相随,按“龙路”行进。舞龙者头戴藤帽、赤膊上阵,各家各户均燃爆竹夹道相迎。

乡镇特色

一、勒马蔬菜基地勒马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是芦圩镇和县农业局于2003年引进北京联华食品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转包)的形式投资兴办的“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基地规模1000亩,目前已投资150万元,基地内沟、渠、路和深井灌溉用水等硬件基础设施基本齐备。它的建成将成为我镇乃至我县发展规模型农业、深加工型农业的科技示范场所。勒马蔬菜示范基地选址在我镇南柳二级公路沿线的勒马村委勒马村勒马垌,占地1000亩。计划秋种马铃薯,春搞杂交水稻制种和其它名、特、优农产品品种的引进和试验。基地从去年开始引进实验种植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斯诺顿已获初步成功,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产品市场售价高于本地其它品种并且全部外销作为深加工原料,预计亩产值达2000元左右。如再加上杂交水稻制种每亩一年可获4000—5000元经济收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示范基地采用科学管理方法,运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效品种,预计年可获经济效益400万以上。基地发挥效益后,将是一个极具辐射能力的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

二、六和村委四季西亚火葱生产基地

六和村委位于芦圩镇与大桥镇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六和村委四季香葱产业也不断壮大,并成为该村委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该村委已种植四季香葱900多亩。由于气候适宜,四季香葱极易生长,一年可种三季,每亩产量为2500—3000斤,按每斤0.4元计算,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目前四季香葱主要销往贵州省柳州市南宁市等地。该村党支部依托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转变观念,调整结构谋发展。该村委从1987年开始引进种植四季西亚火葱,当时种植仅为零星几亩。许多群众认为靠种植农作物没有什么出路,通过调查分析,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到了种植四季香葱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为了转变群众观念,带动群众尽快致富,党支部一班人带头种植四季香葱,按照干部带头搞示范,群众认可再发展的思路,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仅塘表自然村就种植四季香葱500多亩,是该村委最大的四季香葱生产基地并逐渐辐射到周边的几个自然村。二是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起初,种植四季西亚火葱范围小,影响力不大,为了使该产业做到“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该村支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群众种植技能。到目前为止,已举办4次培训班,受益农民3000人次,该村委逐渐涌现出一批种植能手。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增加科技含量,精心打造四季香葱品牌。三是搞好服务,走向市场。随着四季香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找市场,找销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村党支部从大局出发,从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走南闯北,多方联络,打开市场销路。目前,六和村委四季香葱远销贵州省柳州市南宁市等地。随着四季西亚火葱品牌叫响,各地客商纷纷到六和村委订购四季香葱,四季香葱前景看好。

芦圩镇超华养殖场

三、芦圩镇超华养殖场芦圩镇超华养殖场是由芦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退休职工郑桂田等几个养殖大户合资兴建的一个颇具规模的种草养芦圩镇牛场,该场始建于2003年6月,当年12月份投产,养殖场占地面积165亩,其中鱼塘面积15亩,种草110亩,固定资产投资60万元,建有22列式1800m2牛舍2幢,可容纳饲养肉牛400头。该场自兴建已成为芦圩镇和周边乡镇的规模养殖和典范。超华养殖场目前主要通过种植桂牧1号牧草进行育肥牛这种“短、平、快”方式养殖,牛育肥后销售广东省沿海等省份,每批牛的育肥周期为2个月左右,一年可以育肥牛5批,每批能养殖300头左右。每销售一批马上补充一批,如此交替循环,不让有空闲栏出现。按每头平均45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22元/公斤计,年产值可达1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利用鱼塘进行立体养殖,牛粪作为鱼的饲料,塘泥作为牧草是肥料,牧草作为牛、鱼饲料,形成生态循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养殖场的远景规划种草养牛为龙头,以肉、奶用牛品改为发展方向,推行“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基地周边养牛户挂钩合作养牛,养殖场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药物、技术服务、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走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

乡镇文化

游彩架宾阳县特有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技巧与造型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亦配合大型活动游演。游行时,装制4至8台不等,伴以舞龙、八音。其造型以台面上二个或三个孩童(5—7岁)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为主,每人坐立于特定的手指或佩带的小道具上,装配巧妙,五彩缤纷,惊险绝妙。1991年秋,宾阳彩架曾参加全国第四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轰动南宁市,群众叹为观止。2002年宾阳彩架在宾阳“经贸”两会开幕式上再次走上街头,深受群众欢迎,场面热辣火暴。据史料载,游彩架为清代武举人李若珠从广东佛山引进宾阳县的。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若珠自老家带回一套彩架道具,指导民间艺人按我国古典文学伤口中的人物形象造型,制作成《书扇镯》、《双卖武》、《梅鹿镜》、《湘江大会》4台彩架。这便是宾阳彩架的开始。此后彩架又经过几十代艺人的更新改造,形成今天一支独秀的艺术奇葩。

芦圩镇改名宾州镇

改名,体现悠久历史

宾阳县城芦圩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大古镇之一,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芦圩这一名称的由来,始于宾阳县城的一条老街。据介绍,早在清代,一卢姓人家搬到此处居住,在门口摆摊卖粥。后来,不断有生意人聚集在此经营,集市渐渐形成规模,后演变成芦圩街——跟芦(卢)有关的集市。

芦圩最早成为乡镇名称是在1958年。到了1994年,改名芦圩镇,持续至今。

宾州这一称谓并非生造,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芦圩镇辖区内的这块土地,有史以来一直属于“宾州”。自唐贞观五年(631年)设宾州郡以来,宾阳县县城就是郡治所在地,辖区曾包括附近数县。宾州一名几经反复,变更之后很快又改回来,先后持续使用了一千多年。

其实,1984年之后,宾阳县内仍有宾州镇,辖区包括部分县城。2003年前后,宾州、新宾、河田3个乡镇并入芦圩镇,镇名仍叫芦圩。这次改名,只是恢复宾州历史沿用的名称而已。

改名,改出文化底蕴

在宾阳县城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宾州古城,当地人称为南街。据史料记载,南街始建于元而成于明。清至民国期间,这里商贾云集,商贸红火,如今古迹遍布整条街道。附近的外东门街有李家大屋、湛家大屋,建筑结构颇有特点。街东原建有一座“东楼”,楼上正面有乾隆手书“紫气东来”的牌匾,如今牌匾尚存。这些文物古迹,构成了宾州古城的特色,宾阳县正以此为依托,建设宾州古城。

此外,原芦圩镇还有最能代表宾阳历史文化的炮龙节,已经以“百龙舞宾州”为主题,打造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旅游品牌;古宾州还遗留下师公戏、游彩架等颇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一名县领导介绍,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只有将芦圩镇改为宾州镇,才能更好地体现宾阳的历史文化底蕴。

改名,着眼谋划未来

宾阳县城商贸发达,交通便利,有“桂林市通、百年商埠”之美誉。宾阳民间商品生产起步早、知名度高,素有“广西温州”的美称,而随着县城的持续发展,今日的芦圩镇囊括了整个县城,有15个社区33个村,辖区常住人口就有近22万。“谁见过这么大的圩?”镇上一名干部说,而如今县城正努力打造中等城市,仍称为“圩”不妥,改名势在必行。

自2003年2007年,自治区政府发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宾阳县被列为“中等城市”规划等级,与钦州市等12座城市并列。根据这一规划,到2010年,县城城区人口要达到25万人,建成区25平方公里。这次芦圩镇改名为宾州镇,也是顺应了当地居民的呼声。

事实上,从2003年宾州镇并入芦圩镇开始,基层群众不断要求恢复宾州这一地名,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恢复宾州镇名称的议案。

宾州镇负责人韦波介绍,为了做好镇名更换工作,镇政府已组织力量,免费为居民制作新门牌,为单位更换公章和牌匾,而居民原来持有的相关证件仍然有效,是否更换名称,将本着自愿原则进行。

旅游

回风塔回风塔位于宾阳县芦圩镇新模村的合岭山之巅,距县城约5公里,人称回风塔,又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与大桥镇的秀峰塔一起,称为宾阳县两大古塔。回风塔为一座由青砖砌成的七层宝塔,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知州叶茂松倡建,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佛塔高23.3米,底径4米,呈八棱锥体状直指苍穹。每层塔檐外伸,略为上翘,造型古雅,檐下饰有各种图案。塔顶的八个檐角各挂一个铜铃,风吹铃响,清脆动听。清南海张中武题书“回风塔”三个大字刻于塔门之上,塔门两侧为宝塔建成时知州叶茂松题书石刻“秀气凌云天上星辰俱动,祥光耀日人间将相迭兴”。民国十三年(1924年),塔顶被雷电击崩一角,后经县知事陆之、朱熙先后拨款补修,才恢复旧貌。

蒙大赉恩荣坊

蒙大赉“恩荣坊”位于宾阳县芦圩镇南街古城,系明朱厚熜为虎炳蒙大赉之功德而赐建。蒙大赉出生于明正德末年,卒于嘉靖年间,出身科第辉映的书香世家。大赉生性聪颖,才华横溢。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人,任郡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高中进士,官升朝廷礼部仪制司主政,兵部职方司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叙事职期间屡立功勋,为朝廷所器重,被明世宗恩封为“国舅”,后殉难于任上。明皇帝所赐建的“恩荣坊”代表宾阳县明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亦是一座精美的建筑,但历经沧桑,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已不存在。1997年开始筹资重建,规划以碑坊为轴心,统一故居、纪念馆、华表、长廊、亭阁、花坛等。现已完成部分建筑,其面貌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人民网_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网.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