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苏绍连

苏绍连

苏绍连(1949年12月8日—),台湾诗人,台中市沙鹿区人。苏绍连以米罗‧卡索为笔名,活跃于网络诗坛,是《台湾诗学吹鼓吹诗论坛》的主编。他的诗作涵盖了从古诗的重写、自我的分裂、物我交换等手法,到散文诗、台语华语混搭诗等形式。苏绍连的诗从纸张到互联网,表现方式从文字、影像、声音到超文本,不断探索诗的新界面和表现方式。他的诗集包括《茫茫集》《惊心散文诗》等多种,同时也有针对儿童的作品如《童话游行》《台湾乡镇小孩》。苏绍连的创作风格多变,既有沉抑的悲剧意识,也有对儿童世界的温馨描绘。

人物经历

苏绍连1949年12月8日出生于台中市沙鹿镇,毕业于台中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后获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沙鹿国小,并在退休后继续在文学领域活跃。1968年,苏绍连在台中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时,与洪醒夫、萧文煌等人一起创办了《后浪诗社》,并在1969年正式踏入诗坛。1971年,他短暂加入《龙族诗社》,随后又与其他诗人重整《后浪诗社》,并将其改名为《诗人季刊》。90年代,苏绍连参与组建《诗学季刊》。

苏绍连以米罗‧卡索为笔名,1998年设立“台湾诗土网站”和“现代诗的岛屿”网页,开始创作网络诗。2000年建立“Flash超文学”的个人超文本作品网站,2003年设立“台湾诗学吹鼓吹诗论坛”网站。他的诗作风格多样,从《茫茫集》时期的超现实诡谲情境到现实批判,苏绍连总是运用每个时代的风格主义,创作出悚栗的氛围。他的散文诗尤为突出,表现了对自我审视和内心观照的辩证过程。

苏绍连的诗集还包括《台湾乡镇小孩》《草木有情》《大雾》《散文诗自白书》《私立小诗院》《苏绍连集》《孪生小丑的呐喊》《少年诗人梦》《时间的影像》《时间的背景》《时间的零件》《镜头回眸─诗与影像的思维》《无意象之城》等。他还策划了《吹鼓吹诗人丛书》和《森林梦境》。2002年,苏绍连获台中市大墩文学奖贡献奖,2004年获年度诗选诗人奖。

风格与手法

诗人萧萧和莫渝都曾提到苏绍连创作诗时,每次用的手法都不相同,但也都会与之后创作的诗有连结,而且注定会走向悲剧的结局。他自己曾在访谈中说过:“黑色是适合我的诗的风格。”林耀德在《黑色自白书》一文中也指出苏绍连有沉抑的悲剧意识和阴冷的观物态度,从《茫茫集》时期用冷笔写自我想像的超现实诡谲情境,到后面逐渐转向现实批判,苏绍连的诗总是运用每个时代的风格主义,创作出悚栗的氛围。但是苏绍连也有诗集是较儿童向的,如《童话游行》《台湾乡镇小孩》,虽然较为平易近人,但仍带有苏绍连对自己内心审视的笔触。

苏绍连的散文诗,莫渝认为表现最为突出,且成果丰硕,而散文诗指的是诗的外在形式而非诗的语言,它有别于一般现代诗的分行形式,它是分段书写的。古文变奏是将古典素材现代化,是苏绍连在《茫茫集》中常用的写法,有名的例子有《春望》《江雪》《月亮的民谣》,这三首诗分别以杜甫柳宗元李白的诗作进行延伸和再创造。苏绍连在《茫茫集》中还有做的是将现实现象超现实化。在主客体方面,会对调来造出奇妙的句子,例如《魂》:“什么水是船只”这样,《魂》整首诗都是用主客位置对调的方式作成,与苏绍连在《茫茫集》中有的另一项特点,都被认为是对文字进行游戏,这项特点就是“具象名词+动词+抽象名词”,《地上霜》整首都是用此种语法构成,举其中一句为例:“星的森林吞萧条”,这种语法所表现的是人世间由实到虚的过程,原来繁荣的写景变成空虚的抽象概念。

《惊心散文诗》中的作品,洛夫认为是苏绍连对自我审视和内心观照的辩证过程,苏绍连的诗总呈现出冷酷的负面经验,自我审视为处理生命中深层悲哀的心理过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变形”,第二种是“物我交感”。变形如同弗兰兹·卡夫卡写小说那样,必须先形成自我的分裂,之后使本然的我与另一个内在观照的我进行对话,导致彼此相互纠缠、对抗、融合。有时自我会化装成另一个形象出现,参照《脓包》这首诗。通过变形后,得以认清自我本来的面目,进而达成存在的自觉,变形的诗例为《兽》这首诗。物我交感强调我与物关系的换位,并表现二者关系调整后所产生的新意,如《七尺布》和《削梨》。《七尺布》的后段是布与我关系的对换,通过布的剪裁,以我换布,表现我的成人与成人的痛苦。

作品

纸本诗集

童诗

刊物

小说

其他

荣誉与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