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村
白庙村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市渭城区韩家湾乡,位于咸阳城区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台原上。白庙村是中原地区最古老的乡村之一,曾经是史学家的摇篮。该村辖3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1890人,占有耕地面积3800亩。
地理位置
白庙村位于咸阳城区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台原上。
历史沿革
白庙村,位于咸阳城区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台原上,是渭城区韩家湾乡辖下的一个普通村庄。明、清时期,该村官路口寿峰寺的白色墙面为过往车辆提供了一个显目的标志,寿峰寺习称白庙。村以庙名,遂定名为白庙村。
白庙村南面不远处是埋葬着西汉第二个皇帝——刘盈刘盈的安陵大冢。村周围有汉安陵邑城垣遗址。附近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及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遗物,时有发现。因此,白庙村作为西汉安陵邑的故地,已属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这块地方汉代以前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原地区古代司马氏、班氏两大历史学世家的关系等历史文化渊源,还有待挖掘和展现。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供识者参考。
咸阳第一城
秦汉以前,白庙村所在的安陵故城是什么地方?成书于唐初的《括地志》里有答案:“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①,周之程邑也。”然而周之程邑,并非此地建置的源头。罗长源的《路史》说:“程。商封吴回后,今咸阳故安陵城,周程邑也。”郑樵的《通志》也说:“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关于吴回、重黎,下文有解)。由此可见,程是商代咸阳市市区境内的一个小封国,这个封国怎样演变为周之程邑,需要作进一步考察。
商代后期,居住在关中西部的周族势力逐步强大起来。该部族的首领由于坚持推行其祖先后稷、公刘等创始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在政治上以“仁政”对抗商朝王朝的“暴政”,对周围的部族,采取德威并重的措施,促其归顺,从而使统治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当时,处于周国东部的程国,因“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②”而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周族的首领王季于公元前1124年(商武乙二十四年)率师伐程,占领了程地。之后,又于公元前1108年(商文丁五年),在这里营造程邑,创建了见诸记载的咸阳市境内渭河北岸的第一座城邑③。
程邑的建造,暴露了季历东进的意图,对殷商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块地方北距泾、南控渭、东部为泾渭之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可顺流而下,直捣黄河以东;退可赖三面临水,以为屏障。程邑建造后不久,季历便被商王文丁杀掉。季历死后,其子孙在西周建国前仍居于程邑,“维周王宅程”(《逸周书·大匡》)。王季的儿子周文王,从程地出发,消灭了渭河南部河流域的侯爵大国崇国,把周国的首都,由渭河平原西部的周原遗址迁到了关中中部的丰京。周文王的儿子姬发,除了在沣河东岸营造丰镐遗址之外,程邑仍然是他的居邑和攻打商朝的根据地。《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记载:“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武王尝穷于毕裎(程)矣。”证明武王伐纣的准备工作,是在毕程④这个地方进行的。西周建国后,这里是程伯的封地。西周末,程伯的后代同姬宜臼一起迁到洛阳市。程国故地,经过战乱,同丰、镐二京一道被夷为平地,成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田野。
周代东迁之后,渭河平原西部靠养殖业起家的秦族勃然兴起,他们在依照原先周族的路线,沿渭河东进的同时,获得了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得到了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程国故地,建造了首都咸阳市。孝公的后代,一方面不断东征,完成统一中原地区的大业;另一方面陆续将都城由渭北向渭南市扩展,意欲把都城的中心逐步由渭北转置渭南。延至秦始皇,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却是在秦亡后,由西汉实现的。
通过以上记述,可以将程邑的历史地位,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咸阳的建城时间,不应由公元前350年的秦国都城算起,而应由公元前1108年商代的程邑算起,迄今已有3110多年的历史。第二,程地是中国周、秦两个朝代实现大统一的出发点。如果说周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度的大统一的话,那么,秦朝实行的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大统一。两次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都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的划时代作用。第三,咸阳市的城市建设,汉代以前,经历了两次由渭北向渭南市的扩展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两次彻底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诸多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一面镜子。
司马氏祖籍
程邑与历史学世家司马氏的关系,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可以找到线索。司马迁写道:
“昔在,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姓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姬静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在《史记·楚世家》里,司马迁又写道:帝喾时代,因重黎对作乱的共工诛之不力而被帝所杀,“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祝融,为祝融。”吴回及其后代在夏朝有无封地,封于何处,不得而知,但商代封于程地,却是有籍可查的事实。他们的任务是“世序天地”,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史官的首要任务。我们翻开《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一开头就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褚璇玑玉衡,以齐七政⑤”,目的是要通过天象观测来弄清时间,如果不首先弄清时间,将何以纪事?所以古代的史官也称作天官。
吴回的后代,在西周时期,并没有失掉其伯爵的地位和史官的职务。周初的史官程伯史佚(史佚又称尹佚),为秦武王、姬诵、姬钊时名臣,与姜子牙、周公、姬奭被尊为“四圣”。史佚后裔世代袭封至姬静时的程伯休甫,才因“失其守”而降为司马氏。司马氏虽无爵位,但仍承担着“世典周史”的工作。公元前770年,他们随姬宜臼一起迁到洛阳市。大约在公元前649年左右,因东周王朝政局混乱,司马氏逃到了晋国,随后又流落到卫、赵、秦等地,不从事史官工作。后世史家,对这一现象发出了“畴人子弟分散”、“史不记时,君不告朔”的憾叹!
司马氏流落到秦国的有名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因伐蜀功留作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跟随白起白起参加长平之战,回来后同白起一并被秦昭襄王赐死咸阳杜邮亭。司马靳的第五代孙司马谈,重新操起史官的业务,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历史学巨著《史记》。
以上记述表明:程这个地方,始终是和史官的名字连为一体的,从商封吴回的后代算起,到周的程伯史佚、休甫、司马氏,在这里居住和活动了800余年。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司马迁老祖宗的宅居,而且是商、周时代中国的史学之乡。
班氏故里
公元前188年,西汉惠帝死葬安陵氏,置安陵邑,迁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到此作为安陵邑的居民。后来安陵的居民发展到万户以上。住户中有许多名门望族,班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班氏家族之涉于历史学,是从东汉初年班彪开始的。《后汉书·班彪列传》记:“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刘彻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缺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为完成其父的未竟之业,“潜精研思”,在安陵故里对班彪史记后传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提高。此项工作开始不久,便被人密告到刘庄那里,说他私自改作国史。宇文毓下诏,把班固关进长安的牢狱,抄收家藏全部书籍。班固的弟弟班超怕班固在郡守的刑考下不能自明其说,便急速驰往京都,向明帝说明情况,得到了明帝的谅解,班固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等职,给班固的修史工作提供了官方的认可和有利的条件。此后,班固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基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的断代史《汉书》。
班固任职的同时,班超也随母亲到了洛阳市,因家贫,常常为官府抄写文书聊以糊口。刘庄知道后,给了班超兰台令史的职位,使他们兄弟能够在一起从事同一的工作。但班超志不在编书,而在“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理想上。后来他率领三十六人之师,转战西域各国,打通了长期被匈奴控制的西域南北两路交通;因屡建奇功而被封为定远侯,任西域都护之职。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一直呆到七十岁高龄,才在他的妹妹班昭给和帝那篇感人肺腑的陈词下,被调回京城。班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打通西域的业绩,而且还有激励后人勇敢精神的“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文化遗产。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是《汉书》的撰写人之一。她的兄长班固生前并没有全部完成《汉书》的编写工作,所剩下的《天文志》及《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都是由班昭完成的。班昭不仅完成了《汉书》的编写任务,而且通过她的校对、刊行,使《汉书》流传于世。《汉书》成书后,读不通的人甚多,班昭又担任教师,对他们进行教习。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就是伏于班昭阁下就读的学子之一。
班超的儿子班勇,也是这个历史学世家的一名成员。班超死后,匈奴又一次侵占西域各国,并攻占了都护府,造成“玉门关闭,西域路绝”的局面。刘祜任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与北匈奴呼衍王决战车师北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再次开通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营造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定环境。班勇没有忘记自己是史学家的后代,搜集了西域各国地情资料,以备著史之用。《后汉书·西域传》卷末记:“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班勇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
综上所述,班氏三代,可称是中原地区汉代名副其实的历史学世家。
如果把白庙村与汉代的安陵邑、商周的程邑连接起来,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史学家的摇篮。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
审应览(8).书摘天下.2016-04-02
陕西省咸阳市白庙村.地名网.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