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沙营村

沙营村

沙营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从村周围的文化遗存看,至少自唐宋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驻守唐头营的军户后代,迁到曾经驻过营的沙岭战役立村,得名沙营。

沙营村,隶属于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村情介绍

沙营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从村周围的文化遗存看,至少自唐宋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张姓族谱记载:“祖居河南省已有千年,明洪武二十年,自洪洞县迁入。”至今600多年。后“祖居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东关人称‘铁狮子’大家族的纪姓名成者,明初来利津任富国盐场大使落户于此,其五世孙迁入沙营”已五百余年。二姓迁来村庄稍有雏形,因村中有一条长长的沙岭,故名沙岭村。据考证当时的沙岭是远古时代渤海潮汐堆积的贝壳风化而成,高出地面一般二三米,有的高达近十米。在退海之地选择住处,高度无疑第一选择,可以抵御较大的风暴潮袭击和黄泛区经常的水灾,另外沙岭还能给居住在苦咸之地的人们提供饮用水。苏姓,祖居江陵县,明洪武四年移防唐头营以御倭寇,因在唐头营救朱棣,钦封世袭百户侯。明亡后,于清顺治十五年,结束了苏姓在明王朝世袭十一世的荣耀,移居沙岭,并改名沙营沿用至今。

以苏姓、纪姓张姓为主的沙营村民,自古以来勤劳、善良、和睦、团结。在这片人烟稀少,重度盐碱的“洼涯海角”相生相依,不但坚强地生存下来,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广北一带远近闻名的大村。解放前,陈、魏、谭、温等各姓相继迁入,形成了今天多姓和睦共处的大家庭。目前,全居委会人口以发展到2400人左右,土地约10700亩。

600年沧海桑田,淹没了先民的无数欢笑与忧伤,茫茫荒原浸透了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泪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建设家园何等不易,旱、涝、盐、碱、蚱蜢瘟疫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因此村民都以打鱼、晒盐、打猎维持生计。再加上政府腐败、兵匪一家,因此土匪气焰十分嚣张。先辈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建村之初,土地开发主要以“沟头崖岭”为主。

1953年,党员纪士林、谭保喜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发展到二十三户,1955年成立了四个初级社,1956年,转入高级社,

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从此土地归集体所有。组织起来的农民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争当新愚公的感召下,村民热情高涨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彩色水饺再下手”的干劲,灌渠从五干修到了六干,排碱沟从一沟挖到六沟。东营市、广利两条河上各架设一个渡槽,在方圆二十里范围内建成了沟、渠、路配套的农田水利网,极大地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产量。六四年以来,我村年年缴纳爱国粮,1973年大丰收,沙营村除了超额完成了全高盖公社的公粮外,还上交了30多万斤的爱国粮。

1983年东营建市,沙营村贡献土地23200亩,为东营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沙营村虽然偏僻,但接受共产党教育却很早。1939年,党的著名将领许世友、杨国夫所率领队伍开进广北地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前村里也有过私塾,但绝大多数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世世代代都是土里求食,以农耕经济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沙营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富办教育”,1984年,村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花园式学校。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来我村调研时说:“一个村,有这样的胆识难得。”“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1989年,我村二千多村民农转非,

1991年新村开始建设,

如今的沙营居民已很难再与“农民”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了,新家园周围与东营市鳞次栉比的楼房浑然一体。如今沙营居委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东营市发展我发展,东营市繁荣我繁荣”的发展战略。沙营这个古老又年轻的村庄,必将焕发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奔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建制沿革

自明清至民国沙营庄隶属山东省青州市广饶县所辖,建国前1945年划为广饶县第七管理区。建国后,1961年划为广饶县六户公社,1966年7月为了有利于油田开发,划归垦利区高盖公社,1980年2月,又回归了广饶县六户公社。1984年7月东营市建市后划为东营区胜利镇。1995年,划归为东城街道办事处管辖至今。

村居改造

2012年沙营社区是首批纳入中心城村居改造范围的城中村之一。沙营社区是东城街道办事处唯一的城中村,由老村和新村两部分组成。本次沙营拆迁工作主要涉及新村的505户居民的宅基地房屋和11户沿街商业房,截止2012年09月,全村已全部拆除完毕,拆除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

沙营拆迁改造现状地545亩,共涉及505户居民房屋和11户沿街房。截至2012年09月,沙营村全村505户居民全部签订拆迁协议,已拆除502户,拆除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完成99.4%。拆迁的开发地块已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4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9万平方米,商铺26万平方米。安置房计划建在广利河以北,总规划用地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计划于2014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地理环境

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风、西北风。

气温:常年平均气温12.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6℃。年内温差为29.6℃。

湿度:春季平均相对湿度57%,夏季平均相对湿度73%,秋季平均相对湿度68%,冬季平均相对湿度63%,全年平均相对湿度65%。全年日最小相对湿度≤30%的日数为111~138天。

积雪:全年降雪日数为12~17天,积雪日数为8~16天。

日照市: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657.5小时,日均光照量7.3小时,日照率为60.8%。

自然资源

目前,全居委会人口以发展到2400人左右,土地约10700亩。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汁、煤、地热、粘土、贝壳等。农作物品种数百个,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刺槐毛白杨旱柳、国槐、白榆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枣等;草场类植物有35科、84属、93种;中草药类植物300余种,其中有采集价值的近70种;主要经济鱼品种有草鱼、刀鲚、鲫鱼、鲤鱼、鲈鱼、刀鱼等。

人口民族

汉族

政治体制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等。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它是一个以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制度系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事业

1986年沙营开始办乡镇企业,截止1990年十大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660多万元,成为东营市最具实力的村。随着东营市建市的脚步,沙营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1989年,我村二千多村民农转非,

1991年新村开始建设,

2001年沙营新园楼区一期开始破土动工,于2003年竣工,入住220户,二期工程在2006年7月开工至2007年底竣工,入住582户,802户搬进明亮气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楼房。

历史文化

1928年,古历8月28日,一伙土匪有六十多人分乘九只木船,包围了沙营庄,我全体村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用土枪土炮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村民苏殿英枪法好,一枪一个,村名陈良周用雁枪一轰一片,土匪死伤无数;从中午打到太阳偏西,黑药打光了,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村民苏景舜把一瓮珍藏多年的黑药贡献出来。大家齐心协力消灭了这股土匪,保住了家园。“八·二八”是全体沙营居民值得纪念、自豪的日子。(八、二八战斗)

1943年古历3月18日,日寇在扫荡中,杀死我无辜村民十四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惨案。侵略者的暴行吓不倒坚强的沙营村民,我村第一批中共党员:张广庆、纪善武带领23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到全国解放,全村先后有苏开华、张光房、张光庆、魏升太、苏法英、苏德华六名优秀青年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主要姓氏:

苏姓:唐头营位于广饶县东北隅,小清河北、广饶盐场西三华里处,方圆有十几亩地,高有一米多,因传说唐王征东时在此扎过营而得名。即使唐王征东时真在此扎营过也是短暂的,在这里长时间驻扎的是沙营村(原属广饶,今属东营市)苏姓的先辈们。

沙营村苏姓家谱记载:“原籍湖北荆州府江陵县蒲家村人,始祖苏福当洪武四年选充总旗驻防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唐头营镇守东海以御倭寇,……其间救驾封功,阵亡立勋。……于顺治十五年自唐头营迁居(沙营)业农,完灶粮永为佃户。”从以上可以得知,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们在这里驻扎了287年。

一提到唐头营,人们就联想到苏百户救唐王的故事,其实那是苏善继救了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驾,从而得到御影被封为百户侯。广饶县北部民间流传的苏百户救驾的故事,是经过人们加了工的,有了虚构的成分。但救驾确有其事,是在朱棣朱允炆朱允火熙争权的战争中发生的。

当时,驻守唐头营的这支戍边部队是军户,也就是军籍,军籍是要世世辈辈当兵的。因为救驾有功被封为百户侯,总旗职成了世袭,直至明朝灭亡。明朝灭亡以后,百户侯的爵位也就完了。苏福的后代被迫离开唐头营,到曾经驻过营的沙岭战役住了下来,并把沙岭改为沙营,以表示要永远记住自己是军人的后代。从此以后,唐头营的苏姓军户变成了沙营的灶户。

纪姓:祖居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东关人称‘铁狮子’大家族的纪姓名成者,明初来利津任富国盐场大使落户于此,其五世孙迁入沙营。

张姓:祖居河南省已有千年,明洪武二十年,自洪洞县迁入。

纪士林、谭保喜、苏开华、张光房、张光庆、魏升太、苏法英、苏德华

参考资料

沙营村拆迁工作纪实.大众网.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