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陈街道
下陈街道位于椒江区区东南部,地形呈南北向狭长分布,南与路桥接壤,北与椒江城区相连,西与洪家街道毗邻,东与三甲街道相接,椒江机场路穿境而过,南端距台州路桥机场1公里,全街道土地面积23.8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年末总人口40684人,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8.76亿元,财政总收入1.6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89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08元。2005年,街道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得分和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都居全区第一。
工业生产
辖区内形成以服装机械、织布为两大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是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工业用布生产基地,有工业用、家用缝纫机及系列配套产品、摩托车配件、纺织品、工艺品、家具、塑料制品、印染等各类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包括产值上5000万元企业 4家,上亿元企业7家)。2005年工业产值83.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57.1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4.7亿元。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5.07亿元。2004年,飞跃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工业旅游企业;
纺织发展
“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布”。椒江区下陈街道年产箱包布、防水布等工业用布2亿多米,连接起来可绕地球1圈,是中国工业用布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今年1至10月,纺织业产值达15亿元,占全街道工业总产值的29%。一根细细的涤丝竟然在下陈唱起了大戏!
探寻下陈纺织业的发展轨迹,在下陈工作了5 年的街道党委书记邱士明把它归纳为三个“瞬间”。
第一个“瞬间”
第一个“瞬间”:2只“母鸡”带出600只“小鸡”
早在清朝末年,土纺土织的“家机布”就在下陈遍地开花,但随着洋布的大量输入,“家机布”逐渐衰落。改革开放后,下陈人几乎不假思索地想把这“千丝万缕”的传统产业当作他们致富的门路。但是,计划经济的束缚使下陈有门难进、有劲难使:做丝绸,这里不产春蚕;织棉布,买不到由国家分配的棉花。
1983年初,水仓头村农民黄道秋在寻寻觅觅后,发现只有化纤原料不受国家计划限制,而且螺纹珠布一类的衣料十分俏销,又无需凭票购买。他立刻把想法告诉了在绍兴市从事纺织业的堂兄黄道聪,对方表示全力支持。不到几天,黄道秋就办起了下陈第一个由村镇联办的集体企业──下陈纺织厂。没有资金买设备,他就向银行贷了2万多元,买了两台纺织机;没有技术,他就把员工送到绍兴进行培训,学成后再回厂一边生产,一边教新员工。当年,下陈纺织厂就获利10多万元。
下陈纺织厂为下陈纺织业播下了第一粒“火种”后,“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精明的下陈人抢抓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镇办、村办、联户办、个私办的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在下陈崛起。
600 多台织布机天天欢快地唱个不停,在水仓头、前阮、勇进、街南等村呈现出“家家织机响,人人织布忙”的火热场面。人们戏称,2只“母鸡”带出了600只“小鸡”。
下陈的一条老街也成了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布街”。上百名布贩在大街上穿梭不息,叫卖声此起彼伏,绍兴市、宁波市等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在下陈设点收购螺纹珠布。
短短的几年时间,纺织业年产值达3.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9%,名符其实地成为下陈经济的“半壁江山”。
第二个“瞬间”:脱了“衣服”背上“包”
市场总是令人捉摸不定。1986年,下陈纺织业产值虽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利润却下降了两成多,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生计,一些家庭工厂甚至出现了亏空。敢闯敢冒的下陈人开始到全国各地寻找商机,明星村的徐道友就是其中一位。他只身来到广州市了解行情,并惊喜地发现,市场上最畅销的并非是用来做衣料的螺纹珠布,而是用来做书包、旅游包的箱包布。于是,他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专家,把家里的织布机改型转样,用来生产箱包布。
在政府的指导下,又几乎在一“瞬间”,善于捕捉机会的下陈人请来一批批的纺织专家,迅速把近千台织机改头换面,纷纷织起了箱包布。下陈人开始脱掉“衣服”背上“包”。
各纺织企业生产的箱包布由于质高价低,产品很快畅销到全国各地,使处在低谷一年多的纺织业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些头脑活、门路广的“纺织大户”脱颖而出。他们让开工不足的家庭织户代为加工,由他们负责质量和市场,再付工钱给家庭织户。有的大户甚至联系了500 多台的家庭织布机。与此同时,普方、宏达、荣盛、飞跃印染等企业开始告别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标准厂房,织机数量也随着良好的销售形势而迅速增加,至1992年,下陈已有织机近2000台,从业人员5000余人,日产汽车公司箱包布达50万米。
第三个“瞬间”:从“有”变成“无”
1998年,随着全球纺织业无梭化进程的加快,下陈纺织企业中竟没有一台无梭织机,设备性能落后、产品档次低下,加上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生产成本高等状况,使下陈的纺织业又一次陷入困境。
在困境面前,下陈镇党委政府组织大户到绍兴市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纺织企业主的发展信心。在此基础上,政府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更新设备。1998年,宏达公司投入600多万元,率先在全镇引进45台日产汽车公司全自动无梭喷水织布机,使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了10多倍,产品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新设备的投入产出巨大的效益。也就在这“瞬间”,下陈人掀起了更新设备的热潮,友利公司购买了20台无梭织机,企洋公司也购买了60台……至今,下陈人共引进了502台无梭织机,使下陈的无梭化率达到30%。
下陈人紧紧围绕着一根细丝,产业链越拉越长:在上游,有化学纤维制造和聚合成;在下游,从印染、涂层延伸到箱包业。荣盛公司年产涤纶丝2万吨,可为当地提供近两成的原料;飞跃印梁公司月产箱包2万多只,产品全部出口到法国、保加利亚等国。
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整体竞争能力,使纺织业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如今的下陈纺织业中,仅规模企业就达20家。以生产防水布为主的宏达公司,在引进无梭喷水织机整套生产流水线的同时,聘请专业工程师与外贸公司联合开发技术含量高、适销国内外市场的新产品,今年可望实现销售2亿元,创税利1400万元,被列入“台州市百强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凉篷布生产基地之一。
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下陈人没有因当地无市场而难销,他们早已在福建省、广州市、绍兴市等地买来或租来摊位把下陈的产品销出去。
为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下陈人索性把企业办到了外地。企洋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广州市狮岭镇办起了分公司,目前,生产形势良好。最近,友利公司在花都区投入了800万元,购买了28亩土地,建起了标准厂房,并引进2条PPC和PPE涂层生产线,年产值近3000万元。
在谈到下陈纺织业的前景时,办事处主任牟锡林满怀信心地说:“下陈纺织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跳跃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企业体制的优势,十六大提出,引导发展民营企业不动摇,必将为下陈纺织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生产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壮大龙头企业。相继建立了“奋勇”水产养殖合作社、“凤仔”养鸡专业生产合作社;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几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489人;推进科技兴农,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示范街道已通过区级验收;
城镇建设
全面推进“康庄工程”和连村公路建设,道路硬化长度达22公里;完成了机场路北段拓宽工程;新建民间桥梁2座,修理民间桥梁5座;完成7个村的村庄整治工作;杨家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村;投资100万元建立下陈垃圾中转站,日处理垃圾50吨;加强土地管理,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无视土地法街道”。
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街道投入40万元撤并了山西小学;投入120万元建成了下陈中学田径场及添置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陈中学被椒江区教育局评为“A级信用学校”,2005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同类学校前列,且街道通过了“省教育强镇”复查,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获“省一级成校”称号。
下陈这些年在社会事业方面不断发展,形成了有这样四个亮点:一个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比如缝纫机企业“飞跃集团”,被朱基总理称为“国宝”;第二个亮点是群众文化活动很活跃,常常都是上千人的唱歌跳舞,各种文化活动频繁、很活跃;另外一个就是下陈的太极拳运动,也是蓬勃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影响也不小;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出生于下陈的杰出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朱宣咸,他取得的杰出艺术成就成为了下陈的又一个亮点和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
基层党建
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机关效能建设,认真抓好整改措施落实,并取得成效;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及时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完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非公党建工作覆盖网建设,成立杰克公司党委;工青妇工作创特色,2005年街道工会被省委组织部、省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党建带工建”、“三级联创”示范街道工会;2004年,街道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统战工作影响力不断扩大,2005年在宝石控股集团成立了全市第一家非公企业党委统战部。
道路交通
104路公交车:七号码头 - 椒江大酒店 - 十字马路 - 烈士陵园 - 建设新村 - 党校 - 枫南小区 - 赞扬 - 吴叶 - 沙田 - 渠东 - 沙北 - 南岸里 - 东新堂 - 草坦洪 - 下洋潘 - 牛轭桥 - 陈洪 - 水陡 - 下洋邱 - 高张 - 下陈 -杰克公司 -横塘终点站
其他:一、竿蓬 - 下陈 - 路桥南站
参考资料
台州市椒江区下陈街道激扬美丽城镇新浪潮 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浙江省住建厅.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