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像
阿罗汉像是清代佛教造像之一,高25.5厘米,宽24.6厘米,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朝,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罗汉像
木雕十八罗汉像
清 佛教造像 高25·5厘米、底宽24·6厘米
这尊木雕十八罗汉像由四部分组成:中央为释迦牟尼及两弟子;上方正中为宗喀巴像;下方四尊为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像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像。
阿罗汉是梵音阿罗汉的略称,是指经过修行佛法以后摆脱了烦恼、脱离了疾病、超出了死亡、消除了嫉妒心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佛教经典上把引起烦恼、疾病、死亡和嫉妒心的因素称之为四个摩或四个怨仇,所以罗汉可译为胜摩或胜敌。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及门弟子。佛经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说,以此来代表跟随释迦牟尼学佛的众多弟子。十八罗汉是指奉释迦牟尼佛之命、常住于世间守护佛法的救度众生的十六个大罗汉,再加上多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十六罗汉是:宾头罗、迦诺迦、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日+侯]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
五百罗汉像
本书阿罗汉形象的直接来源为清嘉庆四年天宁寺像帖,五百罗汉表现了罗汉的各种形式、表情和个性,是一套较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像帖,也是目前已知较早的碑刻五百罗汉代表作。天宁寺像帖,系据净慈寺五百罗汉立像图本勒石,晋陵吴树山镌,常州知府观澜跋。像帖中,五百罗汉表现了各种形态、表情和个性。本书另有清光绪七年湖南衡山祝圣寺的翻刻本,又附平江县李元度撰《祝圣寺石契五百阿罗汉像记》及吴锦章序。现两拓片同时流传,本书依据原拓片整理影印。【目录】
佛祖菩萨 篇
龙树和世亲
观音崇拜之由来
地藏菩萨佛教教义 篇
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照见五蕴皆空
无常之恸
“无我”与“自我”
佛教的涅??——它在当代思想和生活中的意义
佛教源流 篇
印度佛教的起源及其兴衰
中国佛学的建立
隋唐佛学之特点
日本的佛教
佛教文化 篇
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读戒律
论佛典翻译文学
佛教修行 篇
学佛的基础 入道的要门
五戒及其内容
佛教的现代智慧
佛教与中国文化 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传入对中思想界之影响
佛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冲突与融合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雕刻
灵岩寺罗汉像
《灵岩寺罗汉像》,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其内千佛殿中40尊等身高的彩绘罗汉像,分别塑于宋代和明代,是闻名的雕塑艺术珍品,被近代文学家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灵岩寺坐落在泰山西北支脉的灵岩山上,并因 山而得名。它由高僧朗公创建于晋朝时代,在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被毁,后来,又在元诩正光年间(公元520年至525年)由法定和尚主持重建。到唐朝,灵岩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至北宋则达到鼎盛。以后的金元明清数代,寺院虽然未再扩大,但依然保持了相当的规模。
灵岩寺内幸存的古代艺术珍品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这些塑像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坛座高约78厘米,脚座高约33厘米,坛座至阿罗汉头顶高约155厘米,整体看大小一致,比真人略大。塑像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塑的。
罗汉像的胎骨主要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制成后用粗泥捏成大体形态,待其干后再用粘软的细泥玩具出具体形象。细泥干后,用以榆皮绒、麻筋。细沙、胶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体表面的细致部分,并在整体干后进行整形,涂以经胶质调和的白垩为底色。
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惟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此外,衣饰的细部制作也十分精致,即使衣带的来龙去脉和结扣的穿插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尽管这些阿罗汉均采用座姿,但由于动作各异,形神不同,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
灵岩寺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原地区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参观后,欣然挥毫题道“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