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卡罗琳·李·布维尔·坎菲尔德·拉齐维尔

卡罗琳·李·布维尔·坎菲尔德·拉齐维尔

李·拉齐维尔,全名卡罗琳·李·布维尔·坎菲尔德·拉齐维尔 Caroline Lee Bouvier Canfield Radziwill,1933年3月3日出生于纽约,南汉普顿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小姨子、第35任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妹妹。在杰奎琳·肯尼迪为期1000天的白宫生涯里,李是她最亲密的同伴,俩人一同出席各大场合,又因相得益彰的时装品味一同掀起了新的时装潮流。

人物生平

她一直在追逐生活的品位,但她的大半生都被笼罩在“永远的第一夫人”、姐姐杰奎琳·肯尼迪的影子之下;她曾享尽富贵荣华,也曾历经波折,如今回归宁静。李·拉齐维尔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我的一生就像一幅风景画,多姿多彩,充满刺激,充满冒险。”她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笔下的“水妖”,是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尚女皇拉齐维尔如今年届70,但风韵犹存。一双明亮迷人的大眼,使人无法抗拒她的魅力。卡波特这样描写拉齐维尔的眼睛:“金棕色的大眼分得很开,闪闪发亮,像一杯放在桌面上映着炉火光的白兰地。”水灵大眼宽阔相分是她外貌中最突出的特征,使她美丽的容颜中透着灵气,优雅的风度中带着活泼,几十年来,正是在拉齐维尔的引领下,美国人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又不失高贵的气质。直到今天,人们依然为她所倾倒。

人们惊叹拉齐维尔苗条修长的身材。她曾经开玩笑地说抽烟和喝香槟令她保持了美好的身段。然而,拉齐维尔柔弱的外表下是钢铁般的坚强。卡波特在1976年写道:“我想不出有其他的女人比拉齐维尔更有女人味,包括奥黛丽·赫本和超级艳星格洛丽亚·吉尼斯。但是拉齐维尔却一点也不柔弱。”

“我感激自己生于这个年代。”拉齐维尔说,“我想我的生命已经够不平凡的了。我生活在最有意义的年代,去过最有趣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的伦敦正处于各个领域迅速复兴的时期,我见证了那里的一切。约翰·肯尼迪主持白宫的时候,我在纽约生活。”铅华尽洗,拉齐维尔如今隐居巴黎,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我非常快乐,我享受这里的一切,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看一切可以看的东西。”但为什么选择了巴黎呢?“因为我有巴黎的血统!”布维尔家族是法国地主的后裔。“伯纳德·贝伦森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类事物,一类使人对生命失去信心,另一类使人对生命充满热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黎无疑是属于后者,而且俗话常说‘生活的甜美在巴黎’。时代的变迁不会改变巴黎的地位,它永远是个迷人的地方。”拉齐维尔说。

1951年,18岁的拉齐维尔初次来到巴黎,她要从这里去意大利会见贝伦森。在这之前,她一直与贝伦森保持通信。这次旅途,姐姐杰奎琳·肯尼迪与她同行。拉齐维尔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我们游览了很多地方。是这次旅行改变了我的生活或者说我们的生活。我对它始终难以忘怀。”旅途中,姐妹俩还共同写了图文并茂的日记,以此对母亲的安排表示感谢。日记几年后以“一个特别的夏天”一名出版,拉齐维尔说“巴黎一行充满了快乐和欢笑,此日记是我们心情的写照。”同年,“布维尔家的小姐”第一次上了时尚杂志。从此以后,半个世纪以来时尚杂志一直追随拉齐维尔的芳踪,见证了她不断变换的个人风格和人生角色,从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的迷人少女,到拉齐维尔王妃、演员、装饰家,到时尚界的女神,再到如今隐居巴黎修身养性。1950年,卡罗琳·李·布维尔(拉齐维尔在布维尔家族的名字)被《LIFE》杂志评为“纽约社交界最耀眼的新星”。四年之后,她成了坎菲尔德夫人,她的夫君迈克尔·坎菲尔德来自出版业世家。在一次由法国医院和一些法美合作项目共同举办的慈善舞会上,拉齐维尔一袭撩人的透明灰白色长裙抓住了所有人的眼光。拉齐维尔说她“爱那套衣服,它像云一样美丽。”后来,她在纽约社交界更是大放异彩。1955年,姐妹俩再次应邀上了时尚杂志。此时的杰奎琳·肯尼迪已经成了约翰·肯尼迪的夫人,“马萨诸塞州年轻参议员”的妻子。这一次两人都表现得更有自信,同时有了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拉齐维尔当时穿了一件黑色滚边的灰白上衣和一条修长的深色长裤。“我现在可能还会穿它们。”拉齐维尔说。

1960年,拉齐维尔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她再婚了,这次是侨居伦敦的波兰王子斯坦尼斯拉斯·拉齐维尔。他们婚后育有两个孩子,安东尼和安娜·克里斯蒂娜,一家人住在伦敦一所18世纪建筑的房子里,离白金汉宫圣詹姆斯公园球场仅一步之遥。时尚杂志记者亨利·克拉克当时受任为“拉齐维尔王妃”做了一个名为“衣服人生”的摄影专访。拉齐维尔戴了一顶阔边大草帽跟她的巴哥犬汤姆斯合照了一张,还拍了几张穿着居家休闲服的照片。克拉克在附带的文章中写道:“拉齐维尔王妃大多数是穿于贝尔·德·纪梵希的衣服,年轻、简约、优雅,而且可以自如应付各种不同的场合和气候。如果说她身上有什么时尚特征,那就是简约。”40多年后的今天,拉齐维尔依然坚持着这种简约的风格。

约翰·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作为第一夫人的妹妹,拉齐维尔几乎跟随姐姐参加过肯尼迪的所有正式出国访问,到过德国印度法国等。2000年,拉齐维尔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欢乐时光》,她在书中深情回忆了这一段美好时光。1961年,肯尼迪总统到访法国,“那时天气好极了,巴黎在那个时候是最耀眼的。那些日子我感觉到的是幸福和愉快,而不是国事访问的正式和拘谨。我的姐姐很熟悉法国,她也很高兴去到那里,肯尼迪总统也一样,而且法国人民也非常欢迎我们。那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法国当时的总统夏尔·戴高乐凡尔赛设盛宴招待约翰·肯尼迪一行,拉齐维尔又穿了一套纪梵希的衣服出席,在那里,她遇见了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安德烈·马尔罗。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文学文化和政治界名人,并且通晓数国语言。“他(马尔罗)是这个世纪对巴黎贡献最大的人,他重建了巴黎,照亮了巴黎,使巴黎变得更光彩照人。还有他的书,例如《人类的命运》,你一定要研读,你一定会崇拜他的。”拉齐维尔激动地说。一年后,拉齐维尔又跟随姐姐去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亲善访问,她带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纪梵希和格蕾夫人礼服,还有不少柔和淡雅的观光衣服。二人在新德里受到了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接见。魅力非凡的尼赫鲁给姐妹两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风度是那样的优雅,在他身边你感觉相当平静。”拉齐维尔说,“他非常博学而且相当性感。”

回到伦敦,拉齐维尔遇上了苏联舞蹈家鲁道夫·纽里叶夫,并深深为他着迷。当时纽里叶夫刚刚离开苏联。“(认识纽里叶夫)纯粹是出于我的欲望。”拉齐维尔承认。“那时他在伦敦跳芭蕾舞。我是个忠实的芭蕾舞迷。像所有人一样,看着他我感到不能呼吸。于是我跑去后台找他,从那以后,他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纽里叶夫在伦敦住了半年,每一次他彩排拉齐维尔都会前去观看。“他真的很了不起,尽管他后来变得越来越狂躁。他善良得像个牧师,人们都认得他。每当他走进一个地方,哪怕是一个小酒馆,都会有人上前来跟他打招呼。”

拉齐维尔是个追逐时代的人,她的时尚品味当然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早些年代,西方时尚界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在设计师们的私人客户向他们订购衣服之前,媒体是不允许进行报道的。在当今信息如此开放的时代,当时媒体所受的高强约束和限制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拉齐维尔最终终结了她对于贝尔·德·纪梵希的追随。当年,《女性家庭杂志》对拉齐维尔自己挑选了几套纪梵希设计的衣服作了报道,却遭到纪梵希的反对。面对纪梵希这一反应,拉齐维尔选择了割爱。但她依然走在潮流的尖端,走在姐姐杰奎琳的前头。她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一些年轻设计师的身上。这些设计师们引领着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潮流,从他们的设计中拉齐维尔寻找到了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刺激感。她开始选择其他的法国品牌,如圣罗兰,温加罗和活希源。1967年,拉齐维尔在杜鲁门·卡波特的建议下重返银幕,参与了电影《费城故事》的演出。她在影片中的服装就是由圣罗兰提供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套坠手的白色绉纱礼服,非常简洁。”拉齐维尔说。与此同时,拉齐维尔也会到罗马、米兰的华伦天奴和Mila Schon等女装专卖店采购衣服。70年代,拉齐维尔结识了美国服装设计师Halston,两人成为密友。“我真的很怀念Halston,不仅怀念他的人,也很怀念他的衣服。无论你什么时候走进他的店面,你都会有所发现。”拉齐维尔说。对于一直流连于巴黎女装店的拉齐维尔来说,Halston的设计无疑是一洌清泉,“Halston的衣服非常柔软,非常有女人味,但是一点也不花哨。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

拉齐维尔一生钟爱有腰带的长衫。她对这种衣服的热爱可能来源于1962年与“美国第一夫人”的摩洛哥之行。可惜当时哈赛恩国王禁止拍照,所以那次出访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拉齐维尔对摩洛哥之行记忆犹新:“你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就像欧仁·德拉克罗瓦和籍里柯的画一样。巴伊利宫充满浪漫的气息,我觉得它好像是完全按照两位大师的其中一幅作品设计的。周围弥漫着浓浓的雪松香味。还有那些羊皮小地毯,足有膝盖那么高,而且到处都铺着。我从来没见过那样的地毯,我想以后也不会再见到。”这次在摩洛哥的所见所闻给了拉齐维尔极大的灵感,她后来请来剧场设计师、室内装饰家伦佐·哥蒂诺为她设计了一个充满摩尔气息的房间。“那个房间实在是太棒了。伦敦那种旧式房子的地板总给人阴沉的感觉,但我们的设计却改变了一切,令人眼前一亮,使人精神大为振奋。哥蒂诺经常要给伟大的艺术作品制作背景,我想他最好首先学会营造这种效果。”再后来,拉齐维尔在设计她们一家在牛津郡的房子时也听取了哥蒂诺的建议。这所房子屋里屋外都种满了花草。拉齐维尔还在自家餐厅的墙壁上拼凑了西西里岛的印花棉布方巾,并请来画家利拉德·诺比利在上面大作立体感颇强的田园风味的错视画。“我想整间房子看起来有种朦胧暗淡的感觉,有点伊凡·屠格涅夫的味道,整个屋子种满了花,那样即使外面天气阴暗别人也不会感觉到。”拉齐维尔说。10年之后,拉齐维尔在巴黎第五大街买下一套双层公寓,她将以前的设计重现于她高雅的卧室中,钢印花地板,花草油画,橘棕色的波纹图案墙壁,老虎丝天鹅绒,周围种满鲜花,楼下客厅摆放着打着LV商标的家具。1974年和斯坦尼斯拉斯离婚后,拉齐维尔奢华的生活逐渐有所收敛。后来,她和好莱坞导演赫伯特·罗斯结婚,两人维持了10年的婚姻关系。

拉齐维尔在杰奎琳去世后在巴黎的寓所坐落在第16郡的一条林阴大道上,是一套装饰别致的公寓,附近是迷人的Ranelagh花园。拉齐维尔经常和她的爱犬Zoom一起徜徉于种满板栗树的林阴小道上,倾听着孩子们荡秋千时发出的欢叫声。“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心中就有了明确的想法,”拉齐维尔说,“我需要在这里得到平静,于是我叫克里斯蒂安·利艾格尔帮我进行设计。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感觉到我需要安静,我已经不想再去追求任何东西。我已经没有了这种欲望。我现在感到内心很平静。”拉齐维尔打通了房里的两间大画室,把它们合并成一个大书房。书房隔壁就是她朴素的卧室,“我知道它看起来像个女修道院。”拉齐维尔开玩笑地说。咖啡色的小地毯上放着低长的沙发,淡绿色的半透明窗帘在窗前飘扬。拉齐维尔这次对房子的设计简约到了极点,但却是一种典雅的简洁。壁炉两旁分别放着一个詹森的钢质柜子,其中一个上面摆的是一幅提埃坡罗的画,画的是一个带着精巧头巾的男人,拉齐维尔说那是她的珍品。另一个柜子上面是一个公元5世纪罗马男孩的头像,“它永远与我同在,因为它总会让我想起安东尼。”拉齐维尔的儿子安东尼生前是一名电视制片人,曾获艾美奖,他1999年死于癌症,年仅40岁。

说起在巴黎的生活,拉齐维尔有这样的感慨:“刚开始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你必须得为自己定位。去一个城市旅游和在一个城市居住是不同的。”2000年后她在巴黎过着自由宁静的生活,去博物馆,去看芭蕾舞(拉齐维尔是巴黎歌剧和芭蕾美国友好协会董事会的一员),随心所欲。

显然,拉齐维尔的人生画卷变得更加轻柔,是一幅布歇的游园画,是一幅缓缓展开于日本画卷中的简朴、柔美的风景画

人物评价

总是一边过着穷奢极侈的舒适生活,一边不时地与一些魅力男人传出一段段恋情

在世人的眼里,李·拉齐维尔无疑像她的姐姐杰奎琳一样,是上层社会社交界的一颗璀灿明星,一生拥有享受不尽的财富、荣耀和幸福。

然而只有李·拉齐维尔自己清楚,这些年来日子过得并不如意。1994年,她失去了姐姐杰奎琳·肯尼迪,尽管两人的关系一度紧张微妙。然后她又失去了侄儿--小肯尼迪,这颗肯尼迪家族的未来之星由于飞机失事而不幸英年早逝。最为悲痛的还是她失去了儿子——一名获得过艾美奖电视奖的监制,由于癌症去世,年仅40岁。

不过,在李·拉齐维尔的一生中,风头最劲也是最觉丢脸的莫过于她与著名导演赫伯特·罗斯的那段婚姻--最后竟演变成一场当众出丑的闹剧。众叛亲离的感觉让她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以至于时常需要乙醇来宽慰自己,以求解脱。这对于李·拉齐维尔——这个一生追求有品味的生活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个讽刺,有品味的生活完全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但不管怎么说,李·拉齐维尔都算是一名坚强的女性,”她的一位亲友评价道,“对于种种的不幸,她还算应付自如。”实际上,她还专门撰写了一本回忆录,借此庆祝自己60岁生日,书名就叫做《欢乐时光》,这确实很有点拿自己开涮的味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李·拉齐维尔确实算得上是一名成功人士——

她先是成为迈克尔·康菲尔德夫人,接着又摇身变为拉齐维尔王妃,在伦敦的上层社会叱咤风云了15载;她曾经与众多的政府高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并与一些名人富绅结交为知心朋友;她还从事过多种职业,从演戏、写作、装饰到做公关,作为滚石乐队的老友,她还参与过乐队的巡回演出呢。当然她的特殊身份也给了她许多便利。可惜的是,她的每次尝试都是一开始豪情万丈,踌躇满志的样子,结果却均以失败告终。

像姐姐一样,她在生活上习惯了挥金如土,可不幸的是:为了维持这样的体面生活,她必须付出更多。

李·拉齐维尔不仅生活在名人的阴影之下,而且永远只能屈居次席

如果金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另一个人生的追求目标应该就是:名誉。这么多年来,关于李·拉齐维尔追求名利的故事流传甚多。

1988年在嫁给大导演罗斯之前,她特意前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的一个小镇去探班,当时罗斯正在拍摄电影《Steel Magnolias》。但是,李·拉齐维尔很快就以其傲慢的态度以及许多无理要求激怒了全体演员和当地居民。比如,她自抬身价拒绝乘坐商务舱,坚持要乘坐一架私人飞机前往该地;抵达后,她又肆意指挥公司的木匠和杂工为自己临时租借的房子大肆改造;当她不满意一辆美国制造的自行车的时候,一辆产自英国的自行车便马上从大洋彼岸运过来。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为捍卫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她也认为享受这种名誉受之无愧。

也许,李·拉齐维尔只不过是大众媒体的牺牲品之一。因为,一方面媒体总在想方设法造星、捧星,然而用一些诸如狗仔队的手法来满足老百姓对名人隐私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当人们对特权、对所谓名流流露出厌恶感时,传媒又适时地看风使舵,摆出一副同仇敌忾的架势,明讽暗刺没商量。想当年,传媒不惜堆砌一切美好的词语来赞美李·拉齐维尔,而当李·拉齐维尔飘飘然真的想要表现出一点明星风范时,他们又诸多挑剔起来。

1989年,在《Steel Magnolias》的首映式上,当时的王室成员--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和戴安娜王妃也前来参加。根据礼仪,拍摄该片的主要成员要与皇储夫妇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其丈夫、妻子等亲属则要坐在后面一排。然而当李·拉齐维尔看到罗斯旁有一张空位后,马上从后排跑到罗斯身边坐下,完全不理会组织者在一旁的叫嘘声。其实,该座位原本是留给女主角茱丽娅·罗伯茨的。可当茱丽娅到来以后,却怎么也说不动李·拉齐维尔移动半步,两人就此争执起来。当皇储夫妇听到吵闹声,还以为是自己坐错了位置,赶忙起身让座。最后罗伯茨争执不过,只好让步去第二排就坐。

显然李·拉齐维尔也觉察到自己的冥顽不化的个性阻碍了丈夫的事业发展。她也应该知道传媒会如何对她大肆丑化,而留给王室成员的印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其实这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却真实地反映了她一生中最糟糕的一面:不仅生活在名人的阴影之下,而且永远只能屈居次席。

不甘只做“杰奎琳的妹妹”,李·拉齐维尔与姐姐展开了一场持久竞争

所谓生活在名人的阴影之下,姐姐杰奎琳·肯尼迪所留给她的巨大阴影是不言而喻。虽然她出身于纽约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但是她却拥有另一种社会身份——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总统小姨子,当时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亲妹妹。然后这种复杂的身份有利有弊:好处是,毫无疑问,这种身份把她的社会地位抬升好几个层次,否则她极有可能被湮没在社会的某个角落;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媒体甚至于她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种身份,人们只会称呼她为"杰奎琳的妹妹"。正是带着这种迷惑,她与姐姐展开了一场持久的竞争,甚至毁了自己的一生。

杰奎琳·肯尼迪从一名普通女孩变成第一夫人,成为了当时最有名气的女人时,李·拉齐维尔的公众亮相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许多亲友都对李·拉齐维尔的双重角色(私人与公众)发表过评论:“当你与她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她热情、有趣,会体谅别人;然后当她出现在众人面前,就会变得盛气凌人、自我陶醉,甚至尖酸刻薄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

有亲友还证实,小时候李·拉齐维尔是妈妈的掌上明珠,而杰奎琳则是爸爸的宠儿。她们的父母经常处于对立的局面,吵架是家常便饭,婚姻也最终以离婚告终,这是为何她俩从小就成为了对手的直接原因。

很小的时候,杰奎琳·肯尼迪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从骑马比赛到学习样样优异,真可谓文武双全,再加上一副处之泰然的自信性格,成为了家族的明星,赢取了所有的聚光灯。与此相比,李·拉齐维尔的表现就显得拙劣得多;后来李·拉齐维尔的风头似乎有了强劲的反弹:她先是和英俊潇洒社会名人迈克尔·康菲尔德结婚,然后又转身投入了一位侨居伦敦的波兰王子拉齐维尔的怀抱。也许人们已经忘记,当杰奎琳还是参议员妻子的时候,李·拉齐维尔早已是一名王妃了。不过,随着约翰·肯尼迪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杰奎琳·肯尼迪又开始节节胜利,最后更成了美国第一夫人——当时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女人。“似乎杰奎琳得到了所有的恩惠,”一位家庭亲友说,“而且她也总是提醒别人要记住这点。”

也许从小就有人对李·拉齐维尔说过她如何比姐姐漂亮,生活如何更有品味,然而在公众的眼里,她只不过是“杰奎琳的妹妹”——一件附属品、一个小尾巴,仅此而已。

当然,李·拉齐维尔并不甘心充当这等角色,她尝试过多种职业,想凭借自己的才智、身份及影响力闯出一片新天地,可惜均以失败告终,既然靠自己的奋斗无法打开局面,那只好改变策略了,最后李·拉齐维尔的人生目标定为:找一位拥有亿万资产的老公。李·拉齐维尔明白这是实现自己理想、享受有品味的生活的惟一捷径。本来,以她的相貌、身世和地位,要找到一位超级大亨、政界要人乃至于阿拉伯王子等都应该不算什么大难事。问题是她一方面想傍个有钱的男人,另一方面又想爱情至上,总是和一些男人相爱了,但这些男人又并不是很有钱。

一开始李·拉齐维尔的两位老公都只能算是比较有钱的,虽然两人都异口同声地抱怨说是李·拉齐维尔穷奢极侈的生活让自己破产了。回复自由身以后,她又陆续与建筑师理查·麦尔纽约律师彼特·塔夫和摄影记者彼特·伯德发生过恋情,虽然这几个人都不算太穷酸,但都负担不起李·拉齐维尔理想中的那种生活。当她与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结识的时候,李·拉齐维尔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似乎终于有点眉目了。然而她的姐姐,在约翰·肯尼迪遇刺案身亡后,认为欧纳西斯与自己更加般配,于是毫不留情地横刀夺爱,结果妹妹在与姐姐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追求金钱是两姊妹的共同点之一

此后,李·拉齐维尔又找到了旧金山的富绅牛顿·科普,两人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然而由于科普拒绝签订一份婚前协议,两人的婚事也最终告吹。有消息说这份婚前协议的幕后主脑乃是杰奎琳·肯尼迪,因为那时她正在与船王展开一场离婚大战,也许是为了替自己赎罪,也为了避免妹妹重蹈自己的覆辙,她要求妹妹与科普签订一份婚前协议,以保障婚后自己的利益,为此她还专门派遣自己的律师去见科普。由此可见,追求金钱也是两姊妹的共同点之一,姊妹两人不惜为每一笔钱与他人斗个你死我活。

当李·拉齐维尔与罗斯的婚姻也开始崩溃的时候,两夫妇的财产纠纷又成为了传媒的炒作对象。纠纷的焦点是位于东汉普顿的一幢临海别墅(约值1900万美元)的所有权,罗斯宣称自己拥有房屋的一半产权,而李·拉齐维尔则认为自己完全拥有其产权。

不过,这两姊妹尽管经常成为对方的假想敌,却仍在感情上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杰奎琳·肯尼迪也会妒忌妹妹,羡慕她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当杰奎琳在白宫里面充当花瓶的时候,李·拉齐维尔也许正在地中海的游艇上尽情地欢呼,或者在巴巴多斯岛上参加午夜派对;当杰奎琳只能独守空房,忍受着丈夫频频与别的女人私会时,李·拉齐维尔却可以公开和任何一个情人住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李·拉齐维尔在公众心目中塑造出泼辣女人的形象,这也许和自己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形象有关。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也会对自己的名人地位深表怀疑。传媒极尽大肆渲染之能事,同时却又带着"她究竟是谁"的审慎态度。在李·拉齐维尔使出浑身解数欲成为超级巨星的过程中,李·拉齐维尔又不得不与姐姐展开了历时一生的竞赛,为的是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身份。

遗憾的是,这场竞赛已经落下了帷幕。姐姐最后名成利就,风头完全盖过了妹妹,达成了毕生夙愿。而李·拉齐维尔来说,寻求名誉道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一方面她要面对专横跋扈的姐姐,另一方面又要疲于应付公众传口诛笔伐似的否定声音。这些年以来,她竟然还能够幸存下来,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个人生活

绯闻: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第一任姐夫)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希腊船王、第二任姐夫)

侄子: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二世(1960年11月25日-1999年7月16日,美国公务员,著名律师,1999年因飞机失事逝世)

卡罗琳·肯尼迪(昵称“美国宝贝”,前美国律师,2013年新任美国驻日本大使)

孩子:安东尼·拉齐维尔(1959—1999,电影制片人,1999年因癌症逝世)

安娜·克里斯蒂娜·拉齐维尔

挚友: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美国作家,包括中篇小说《第凡内早餐》 (1958)与《冷血》 (1965))

姐妹情仇

李与杰奎琳一样天生丽质、聪明有野心,但姐妹俩的关系并不令人称羡。似乎直到杰奎琳死后,李才走出姐姐巨大光环背后的那团暗影,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如今忆及当年,她说,只想记住那些快乐时光。

当我回顾我这一生,总觉得它只有短短十年——跌宕起伏的戏剧化生活;令人扼腕的悲剧;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欢笑与泪水;与艺术大师、政治巨头的亲密友谊;在英国纽约的美丽的寓所;充满乐趣的欧洲之行;还有我在白宫留下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印记。约翰·肯尼迪总是用他的人生信条激励着周围的人们,这些来自古希腊悲剧诗人的箴言劝说人们追求人生的极致,所以每一个人都倾尽所有怒放生命,直至那一天悲剧发生,而后一切归于平静。人生漫长的六七十载仿佛被压缩进这短短十年,只是当时的我没能意识到我的人生有多么特别。”

落笔之时,她的思绪飞回多年前与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姐姐杰奎琳·肯尼迪同访印度的日子:夹道欢迎的人群如潮水般向两旁散开,一头身披红色印度毯,鼻子上用海娜花汁画上彩纹的大象徐徐前行,象背上的金色座椅里端坐着两位风姿绰约的美人,身穿米色及膝连身裙,带着乳色手套,气质雍容端庄的那位是第一夫人杰奎琳;而坐在她身旁的亲妹妹拉齐维尔公主则身穿薄荷绿色的同款式连身裙,带着长及手肘的白色手套,将头发高高盘起,颇显青春。1962年杰奎琳受邀对印度进行短暂访问,她简洁而优雅的时尚品味与印度传统的风土人情形成极为有趣的反差,吸引了全世界的视线,而如影随形的拉齐维尔公主与姐姐一样拥有纤细而结实的身材,小麦色的肌肤、得体的仪态与相似的好品味。但正如电影《青蛇》中一直郁于白蛇耀眼光芒下的妖娆青蛇,拉齐维尔公主的人生虽然同样精彩纷呈,但终究逃不出姐姐巨大光环背处的一团暗影。

1933年3月3日,纽约南汉普顿的布维尔家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取名作卡罗琳·李·布维尔。李的到来为这个成日充斥着争吵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和谐温馨。但没过几年,父亲又重新堕入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日子,母亲忙着寻觅更富有更有社会地位的丈夫,陪伴在李身旁的只有大她四岁的姐姐杰奎琳。随着母亲的改嫁,李与杰奎琳的关系愈发微妙起来:一方面姐妹俩决定齐心协力融入新的家庭,在母亲的调教下掌握上流社会的生存法则,通过追逐金钱和社会地位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漂亮的李天性温柔活泼,从长辈处获得了更多关爱,童年时期性情桀骜顽劣的杰奎琳没少受过责罚。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姐姐优越的智力、善于自嘲的幽默感吸引了亲朋的目光,缺乏安全感的妹妹时不时喜欢用酸溜溜的语气调侃姐姐。

与在日记本扉页写下“雄心——绝不做家庭主妇”的杰奎琳·肯尼迪不同,李对成为职业女性没兴趣,她将主要精力投注在豪门婚姻这场赌局上,余下时间则忙着抢姐姐的风头。1953年4月,就在约翰·肯尼迪向杰奎琳求婚的前一个月,李匆匆嫁给知名出版人迈克尔·坎菲尔德,有传言说,姐姐吸引到了年轻才俊的参议员让李非常嫉妒。

1959年,李结束第一段婚姻后旋即与波兰王子斯塔斯·拉齐维尔步入婚姻殿堂,并一直沿用这个贵族姓氏。在杰奎琳为期1000天的白宫生涯里,李是她最亲密的同伴,俩人一同出席各大场合,又因相得益彰的时装品味一同掀起了新的时装潮流。

肯尼迪总统被暗杀后,杰奎琳·肯尼迪的人生彻彻底底地转了向。而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的出现则将姐妹俩内部长期的竞争状态推向白热化。早在1963年,李便与船王相识,发展出一段隐秘的浪漫史。在于拉齐维尔王子婚姻的最后阶段,夫妻二人常常爆发争吵。一次,李负气地对丈夫说:“我很快就是奥纳西斯的人了。”王子则把玩着酒杯回击到:“别高兴得太早。”果不其然,在姐妹二人共游希腊的旅程中,船王对杰奎琳照顾得无微不至,送她价值连城的宝石项链,而被冷落在一旁的李则只得到“连为女儿举办小型生日派对都戴不出手”的手镯。不久后,老谋深算一心想获得社会地位的船王迎娶了总统遗孀,高调地炫耀着他至高无上的战利品,而世故的杰奎琳·肯尼迪则从婚姻中得到了财富带来的安全感,李在这场争夺战中一无所获,铩羽而归。

1970年代,随着姐姐回归家庭,李却计划着步入职场。她先是在ABC的电视剧中客串出演,但因打破了人们对肯尼迪家族的崇高幻想而招来恶评。好友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为她打抱不平,把矛头指向杰奎琳,认为这位前第一夫人是个刻薄的寡妇,用她手中的权力和媒体影响力处处打压妹妹,好让后者一辈子处于她的万丈光芒之下。随后的几年里,李小心翼翼地与姐姐保持距离,开始了作为室内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公关顾问的职业生涯,转至幕后的李以好品味获得了媒体与公众的认同;反观这个时期的杰奎琳·肯尼迪,声誉因与船王的联姻跌至谷底。船王死后,杰奎琳重出江湖担任杂志社编辑,传闻听到这一消息的李抓狂着冲进杂志社高层的办公室大闹了一番。

杰奎琳逝世后的巨额遗产一分也没落入李的口袋,但杰奎琳遗言中的一段话为微妙的姊妹关系蒙上了一层纱:李是我的亲妹妹,我对她感情至深。但鉴于我在生前给予她的资金援助已足够多,她将不作为我的遗产继承人。我相信她能够理解。

设计师迈克尔·高仕曾说过:“人们只知道杰奎琳-肯尼迪的时尚品味一流,但他们不知道更胜一筹的李。”如今,这位78岁高龄的资深人物依然是时装媒体与街拍博客的跟踪对象。她卓尔不群的贵族式品味向人们展示着时装设计与室内设计最优美的一面。李在英国有两处宅子,一处是伦敦市中心的公寓,另一处则是坐落于奥威尔的农庄。农庄的室内设计出自意大利舞台设计师伦佐·哥蒂诺之手,他的设计常常与塞西尔·比顿和霍斯特·P·霍斯特等时尚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伦佐发掘了李的室内设计才华,将她带进设计师圈子,随后李成立了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公司,专司那些“一年中只住三天人”的豪宅室内设计。《Elle Deco》杂志曾策划专题详尽的记录了她在巴黎与曼哈顿的公寓。

自少女时期就备受时尚界关注的李也是纽约与巴黎时装周的座上宾。年轻时,她的穿着风格看起来深受姐姐的影响(事实上到底是谁影响谁,外人也说不清楚),端庄的高腰连身裙、长手套、蝇头墨镜、一丝不苟的贵妇发型,无论居家还是出镜都优雅而简练;米色系的羊绒开衫、七分裤,展现骑马时的飒爽。

姐妹关系逐渐疏远后,李的穿着日益时装化。不久前,她还被拍到身穿詹巴迪斯塔·瓦利的老虎图案印花裙,戴着蝇头墨镜出街,像个来自上城的摇滚明星。从伊夫·圣洛朗马克·雅可布,李无可挑剔的衣橱为几代时装设计师带来灵感。迈克尔·高仕曾专门设计了“The Lee Radziwill Look”系列向她致敬,宽身连肩袖大衣式风衣搭配丝绒材质的高筒手套,皮草或开司米外套搭配低跟鞋、简单的珠宝与干净的妆面,别致得让人想起“1960年代李·拉齐维尔遛狗的俏丽背影”。

李亦是詹巴迪斯塔·瓦利的缪斯。詹巴迪斯塔·瓦利放在床头的书正是李的自传《幸福时光》,字里行间对1960年代上流社会风尚的记录引领着设计师穿行于华服美人之中,带回灵感注入新的设计。2005年,詹巴迪斯塔·瓦利的同名品牌第一次排上巴黎时装周的日程,李穿着以她为灵感来源的衣裙出现在秀场,谋杀了菲林无数。

VOGUE》曾评选过“航空旅行完美着装排行榜”,李·拉齐维尔击败包括姐姐在内的众多名媛成为“Jet-Set”风格的最佳范本。虽然她常常只是穿着简单的T恤加长裤,但那可是质量最上乘的黑色羊绒衫和剪裁极完美的长裤。许多名媛“度一次假要带一个排的LV旅行箱”,而李·拉齐维尔只带一个装有贴身衣物和化妆品的精致手袋,来去自由如风。

2012年巴黎春夏时装周马丁·格兰特的秀场上,李如期莅临,径直走向第一排那张专属她的座椅。带有实验性的错视风格时装穿在她身上,丝毫不显突兀。秀场的灯光暗下来,年轻的模特们穿着丝质阔腿休闲裤、收腰紧身背心、花瓣形状绸缎装饰的褶长裙英姿飒爽地走出,整个系列以活泼洋溢的柠檬色与橘色作为主色调,镁光灯成片闪烁。

没有人发现李的眼睛不知何时蒙上了一层雾:她忽然想起自己20多岁时也很适合穿橘色;想起那些离开了很久的爱恨纠葛大半辈子的故人;想起那些被美酒华服和魅力人物包围着的日子。而杰奎琳·肯尼迪去世后,只剩她孤身一人继续着属于上流社会的荣耀,盛名之下未免有些寂寞。不过,好时光永远不死,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隐去。正如她在自传卷首语中写下的这句话: “没有回忆的人生便不算人生,所以一定要留存住那些关于欢乐时光的回忆。这是我的选择。”

参考资料

李·拉齐维尔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