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凯塞琳·帕特森

凯塞琳·帕特森

凯塞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又译作凯瑟琳·佩特森),全名凯塞琳·沃梅尔多夫·帕特森(Katherine Womeldorf Paterson),是美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作家。她的作品包括获得纽伯瑞大奖的《通向特雷(拉)比西亚的桥》等,是四位同时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美国儿童文学国家图书奖的作家之一。1998年获得童书界的“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大奖,表彰她对儿童文学的持久贡献。她还获得了2006年的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2007年的NSK纽斯塔特儿童文学奖和2013年的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人物经历

凯塞琳·帕特森193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淮安,她的父母是长老会传教士。她的父亲通过传教和领导一所男子学校来维持家庭。沃梅尔多夫一家住在中国社区,沉浸在中国文化中。1937年,由于日军侵华,凯塞琳全家逃难到美国,先是住在林奇堡,之后搬家到里士满。凯塞琳·帕特森在学校完全受到同学们的忽视,她后来曾用“恨”这个词表达对美国的感受。1938年,凯塞琳全家再次回到中国,继续进行传教士的工作。凯塞琳多数时间安全地住在英租界,但她仍见到的战争的恐怖,这使她对日本即恐惧又憎恨。这种感情直到凯塞琳·帕特森在1957年前往日本后才渐渐消除。

1940年,凯塞琳和家人再次逃难回美国,然后就是不停的搬家。对凯塞琳的父母来说,美国是故乡,但凯塞琳觉得自己在美国像个外国人。她说话带有英国口音,穿着破旧的衣服,同学们大致知道她来自“东方”,就认为她是日本间谍。她经常受人欺负,缺少朋友,感到被孤立,是个局外人。由于童年的这些经历,在以后的创作中,她经常让故事的主人公处于某种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觉得没人理解。

1950年到1954年凯塞琳就读于金恩(King)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一年,然后继续学习。1957年凯塞琳获得基督教教育硕士学位。之后,在一位同学的劝说下,凯塞琳去了日本,那个她曾经恐惧、憎恨的地方。她在神户学习日语,又在四国岛住了四年。由于凯塞琳在中国长大,对东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她很容易的融入了日本的生活,她对日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很多日本朋友,她不再怕或是“恨”这个地方了。在此四年中,凯塞琳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之后,当她返回美国时,她发现自己又像一个外国人了。她不能适应美国的生活,她的家人也不能理解她。很快凯塞琳就前往纽约,继续学习。1962年,她在联邦神学院获得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并成为了研究员。同年,她和约翰·帕特森结婚了。她的丈夫是一名牧师,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一直支持凯塞琳进行小说创作。不久,凯塞琳·帕特森就有了4个孩子,两个亲生的,两个收养的。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不过这也带给凯塞琳·帕特森更多的人生经历,为她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

创作风格

凯塞琳·帕特森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比如:《养女基里》源于当养母的经历,《通向特雷(拉)比西亚的桥》则是因为儿子朋友的死。她的故事也的确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无论背景是在美国,古代日本或是近代中国,她的故事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长久的幸福,每件事情也不一定都有美好的结局,而且人人都难逃一死。凯塞琳·帕特森的作品也是如此,她故事的主人公面对困难的环境,有时可以感到生活幸福,但下一刻,一切就会变得一团糟。他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世界有新的感受。他们会经历痛苦的蜕变,不断成长。故事通常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也不会有幸福的许诺,但仍会给故事的主人公还有故事的读者带来希望和坚持的力量。现以被拍成电影。

在帕特森的小说中,她年轻的主人公通过面临危机学会通过自我牺牲取得胜利。帕特森与许多其他青少年小说作家不同,她处理的主题通常被认为是成人的,如死亡和嫉妒。尽管她的角色面临着严峻的情况,但帕特森的写作充满了同情和共鸣。在她写的悲惨和冲突中,帕特森交织着一丝幽默和轻描淡写的幽默。在经历动荡事件后,她的角色取得了胜利,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抱负。帕特森的主人公通常是孤儿或疏远的孩子,只有少数朋友,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困难的情况。帕特森的情节可能反映了她自己在童年时期感到疏远和孤独的经历。

作品

陆已出版的凯塞琳·帕特森的作品:

《养女基里》(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5月)

《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5月)

《通向特雷(拉)比西亚的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获1978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它写两个小学生杰斯和莱斯利在学习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在树林里建立了一个神秘的王国,寻找着无限的乐趣。后来悲剧发生,莱斯利在洪水里死去,杰斯从莱斯利那里得到了力量和勇气,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成就

凯塞琳著有许多流行全世界的作品,是全美图书协会最佳书目中的常备书,并受到广泛称颂。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22种语言,并多次荣获各种国际性大奖。特别国际评审团在提名凯塞琳获得安徒生文学奖的评语中,对凯塞琳作品的普遍意义作了如下评价:“小说通常涉及一些与社会不能融合的儿童。这些儿童渴望着爱、理解和承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想成为家庭或团体的一员,但不愿放弃他们真实的自我。……就是这些愿望,将孩子们和青少年吸引到她的书中。”在凯塞琳形形式式的众多的小说中,都渗透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青少年对自我的寻找,一种依附于人的感觉,去发现安慰和满足,通过精神交流达到和平。正如凯塞琳自己说的,是“真善美之门”。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奖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奖是认可儿童文学职业贡献的两个重要国际奖项。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是美国专业图书馆员对美国儿童文学贡献的最高荣誉。帕特森还获得了许多年度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埃德加·坡特别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斯科特·奥德尔历史小说奖等。她的作品《哭泣的夜莺》在出版20年后获得了1994年凤凰奖,被评为最佳儿童书籍。

终身成就奖项包括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E·B·怀特奖、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NSK纽斯塔特儿童文学奖、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终身成就奖、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文学之光奖、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活字传奇奖、安徒生写作奖、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狮子奖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