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肯东布拉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东布拉又写作冬不拉或东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哈萨克语“阿肯”是“民间歌手”之意。阿肯东布拉则是民间歌手边弹边唱时常用的东布拉。
乐器概述
阿肯东布拉是中国的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
阿肯东布拉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片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阿肯东布拉弹奏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阿肯东布拉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阿肯东布拉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阿肯东布拉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周代,中原地区已有根据弹拨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代的三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錞于、勾,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碳酸钙,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形制特征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它的型式较为古朴,哈萨克人对乐器的每个部件都有独特的称谓,常以人体器官或常见物品命名。它由面板(哈萨克族称脸,下同)、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耳朵位)、弦轴(耳朵)、马子、缚弦(肚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全长90厘米。琴体除面板外,是用一整块红柳木或松木挖削而成。民间选材很有讲究,多枝柽柳木要用远离河湖的,松木要用长在山上的,树木选好后需剥掉树皮,使之成为枯立木,三年后再砍伐,这样的木材以后不会朽、不易裂。制作时先用弯斧将一段原木砍出琴体雏形,再用弯刀将琴背、琴杆、琴头等部位修削平整光洁,音箱的背板厚0.5厘米。
面板多使用松木制作,以云杉或天山云杉为佳。以前哈萨克族不使用手锯和刨子等木工工具,面板也用斧砍刀削而成,面板木材纹理需与琴弦平行,即呈上下垂直状,板厚0.3厘米,为防止琴弦张力使其弯曲变形,多在面板背面横向置一松属音梁(腰带)。将面板用木钉钉在琴腹四周即成共鸣箱。共鸣箱呈扁瓢形,面宽15厘米,上部渐窄、与琴杆相连,底部为圆底。琴头扁平、无饰,较琴杆稍宽。两个弦轴制、圆柱形,分上下横置或竖置于琴头之上。木制山口(脖子马子)。光滑的琴杆表面即为按弦的指板,其上缠有8道羊肠弦音品(键盘),可移动品位调节音高。面板中央支有木制琴马,马子上方的面板上开有数个小音孔。张两条羊肠弦,上端缠于弦轴上,通过山口和马子,下端系于缚弦上。哈萨克族都能自制羊肠弦,先将羊肠浸于盐水中,后捞出刮净肠内杂物,再将羊肠捻细、成线、绷紧、晾干即成。20世纪50年代,这种传统的阿肯东布拉经过不断的改进,增大了共鸣箱,面宽18厘米,琴杆上增嵌了标记音位的小圆片(扣子),弦品也由羊肠改为丝弦品,并增至14个,改数个小音孔为一个圆形大音孔,琴身也有平底、圆底和凸底之分,增大了音量、扩大了音域。
演奏方法
演奏时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上,将琴体斜置于怀中,琴杆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在面板上部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或执拨片弹奏,其余三指少用。四或五度定弦:d、g或c、g。音域c—d2或d—d2,两个八度。音色明亮、柔和。左手技巧有按、滑、泛音及和音等,右手技巧有弹、挑、扫、拂、连奏、拨奏和轮奏等。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东布拉可以独奏,也是阿肯弹唱时的伴奏乐器,这种边弹边唱的演奏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阿肯东布拉多件,它们大多是50年代经过改进后的制品。其中一件为松木制,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扁瓢形、平底。华山松面板、面宽18厘米,上部开有一个圆形音孔。琴头扁平、无饰,其上竖置两轴。琴杆细而长,上缠14道丝弦音品。面板上置木制桥形马。张两条丝弦。共鸣箱的四周嵌有黑、白相间的木线饰缘,并在音孔周围、琴的底部和面板上方弹弦部位嵌以黑色木制护板。此琴做工细致、表面光洁、施以清漆,外观美丽。已被载入大型乐器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乐器文化
阿肯东布拉是哈萨克族自娱性乐器,可以独奏和伴奏,是阿肯弹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这种演奏形式一直流传至今。乐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如描写古代神话、民间故事、赞颂骏马或歌颂家乡的大自然美景等,从多方面反映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据不完全统计,民间流传的东布拉乐曲多达200余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有《老白马》 、《奔跑的海溜马》 、 《黑耳朵马》、《紫鬃的走马》 、《枣马》、 《黄膘马》和 《骏马》 等;描写狩猎生活的有《瘸腿熊》;歌颂美丽山河的有《戈壁滩的流水》 、《湖上的波浪》和《再见阿勒泰》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有《骄傲的姑娘》 ;充满活气息的有《百灵鸟》 、
《夜莺》和《山羊》等;还有在乐曲中模拟狗叫的《青白色的雄狗》、模拟益鸟拍翅欲飞的《深沉》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冬不拉独奏曲有《开始曲》、 《赛马曲》和《大茵湖》等。
哈萨克族人民特别喜爱自己民族的乐器,把东布拉当成生活中的密友良伴,在毡房的壁毯或箱柜上,都挂着或摆放着东布拉,牧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牧归的路上,他们总喜欢在畜群前面,爬到一块高地上纵情弹唱。人们劳动一天之后,喝罢香甜可口的奶茶,就又高兴地弹唱起来。哈萨克人只要弹起东布拉,一天的疲劳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当草原上鲜艳的琪曼古丽花开遍天山,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便在哈萨克美丽的夏日牧场纷纷开幕。来自远近四方的民间歌手聚集在一起,颇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这里有饱经沧桑、年逾花甲的先辈艺人,也有初露锋芒的年轻巴郎,还有金嗓银喉、歌如流水的中年妇女。草原峡谷荡起了东布拉的琴声,古老的序曲划破了寂静的山林。各路阿肯坐在花毡中间,每人怀抱一只冬不拉,乐声时而热烈昂扬,时而轻盈流畅,好似千匹骏马万里驰骋,又像晶莹露珠洒在花上,声声激励着在鞍的青年跃跃欲试,声声催促着美丽的姑娘彩裙飞舞。东布拉弹唱、独唱、独奏、齐奏先后进行,最后是男女对唱争夺冠军,欢乐的弹唱会以传统的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作结束。东布拉,哈萨克族的伙伴。东布拉,哈萨克人的骄傲。
乐器历史
东布拉:即“冬不拉”,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制作简易,音色柔美,富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在哈萨克族地区广泛流传,是民间歌手常用的伴奏乐器。经过改革,品种齐全、自成体系,除可独奏或为弹唱、歌舞伴奏外,并能组成东布拉乐队,演奏多声部乐曲,有丰富的表现力。
早在公元3世纪时,东布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今日,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东布拉的伎乐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在哈萨克族,很难找到不懂冬不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弹奏几曲。
东布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布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布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
以前的东布拉多为阿肯弹唱使用,这种演奏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改革的乐队东布拉,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表现力极为丰富,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弹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呜咽的驼吼和骏马疾驰的蹄声,并能完美地表达哈萨克族人民愉快的劳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流传在民间的东布拉乐曲达200多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其次为描写狩猎生活、歌颂美丽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解放后出现的较优秀的独奏曲有《高潮》 、 《热爱祖国》 、 《延安颂》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协奏曲有《美丽的巴尔鲁克山》等。
冬不拉由面板(哈萨克族以人体器官命名,叫做脸)、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弦轴(耳朵)、马子和缚弦(肚脐)等构成。面板用松属制作,背板、琴杆和弦轴等用硬质木料做成。面、背板胶合成共鸣箱,呈扁平事瓢形,琴杆细长,上有指板并嵌有音品。
最早的东布拉,是民间歌手使用的阿肯东布拉、它的型式较古老,全长80~90厘米,用一整块木料挖成的,共鸣箱扁平,面板上开有数个小音孔,琴杆指板上有9个缠弦的品位,使用两条肠衣弦或丝弦,音量较小。后经改进,增大了共鸣箱,扩大了音孔,弦品增至14个,音域得到了扩大。这种东布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乐器,又叫“伴唱东布拉”。可以弹出简单的和弦,定弦为d、g,音域从d~d2。伴唱东布拉经过七年的研究改革,于20世纪6O年代初制成了一套乐队东布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东布拉五种。它们的结构基本一致。但大小和音高不同。共鸣箱为瓢形,用7块木板拼合而成,琴杆较短,改传统的肠弦或丝弦缠品大塑料或铜质音品,并增加了品位、扩大了音域,改丝弦为钢丝弦,音孔也改为一个大孔,增强了音量。此后,在冬不拉的基础上,吸收弓弦乐器库布孜组成了哈萨克族乐队。
高音东布拉:共鸣箱和指板较伴唱东布拉略小,有15个音品,使用4条钢丝弦,两弦为一组,用拨子弹奏,音色明亮,多见于伴奏及合奏,定弦为(d1、a1)或(c1、g1),音域从(d1~g3)或从(c1~f3)
最高音东布拉:与高音东布拉基本相同,惟共鸣箱略小,指板上有12个音品,音色清脆,定弦为(d2、a2)、或(c2、g2),音域从(d2-g2)或(c2-f4)。
中音冬不拉:以琴身的形状和弦数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是扁平的共鸣箱,指板上有14个音品,张两条丝弦,音色柔和;一种是扁的共鸣箱,有13个音品,在两条丝弦中间还有两条钢丝共鸣弦,音量较上一种略大,音色也较柔美;第三种共鸣箱呈瓢形,有16个音品,张两条丝弦,音量较第一种稍大,音色相同。三种均用手指弹奏,用于独奏或合奏,有时也用于伴奏,定弦为d、a或c、g,音域从d~g2或从c~f2。
次中音东布拉:有17个音品,使用两条丝弦,用手指弹奏,比中音东布拉音量稍大,音色浑厚,只用于合奏,定弦为d、g或c、g,音域从d-g2或从c-f2。
低音东布拉:加大了共鸣箱和指板,有10个品位,使用粗肠衣弦,用拨子弹奏,音响低沉,只用于合奏,定弦为D、c或C、G,音域从D-el或从C-dJ。整个乐队冬不拉的音域,从c~g4,共有五个半八度。
由来传说
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哈萨克族有一位聪颖美丽的姑娘,要找一个有才能的小伙子作终身的伴侣,谁能让大树说出话来她就嫁给谁。有个小伙子早就爱上了这姑娘,他在姑娘的毡房外冥思苦想。到了傍晚,小伙子肚子饿得直叫,他杀了一头羊,随手把羊肠子挂在树枝上,架起篝火烤肉充饥。草原晴空万里,月亮从东方升起,夜风吹拂而过,他在皎洁的月光陪伴下,背靠大树,进入了梦乡。宁静的月夜,一阵悦耳的声音唤醒了小伙子,原来是热风吹干了挂在树枝上的羊肠,发出了美妙的音响。大自然的启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他砍倒大树,用它做成了东布拉的琴身,将羊肠搓成琴弦拴在两头,他弹起用大树做的东布拉,向姑娘倾诉爱慕之情,委婉而深情的乐声打动了姑娘的心,她也随着东布拉奏出的优美旋律,唱起甜蜜的歌。从此,他俩结成终身伴侣,东布拉也在草原上广泛流传。
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早在公元三世纪时,东布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直到今天,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东布拉的伎乐人》上,人们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
历史文化
居住在新疆北部、青海省和甘肃省西部广大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在漫长的旧社会,受尽残酷的民族压迫,遭到疯狂的掠夺和屠杀,过着苦难深重的生活。他们不畏强暴,进行了多次英勇斗争,194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市和阿勒泰市的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举起革命旗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在1949年获得了解放。
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早在公元3世纪,东布拉就已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并很快成为人们喜闻乐弹的乐器。直到今天,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吹笛和弹东布拉的伎乐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时的风貌。在辽阔富饶的牧场上或是在毡房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冬不拉的琴声。在哈萨克族,人人都喜爱自己的民族乐器,会弹东布拉的人比比皆是,不懂东布拉的人很难找到,有些家庭,甚至老少都能弹奏几曲。
在旧社会,东布拉的命运像哈萨克族人民的命运一样苦难。可汗(统治者)和伯克(贵族阶级)害怕牧民弹起东布拉、唱出他们灾难深重的生活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歌声,曾下令把草原上的东布拉都灌满铅水,结果适得其反,东布拉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哈萨克人民的东布拉歌声越唱越响亮了。人们用东布拉弹唱诅咒歌,宣泄内心的无比仇恨,表示对可汗、伯克和牧主的反抗精神;也用东布拉弹唱赞美歌,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自己民族的英雄。
草原上曾经有一位优秀的东布拉手,名叫加木布勒,他是一个游唱艺人,身背东布拉走遍了天山南北,串遍了茫茫草原。他弹着东布拉唱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一个遥远的草原上,住着一个孤苦伶仃的牧童。一天,牧童被部落的敌人抓去,他们凶残地折磨孩子,妄想从他嘴里得到一些东西,酷刑丝毫也没有动摇牧童的意志,他始终坚强不屈。一天牧童偷偷地跳上马背,对马轻声唱道:“马儿呀!马儿,咬断绊马绳,快快载起主人,助我死里逃生。”马儿便立即咬断拴在腿上的绳索,飞起四蹄,朝着草原深处奔驰而去,远远地抛下了追赶的敌人,把牧童安全地载回阿吾勒(哈萨克族聚居之地)。在哈萨克族群众中,人们十分敬重那些技艺高超的东布拉手,尊称他们为阿肯。他们可以一边弹奏东布拉一边放声歌唱,并能见景生情、随感而发,边编边唱,胜似泉涌。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阿肯是世界上的新疆歌鸲,东布拉手是人间的走马(行稳、性驯、宜于乘骑的贵重之马)。”可见阿肯在哈萨克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但在旧社会,少数民族文化根本得不到重视,许多优秀的乐曲没有保留下来。由于没有专业的乐器工人,乐器制作技术也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布拉一直由木工或制马鞍者兼造,整个琴体还是用一整块木头一斧一刀地挖成,琴弦只是用经过简单加工的羊肠。在哈萨克族牧民中,至今仍能找到这种制作简陋的冬不拉。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1、http://硫氰化钾雅虎com/question/1590000137952HTML
2、http://新浪com.cn/cgi-bin/newsoul/soulview.cgi?id=684069\u0026fid=44\u0026postdate=2003
-02-11\u0026ver=
3、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912/307583.html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