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宗喀巴

宗喀巴

宗喀巴(藏文名:རྗེ་ཙོང་ཁ་པ་བློ་བཟང་གྲགས་པ།,1357年-1419年),青海省湟中区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出生于青海湟中区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后被人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年,十六岁入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研习五论、五明,兼通显密。鉴于当时各教派戒律松弛,遂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清规戒律,要僧侣严行恪守。1388年宗喀巴改戴黄色僧帽。1409年创建格鲁派,由于他一派多戴黄帽,也称为黄帽派。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系统地论述了佛教显密两宗的要旨和修行次第,概括了他的全部宗教体系。

朱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噶丹寺圆寂。宗喀巴的以“缘起性空说”为基础的中观思想成为藏传佛教主要的思想宗派。他创建的格鲁派成为西藏佛教中最大的宗派。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与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合称为“宗喀巴父子三尊”。宗喀巴还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学者班班多杰评价宗喀巴:宗喀巴对般若性空学说的阐扬和发挥,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契合无间的程度。自他以后,在藏传佛教史乃至在印度佛教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和阐发般若性空学的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藏历第六饶迥火鸡年)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出生于亚尔毛滩地方宗喀十八部落(湟中区塔尔寺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名鲁布木格,是当地达鲁花赤,母名馨萨阿其。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在家中排行第四。因出生于“宗喀”地区,所以被称为宗喀巴,意思是湟水河畔的人。

奠基时期

至正二十年(1360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为宗喀巴授近世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不久,宗喀巴拜噶当派大喇嘛顿珠仁钦为师,修习入怖畏金刚、胜安乐轮、欢喜金刚之后,又受持一切密乘律义诸禅定,并开始诵读佛经。他十分聪敏,很快便将经文诵读如流。不久,顿珠仁钦又开始传授他瑜伽功和谭寿林心咒五字明。至正二十三年(1363),宗喀巴已经熟知佛经显密律法和各种修行之功了。他进入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夏琼寺出家,受沙弥十戒,取法号贤慧,名吉祥,在这里继续师从顿珠仁钦,直到十六岁,这十年成为他一生宗教活动的奠基时期。

显宗修习

洪武六年(1373年),宗喀巴前往西藏止贡寺,向止贡寺第十任座主却多杰波学习大乘发心修轨、大手印五法、金刚鬟和那若六法等噶举派教法中的核心内容。又前往聂塘的德瓦巾寺,师从云丹嘉措和仁巴等人学习慈氏五论。从1373年开始,宗喀巴用两年时间专门学习《现观庄严论》,将其融会贯通,在桑浦、德瓦巾寺各经院立宗答辩,声望大振。随后的十余年里,宗喀巴先后到萨迦县、噶荣、艾勒、内宁、纳唐、泽唐等相关著名寺院就所学各类经典立宗辩论。一边积极参与辨经、说法,一边向当时藏传佛教各派的大师学习,洪武九年(1376年),宗喀巴前往后藏的萨迦,师从萨迦派高僧贡喝贝及其弟子仁达瓦·宣努洛追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集论》《释量论》《入中论》。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前往纳塘寺、博东艾寺,先后师从顿桑瓦和在博东艾寺讲学的仁达瓦·宣努洛追再次学习《释量论》《俱舍论》《集论》和《入中论释》。大量经论学习让宗喀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他后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做出了重要的铺垫。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宗喀巴周游贡塘寺桑浦寺、孜钦寺等诸大寺的辩论场,依《俱舍论》《集论》《释量论》《戒经》四论进行了巡回答辩。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宗喀巴在孜塘附近南杰拉康寺,领受比丘戒。之后,前往丹萨替寺拜见了他的第二位噶举派上师,即第三任帕竹第悉京俄·扎巴绛曲,得受《道果法》《那若六法》《帕木竹巴文集》与《至尊久丹公文集》。京俄·扎巴绛曲去世后,第五任帕竹第悉扎巴坚赞请求宗喀巴为其作《京俄·扎巴绛曲》。

密宗学习

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宗喀巴在拉萨蔡贡塘寺阅读了数千本经书。这时的宗喀巴除了继续研习李棩经论之外,开始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密宗经典的学习和修证上。宗喀巴在密宗的学习上与众不同,他除了以学习显宗经论的方式对密宗经典反复研习,直至融会贯通。而对于密宗的学系,他更注重对几种大部的密教经典的注释解说和事相仪轨的学习,着重结合显教教义的密教修证体验。洪武十八年(1385年),宗喀巴开始写《现观庄严论》的广疏《嘉言宝库》。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春,宗喀巴在五明道场为70余位精通三藏的法师讲《帕勤》《因明》《集论》《俱舍》《苾戒》《入中论》等三藏法义。不仅条分缕晰,重点突出,还时出新意,语出惊人,问答如流,听众皆心悦诚服。同年冬,宗喀巴在门客札喜栋的讲经法会上,每日讲15座,3个月讲了17部藏传佛教的重要论著,即《慈氏五论》《中观理聚五论》《入中论》《四百颂》《入行论》《阿毗达摩集论》(上、下)《律经根本律》《因明论》等。讲这17部论著时,宗喀巴井然有序,从容自如。听者尽皆折服。后来,又在一次法会上,一天讲了21部大论。最多时,一天会讲29部大论。在密宗学习上,宗喀巴并不标榜某一种密法,也不专重某一密法,如当时修法者时尚的专修风、脉和明点等,他是从整体上掌握宗教的各个方面内容。

博采众家

1373年到1393年间,宗喀巴先后师从14位重要的佛学大师学习各种教法。除此之外,他还广泛涉猎诗歌、文学、天文历法和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20年间,宗喀巴把西藏自治区显密二宗各派的教法系统而全面的学习了一遍,为他后来展开宗教改革,创立新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倡导戒律

对西藏佛教显宗和密宗系统、全面的学习、理解和所进行的相关宗教实践活动,让宗喀巴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佛学思想体系。他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一大批很有学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年青弟子云集在他身边。多年的游学辨经历程,宗喀巴走过了很多寺庙,见到了藏传佛教戒律松弛、僧人腐化堕落的局面,甚至有的僧人借口修密需要女人,强取民间处女,有的借口法事需要,挖取活人心肝作供品等种种行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冬,宗喀巴抛弃当时藏族僧人所戴的红帽,改戴黄色僧帽,用黄帽作为重振戒律的象征,显示了其“宗教改革”的决心。他要求门徒都要按戒规戒律做事,还对其他寺院的僧侣进行宣传戒规戒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宗喀巴看到精其寺门庭冷落、佛像蒙尘,于是发愿修复。他带领12名门徒倾尽自身所有,并将化缘所得全部用于修复精其寺。此外,他还劝说当地的官员捐资修寺。两年后,向精其寺主贡像弥勒佛献比丘衣具,改菩萨像为比丘像来宣扬无论大小乘显密教法的僧人都必须遵守比丘戒。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起,几次发起讲解《律经》等戒律文献的活动,包括在聂地方举行法会,为僧众宣讲比丘戒及其实施细则,从此拉开了宗喀巴在卫藏各地大规模宣讲遵守戒律的序幕。自从宗喀巴提倡戒律以后,藏传佛教界“革除了若干弊端,面貌为之一新”。宗喀巴的种种举动让他在广大僧众间建立起很大的名望。

宗喀巴倡导的戒规戒律和当时西藏自治区统治者帕竹集团的寺院规章制度是差不多的。他得到了得到帕竹第悉扎巴坚赞和拉萨河流域地方首领的支持。建文元年(1399年),宗喀巴到拉萨市举行祈愿法会,他被邀请到布达拉宫重点讲戒规戒律。此次祈愿法会是宗咯巴提出遵守戒规戒律的一次重要会议,正式宣告了佛改革教的开始。建文三年(1401年),宗喀巴研究整改僧规,改革佛教。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结合自己的见解,建立体系,提出一整套严格的清规戒律,颁布并且实施下去。

著书立说

从建文三年(1401年)到永乐六年(1408年),是宗喀巴积极推行“宗教改革”活动的时期。一方面,宗喀巴在藏区各地寺庙召开法会,反复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如果僧人的生活不受戒律的约束,那与俗人又有何区别。另一方面,通过大量著述为“宗教改革”建立理论依据,前后写出了八部著作,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是他对显教、密宗的系统论述,合起来正好代表宗喀巴对佛教的整个看法,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菩萨戒品释》《侍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是为号召僧众遵行戒律,以及如何遵行戒律而写的。《中论广释》,是阐明他对佛家哲学的根本见解的。《辨了不了义论》,辨析中观、唯识二派优劣,证明自己所秉持的中观应成派之正确。学者罗广武,何宗英认为,宗喀巴写这几部书,是他建立自己的佛学体系的活动,也是建立他教派的活动,还是改革藏传佛教的活动。永乐四年(1406年),扎巴坚赞被明朝的封赐阐教化王。扎巴坚赞向明朝推荐封赐宗喀巴为法王等封号。但因宗喀巴正在拉萨市筹备大祈愿法会,无法入朝觐见而辞谢。

创立新教

永乐七年(1409年),在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宗喀巴在大昭寺举办了大祈愿会。从各地赶来参加的僧众超过1万人,观礼的民众有几万人。这个大会的召开,使宗喀巴成为西藏自治区宗教界最有地位的人。会后宗喀巴在拉萨之东五十里旺古尔山旁创建甘丹寺,从此逐渐创建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新教派。这个新教派即新噶当教派,它是以喝当派为主,融合各派之长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宗教流派。该教因甘丹寺和所持教义得名“甘丹格鲁”,后改称格鲁。”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又因僧人多戴黄帽,俗称“黄教”。格鲁派提倡不分显密都必须恪守戒律,严戒僧侣娶妻生子和参加生产劳动,提倡僧侣必须长住寺院,不理俗务。又规定了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从而严格划分僧俗界限,保证了寺庙僧侣的稳定性。

在帕竹贵族支持布施下,甘丹寺庙建设进度极快,一年后便建起了七十余院,定基百余处。永乐八年(1410年),宗喀巴感到身体不适,带了数十名弟子去闭关“息灾”,但他还是病倒了。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宗喀巴病情渐加重,最重时二十余日不能安眠,他认为相信这是魔劫所致。直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六月初五,宗喀巴病体才痊愈,这时他已经五十八岁。这一年多闭关养病并未影响到宗喀巴名声日著。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派遣使臣再次迎请宗喀巴人京,但因大病初愈,不胜劳累,不能成行,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随同使臣入京。释迦也失在京师(南京市)受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大慈法王)。同年,宗喀巴受札巴坚参之请,在闻地的札希垛喀为丹萨替寺、节塘寺和烈伍栋僧官僧众讲经,并且为丹萨替寺京俄授比丘戒。虽然明廷并未直接授予宗喀巴封号,但他作为明封西天佛子大国师之师,宗喀巴被认为是是藏区最受推崇的至高无尚的宗教领袖。永乐十四年(1416年),宗喀巴命弟子绛央却杰拉萨市西郊又建起一座新的寺院哲蚌寺,宗喀巴亲临其地,为寺院加持地基。两年后,又命释迦也失在拉萨北郊建立色拉寺。这两座寺院与原建甘丹寺被称为拉萨三大寺,奠定了黄教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永乐十七年(1419年)秋,应徒众之请,宗喀巴往朵温泉沐浴。但他只是在那里濯足便转往哲蚌寺,为两千多僧俗听众讲论《菩提道次第》,他过去从来不传此经于俗人的,这一次却例外了。这是哲蚌寺修密法之殿竣工的日子,僧众请宗喀巴讲经以为开光。但是宗喀巴未及讲完,便因故返回拉萨市去了。不久,又受番荔枝也失之请,往色拉寺讲经。宗喀巴大约已经感到自己寿命不会长久,他是在勉力而为。不论何处之请,凡无二次者,他全都应许下来,他要利用自己不多的时间,去力争多传此教法。

圆寂离世

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月二十日,年迈多病的宗喀巴才回到甘丹寺,回到他自己的住室中。当天夜晚,宗喀巴病情发作。三天后,他留下遗嘱,由达玛仁钦继承住持寺院事务。二十五日清晨,宗喀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主要思想

宗喀巴一方面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方面严谨治学,慎于抉择。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二宗一切教诫理论,自成一家之言。

缘起性空说

宗喀巴以印度龙树中观派为正宗,主张“缘起性空说”。他把缘起、性空二者联系统一起来。一切法自性本空,故业果等缘起之法才能生起。若设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业果等作用;又由于了知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宗喀巴认为世间万物皆靠一定因缘才能产生,比如树是由树种、日光、水分、土壤等因缘合和而生,这就是缘起;离开这些因缘,则别无所谓的树。因此,万物皆无自性,这就构成了因为自性空,才能缘起有的理论。

缘起自性空

宗喀巴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造化的产物,一切事物都依据因果缘起的道理而生灭,无永恒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也没有永恒存在的依据和自性。宗喀巴以“缘起自性空”否定物质世界的永恒实体,来论证诸法的空相,由此追求最高的涅境界。他认为,缘起法有两种,一是有为法因缘生,二是一切无为法观待自分所设施,非待因缘生。“缘起自性空”,是说一切法由于是由各种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一切法没有自性,自性为空,即没有永恒存在的本体。空是缘起的本质,不是缘起的作用。这个本质是不存在,但缘起的作用是存在的。缘起和自性空是同体关系,即同一个事物所具有的两个方面的性质。“缘起”和“自性空”是相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既为条件,又成因果。缘起义即是自性空义,自性空义即是缘起义。两者相互依从,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性空故缘起

宗喀巴认为,因为缘起,所以自性空,因为自性空,所以缘起有。就是说,正是在“自性空”的前提条件下,所以一切法才能生起,一切法自性为空。他认为用世俗名言表述的一切事物,从实质上讲空无自性,佛所说的生等一切法是为了教化众生的需要,假设在名言之上的,名言本身空无自性,所以生等一切也是无自性的。因缘所产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于自性空才得以成立,如果现象(果)存在于因缘条件之中,那它就不必再生;若继续再生就会无穷无尽,且没有意义。对于因果不存在先后问题。因果只是作为假名相依而有,其本身没有质的规定性,也无独立的实有性,故不能区分因果的先后。这说明事物的灭亡及其现象的生起是同时进行的。即缘起法空无自性,虚幻不实。

二谛思想

宗喀巴引用《无尽慧经》等佛家经典对二谛进行了阐发:凡是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示有我的就是“世俗谛”,而凡是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的就是“胜义谛”。他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胜义谛是真谛智所得,世俗谛是虚妄识所得,无自性属于世俗谛,世俗谛只有体而没有性,宣说虚妄不实的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之谛义本是空。而以缘起性空的道理为真实义的是胜义谛。胜义谛是随世俗我言而立的,自性属于胜义谛,在“真实义智”面前表现为实有,这种“真实义智”是中观学派论证“毕竟空”的智慧。“二谛”,非即非离,教化世俗众生须以世俗谛法方便教化,方能令其悟入胜义。胜义谛是相对世俗谛而建立,世俗谛只是为了胜义谛而存在。胜义谛是在“真实义智”面前表现为实有,世俗谛是在“实执”面前的实有。胜义不碍世俗,世俗不碍胜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者具有着统一性,二谛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通过对世俗谛层面的现象所显现出的缘起的分析,可以通达胜义谛层面诸法本质的空性。二谛之间又有着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明显区别,因为二谛本质上来说只是一法的两面,一旦破除了世俗谛中的自性,世俗谛与胜义谛便不一不异。

因明思想

因明学或曰量论,是佛家逻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宗喀巴重视因明学,认为它是佛教理论,能够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还是修习佛道,禅定成佛的一种道次第教授。宗喀巴主张量学是内明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实有法只含实物一切无生物与心法精神两种,不讲“不相应行法”,宗喀巴以应成派观点将“不相应行法”归入以分别假立的假有法中。认为一切量识都是新生的“了定识”,从而否定了已决智、伺察识、现而不定识等量识观点。主张以陈那的五项标准要求论式宗支。对相违法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范围扩展到认识的矛盾性和事物间相互克制现象等,使量学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

戒学思想

宗喀巴重视菩萨戒,以菩萨戒统摄显教大小乘戒律以及密乘戒律。宗喀巴认为,菩提行者的修行,应当先有利他而发愿成佛的菩提心,再持菩提戒。持菩提戒是通往菩萨行的唯一要道。菩萨戒即大乘行者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为达到佛菩提之究竟果位而以行持自利、利他的一学处。其自性是通过修习持戒,彻底扭转损害他者的心,断除恶行之心。持戒的内容包括一切菩萨所应行止的学处,以“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为总摄。他认为,初发心者,以律仪或为根本故,是名愿行。胜解行者,以摄善法戒为根本故,名静虑行。入大地者,以饶益有情戒为根本故,名欢喜行。

摄律仪戒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中对律仪戒的解释为: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禅定律仪。为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宗喀巴认为,菩萨律戒是防获制罪之七种别解脱戒,及防获性罪戒、防获十不善戒,是止息戒。谓以远离身口七恶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种善法为彼发起。还认为具足律仪戒并善护律仪戒,便能够得不顾过去诸欲、不乐未来诸欲,不身耽现在诸欲、乐远离处、言论寻思悉皆清净、不自轻蔑、柔和、堪忍、不放逸行、轨则净命并皆具足等诸利益。

摄善法戒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中对摄善法戒的解释为: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宗喀巴认为,摄善法戒能生起三慧、积集福田资粮、随喜功德与有德者、安忍、回向发愿、供养、住不放逸、修习资粮道中诸善等,还认为摄善法戒能够“摄六度所有善根,既能速疾摄集诸善谓世出世间一切善品”,能够引摄、护持、增长六波罗蜜的修习。

饶益有情戒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中对摄善法戒的解释为:“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宗喀巴认为,知饶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相,谓于应助伴者、于愚疑者、于有恩者、遭怖畏者、于忧苦身、乏资具者、求依止者、于应随顺于他意者、应正入者、应逆转者、应以神通调伏之者、如其所应,为作义利。还认为受戒时,即应勤修饶益有情。惟未具足神通力者,未能真实广作饶益。是故上师无著,分别饶益诸有情境,宣说饶益有情方便,明确切要,当善了知。应依彼彼而作饶益。是名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止观双运

佛教把对世界的认识叫作“智慧”,即“六度”中的“智度”,而为禅定成佛的种种修行途径或方法叫作“方便”。宗喀巴特别强调“智慧”与“方便”的“双运”,具体到“止观”上,宗喀巴认为“止”与“观”就如同一只鸟的两个翅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宗喀巴提出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应通过“止观双运”的方法来修习“空见”。在将“心”归于一处进行止息杂念的基础上来洞察万物本空的殊胜智慧。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所言止者,谓内正住已,即于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令此作意内心相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为止,观自性者,经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是善思惟法内禅定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为观。总谓安住止中,由观察所缘之力,引生轻安所持之智慧,即观自性。”以上所引表明“止”即禅定,有止息杂念、定心不动之意思;“观”即“慧”之思想,强调对自我心体的认识,是洞察万物本空的一种特殊智慧。

在具体的修习过程中,首先指引修习者要专注世俗之心,专注点可以是身体或者外界任何一处,从而知晓自我之心是明了的,这便是禅定。其次探究集住于一处的“心”在何处,若是在自己身体和外界之外,则应清楚“心”是“空”的,这便是空性见。最后由此开始修习“空”观。“空”观蕴含三层含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的,宇宙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与消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事物没有永恒实体,是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均是刹那之间生灭,人世间苦难众多,应积极向往佛国的极乐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缘起有和自性空的对立统一,即中观缘起思想。宗喀巴强调“止观”修习,二者必须同时进行,互相补充,不能先修“止”再修“观”或者先修“观”再修“止”,也不能只修“止”或者只修“观”,而应“止观同修”“止观双运”。

三士道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整个宇宙划分为三个层阶,构建了三重世界。第一重世界有地狱、牲畜、恶鬼等三种恶趣,生命在此遭受烈焰、饥饿和奴役等;第二重世界有天、人、修罗三善趣,有情众生可以享受一定的短暂、白无常的幸福,因其有限,所以与第二重世界同第一重世界一样,也是悲苦,一起构成六道轮回;第三重世界是常、乐、我、净的涅槃世界,此间生灵情操高洁,寿命无限,幸福无忧,绝对自由。

世俗世界的人进入哪一重世界,是他自己选择的,即他生前所造的“业”决定的。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化、诱导人们逐渐脱离“三恶趣”,再脱离“三善趣”的二重世界,最后进入涅盘佛国的世界。修炼“三士道”的人格境界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三士道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土道,先应思维人身白无常,才能怖畏恶趣,由怖畏恶趣,才能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才能远离恶趣,脱离三恶趣,向往转生到三善趣的目的。中士道就是在下士道的基础上产生的出离心。为求自身解脱三有而修习戒、定、慧三学,旨在“厌舍生死一切事己,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即中士道的人必须要脱离这充满苦难的人生世界。一个信仰三宝的人,必须树立起从世俗世界的“洞穴”中解脱而上升到涅系世界的思想。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灵境界和人格理想,也就具备了解脱自己的能力,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禅定他人,这就是中士道的境界。上士道是指具备中士道的人常做利他之事,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就有资格修行大乘菩萨行了,即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宗喀巴总结出修习菩提道次第的三要道为::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噶当派提出来的,宗喀巴认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所以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宗喀巴强调要先有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修习六度、止观等法门,才能彻底断除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得出生死之空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学者徐东明认为,出离心是发菩提心的前提和基础,菩提心是三士道修行的轴心,是三道要的重心,空性见则是指导大乘行者行菩萨心行的正见,又是成就胜义菩提心的结果。

修持次第

在宗喀巴以前,藏区流行各种佛教理论和密宗修持方法。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导致了佛教哲学理论和密宗修恃实践的走样与变形,扭曲与肢解。宗喀巴通过对佛教的整顿、清理,肃清了以往藏传佛教界流行的一切不符合佛教的思想和行为,在佛教的“见”“修”“行”三个方面恢复并固守了释迦如来、龙树佛护月称阿底峡的的正法,弱化了藏传佛教各宗各派所造成的理论思想和修恃实践方面的纷乱。当时的西藏自治区佛教的一个弊端是修学次第混乱。宗喀巴把显密教、大小乘、教义理论、仪轨实践等一切佛法组织起来作为一个人从凡夫到成佛所必须修行的教授或方法,即将无量无数的佛法编织成一个人人都为了成佛而能实际操作的程序,人们按照这样的程序修学,便能知道先修学什么,后修学什么以及怎样修学等。

主要著作

宗喀巴一生著书立说,撰写佛教著作甚多,其中包括《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等多部重要著述。宗喀巴的全集藏文版共18,170多种。

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道次第论》主要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写成,全书80余万字,分9个部分,即书首礼赞(对佛陀,菩萨和世间天神所作礼拜赞美之词)、示诫加行、诫引学生步骤、下士及共同道次、中士及共同道次、大士之道(学习菩萨行———胜观)、跋。该书对修持理论的各个环节,以一字见义,多元整一的手法,进行廓清厘定,如修禅中的头、眼、鼻、鼻息、嘴、舌、身、手、腿等的姿势和分寸在观修寂止和胜观时,哪个应在前,哪个应在后,以及它们各自的含义,缘起性空的含义,应持的观念,如何实践等,都作了论述。

密宗道次第论

当时的藏传佛教界在如何选择密宗课本和禅修次序以及一些密宗观点方面,存在很多争议。于是宗喀巴写下了《密宗道次第论》。该书约62万字,共分12章,即详论人教次序的不同门径、人事部道次、入行部道次、人瑜伽部道次、了解道之要旨、修念前行、如何开示地之仪轨道次、前行仪轨次第、画制坛城及供奉次第、自人坛城受灌顶、使徒弟趋人坛城次第、宝瓶灌顶的仪轨次第、前三项灌顶和结行灌顶及最后仪轨、二次第同步修菩提、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总论、初禅圆满次第行及道果。该著作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应成派理论为基点,在修行实践上以坛城、灌顶、本尊、咒语、仪轨等为主线,以发心、慈悲心和菩提心为修密法的基础。诸如此类的哲学思想是《密宗道次第论》所论述的各种修行实践的深刻内涵,而各种修行实践是其外在表现形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为了诠释月称称论师的《入中论释》,宗喀巴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该著也称为《入中论大疏》,或简称为《善显密意疏》,是依据中观应成派的自宗宗规,广为阐释如何双运修习大乘深广二道之理的著作。该著述讲述“异地黄”的修习之理,并结合十度而有菩萨圣者的十地建立,以及依此终成佛果之理,还讲述了说了修学智慧度的第六地的修习二无我之理。从行者初发菩提心到成就佛陀果位为止,将修行整个过程划分为十个阶段,每一地都有相应的行者主修内容,也有行者相应证成的道理。宣说了各地的建立与修行的内容以及断障的成就,证成了小乘声闻、独觉阿罗汉也有证得法无我。之后的内容都是通过各自阶位的修学状态进行阐释的。

其他著作

传承

师承

宗喀巴先后师从14位重要的佛学大师学习各种教法,其中师从顿珠仁钦学习金刚乘,随贡噶贝学习般若,师从仁达瓦学习中观和因明,随萨桑玛底班钦学习声明,师承南喀桑布学习诗学,追随噶域巴学习曼陀罗,师从吉布列巴·洛扎竹钦学习噶当派教法,师承止贡派大师京俄·却吉杰布学习噶举派教法,追随益西坚赞学习时轮、历法,师从贡却查布学习医学,师承乌玛巴学习中观,追随列吉多杰学习菩提道等。

京俄·扎巴绛曲

帕竹政权的第三任第悉,又称次细萨尔玛。出生于1356年,四岁时开始学习读写。之后,在兄长扎巴仁钦处听闻《喜金刚续第二品》等。十二岁时受居士戒,起法名扎巴绛曲,听闻六支教法的讲析,在泽当广传《喜金刚续第二品》。十五岁时,拜法王索朗坚赞为亲教师,堪钦勋旺为轨范师,受沙弥戒,之后又在他们座前受近圆戒。十六岁时,前往丹萨替寺主持法座。十九岁时,担任帕竹第悉和丹萨提寺法座。此后八年间,担任帕木竹巴政教两界的领袖。1381年,离任帕竹第悉。京俄·扎巴绛曲只主持丹萨提寺法座。宗喀巴大师曾拜京俄·扎巴绛曲为上师,并为其作传记。

仁达瓦

仁达瓦·宣努洛追(1349年-1412年) ,出生于仁达,从萨迦僧人学习显密教法。弘扬“集密”教法和中观应成派正见,为萨迦派第一。师从聂温巴·贡喝贝, 从南喀桑波听受“集密”等一切本续要门,从堪钦绛森听讲“中论”。月称所传应成中观一派的哲学,此前在西藏自治区近乎失传,正是由于仁达瓦的推动,此派后来又在西藏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仁达瓦对格鲁派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宗喀巴在显教方面的主要上师,而也曾是贾曹杰·达玛仁钦和克朱杰的上师。1401年,仁达瓦参与宗喀巴和嘉乔贝桑的宗教会晤,商议整饬僧众、重振佛教的蓝图。他们以为僧众惟有诸事依戒而行,方能恢复佛教在民间的信誉和地位,因此共同拟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寺规戒条。萨迦派的第二个主要显教系统的仁达瓦系统即始于仁达瓦。

弟子

贾曹杰

贾曹杰(1384年—1432年),本名达玛仁钦。洪武六年(1373年)于内宁寺以仁钦坚赞为亲教师出家受沙弥戒。后随从仁达瓦·宣奴罗追修习般若,因明,戒律,中观等显教经论,进学集密等密教诸法,对于显密教义皆能贯通。洪武三十年((1397年)拜宗喀巴为师,积极协助宗喀巴主持修建甘丹寺,护持弟子,宣传格鲁派之教法。永乐十七年(1419年),宗喀巴临终前,赐予衣帽,故称其为贾曹杰·达玛仁钦(意为接替宗喀巴法王地位的人)。宗喀巴卒后,接任甘丹寺座主法位,为首任甘丹赤巴。后每年夏冬两季闭关自修,春秋两季讲经说法。宣德五年(1430年),传法位于克朱杰,其则退居于绛孜扎仓静修。宣德七年(1432年)卒于布达拉宫。贾曹杰(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正理滴量论释》《论量备忘录》《中论八大雄义备忘录》《入论略义》《中观宝昼论释》《沙弥学处》《三十五佛号功德》和《集密妙吉祥金刚曼荼罗仪轨》等。

克珠杰

克珠杰(1385年—1438年),本名格勒贝桑,幼年于萨迦寺出家,拜僧格坚赞为师,受沙弥戒。明建文三年(1401年),赴昂仁却德寺与蒲冬却列南杰辩论,克朱杰获胜,遂“名噪一时”。永乐五年(1403年),经仁达瓦推荐,拜宗喀巴为师,改信格鲁派教法,并积极协助宗喀巴弘扬格鲁派敦法。宣德七年(1432年),克朱杰继任第三任甘丹赤巴。他精通显密各种经典,致力于讲学、论法和著述,主要著作有《时轮大疏》《喜金刚疏释》《宗喀巴大师传》等,后人追认克朱杰为一世班禅。

根敦朱巴

根敦朱巴(1391年—1474年),永乐三年(1105年)于那塘寺出家为僧,拜团柱克珠为师,受沙弥戒。永乐八年(1110年)年受比丘戒。永乐十三年(1115年)赴前藏各寺参加辩论,后拜宗喀巴大师为师,为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宗喀巴逝世后,继续从宗喀巴弟子喜饶僧格、贾曹杰·达玛仁钦,克朱杰学习显密教理。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桑主则(即今日喀则市)倡建扎什伦布寺,自任该寺赤巴。成化十年(1474年),圆寂于扎什伦布寺。主要著作有《戒经疏》《因缘集》《释量论疏》《正理庄严论》等,后人追认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

其他弟子

人物影响

西藏自治区佛教徒将宗喀巴与他的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合称为“师徒三尊”。宗喀巴还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

思想和学说的影响

佛法治民

元、明之际,青藏高原封建主互不统属,割据一地;藏传佛教也是教派林立,各派内部又分裂为若干小宗派。宗喀巴由显入密,显密结合,强调戒律,提倡学、行并举,严格大小喇嘛及寺院的从属关系,促进了藏传佛教的进步和发展;从政治上讲,宗喀巴主张摆脱单一封建主对寺院的控制,反对寺院与世俗争权,提倡“以佛法治民”,用众神之力护佑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他的主张得到藏族封建势力的支持,由此创建格鲁派。

整顿戒律

宗喀巴改戴黄色僧帽,立愿重整戒规,复兴戒律。他与仁达瓦会见译师嘉却贝桑,研讨整治戒律。在大型法会上,宗喀巴讲说:“一切功德的根本,应当使所承许的戒律清静无染,我对于别解脱戒的他胜、 僧残粗重等堕罪,从未犯过。发现一些犯堕、恶作等情况时,当作忏前戒后,并且对侍徒们也让他们这样作。宗喀巴以身作则,自己持清净戒律,对弟子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在他的敦促整治下,藏地佛教遵戒律循仪轨的风气渐渐兴起, 戒律废弛、教风败坏的状况得到改观。

学说影响

宗喀巴的主要著作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他的著作不仅为格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佛教思想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有其他的藏传佛教,把宗喀巴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金鬟论》等著述作为教材或重要阅读书目。

宗喀巴出生时,藏传佛教处于颓废衰败时期,“离边中观论”和汉地禅宗都对藏传佛教产生了侵蚀或消极影响。宗喀巴驳斥了“离边中观论”和汉地禅宗摩诃衍那的“胜义谛即非有非无,离一切边即戏论”的观点。重新构建和诠释了中观思想。中观思想是宗喀巴整个佛教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格鲁派教义教法体系的核心,随着宗喀巴宗教改革的成功,格鲁派的思想成为藏传佛教各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对其他各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随着格鲁派逐渐取得西藏自治区政教大权,宗喀巴的中观思想和其他思想,作为格鲁派的主要思想,在藏区、蒙古、内地甚至国外都传播开来,成为藏传佛教主要的思想宗派

所创教派的影响

宗喀巴创建的格鲁派成为西藏佛教的正统派,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教派。清顺治帝九年(1652年)十二月,阿旺罗桑嘉措受邀抵达北京市,顺治亲至南苑隆重接见,并设宴招待。次年正月,达赖喇嘛告归,顺治皇帝颁赐了金册、金印,敕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嘛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又册封黄教另一首领班禅五世为“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在此之后,班禅、达赖的转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和认可。他们集军、政、教于一身,最终在藏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格鲁派保持了西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的稳定,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格鲁派由西藏自治区传布到西康省、青海、甘肃省、蒙古等地,截止到2020年,格鲁派已成为成为青藏高原信众最多的教派。青海现有藏传佛教寺院661座,其中格鲁派寺院364座。

人物评价

学者班班多杰评价宗喀巴:宗喀巴对般若性空学说的阐扬和发挥,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契合无间的程度。自他以后,在藏传佛教史乃至在印度佛教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和阐发般若性空学的人。

学者陈泉州评价宗喀巴:宗喀巴从教义理论上正本清源,整顿戒律、整顿教风,自动担负改革振兴佛教的历史使命。他建立学院式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僧侣队伍方面做出了深远贡献,得到各教派的充分肯定。

学者王晓松评价宗喀巴:宗喀巴求学修行的成就,在中原地区内地佛教界亦有相当影响,他被尊称为“第二佛祖”,其教派也被崇为雪域一流。

学者汪受宽评价宗喀巴:宗喀巴在藏地政乱教颓之时,倡导改革,崇尚苦修,严格戒律,将衰败的藏传佛教引向复兴,给蒙藏同胞以新的寄托。

学者郑来送评价宗喀巴:宗喀巴是闻思修的典范,他降世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想混乱。宗喀巴从整顿戒律、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从教义理论上正本清源,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的僧侣队伍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第八世噶玛巴评价宗喀巴:北方佛陀殊胜教,邪风侵扰衰败时,驱邪扶正宗喀巴。

后世纪念

宗喀巴造像

宗喀巴的造像为一般都是头戴黄色的尖顶僧帽,双手作转法轮印,“结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其双手中有两茎莲花生出,花朵开在左右肩膀上。在右边的莲花丛中生有经卷或印度式的梵策,而左边的莲花中生有一口宝剑。这样的标识与文殊菩萨的一般无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认为宗喀巴是文殊菩萨转世而来的。宗喀巴的造像也有许多的变化身,而且有的变化身与其标准造像差异甚大。

塔尔寺

明嘉靖八年(1529年),为纪念宗喀巴,在其诞生地在湟中区建立塔尔寺。该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莲花山中,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长寿殿、大经堂(显宗经院)、文殊菩萨殿、弥勒佛殿、密宗经院、时轮经院、医明经院、吉祥宫等11座大小佛殿和功德八塔、时轮塔、过门塔佛塔组成,有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面积六百余亩。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塔尔寺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燃灯节

为纪念宗喀巴的祭日,把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定为燃灯节。这天凡属格鲁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予以纪念。藏族僧俗民众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并以此颂扬佛法如光明火炬,驱散黑暗的功德。

宗喀巴灵塔

宗喀巴逝世后,具信大众敬供的18升白银,建造了宗喀巴灵塔。该塔建成于1420年,位于甘丹寺内,为大型银塔,以各种珠宝作为装饰,与铸造的内供鎏金宝像一起供奉在灵塔大殿之内。塔成之后举行了庄严的开光法事。宗喀巴的肉身被奉入灵塔大殿之后,又进行了正式的宗教供祭。在20世纪60--70年代,该塔被毁,现存者是在改革开放后重修的。史蒂芬·塔里安葬的已不是宗喀巴大师的肉身,只有舍利子

参考资料

塔尔寺.今日头条.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