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塑
“漫塑”,其实是个生造词,就是漫画加泥塑,或者说将漫画的表现手法用于传统泥塑。漫塑是雕塑艺术之一,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一种雕塑,多取材于大家所熟悉的政要、社会名流、明星及有代表性的事物。以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运用夸张或变形的造型艺术处理,塑造成幽默和诙谐的艺术形象,又称立体漫画或漫画雕塑。借以讽刺、表扬或批评某些人和事。按照作品题材内容来划分的漫塑就是将“漫像”立体化,是一种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漫画是平面的艺术,漫塑是空间的艺术。
历史
漫塑结合了漫画和雕塑两种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实漫塑的历史非常久远,人类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了漫画形式的变形,漫塑在汉代的民间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击鼓说唱俑,跷足击鼓,笑容可掬,形态生动传神,令人过目不忘。
漫塑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人类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种程度上做了漫画形式的变形,到了汉朝漫塑则在民间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击鼓说唱俑,翘足击鼓,笑容可掬,形态生动传神,令人过目不忘。
从商朝时代青铜器上的纹、秦汉的泥塑、唐朝的彩塑菩萨、五代十国贯休的罗汉图,到宋代的武将等,都呈现出一种讽刺意味和幽默性的雕塑形态,也就是漫塑。
现代人喜欢复归纯朴,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更喜爱幽默和轻松,漫塑作品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漫塑的特点在“漫”与“塑”,也就是既有陶艺的特点,又有“漫”的特殊语言,这样的作品会给观者留下强烈印象和别样情趣。
特点
风趣幽默性
漫塑艺术是以物质实体创造出的诙谐幽默的形体,借以反映当下生活状态,时代精神,它以漫传神、以神定形、以神取胜、神形合一,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除了具有雕塑艺术所共有的形象物质性和具体直观性以外,漫塑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漫塑和其他种类雕塑艺术形式的区别,从而也决定了其在美术范畴中的地位。
漫塑是漫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人们又常常称它为 发笑的艺术,因此 风趣性、幽默性是其最强烈的审美特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漫塑艺术的这一独特审美特性正好适合用来缓解人们日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精神负荷,它通过风趣幽默的外型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注入一分轻松幽默的精神享受,很多人称它是让人发笑的艺术,这正是漫塑艺术的精髓所在。
漫塑艺术题材广泛,艺术家往往根据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喜爱的名人或以自己为原形,把整个人的独特气质和外型特点拿捏准确并给予类似于漫画似的夸张,神情驾驭于人物本身之上,给人一种似而非,非而是的独特享受,这种游走于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幸福感觉让人在艺术的过度中迷醉。
【例子】我国漫塑艺术家王增丰作品有世界风云人物系列,如反映联合国聚会的 《高端之约》(左图),塑造了安南两条肥肠般的厚唇和调解的手势,表现他的宽容;描写弗拉基米尔·普京打电话时的眼神刻画出他干练睿智;布莱尔蹙眉瞪眼,反映他激昂的性格;雅克·希拉克和蔼的眼神及叉腰指点江山姿态勾勒出他的洒脱和豁达;布什倒八字眉以及永不甘寂寞的嘴角动作,描绘出他高傲,永不言败的性格……各位人物均是着重突出大脑袋,小身体。作者十分注重抓住他们五官细微的神情及配合肢体动作。让人不笑不行。
【例子】又如纪念各国前领袖(总统、首相、总理)的漫像浮雕挂屏《撒切尔夫人》美丽的微笑、华贵的发型,勾勒出她慈祥平静的内心世界;《克林顿》鼻端上的一块肉点缀出他潇洒的人生;大眼镜下夸张过渡的《基辛格》似美国的象征——雄鹰;叼着根大雪茄的《丘吉尔》如扛着根大梁;目光向上,神态和蔼的《里根》傲慢中不失风趣,霸气中透出随和。把这些风云人物生活中风趣幽默的亮点展现出来,让人会心一笑。
讽刺批判性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某种特殊感情的表示,不包括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审美情感取决于对物体的把握,就是对终极实在感知之感受的形式。”尊重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尊重精神世界的表现,在具有象征及抽象的形式语言中解读出生命的美感,更能让人感受到形式给人带来的某种“意味”。能让人思考,无疑是艺术的高贵美德。
漫塑艺术不仅让人发笑,更能让人深思。
【例子】法国现代艺术家奥诺雷·杜米埃(右图)(Honore Daumier,1808—1879)以创作政治讽刺题材的绘画而得名。他具有激进、革命的思想,表现在创作上则是敢于运用自由、大胆、“创造性”的各种材料,让世人钦佩,奉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表现派画家。他做的雕塑作品,同样以独特的宽松而自由的创作技法,极其粗犷、泼辣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根据需要将头和身体给以高度的漫化、夸张,而整个形态仍旧十分自然,且充分表达出人物的个性。他所塑造的大多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诸多高端人物。他们都是画家所熟悉的,总共创作了独树一帜的讽刺性雕塑作品36件。这些作品的原形都是当时法国的高层人物:法兰西议员、部长、市长、将军、学者和银行家…等等。作品大部分是彩塑,更增加它们的观赏性。
【例子】王增丰描写中东几位领袖的漫塑作品《中东朝圣者》作品中有被捕时的萨达姆,身戴镣链、蓬头垢面、眼大无神,刻画他内心的慌恐无助,沙龙一手持橄榄枝,一手抱和平鸽,渴望和平到来的神情;亚西尔·阿拉法特则双目愤怒,目光直刺霸权主义胸膛……。三位首脑各个表情迥然不同,为自己民族争取和平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给人深刻印象,作者通过泥塑语言深刻揭示中东战火的残酷,对霸权主义发动战争血的控诉,对和平祈求的愿望。
夸张变形性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 (左图)说过,生活是美的,但真正美的是生活的内在真实,而不是表面的真实。我们通过形体要表达的就是事物的内在真实。而对于形体的处理手法却有多种,一是基本写实的形体。这种类型在结构特征和物体的表象特征上,比较忠实和接近现实对象。二是概括的形体,体现形体本质的基本特征,它往往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形体进行大胆的取舍概括,强调大感觉和气势,例如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作品。三是变形的形体,这些形体已大大离开了客观物象形态,不是一般的夸张和概括式处理,而是以一种近乎抽象的形体“代表”某种客观物象。例如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多是变形的形体。现代艺术的形体意识,使造型艺术创作更多的注重点、线、面的造型形式因素。
在造型上进行夸张和变形,是漫塑艺术经常运用的造型手法,它不仅适合形的需要,也是突出形象特征的必要手段。形式美存在着固有法则,而经过夸张和变形的装饰美往往能使表现对象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神韵更加集中、强烈,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在奥地利出土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她又被称作“原始的维纳斯”,通过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生殖的崇拜。这些经过能工巧匠们创作出来的艺术瑰宝是漫塑艺术的雏形,当时还没有漫塑这一概念,但是对物体进行夸张表现并且突出内在之神韵却古而有之。
漫塑艺术发展到现代,渐渐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并且喜爱。
【例子】王增丰用“漫”作为他的泥塑语言,目的是以漫传神。刻意对形进行夸张处理,比如村姑的丰乳肥臀,老夫老妇的龙钟和憨态,极尽夸张之能事使其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对神的传递,他集中精力在肖像的脸部特别是五官表情对其进行细致刻画,对体形则用凝练的手法处理。获奖的也多是这类作品。比如漫塑成龙,重点落在了他的大鼻子上,将他的蒜头一样的鼻子夸张成一个挂在脸上的巨囊,眼睛则被挤成了两个核仁样,招牌的笑容像一弯月牙挂在脸上。他个人的自漫塑像更是入木三分。肥头耷耳,呲牙咧嘴,一颗夸张的暴牙把他的得意忘形推向了极致。漫塑艺术的表现手法多样,但还是在传统基础上借鉴而来的创造,通过艺术的艺术体验将传统与现代衔接起来,更能打动我们。
独特原创性
漫塑的“漫”虽有随意的含义,但它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离不开生活的环境中的人和事。
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左图)在点评王增丰漫塑作品时就说:“艺术是感性的,靠作者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感悟,而不是光靠书本上理性的规定,法则……。”成功的作品会给人全新的感受、而来自作者对大自然生活创作的新颖作品更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自然之美,野性之美、原始之美。因为它给观众的是无雷同,无病态、脱俗气、脱陈旧、脱套路、脱骄躁。好作品可以引人入胜,如亲临其境,享受天然的美的愉悦。我国轰动国际的泥塑艺术大师于庆成,他所塑造的冀东农民形象能让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震撼,震惊和感动。关键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将人物的质朴、憨厚、纯真的形象塑造出来,更能将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魂魄都展现出来,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全然与众不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让我们年青人看见他的作品,如同见到自己的父母亲,心中产生阵阵激动。他坦诚:“如果你表现女人,没把女人的诱惑表现出来,那就不算艺术高手,要把女人诱惑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才是艺术。”潘鹤教授十分推崇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个性,强调艺术家不能随风追风,要实实在在深入生活之中,在锤炼磨难中提炼财富,在浩如烟云艺海中创造精品。
王增丰在他的指导下,独辟蹊径、另类构思、打破常规,大胆用粗泥捏漫塑,多不上釉色,作品粗犷而不粗糙,豪放而不张扬。他的作品《得天独厚》《薪火传承》,专家认为极有个性和原创性而多次获奖。漫塑家丁敏安的作品几乎没有眼睛的梁天、长发披肩且大嘴的刘欢;还有脚丫系列,创作了极为幽默的均为四指的四世同堂、跨国婚姻、结婚纪念、白头偕老、多子多孙、超生等系列富有漫画情趣的作品;动物系列有憨态可掬的小猪和顽皮可爱的猴子,另外还有深受喜欢的细致精巧且实用的各种小饰品系列等等。它们既是自制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强烈的观赏价值,又会让你忍俊不禁,也不乏深思。
随意随形性
一般来说,雕塑艺术主要采取的是泥塑的方式,这就决定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泥土常常是不受人控制的,往往艺术的巧妙构思具体到创作过程中会因为灵动和难以琢磨的火又增加了陶艺创作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可是往往是这样,创作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到了灵巧的艺术家那里,就会转化为主动的接受,艺术家主动地超越对象的“形”,放下“技巧”因素,着眼于“意”的表现。
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艺术是美、人格和智慧的结合,它不只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因为技术不能触及到人格和智慧的深处,所以说“法无法,乃为至法”,不肖形似而表现内在之神韵应该就是造型艺术的最高理想了,这又是受到中国哲学的很大影响。对于漫塑艺术来说,其最终效果的丰富性在成型与烧制的技巧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胚土材质、温度、气氛甚至燃料的不同会使作品具有不同的质感和色彩,在不刻意的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粗砺、残缺、破碎、丑、怪、不协调往往被漫塑艺术家利用。
【例子】王增丰用粗泥塑的《李咏》漫像,出炉后高举的左手(掌)因泥中有空气而炸裂,但他的招手动作仍十分动人,作者将这件作品保留,这件“残缺美”作品在多次展示中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同。这些独特的视觉符号在漫塑作品里有时恰好能满足艺术家的表达需要,这些色彩与肌理模糊、支离破碎、模棱两可,但具有抽象的最深刻的意味,正如中国美学往往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段揭示对象的神秘与幽微一样,中国艺术特有的“意韵美”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应该保留下来的珍贵文化传统。
漫塑艺术发展到当下,它毕竟不同于传统雕塑,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往往其表现手法既要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又要与个性及风格融于一体,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内在的品格、质地和外在肌理,善于抓住和利用过去视为缺陷的东西,发挥工艺流程中留下的自然效果来为创作和作品服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