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旧城镇

旧城镇

旧城镇是菏泽市鄄城县下辖镇,距离城县县城10.3公里。

清末至1926年,旧城镇为县东、西、南旧城里,1927年为旧城区,1940年至1956年为甄城县第六区,1957年改为旧城乡,1958年成立旧城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旧城镇,2001年葛庄乡合并入旧城镇。

旧城镇位于鄄城县西北部,西邻董口镇,东接李进士镇,东南与古泉街道办事处、大埝乡为邻,往北与范县隔河相望。该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0千米,下辖36个行政村和84个自然村,总面积97.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总人口为7.8万。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卫国鄄邑,西汉,始设鄄城县治此。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为州治所。

三国时,曾为魏东郡鄄城国治所。

晋朝时,曾为兖州濮阳国治所。

十六国时,复为兖州治所,属后赵

南北朝时,为濮阳郡治所。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濮阳郡,置濮州

景泰三年(1452年),因黄河水患迁城(西迁12千米至王村,即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其间一直为濮州(鄄城县)治所。

清,为濮州三十四集镇之一,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形成现河道后为重要渡口;清末,为濮州东旧城里、南旧城里、西旧城里。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濮县旧城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为甄城县六区。

1957年底,改为旧城乡。

1958年9月,成立旧城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旧城镇。

2001年,撤销葛庄乡,并入旧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旧城镇地处鄄城县西北部,东接李进士堂镇,东南与大埝乡古泉街道为邻,西南与董口镇相邻,西、北与濮阳市王称乡和范县杨集乡、辛庄乡接壤。区域面积100.56平方千米。

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

全年日照市时间:2490.4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616.8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08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旧城镇下辖旧城、北关、高庄、康屯、七街、大邢庄、屠庄、赵庄、东刘楼、南葛楼、西刘楼、七里庙、杨屯、葵堌堆、姬庄、葛庄、车庄、武集、李庄、吴楼、姜楼、宋楼、芦庄、谭庄、王桥、程桥、东周楼、西周楼、武西庄、三合村、毛洼、王庄、贾庄、安庄、杨马庄、龙庄36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6月,旧城镇下辖3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旧城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旧城镇辖区总人口6.9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22人,城镇化率13.6%。另有流动人口29人。

2018年,旧城镇户籍人口7656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旧城镇财政总收入2679.5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2万元,比上年增长3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6万元,增值税287万元企业所得税48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25.3元,比上年增长30%,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5%。

2018年,旧城镇有工业企业3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1家。

该镇在推进经济全面进步的同时,紧紧围绕壮大林畜两大产业,通过启动民资,引进外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特色逐步显现。一是林业产加销链条正不断延伸。全镇现已发展丰产林2.6万亩,农田林网5.2万亩,年增加木材蓄积量近10万方;现有木材运输专业村30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由临沂客商刘钟泽先生投资4000万元兴建的菏泽市甄城县乙森板材厂将于2006年年底前建成拥有12条生产线的集木材初级加工及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二是畜牧产业化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立足滩区饲草优势,全镇标准畜存栏量发展到1.8万头,规模饲养场22个,畜牧专业村16个。2004年,由山东省伊斯兰协会会员张业献投资集牛羊养殖、肉食及工艺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菏泽伊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旧城镇,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一期工程已开工生产,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该企业是菏泽市中东欧盟有出口权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也是菏泽市在马来西亚唯一有自由进出口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农业

2011年,旧城镇有耕地面积9.6万亩,人均1.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4.6万吨,人均657.1千克,其中小麦2.8万吨,玉米产量1.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6.3万吨,主要品种有黄瓜、豆角、大葱等,其中黄瓜种植面积1万亩,豆角种植面积0.9万亩,大葱种植面积0.6万亩。畜牧业以饲养羊、生猪、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3.5万头,年末存栏2.5万头;羊饲养量1.2万只,年末存栏0.5万只;家禽饲养量137.1万羽。

工业

2011年,旧城镇工业总产值达8.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1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6%。有工业企业80家,职工4005人,以化工、铸造、电子、建材、纺织、木材加工为主。

商业

2011年末,旧城镇有商业网点232个,职工796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1.2亿元。

文化

旧城历史悠久,曾为“县、州、国、郡”驻地。春秋时为卫国鄄邑,西汉始设鄄城县东汉刘协初平三年(192年)为兖州治所。曹丕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其弟曹植为鄄城王,鄄城改称国。黄初四年(223年)改为县。黄初七年(226年)复为国。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再改为县。晋时属兖州濮阳国。十六国时期,复为兖州治所,属后赵南北朝时,是濮阳郡治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濮阳郡,置濮州治所于鄄城。大业三年(607年)废濮州,改属东平郡李渊时复置濮州。宋朝,为鄄城县和濮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鄄城县,其地直属濮州。景泰三年(1452年),因河患,濮州治所西迁12公里王村(即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自此,原曾为鄄城县、兖州、鄄城国、濮阳国、濮州治所的故城,即称为“旧城”。明清为濮州34个集镇之一。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形成现行河道后,为重要渡口,清末为濮州东、西、南旧城里。

人文景观

旧城镇即“古鄄”所在地,是古老而文明的集镇。公元前679年,单伯会诸候于该镇葵固堆,东汉曹丕封其弟曹植陈胜,后改为鄄城王,并建有陈王读书台,1947年刘邓大军在此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勤劳勇敢的旧城人民鼎力相助,并立碑以鼓励后人,现已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

2011年,旧城镇境内有省道临商路贯穿南北,沿黄路贯穿东西。南距京九火车站35千米,东距德商高速进出口4千米,距嘉祥飞机场70千米,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50千米。该镇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极为便利。省道临商公路沿黄公路纵贯全境,即将开工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黄河浮桥为双向四车道,为南下苏杭、北上平津之必经之地。该镇距京九铁路鄄城站仅20公里,距日东高速公路仅20公里,距济宁嘉祥机场仅70公里。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旧城镇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6处,各类文艺社团3个,图书室5个,藏书10万余册,篮球场12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2%,有线电视用户0.7万户,入户率43%。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旧城镇有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2100人,专任教师60人;小学8所,在校生4100人,专任教师24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800人,专任教师1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预算内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54%,比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旧城镇有乡级卫生院1所,门诊部(所)20个;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43张;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86名,其中职业医师8人,职业助理医师13人,注册护士8人,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旧城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839户,人数2844人,支出213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75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1人,支出1260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4万元,比上年增长21%。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20人。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2万元,使17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5万人,参保率95%。

基础设施

水:该镇地表水层较浅,境内有大型黄河引水闸一座,淡水资源优质丰富,可无偿供给企业用水。

电:所在县有发电厂一座,已与菏泽电网并网,电力资源廉价充足。

土地资源:该镇还有镇属闲置老工厂厂房及土地多处,可无偿提供给企业用地。

通讯:拥有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中继站、宽带光缆网、直接承担国际、国内的电话、传真、因特网等通讯业务。

旅游

旧城黄河浮桥

旧城浮桥始建于1988年,由鄄城县县航运公司和山东省航运局合作经营,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在鄄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随着鄄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浮桥收益大幅增长。为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鄄城县成立了浮桥问题专项处理领导小组,一方面发动群众集资入股,一方面退还原有大股东多余股金,实行相关15个村的全体群众平均入股,经过深入细致扎实的工作,成立了由航运公司、15个村1.5万名群众等组成的山东鄄城融贯浮桥有限公司。

陈王台

陈王台位于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曹操第三子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晋封为鄄城王。植筑台读书,吟诗作赋,品茗会友,故名读书台。后徙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台”。植在鄄“出入二载”,往朝京师,归途至洛川,写下著名的《洛神赋十三行》。该台有台阶10数级,有读书厅、藏书室、会文亭等。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淤没。上世纪四十年代,尚有台基存在,上有残砖断瓦,今已夷为平地。

诸侯会盟台

诸侯会盟台(即葵丘堌堆)位于该镇西南2.5公里葵丘堌堆村。周春秋时期,单伯会诸侯于此,称其为诸侯会盟台。今遗址南北56米,东西113米,总面积5328平方米,呈椭圆形。1980年对遗址进行钻探,从出土遗物分析,为龙山、商、周和汉文化四个时期的遗存。《史记》载:春秋周釐王二年(前680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周厘王三年(前679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再会于鄄”。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侯、宋公、陈侯、宋钘、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葵丘”。齐桓公九合诸侯,其中有四次盟于葵丘

陶丘堌堆遗址

陶丘堌堆遗址位于旧城镇西南陶丘堌堆村内,紧靠黄河大堤,西1000米有黄河自南向北流过。古遗址现为缓坡状台形堌堆,高约2米,经铲探得知,遗址范围呈椭圆形,东西125米,南北55米,总面积约为6875平方米。地表下3.8米为淤积层,土色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灰褐土,厚0.9米,此层有夹砂绳纹红陶、灰陶片和泥质弦纹灰陶片,经分析为商周文化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时期形成的堆积。陶丘堌堆在清代高达20米,其上建有寺庙。《濮州志?续古迹考》记载:“相传尧妃葬处在州治东南30里武集里陶丘堌堆。”

曹植读书台原址

曹植读书台原址位于旧城东北1公里许,是曹植于曹丕黄初二年至三年之间为鄄城侯与鄄城王时所建的读书台。台前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曹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王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品》推崇他为“建安之杰”,以诗文辞藻华美而著称于世。历史上,读书台一带属黄泛区,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但由于曹植的影响较大,读书台虽屡屡受损,却也时常得到加固修复。从历代官吏、文人诗作中可以看出,读书台古迹存在了相当长时期。现虽已夷为平地,但遗址尚依稀可辨,仍不断有人前往觅踪、凭吊。

代表人物

吴隐之

吴隐之(?~414),字处默,晋朝濮阳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为著名廉吏。晋隆安三年(399年)任龙骧将军、广州市刺史。任上克己奉公,大兴节俭清廉之风,使南疆吏治民俗大为改观。皇帝特下诏表彰奖励。后升为度支尚书,日理钱财巨万,但清廉作风依旧。乐善好施,安于清贫。为官多年,其妻仍像贫妇一样纺线织布。自广州卸任归家,见其妻带回土沉香一斤,认为是奢侈品,便投入水中。逝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张(944~1014),字复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礼部尚书。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为官后,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先后任湖北路转运使,归峡二州水递夫,太常博士李世民闻其有才干,提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后任益州知州。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仰。咸平五年(1002年),任职益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江南旱灾,赵恒命其任升、宣等10州安抚使,进工部尚书转礼部。曾言:“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是他一生的写照。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

李迪(971~1047),字复古,宋濮州(今旧城镇)人。景德二年(1005)中状元,曾两度为相。时丁谓擅权,进谗言打击寇凖,寇准遭贬。迪愤而抵制,针对丁谓结党营私、擅权专政,怒对真宗曰:“臣愿与丁谓同时罢相职并交御史台弹劾驳正。”赵恒罢二人相位,贬迪出知郓州。赵祯亲政后,再复相位,后遭吕夷简忌恨。李元昊犯边,迪以古稀之年,请求戍边,仁宗盛赞其爱国壮志。卒后仁宗亲撰其墓碑,曰:“遗直之碑”。且改所葬乡为“遗直乡”。

王仙芝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是旧城镇人。唐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于河南长垣率先起义反唐,发布檄文痛斥官吏贪暴,赋敛繁苛,赏罚不明。次年攻占濮、曹、郓诸州,饥民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同年冤句人黄巢起兵响应,合兵转战于山东省河南省一带。唐乾符三年(876)九月,攻陷汝州市,乘胜围攻郑州市,转战湖北,连克蕲、鄂、宋、安、随、复、荆等诸州,分兵进攻江西省干符五年(878)二月,被唐军围困于黄梅县战死,余部投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参考资料

旧城镇.www.juancheng.gov.cn.2024-03-06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