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顾
这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回忆录。作者的青年时期,中原地区正处在急风暴雨的革命斗争年代。新与旧,革命与反动,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激烈搏斗着。鉴往而知今。人民群众不仅在创造着历史,同时也在认识着历史。只有正确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耄之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谨将作者的经历和见闻,汇录成集,呈献史林,以告慰先烈。
基本概况
历史的回顾本书目录
第一章 风雨年代第二章 革命生涯的起点第三章 野火烧不尽第四章 大别山区的工农武装割据第五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上)第六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下)第七章 西行转战三千里第八章 创建川陕苏区第九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第十章 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第十一章 冲破“川陕会剿”第十二章 长征路上(上)第十三章 长征路上(下)第十四章 血战河西走廊第十五章 奔赴抗日前线后记
历史的回顾文章节选
第一章 风雨年代童年和家庭 一九○一年十一月八日(农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出生在五台县永安村。五台县位于五台山南麓,因五台山而得名,是个山区小县。交通、经济相当落后,但也有比较富庶的地区。过去我们那里流传有“县不如镇,镇不如村”的说法。镇,指东冶镇,土地好,产量高,大户人家不少,比五台县城要富裕些;村,说的是阎锡山的家乡河边村,同我村仅一河之隔。阎锡山老家,高墙大院,豪门深宅,比那县衙府第要气派得多。永安村在五台县西南,滹沱河的北岸。沱河在我们那里回环转弯,流经太行山南端进入河北省。永安村是个偏僻山村,但借滹沱河河水之利,农业收成一般是有保证的。早在魏晋时期,官府就在永安村建立过储备粮食的仓库,所以古有“仓城”之称。在永安村,徐姓是个大姓,约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以上。听长辈们说,我家祖上是三兄弟,从洪洞县迁居,落脚五台山下。一代传一代,不知过了多少辈,才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土地与家产,成为富庶之门。徐氏家族里,有个叫徐松(继)的,清朝什么年代中翰林、入宫门,做过广西巡抚,广东省按察史,兼署闽浙总督。著有《瀛寰志略》一书。永安村的徐姓,属第三分支之后,到我这一辈是第十九世孙。我家原先是一个大户,到我祖父时,家业衰败了。祖父名徐鹤林。据说,他雄心勃勃,从务农转为经商,企望借此带来转机,重振家业,光宗耀祖。但事与愿违,结果不仅没有赢利,反而赔了本,从此一蹶不振。我记事时,家境已经破落,仅有薄地十几亩。因无劳动力,土地与人伙种,一年忙到头,糠菜掺半,勉强维持温饱。没有富余,也不欠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