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

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区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随山势而下分成四级,每级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级扩展。该墓规模大,版筑精工,保存较完整。1989年遭盗掘破坏,墓碑被砸(现白云石碑是1991年其后裔子孙重立),破棺弃骨。仅追缴回18个彩绘小陶俑

文物简介

位于永和镇陂头村的天蚕山麓,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由灰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实。墓内分三级坟堂,形如交椅,面宽50米,进深17米,墓后墙逐渐缩小至22米,墓道长达150米,两旁竖有文武石人两个、石马两匹,离主墓50米处,有几条断了数截的石华表,堆放在一起。在紧接墓道的第三级坟堂左、中、右三面,有由灰沙夯筑成的望柱和围栏板,显得十分雄伟壮观。

湛若水介绍

湛若水(1465~1560年),新塘湛氏七世祖,字元明,号甘泉。明代著名理学家。明朝时增城区人,40岁定名为若水。师从陈献章,本来颇厌恶仕途,但因母亲力劝“壮年居家,非事君之道”,才上京赶考,从此踏入仕途。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弘治七年(1494年)师事陈献章(白沙),成为陈白沙晚年得意第子和学术继承人。后与王守仁(阳明)同时讲学,二人交谊甚好,各立门户,一时学者称“王湛之学”。著有《湛甘泉集》32卷、 《圣学格物通》100卷、 《春秋正传》37卷、 《礼经传训》68卷、 《黄通志·翁泉大全》60卷、 《增城县志》19卷、《四书训》19卷、 《诗厘正》42卷等。此外,他还是个诗人和书法家,至今省内多处旅游景点都有他的墨迹。后人为纪念他一生致力著作和讲学的坚毅不拔精神,为他在新塘建了尚书府、在荔城建了三部尚书牌坊。

功: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

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 ,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市、南海、扬州、池州市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言:对“白沙学说”进行扬弃,成为与王守仁分庭抗礼的理学大宗,天下士子争入其门,门徒达4000多人。其学说在当时与王阳明并称为“王湛之学”。

德:以孝道事母,以忠恕之道事君。无阿谀奉承之言,无取巧钻营之私。师道尊严,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历史记载

真墓依山建

据载,湛若水去世后,为防止墓葬遭盗,出殡时七路同出,其亲人弟子共为他修建了多处疑冢与衣冠冢。因此传说湛若水墓地共有7处,分别在增城新塘东浦、永和天蚕山、镇龙大涵及九楼等地,现仍有多处墓葬被民间指认为“湛尚书”墓。因这些墓葬地表建筑十分相似,规模建制也相当,其真实墓地究竟在何处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1989年,天蚕山的湛若水墓发生盗墓事件以后,该墓才被认定为湛若水的真墓。墓地位于天蚕山的一片荔枝园中。虽经历了400年风雨,至今仍大致保持完好,而该墓葬规模之大,堪为岭南明墓之最。

建筑结构

湛若水墓位于新塘镇陂头村天蚕山东麓,据《增城县志·名胜志·墓》(民国十年版)载:“赐葬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文简湛若水墓在清湖都天蚕岭。罗洪先墓表、洪垣墓志铭俱见艺文志。”始葬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现仍保存明代墓葬风格,是一座灰砂三合土版筑交椅墓,气势恢弘。墓依山坡而建,坐西朝东,由墓道、三级平台、享堂、坟头和护岭组成,总宽44米,深(墓道除外)36.3米,墓墙高2.2米,厚0.6米,占地面积1597.2平方米。

第一级平台宽14米,深6.4米,正面及左右墓墙上均用望柱挟栏板围成一匝,成池座。第二级平台宽14米,深5.46米,颇宽敞。第三级平台宽9.77米,深5.47米,正中设拜台,版筑,宽5.15米,深2.55米,高1.13米。左右山手版筑墙上分别双钩篆文“山斗八座真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十六个大字,是称誉湛若水学术辉煌一生的赞铭,刻字与版筑同出。享堂用版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宽7.28米,深5.43米,正中坟头用灰砂版筑成一座四柱三间庑殿顶双层仿古建筑碑楼,顶已残,高3.8米,下层宽4.05米,深3.22米,正间辟碑,宽0.76米,高1.4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碑楼的立面呈“凸”字形,形状独特。

护岭用灰砂、山石砌筑,成半圆形绕于墓外,直径44米。墓前的墓道上距墓50米处原有一座石牌坊,现仅存残石柱和柱础。100米处有一对石雕文武官吏俑,左为文官,头已不存,残高1.56米,右为武官,高1.9米。150米处有一对石雕马俑,其中左石马高1.57米、长1.86米,右石马高1.62米、长1.93米。约600米处有一对石雕狗和一只石雕羊俑,其中一只石狗高1.2米,另一只高1.05米,长均为1.23米。岩羊高0.96米,长1.25米。这些石雕俑均用一整块玄武岩(鸭屎石)石打凿而成,雕工精致细腻,形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湛若水墓在全省的明墓中属于规模大、板筑精工的典型。仿古双层庑殿顶碑楼在全省明墓中实属罕见。墓道较长,上有石牌坊,石雕文武官俑、马俑、狗俑和羊俑,更显气派。该墓保存完整。1984年被增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1989年遭盗掘破坏,破棺弃骨,墓碑被砸(现白石碑是1991年重立),破案后,仅追缴回18个彩绘小陶俑

规划建公园

增城市正计划依托湛若水墓,开发建设一座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湛若水公园”,将之与附近的古民居、古村落一起,共同构成增城新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计划,湛若水公园建设与开发工程将分两期完成,现在已经开始的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墓葬这一文物主体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记者现场看到,有多名工人正在清理墓葬中的藤蔓禾本科杂草。当地文物、文化主管部门也正与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建筑专家合作,对墓葬建筑进行研究,寻找最科学合理的修缮方式。而二期开发工程,则将原貌恢复墓前原有的拜亭、华表、牌坊等建筑与设施,并新建一座湛若水纪念馆,用于展示湛若水生平事迹与著作等内容。

陶俑工艺精

增城区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在1989年从盗墓者手中收缴回的湛若水墓的陪葬品。多为陶器,其中最为珍贵的9件小陶俑,是广东省地区明代墓葬中首次发现的彩绘陶俑,被定为二级文物。这些陶俑造型生动,工艺精致,是研究明代中叶广东地区的服饰和家居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其中有一件读书俑在陪葬陶俑中显得比较特别,反映墓主的教育家身份。张小锋介绍说,因为明代葬制一般从简,流行薄葬,而湛若水本人又毕生以兴学育贤为念,陪葬品较为简单,因此出土的文物数量不是很多。

荔枝名“尚书”

在“荔枝之乡”增城区,有一种叫“尚书怀”的荔枝品种,以口味独特、丰产稳产、耐旱耐湿、适应性强而著称。据传说该荔枝是明朝弘治年间湛若水用自己从福建省带回的荔枝核培育而成,乡人因此将这种荔枝取名为“尚书怀”。该品种至今仍是增城主打优质荔枝品种之一。当地人也计划借湛若水的英名,打文化牌,进一步提升当地荔枝产业的名气。

参考资料

http://www.litchicity.com/HTML/200804/12/20080412112833.htm

http://www.easy-tour.cn/gz/zc/sight/gg/376.htm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