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办学历史悠久,底蕴雄厚。化工学院的前身化学工程系是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时创办的,是学校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创始人为张大煜、彭少逸等著名化学家。1952年全国部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等院校的化工学科并入我校,聂恒锐、侯毓汾、林纪方等一批著名化学和化工专家汇集大工,奠定了学科发展基业。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享有声誉的化工学科。
历史沿革
1949年创建化学工程系
1952年全国部分高校院系调整,东北地区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化工学科迁入我校,汇集了一批著名教授,奠定了化工系发展的基业。
1982年“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
1984年撤系建立化工学院,是学校第一个二级学院。
1985年学校依托化工学院与中国石化联合创办石油化工学院。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化学工程与技术”免评被列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1年“应用化学”被评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4年实施“985工程”二期“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教育部科技创新一级平台建设。
2005年学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生态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顺利通过验收;申报国家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工程”);“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引智基地”项目获批准。制定学院整体搬迁规划。
200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3,获国家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下设的5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获“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7年9月22日,新校区化工综合楼,实验楼开工建设。
学院荣获“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教师研究项目
姚平经:化学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系统工程。他领导的系统工程研究所,十几年来完成了生产装置系统的分析和诊断、生产装置节能及扩产改造等20多个合同,总合同经费300多万元,其中9项在生产上得到实施,并一次开车成功,连续72小时的考核,达到设计指标,为工厂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每年达5000万元以上。并获"国际科学与和平贡献奖","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以及"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等。
化工科技产业园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化工科技产业园坐落于瓦房店市松木岛化工园区内,将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为技术依托,以大连理工绿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为产业基础,形成高校、科研、企业互相支持、共赢的良性循环。大连理工大学将在7.7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内划出1万平方米作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试基地,其他作为产业用地,一期投入3500万元。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精细化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精细化工应用基础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该中试基地建成后将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试平台,并且将为大连市化工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产品调试等服务。
学校硬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307.3万平方米(4609亩),其中校本部218万平方米(3269亩),市内校区10.6万平方米(159亩),开发区校区78.7万平方米(1181亩)。学校建筑面积129.2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19万余册,各类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55种。体育馆面积2.8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开发区校区体育馆等组成。
专业概况
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其中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共建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相继设立高分子材料、化工过程机械、药物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
学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学府。学院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化工人才。把握和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办出特色专业,如燃料化学专业(煤综合利用)、染料中间体专业(活性染料的发明)、无机化合物化工专业(大化肥培训)、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专业(合成橡胶)等培养了一批老化工精英人才。1984年与中国石化共建石油化工学院,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紧缺人才。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于1990年在国内率先创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强化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化工精英人才。建校59年来,化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担任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教授和国家大型企业的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342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83人,高级工程师19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6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现有本科生2268人,硕士研究生1115人,博士研究生41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
梁成浩:电化学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有电化学工程、腐蚀工程与技术和生物医学材料表面耐蚀改性,包括电化学合成、加工,防腐蚀技术开发;腐蚀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开发;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及耐蚀性和生物相溶性研究和开发新型医用形状记忆合金等材料的研制。
刘天庆:化学工程专业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辽宁省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
(1)生物膜形成过程的研究。通过改变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及其微观结构,造成微生物喜欢或不喜欢附着的表面生态环境,从而加速或抑制各类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2)表面材料改性与防腐抗垢。采用离子注入和化学镀等物理和化学的表面改性技术,改善换热表面的传热及防腐抗垢性能。近5年来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辽宁省基金项目2项;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与燕化合成橡胶厂、燕化研究院和洛阳石油化工总厂等单位合作完成或在研项目4项。完成科研经费30万元以上,在研经费50万元。
人才培养
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设有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相继设立高分子材料、化工过程机械、药物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学院还有精细化工、膜科学与技术、水科学与技术、能源化工和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博士和硕士点。另外,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进一步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先进事迹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于 1949 年成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是我国高端化工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材建设工作深度融合机制,用“五个平台”凝聚先锋力量,用“四项工程”培养专业人才,实施学科引领和理工融合,把好教材政治关、科学关和特色建设,实现教材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的协调统一,近年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 98部,包括“十一五”规划教材 12 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9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4 部、高等学校理工科规划教材 8部,发行量近 300 万册;出版 16 部数字课程/新形态教材,规划建设“新工科”教材 20 部;教材建设有力支撑了学院 6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 5 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 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 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2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构建我国化学化工高等教育特色教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的顺利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为拓宽学生视野,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如诺贝尔获得者KarlBarrySharpless教授(美国)、野依良治教授(日本)等来校讲学和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学院继承和发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提倡“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2007年,化工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科将迎来创建60周年,化工学院也将从市内校区整体搬迁到学校本部新校区。6万平米新教学、科研设施的顺利启用,将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再创辉煌。
2009年,化工学院继续实行大类招生: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工程5个专业以“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化学工程与工艺(英语强化)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专业招生。另外,2009年,化工学院将首次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创新实验班”;辽宁省将“创新实验班”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
科研成就
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包括“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试验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中心)。“国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与实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等7门辽宁省精品课程。还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985工程”二期“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教育部科技创新一级平台建设,“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使学院的发展如虎添翼;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增添了新的创新实践平台。
知名校友
化工系49级校友、光明日报原副主编鲁谆
化工系83级校友、中共抚顺市委书记刘强
化工系68级校友、北京校友会理事长杨树杉
化工系77级校友、中化集团副总裁兼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