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龙

雷龙

雷龙(学名:Brontosaurus)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奥塞内尔·马什在1879年命名了秀丽雷龙(Brontosaurus excelsus),brontē/βροντη在古希腊文里意为“雷声”,而sauros/σαυρος意为“四脚蛇”;但这名称在1974年正式遭到废除,由在1877年命名的迷惑龙所取代。但经证实,迷惑龙与雷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恐龙。2015年,来自葡萄牙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在4月7日的《Peer 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物种级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Dinosauria, Sauropoda))的论文,这篇长达298页的论文的核心就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 雷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个属,由奥塞内尔·马什在1879年命名。雷龙的头颈长且粗壮,可以一定程度的把头颈扬起,而尾巴则像鞭子一样细长。雷龙生活在侏罗纪,主要化石产地为美国,和迷惑龙的产地基本完全重合。 在1974年,雷龙的名称被废除,由早了两年命名的迷惑龙所取代。然而,根据2015年发表在《PeerJ》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雷龙和迷惑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研究者通过对雷龙和迷惑龙数百个骨骼特征的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重大差异,足以让雷龙重新成为一个有效的属。研究报告长达300页,历时5年,作者群分析了81个蜥脚形亚目恐龙标本的477种不同生理特征,证实了雷龙的存在。 雷龙是一种巨大的四足蜥脚类恐龙,具有长而细的脖子和适应食草生活的小头,粗壮而沉重的躯干,以及长而鞭状的尾巴。各个物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化石主要发现于现今的北美洲莫里森组地层,并在侏罗纪末期灭绝。成年雷龙的长度估计可达19-22米(62-72英尺),重达14-17吨(15-19短吨)。 作为典型的蜥脚类恐龙,雷龙是最为人熟知的恐龙之一,曾在电影、广告、邮票以及其他各种媒体中亮相。

主要品种

雷龙属于梁龙科,梁龙科是群体型巨大的四足动物,具有极长的颈部与尾巴,包含:梁龙、重龙属超龙属。雷龙属于迷惑龙亚科,该亚科包含迷惑龙及其近亲。 

秀丽雷龙(B. excelsus):最初的雷龙,由马什在1879年所命名。化石为6个部份骨骸,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俄克拉何马州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等地。曾被认为是迷惑龙,现已独立,并成为雷龙属模式种。

小雷龙(B. parvus):原为Elosaurus parvus。在1994年,被改列为雷龙的一个种,并获得其他研究人员的支持。迷惑龙的正确头部于1877年,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公布一个新的蜥脚下目,埃阿斯迷惑龙(Apatosaurus ajax)。在1879年,马什将另一个更为完整的标本成立为新属,秀丽雷龙(Brontosaurus excelsus)。于1903年,埃尔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发现秀丽雷龙与埃阿斯迷惑龙非常类似,应为同种动物,于是将秀丽雷龙改为秀丽迷惑龙。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由于迷惑龙首先被公布,故其名称具有优先权。所以雷龙被认为是迷惑龙的次异名,成为非正式用法。之前广为人知的雷龙图片,于1970年代被人发现是秀丽迷惑龙(Apatosaurus excelsus)加上圆顶龙属的头部。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雷龙和迷惑龙具有大量不同之处,雷龙重新定为有效物种,和迷惑龙分家。

另外,A. yahnahpin是在1994年由Filla、James以及Redman等人所命名。在1998年,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将A. yahnahpin改建立为新属原雷龙属,模式种是Eobrontosaurus yahnahpin。化石为一个部分骨骸,发现于怀俄明州

雷龙与迷惑龙

历史

1879年,美国古生物学界的一对老冤家,马什和柯普,此时正以“化石战争”的名号打得不可开交。他们俩在美国全境到处搜罗化石,誓要在化石数量和种类上超越对方。任职于耶鲁大学的马什教授,得到手下的消息,听说在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发现了一些巨大的恐龙化石。马什闻讯赶到,看到一块块硕大的骨头乐不可支,心想可以用这个大家伙杀一杀柯普的威风。经过草草研究,马什将这种恐龙归入蜥脚下目,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龙!意思是这种庞大的恐龙,走起路来都会震天动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这样霸气的名字很快吸引来民众的注意,马什很快发挥出他吹牛的本领,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一旦它用脚后跟站立起来,那真是高耸入云,当一大群雷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雷龙的名气逐渐传播开来,而凭借着这只庞然大物,马什也赚足了面子,一时间让竞争对手柯普抬不起头。

尽管化石材料很丰富,但雷龙的颅骨化石却还没被发现。已经通过宣传攻势赚得盆满钵满的马什并不太在乎,大手一挥说:“那就给它安上一个分类不明的蜥脚下目的脑袋吧。”于是缺少头颅的雷龙标本上,就草率地装上了分类不明的蜥脚类的头骨。这个头骨在后来被鉴定属于腕龙属,但当年马什用来代替雷龙头骨的腕龙头骨,究竟是编号为USNM5730的标本,还是编号为YPM1911的标本,如今已无从考证。

可随着研究的深入,马什发现事情好像不太妙:雷龙好像和两年前发现的一种叫迷惑龙的恐龙很是相像,很有可能是同一种动物。如果这件事被死对头柯普知道了,一定会被他笑掉大牙的!不仅如此,雷龙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也会被剥夺。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给动物起名时,只要是同一种动物,最早注册的名字将永远有效,而后来者哪怕名气再大也是无效名。这意味着,如果情况属实,雷龙这个响亮的名字将被丢弃,科学界只承认听起来有些怪怪的“迷惑龙”这个名字。

作为自己最宝贵的战利品,马什才不忍心看到雷龙连自己的名字都弄丢了。事到如今,他能做的只有一个字:瞒!直到马什去世,雷龙的秘密也没有公之于众。

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到了1903年,古生物学家埃尔默·里格斯就指出,雷龙与迷惑龙非常类似,应为同个物种。很快,专家们发现了马什用腕龙脑袋耍的把戏,这更让整个学界都一边倒地认为雷龙就是马什炮制出来的骗局。就这样,整个20世纪,科学家们都一致认为雷龙就是迷惑龙。

然而雷龙这个名字相当霸气和受欢迎,所以大众继续使用这个名字,就连1989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恐龙邮票,其中就包括了雷龙。当时许多学者指出,雷龙是无效名,但是美国邮政管理局解释道,虽然科学家使用迷惑龙这个名称,但是大众更熟悉雷龙。

然而时间到了2015年,葡萄牙英国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让雷龙的名字失而复得。专家们花费5年的时间,走访了美国和欧洲的各大博物馆,在库房中一件一件地查看化石标本。在分析了几百具恐龙化石后,科学家们发现雷龙和迷惑龙之间存在着许多处差异,因此认为雷龙和迷惑龙并不是同一种动物,而是两个独立的物种。于是这场跨越了百年的名姓之争,终于尘埃落定,雷龙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号得以保存。

差异

单从外形来看两者极为相似,两者虽相似,但仔细看雷龙的脖子更粗,躯干更高,但四肢没有迷惑龙长。

雷龙生存的时代也略早于迷惑龙,雷龙生活于启莫里阶,而迷惑龙生活在提通阶。

物种简介

来历

雷龙(Brontosaurus),曾被归入迷惑龙(学名Apatosaurus),是蜥脚下目梁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侏罗纪的启莫里阶之间,约1亿5000万年前。雷龙身长接近20米,体重可达20余吨,比最大可达50-55吨的近亲迷惑龙小,但二者的一般个体体型接近,约10-15吨。它们的属名在希腊语意为“雷鸣蜥蜴”,这是因它身躯庞大,走路时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雷龙有着长颈、及鞭状尾巴。与身体相比,头部相当小。牙齿成匙状,是草食性恐龙。前肢略短于后肢。它们的颈椎比梁龙较短、较重,而腿部骨头较梁龙的结实、较长,被认为是比梁龙更粗壮的恐龙。在正常的移动时,尾巴会离开地面。雷龙的前肢有一个大指爪,而后肢的前三个脚趾拥有趾爪。

雷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奥克拉荷马州和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的Bone Cabin采石场与Nine Mile采石场。但雷龙的头颅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发现,足足比命名迟了一个世纪。莫里逊组发现的雷龙化石,来自于第2到第6地层带。

名字来源

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北美洲丛林,午后时分,翼龙在树上歇着,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林中时而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突然,传来“轰”、“轰”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好像雷声一样沉重。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云外,一碧如洗,毫无变天的迹象。晴天打雷,岂不是咄咄怪事。原来这不是天上的雷声,而是丛林里走出了一只大型蜥脚类恐龙。因其脚步沉重,声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所以古生物学家给这种恐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龙,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龙可能重量达20余吨,而大约体长20米,它的脖子8米长,实际上比体躯还长。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站立到臀部,大约4.5米高。而它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但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真像是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

雷龙体躯庞大,四肢粗壮,脚掌宽大,脚趾短粗,前脚上具有1个、后脚上具有3个发达的爪子。雷龙自发现以后,便“身世”不凡,起初人们把它视作最重的恐龙。之后,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耗费巨资,用它的复原形象作广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其实,当初的雷龙复原像并不是很准确,长脖子的顶端生着腕龙属颅骨,这是因为雷龙刚出土时没有头骨,且和迷惑龙十分相似,为了避免雷龙成为无效名,马什就把腕龙的头骨装到了雷龙的骨骼化石上。

后来,完整的雷龙骨骼化石出土了,新一代的恐龙专家们终于弄清楚了雷龙头骨的样子。雷龙的头骨与梁龙属的头骨相似,较为低长,侧面看上去呈三角形,吻端很低,只有一个鼻孔,且位于头的顶端;口中的牙齿较少,着生在颌骨的前部,牙齿呈棒状,恰似铅笔头。

雷龙及其“姊妹”——梁龙等动物,代表了蜥脚下目的另一演化方向,这类动物不仅颈长,而且尾巴更长,尾的末端变细,呈鞭子状。由于它们也是进步的蜥脚类恐龙,脊椎骨上的坑凹构造也相当的发育,就连椎体的内部,都还有孔洞,这是大恐龙适于陆地生活而减轻自重的适应性变化。

这种像山一样的大个子,长着一条长脖子和一个很相称的小脑袋。头小身子大的雷龙,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吃东西,而且还狼吞虎咽。食物从长长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里,在那儿,这些食物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雷龙是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它们是食植物的动物。

雷龙属于梁龙科,梁龙科是群体型巨大的四足动物,具有极长的颈部与尾巴,包含:梁龙、重龙、超龙。雷龙属于迷惑龙亚科,该亚科包含迷惑龙及其近亲。

古生物学

早期学者认为雷龙过于巨大,很难在旱地上支撑住自己的身体,故有科学家指出蜥脚下目恐龙是生在沼泽泽的地方,部份身体沉在水中。但近年来的研究并不支持此一说法。事实上,就如其亲属梁龙一样,雷龙是植食性的动物,有着长颈及长尾巴作为平衡。一个近年研究认为梁龙科的颈部不灵活,而雷龙等蜥脚类恐龙是以低植被为食。足迹化石指出它们可能成群生活。

在2008年,科罗拉多州莫里逊组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未成年雷龙的足迹化石。从这些足迹化石显示,这些未成年雷龙可能以后肢在奔跑,类似现代冠蜥的方式

形态特征

颈部

早年间被描绘成具有“S”形弯曲的颈部,近年学者发现蜥脚下目的颈部并不能如此弯曲。近年来常常被描绘成脖子低平地伸直着。但最近学者发现雷龙等梁龙科恐龙的脖子应该是抬起来的,就像其他蜥脚类恐龙那样。

气囊

雷龙有着鸟类一样的气囊,呼吸效率非常高,可以有效摄入氧气。

尾巴

雷龙的尾巴是非常长及尖端细,彷似一条鞭子。在1997年,一项就雷龙尾巴的电脑模拟发现,蜥脚下目恐龙的尾巴挥动时,可以发出200分贝以上的声响,可以与大炮发射的音量相比。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雷龙相关资料.网易.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