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穆伯

朱穆伯

朱穆伯(1895~1945),原名绶纶,亦名毅,遵义新城棉线街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秋,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5年暑假,朱穆伯由国立贵州大学返遵度假,不幸染霍乱病,不治逝世,时年50岁。

人物介绍

民国初年考入北京大学,拜黄侃为师,深得器重。胡适上中国古代哲学课时,提出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之论,朱穆伯作《驳诸子不出王官论》相诘。章太炎奖其敢发前人所未发。黄侃称其文有阳刚之气。因此名噪北大。毕业后,执教于天津南开大学。不久返黔,正值黄齐生任遵义中学校长,受聘任文史教师。与黄齐生配合,传播新学,培植新风。此年,黄被省主席周西成迫走,朱穆伯亦辞职到贵阳省立一中任教。由于性情刚毅,针砭时弊不留情面,届满之后,学校不敢续聘,因此赋闲于家。在家闲不住的朱穆伯,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任私立豫章中学董事及遵义高级中学筹建委员,后又到遵义师范学校和县中学教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天津市参加五四运动的遵义市籍学生谭星阁、杜叔玑、朱穆伯、俊生、晏平泉等,向家人、亲友、同学邮寄书信、传单,把五四运动的消息传递给遵义民众,引起强烈反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朱穆伯对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极为不满。一次,到遵义体育场参加群众大会,当众痛斥当局“党不挡,政不正,法不罚”。遵义当局对其无奈,反欲利用其在文化教育界的影响,拉其加入中国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派原颇为其器重的学生当说客,朱穆伯说,“我不是没同你们说过,君子不党,鸟兽不可同群。你请我入国民党,岂不是同我开玩笑!”说客饶舌加劝,朱穆伯骂道:“你小子侮辱我,再不滚蛋,我要用脚踹你了!”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驻遵义市。据张震将军回忆,1月9日,共产党人毛泽民与徐老(徐特立)一道“到遵义知名进步人士刘伯庄、朱穆伯、余选华等家做统战工作。由于他们和红军指战员深入宣传党的政策,遵义城乡出现一片物价稳定、买卖公平、市场繁荣的景象”。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迁入贵州遵义、湄潭县办学,经陈剑修教授推荐,朱穆伯入浙江大学任教,兼任图书馆馆长。1944年秋,任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朱穆伯师承章太炎黄侃,深知基础教育的重要,常教学生要高处着想,低处着手,循序渐进,要精读名家名著,由博而约;写诗作文,要有书卷气,脱尽市井俗气,书卷气犹如人的浩然气,浩气无存,正气不中;亦重品德教育,常说:“文人最重品德。没有品德的人,就没有高尚的灵魂,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讲《离骚》时,说:“我讲《离骚》,是为愿意听的人讲的,那些为作官而读书的人,可以出去,我不打他的缺旷。”

朱穆伯对音韵学、训学、诗词均有研究,十分自负,乡人戏呼为“朱大圣人”。朱先生的七绝《赠弟子》一诗颇有代表性:“纷纷易过百年身,举世几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奈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在贵阳市第一中学执教时,与田君亮、李淑元、刘敬常等知名教师交情甚笃,常因讨论学术问题而互不相让,竟至撩衣挥拳,气平后又复好如初。贵阳人戏称为“四怪”。

在国难当头之际,朱穆伯于1938年向其学生杨天源、谢树中表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中共贵州省工委批准,成为一名特殊党员,由省工委直接领导,并开展活动。

1945年暑假,朱穆伯由贵州大学返遵度假,不幸染霍乱病,不治逝世,时年50岁。

(《贵州大学报》·作者蔡显沛)

贵阳市教育界在30年代有“三怪”,他们是田君亮李豫元和朱穆伯三先生。

朱穆伯,遵义市人。20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的老师是章太炎的门生黄侃,其孤高傲世的性格,博学精研的精神,颇受黄侃的影响。蔡元培先生办北大的工作作风,经常对人津津乐道。蔡先生对于教授学者们,只要持之有理,言之有故,均表示欢迎,同意在北大讲学授课,所以有胡适、陈独秀这样一批从事新文化运动的人;也有精通英文,却留着辫子,穿着长袍的复古派如辜鸿铭之流。朱穆伯受北大学风的熏陶,对于古今中外图书,凡能得到的都要浏览,有的还要精读。他也喜欢鲁迅的作品,认为鲁迅的小说和杂感之类,既受了西方和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从《左传》、《全本史记》这些著作里学到的高明手法。

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朱穆伯曾在贵州大学贵阳市第一中学教历史和伦理学。他教西洋史,全是用英文本。他在课堂上敢于评议时政,抨击权贵,故有“朱大圣人”之称。田先生和朱先生在一中教书时,有一天,省主席王家烈去视察学校,校长王从周在教务室摆起茶点,等教师下课后来听王家烈讲话。朱穆伯回贵州省时,王家烈还没有当上师长,是周西成毛光翔先后离去后,才继任省长兼二十五军军长职务的。朱进入教务室,走到王的面前,用手抚弄其头及下颔,讥讽地说:“绍武(王的名号),你来干什么?”王强作不介意地说:“穆伯,你还是当年那样的老脾气。”就这样无可奈何地敷衍过去了。

中国国民党蒋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队于1935年入贵阳市时,朱穆伯已回到遵义市。一般中学的校长怕他骂人,不聘他任教,一时生活困难,只得把部分藏书廉价出卖,换几个钱维持生活。其实,当时中学里的高年级学生还是很希望他去讲课的,也希望其学生余正邦去讲课。后来,由于校长聘了一位曾任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书记长的人作教务主任,自然不聘请朱、余二人。因此,1935年秋天,为开除两名学生爆发了罢课事件。由此可见,朱穆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936年,朱、余二人均在遵义师范任教。11月间,中国国民党逮捕了几个地下党员和一些教师、学生,朱穆伯不顾一切,勇敢地奔走于各界人民之间。在一次集会上,他慷慨陈词,要求释放所有被捕青年。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二年,遵义地下党联合群众开办“快读书店”。书店从延安市重庆市桂林市购进《资本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新华日报》和《解放》、《群众》等书刊。朱穆伯都一一读过,尤其是读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论持久战》等小册子,投井下石,思想上发生了变化,曾一度想去延安学习。1938年,他向地下党负责人杨天源、谢树中恳切地陈述了对旧中国的认识和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希望,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贵州省工委负责人之一的邓止戈批准,一个狂放不羁的学人,由此走进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组织行列。朱到贵阳市将此事告知田君亮先生,田问:“今后还要不要骂人?”朱回答说:“照常骂,一旦不骂那些家伙了,会引起中国国民党的怀疑。”据杨天源说:“组织上认为朱穆伯的狂士、名士风度,不必改变,要这样,才能继续和上层人物接触,也不为人注意。”

浙江大学杭州市迁江西泰和,又迁广西宜山,1939年,再迁到遵义市湄潭县竺可桢校长和史地系主任张其昀等在遵义寻找校址,约请朱穆伯协助。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文学院长梅光迪是北大老教授,其他教授如陈剑修等也是“北大人”,他们均推荐朱穆伯到浙大任教。先是去湄潭县永兴镇浙大先修班,后又转回遵义任浙大图书馆馆长。他在永兴镇时,附近有放敞猪的,有一位不熟悉农村情况的人,说这是原始社会人畜共居的生活方式。朱认为这种说法有伤群众的感情,批评了这位朋友历史社会知识太差。他说,清乾隆下江南时,有“夕阳芳草照游猪”的诗句。这种“游猪”就是贵州人说的放敞猪。他还幽默地说:“这只游猪游到这乡下来了。”说得在座的人哄堂大笑。从此,这位朋友再也不乱开“黄腔”了。194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皓月当空,朱穆伯和一群青年在城外散步,其中有一个是从西安市回来的地下党叛徒,表面上伪装革命。当大家走到一条新辟公路上时,这叛徒见到一副挖出的棺材,猛叫一声,吓得倒退几步。朱冷笑着说:“青年人要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怎么看到一副棺材就吓成这样?”这个叛徒知道是讽刺自己,从此怀恨在心,暗暗中伤“朱穆伯有问题。”1942年冬天,中国国民党中统特务强迫一个学生到朱穆伯作客的人家去,请朱出去讲句“要紧话”,妄图加害于他。但朱巳提高警惕,大声地说:“讲什么话,就在这里讲!”这个学生被吼走了。第二天,朱找到遵义市专员高文伯,这位专员也是“北大人”,朱揭穿昨夜的阴谋,高表示“恐怕是出于误会。”就这样敷衍了事。凭借他的声望和地位,而遵义地下党又是搞的单线联系,国民党特务机关也就无可如何了。

朱穆伯喜欢读龚自珍的一首杂诗:“陶渊明诗写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特别是最后两句,每当有所感触时,他就击节吟诵起来。他常说,教书多年的人,见到成千上万的学生从青年成长到走向社会作事,从他们的神态气色,往往可以看出一人的成败得失和诚朴、聪明或奸诈。他还说,汪精卫陈公博之流,都是聪明而有才学的人,可是偏偏成了民族败类,跑到南京市当汉奸去。朱穆伯一天酒后登上回龙寺,赋诗一首,其内容主要是为那位“北大人”、当汉奸的陈公博而写的。诗云:“雀鼠方急稻梁谋,婺女空怀漆室忧。漫道楚弓还楚得,聊凭春酒遣春愁。几度登楼长伫望,寒云落日枕江流。”

朱穆伯在浙大图书馆任职期间,还兼任播州区中高中部的国文和英文课。他在讲《离骚》时,对学生说,你们中间有的人是读书镀金的,高中毕业回乡,就有资格活动乡镇长当个小官了。如果你们持这样的思想和愿望,是不可能理解《离骚》的精义的,更不能理解屈原爱国的高贵品质。他的这番话少部分学生听起来刺耳,但多数纯洁上进的青年却受到深刻的教育。朱穆伯还对那些在纯文艺上用功的青年们说,你们要听我讲课,那就要把知识面放宽,把精神境界扩大,单纯从文艺作品中去学文学,终究是根底浅薄,没有多大出息。不要单纯读中国书,还应当读外国哲学家的著作和逻辑学

1944年冬天,日本侵略军打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国国民党贵阳市的党、政、军大员都主张一火烧毁这座城市。在贵阳的大学都纷纷外迁,贵州大学潘家洵教授到了遵义市,以“北大人”关系邀请朱任贵州大学教授,朱欣然应邀。在贵大讲《声韵学》时,是以钱玄同在北大的讲义为底本,参照诸家见解,编出《声韵学十讲》,这是朱穆伯一生中专心致志从事著作的开始。以他的博闻强记,学有所宗,正是他开花结果的黄金时代,不幸天不假年,然长逝。(贵阳文史杂志·2007第5期·陈福桐

朱穆伯:(1895—1945),原名绶纶,亦名毅,贵州遵义人。民国初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执教南开大学。1926年任省立三中文史教师,与黄齐生配合传播新学,培植新风。1937年执教于遵义师范。浙大西迁遵义市时,聘为浙大教师兼图书馆馆长。对音韵学、训诂学均有研究。 1938年经中共贵州省工委批准入党,由省工委直接领导,开展活动。他重基础,重品德教育,常说:“文人最重品德,没有品德的人,就没有高尚的灵魂,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陈福桐·《怀念余选华兄长》节选

选华兄长离开遵义中学几年之后,我才进去读书。我认识他和认识他所崇拜的朱穆伯先生,是1935——36年问,他已作遵义模范高等小学(今文化小学)校长。在这之前,穆伯先生经常提起选华,赞不绝口地夸奖他是才学兼备而又有读书人胸襟气度的好青年。朱穆伯读北京大学文科,师承国学家黄侃,回遵义市后教书,好评议人物,曾经以孔子在《论语》上提到的“狂之士”和“乡愿”两类不同型的人来框范一些相识的人。孔子说: “乡愿,德之贼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耻,非之无可非,刺之无可刺。”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无是非善恶的好好先生。“狂狷之士”则是“狂者进去,狷者有所不为”的如余选华和选华的友人李慕侬之流的人物。其实被称为“大圣人”的朱穆伯也是“狂狷之士”。他们都有一种岸然不群的神态,“说大人,则藐之”的风貌,但又都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参考资料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遵义的传播|五四运动|遵义|贵州|朱穆伯.腾讯网.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