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咖啡豆象

咖啡豆象

咖啡豆象(学名:Araecetus fasciculatus (De Geer),属于鞘翅目长角象科,是一种重要的储粮害虫,尤其对咖啡豆的危害较大。在中国,它也被称为蛀蚀性储粮害虫,主要危害玉米、药材、薯干等多种储藏物。此外,咖啡豆象还广泛分布在其他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地。这种昆虫在野外和仓内都能繁殖,是中国的主要储粮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

成虫

咖啡豆象的成虫体型较小,体长约为2.5-4.5毫米。它们的身体呈卵形,颜色多变,可能是暗褐色或黑灰色,覆盖有黄色及红褐色的茸毛。头部宽阔且扁平,喙短而宽。触角细长,共有11节,其中前几节较粗短,随后的节段则呈现长丝状,末端三节扁平膨大。鞘翅目隆起,具有独特的褐色、黄色方形斑点。足部细长,前足基节卵圆形,腔节无脊突。腹末外露部分狭窄,呈正三角形,密生褐色细毛。

咖啡豆象的卵呈圆形,顶部宽而底部稍尖,表面有纵向突起,长度约为0.56毫米,宽度约为0.35毫米,颜色洁白有光泽。

幼虫

幼虫体长4.5-6毫米,乳白色,头部和尾部弯曲如弓,密被白色短细毛。胸足退化,头部大而圆形,触角小,口器赤褐色。

咖啡豆象的蛹长3.7-5毫米,最初为淡黄白色,全身覆盖灰白色细毛。头部和胸部宽大,末端尖小,触角细长。

栖息环境

咖啡豆象主要栖息在储藏环境中,如仓库、谷仓等。它们也能在田间活动,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

繁殖行为

咖啡豆象在中国北方一年可发生3-4代,在四川省一年可发生4-5代。在巴西,每年可以经历8-10代,每一代大约持续30-40天。通常以美国白灯蛾状态越冬,春季化蛹并羽化为成虫。成虫活跃,善于飞行和跳跃,喜欢在储存物品或田间植物上产卵。每只雌虫一次可产卵11-100粒,平均产卵52粒。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期为5-7天,幼虫期为46-66天,蛹期为5-8天。成虫不耐高温,50°C时3分钟就会死亡,其他阶段经过3天也会全部死亡。幼虫会蜕皮三次,成虫寿命受相对湿度影响,干燥环境下寿命较短。

分布范围

咖啡豆象原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现已遍布全球各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同时也见于江苏省、安徽、湖北、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山东省河南省等省份。

寄主范围

咖啡豆象的寄主范围广泛,包括咖啡、可可、豆蔻、药材、玉米、高粱等谷物及其加工品,以及薯干、酒曲、干果棉籽油、姜、大蒜等。

传播途径

咖啡豆象主要通过受害种子、果品的调运传播,也可能随着包装器材和运输工具传播。由于其活泼善飞,因此也不能排除自然扩散的可能性。

检疫防治技术

检疫方法

对于来自疫区的玉米、薯干、大蒜等寄主,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可通过使用2.5-4.5毫米孔径的筛子筛选,检查筛下的物质中有无成虫。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X射线检测种子,寻找被害粒和虫体。

防治方法

清洁卫生

保持仓库、器具、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的清洁,必要时可用敌百虫烟剂、敌敌畏乳油等进行消毒。

高温、低温处理

利用咖啡豆象不耐高温和低温的特点,采用相应措施进行杀灭。

化学药剂防治

使用磷化铝溴甲烷等熏蒸剂进行防治。

参考资料

咖啡豆象.积分昆虫记.2024-11-18

咖啡豆象.咖啡网.2024-11-18

咖啡豆象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