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小行星3789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特别是热力作用的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这一变化就形成了中国的季风气候。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气候简介
形成
关于季风的成因问题,有认为是海陆间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造成的;有则认为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致。我国的一些气候工作者认为,季风现象是海陆分布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具体地形等三因子共同影响下的综合现象。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依次跨越了热带、亚热带以及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原地区的西北为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而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交汇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南往北依次为热带和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虽然不免有闷热难熬之苦,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就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就是干旱地区。一个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地区分布状况和季节分布状况两部分来组成。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区;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区。而我国的西北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影响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约旦河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我国的西北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农耕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我国北方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名由
季风指的是季节性的风,英文名称为monsoon,源自阿拉伯语mausem,是季节的意思,最早生活在印度洋一带的阿拉伯海沿岸的居民,认识到每年有半年盛行吹西南风、半年盛行吹东北地区风水手利用这种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的自然现象,航海来往于印度半岛和东非之间,正因为此,凡提到季风大多指的是著名的印度季风、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气象、海洋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进一步发现季风是一种大气和海洋的耦合环流系统,它不仅出现在印度半岛和东非之间,还覆盖了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以及邻近海洋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至也出现在南美洲和北美洲。
分类
季风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的区域是不同的,因此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气候特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根据季风盛行的区域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全球季风划分为不同的季风气候区,这些季风气候区有着各自的气候特征。
东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有低层的季风槽,即热带辐合带、锋面、低空西南风和东南风急流(也包括低层越赤道气流一西南季风)以及澳大利亚冷高压,中间层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层则有南亚高压——青藏高压等。
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风系的季节变化。伴随着季风系统的季节变化,我国夏季雨带呈现规律性的北推和北跳,由南向北形成各地不同时期的汛期。
南亚印度季风是全球最强的季风系统,位于南半球的南印度洋副热带高气压带(马斯克林高压)随季节变化向北移近赤道,其低层气流以逆时针方向流出,与南印度洋东南信风汇合后穿越赤道,形成越赤道气流,该越赤道气流受到东非地形的影响,形成索马里急流.索马里急流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西南气流,即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由于西南季风来自索马里急流,因此南亚的夏季季风相当强盛。
位于印度半岛北方的青藏高原不但阻挡了来自北边的其它天气系统,使它们不能影响印度半岛的夏季气候,同时也使得西南季风无法往北延伸,只能沿高原南部流动.因此,正是青藏高原的存在决定了南亚季风区西南季风风向稳定,由于青藏高原地表的温度比邻近地区大气温度高,因而在高层形成南压高压,南压高压的存在代表高层大气的辐散,有利于维持高原南边的低层低压系统,低层低压槽形成的大范围由南向北的气流在科氏力的作用下转变成西南风,这就是西南季风存在的原因之一,西南季风带来南部海洋充分的水汽,造成南亚地区夏季雨季大量的降水降水过程释放出的大量潜热可以加热高层大气,更有利于高压系统的维持,南亚高压辐散的北风受科氏力影响转为东风而形成强盛的热带东风急流,在印度季风系统控制下,该季风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季干燥、少雨,以东北风为主而夏季潮湿、多雨,以西南气流为主,其总体特征是冬季季风弱,夏季季风强。
其它季风区,澳大利亚也属于季风区,并与亚洲季风是一个整体,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季风弱、夏季季风强.非洲东岸属于印度季风范畴,10~5月为东北季风,7~8月转为西南季风,西非地区也表现为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交替,夏季四个月为西南季风,为越赤道流所致,湿润多雨其余时间为东北季风,气候干燥。北美地区季风现象相对较弱。
参考资料
季风气候.www.kepu.net.cn.2023-12-29
中国的季风气候.www.igsnrr.cas.cn.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