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方望故乡
《我在南方望故乡》由谯家怀著,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讲述作者对于故乡的爱心。
序一
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看的书吗?因为小时候的贫穷,童年的书籍弥足珍贵。以前爱看的一本杂志叫《儿童文学》。到了初中的时候,我自己才在县城的新华书店总店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集》,我总是在长大后才享受到现在的小孩子们才有的礼遇:有《小王子》、《彼得潘》让他们目不暇接,有哈利·波特让他们神迷,还有《迷宫》、《魔山》这样的儿童剧让他们手舞足蹈。字敲到这里,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真想做现在的小孩啊。浸透了孩子的单纯、想象、善良、美好。不过,时光不能倒流,我还是在老大不小却仍然童心未泯的时候看一看自己的读书经历吧!从小我就做过大学梦,那梦境是多彩多姿的,是令我向往的。然而,我的求学路上布满坎坷,求学路上充满着荆棘,求学过程是艰难的。那时候我家里很穷,最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在学校里不敢跟任何一位同学交往,甚至说话;人家也瞧不起我,都嫌我家里穷,又是个没妈的孩儿。没办法只能用努力学习来“消磨”在校的时光,我总是在提醒着自己,我只能、我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学习,经常自己独自一人坐在课桌上,闷着头学习,小学毕业后,我面临着的第一选择,就是能否继续上学。如果上初中,考试关是没问题的,但是学费却成了我继续上学的大问题,在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里,父亲一年到头所挣的工分,因人多劳少,不够度日,到哪里再去挣学费!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后,因为没有学费,迟迟没能上学,犹豫徘徊了十来天。最后还是别人帮助父亲下了决心,至今回想起来,我仍感不是滋味。当时通知书就放在我家里,本村有一位家境富裕、又想供他孩子上初中的邻居,找到我家,要用十块钱买下我的通知书,那时候的十块钱也不算是小数啦。父亲感到羞辱:他瞧不起我们,认定我们上不起学,一气之下,决定明天就去上学;今天就是不出工,也得把学费凑齐。就这样,我心境复杂、不知所措,惶惶然走进了柏树中学,读完了两年的初中。那时候,家里很穷,断顿儿也不新鲜。一次奶奶含着眼泪,对已经两、三天没吃到粮食的我说:“乖孙儿,去,找你叔伯借点吃的去”。幼小的我,看着无奈的奶奶,悄无声息地拿着瓢,心境颤巍巍地走进叔伯家。那天我没借到粮,怕奶奶伤心、生气,在我家的后院墙根蹲了小半天儿,才无精打采地进了家门。很多年后跟奶奶提起这事时,我告诉奶奶,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立志做个“象样儿的人”的志向。从那时起,我就想读书、好好地读书。当然啦,那时候还不知道啥叫“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来”。一天晚自习的时候恰好停电,按班上规定那天应由我买蜡烛,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老师,以后我们这张桌子都由我买蜡烛就是了” 。这个同学的善良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问起原因 : 那个同学悄悄告诉老师说谯家怀家里很穷。于是老师平时对我更多了些留意,看到我总是穿着同一件衣服,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老师很关怀我,当老师知道我每天从学校到家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时。问起我的家庭情况时,我并不在老师面前叫苦,我的懂事让老师更加想知道我家里的实际情况。在一个晴朗的周末,老师特意叫了班上家庭情况比较好的一个同学陪同老师到我的家进行家访,由于很少走山路, 老师走了很长时间才到我家,同去的那位学生不停地感叹说没想到谯家怀每天下了晚自习都还要走这么远的路。老师和同学到了我的家里的时候,我的父亲在观音山的山上小煤窖去挖煤去了,老师从我叔叔口里得知,我的父亲每天从小煤窖挖煤回来后,晚上都要到半路去接我放学,每天早上都要把他送到半路直到看到天亮。老师惊讶了。谁都知道, 八十年代初期,虽说仍很贫困,但是很多离家远点的同学都住校了,不用说如果不是经济太拮据,谁愿意让自己和孩子受罪,但是老师从叔叔口中得知父亲健在,并且在小煤窖挖煤挣钱,再说农村只要人勤劳维持一般的温饱应该是没问题的,何况我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在读书。老师向我叔叔说起他的疑惑,叔叔告诉老师,我的父亲受过很多磨难,曾上门跟母亲住,并且父母在我未满三岁时就离了婚,从母亲家回来后, 父亲怕我受苦, 一直未再婚,就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也许是过于劳苦和长期烧柴火奶奶的视力和听力都不大好,老师很难和我奶奶交流,于是老师只能托我叔叔告诉我父亲,他愿意帮助我,让我到学校住校。于是,我的求学之路不再艰辛。求学之路有时真的很难啊,这条路真的很长啊,从我记事就开始走这条路,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否还有荆棘与坎坷,但我决意要走下去。然而,刻苦学习的我还是未逃脱掇学的命运,我能甘心吗?这时的我,就好像在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里又掉进了冰窟,已经没有了一点儿的暖意。岁月无情地在苦闷、彷徨、迷惘和无奈中度过。我的大学梦破灭了!?我绚丽多姿的大学梦就真的这样化为泡影了吗?我充满坎坷与荆棘的求学路上,在我求学的艰难的日子里,从小的我,除了忍受生活的困苦,还要自己医治精神的创伤——那不应有的歧视,那些不该遭遇到的冷落,把我幼小的心灵,有时撕扯得支离破碎,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再慢慢地拼合、平衡。幼年时的我,就这样默默地、坚韧地蹒跚在求学的路上,求学没让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从而踏上了打工路,在打工路上,执著的追求最终让我获得了成功。现在每当提到在求学路上挣扎的往事时,我仍感到还有不尽心意的地方,就是没能到更高的学府深造,留下了一点点儿遗憾;这点倒也好,不知是谁说过的,“遗憾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幼小的我,清清楚楚地懂得了人生的艰难,懂得了求学的辛苦,并很早就开始了为之奋斗的生涯。经过不懈的追求与探索,找到了要想生存,要想得到承认,就只能努力、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在奋斗中获得新生这一永恒的道理。那段时光已经很远了,可我忘不掉,也不可能忘掉啊。
序二
我在福建省省泉州石狮市生活了近二十年,故乡的概念早已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不清,很想回一次故乡,让故乡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现实生活中,我很想写写我的故乡!
其实我又一直不想写故乡,更不想写故乡失学儿童,因为我怕我会再次忍不住我的眼泪。并且伤害他们!
其实一直以来我又最想写他们,因为眼前总是在晃动着他们的身影,还有他们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带着期待、盼望、兴奋,还有一些为命运所压的漠然。
感谢中华巴蜀儿女联谊会和巴蜀经济贸易促进(同乡)会创建的“感恩巴蜀网”和在福建泉州生活、工作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爱心人士林小如先生;
惠安县爱心人士许庭瑞先生;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爱心人士林小世先生;
福建省泉州石狮市爱心人士郑养正先生;
龙岩市爱心人士张健毅先生;
江西省上绕市爱心人士高上权先生;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爱心人士吴有龙先生;
永泰县爱心人士檀儒馨先生;
福建省泉州石狮市爱心人士洪源取、施培双夫妇;
四川省资中市爱心人士李明先生;
四川省资阳县爱心人士汤太财、刘英夫妇;
重庆市爱心人士周友明、张洁夫妇;
巴中市爱心人士葛永莉女士;
四川省乐山市爱心人士张地先生;
四川省夹江县爱心人士刘志萍女士;
自贡市爱心人士陈茂娟女士;
广安市爱心人士鲁林峰先生;
四川省乐山市爱心人士汪伟先生;
重庆市爱心人士倪云先生;
重庆市荣昌县爱心人士谭良纯先生;
四川省南充市爱心人士唐尚林先生;
四川省广安市爱心人士周小荣先生,
是他们让我拥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
再次走近我的故乡达州市宣汉县大巴山深处。但愿不会阻隔我的梦想。
故乡宣汉山里的孩子是不怕人的,山里的孩子是极其朴实的,勇敢勤劳,这是生活给予他们的优秀的品质,让他们从容面对生活。每天他们上学都要走很久的路,遇到下雨天路太滑,只能在腿上绑一些干草,怕摔倒了会碰伤。曾经站在山顶眺望他们每天上学必行的那条崎岖的小路,想一个孩子,每天都在这路上走上三个小时,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晴时山间的路上也许会有摇曳的野花,会给他们带来几缕快乐。下雨天呢?要一直不停地向上爬,脚下还不停地滑,又冷又饿,那时他们会想到什么呢?他们有没有埋怨过这层层叠叠的山?有没有想过城里同龄人会有什么?城里有没有同龄的伙伴?他们过得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学校里不仅老师们中午不能吃饭,孩子们常常也是饿着上课。不仅仅是课时的安排的原因,更多的是好多孩子家里穷,能省就省了一顿午饭。我算了算,从早上九点开始吧,一直到下午四点半,中间一共是七个半小时。听说故乡山里的人们几乎天天只吃上两顿饭,老师和孩子也是。
但是在许多小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忧郁,童年对于他们来说,快乐全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吧?如一双手套、一条围巾或一顶帽子。或者说只是几枝铅笔几个本子。还有一些很古老很简单的童年的游戏,就会让他们蹦蹦跳跳,欣喜若狂。我随身带去的还有一个香包,送给了一个小女孩,她的身边不一会儿就围上了好几个小孩子,他们欢快地分享着那个孩子的喜悦。
一直想,这可能也是种幸福吧,只是属于故乡孩子们的幸福。这样年幼,虽然已体会生活的艰辛,已品尝了环境的痛苦,而且出生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人的命运,但是,总是有些是命运不能剥夺的,如此时的笑容。
然而,故乡还有一些孩子,从他们的眼里,我看不到欢乐。只能感受到一种没有边际的痛苦及麻木。他们是高年级的孩子。故乡老师告诉我们说,这里的三四个孩子常常都是一家人,小的还在上一年级,大的则已上到了五、六年级。今天都在上学,可明春不知道还能不能上学了。因为家里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
在故乡给孩子们发衣物时,我看到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脸上没有笑容,表情很奇怪,像感动又像尴尬。我小心翼翼地把帽子递到他手里。我想他是个大孩子了,有了自尊心,可能觉得接受别人的东西会不好意思吧?然而,这时老师告诉我,他也属于上面那种情况。他听到了老师的话,转过身子,微微低下头。我的泪差点涌了出来,一刹那,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自己的给予是多么微弱。或许他想明年可能再不能上学,手里的本子和笔,还有这顶帽子,还有什么用处呢?
临走时,我们去一个被捐助的孩子家里。那个小男孩儿除了叫叔叔外几乎一直没有说话,但是他一直在看着我,目光没有离开过,而我不敢直视他的眼睛,我怕,我给予的太少,而他期望的太多。我除了能尽一些基本的社会义务之外,我不知道我还能给予他什么?人生的路还很漫长,对于他来说,面对的、承受的还有太多太多,这所有的一切又是谁能够帮助他呢?
还有一个小女孩子,怎么说呢?这个孩子可以说在山区属于家庭条件“特别好”的,爸爸在学校食堂掌厨,爷爷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小的旅馆。她并不是我们捐助的对象。小女孩儿能歌善舞,聪明伶俐。初见面就不怕生,在我们的掌声鼓励中就给我们表演了许多歌舞。可她一直在缠着我,几乎是寸步不离,听老师说,这女孩儿一直很喜欢从城里来的人,只不过对我尤其如此罢了。晚上睡觉时,她早早就躲在我的怀里,口口声声,要我抱着她睡,说她好喜欢我。
然而,她淳朴的父母怕她打扰了我的睡眠,执意抱走了她,她哭个不停。让我心里惦记和不安了许久。下次,如果有下次,老师,请你提醒我,给她带去一份城里的礼物。
那个在担心明年也许就不上成学的大一点的孩子,那个几乎只会叫我叔叔的小男孩儿,那个哭着抱着我不肯离开的漂亮的小女孩儿……他们给我震撼,他们都早早的成熟了,懂得了生活的冰凉。或许他们和我的父辈一样一生都无法走出这大山,永远呆在这个山里,他们的命运就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悲哀。他们渴望有人,渴望城里的人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去,走出这大山,到城里去,去寻找另一个世界。他们眼睛中的漠然,是因为希望一次次遭到失落吗?
孩子,那些孩子,不知道,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怎么样能够真正的去帮助他们?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脸上重现无忧无虑——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笑容。
上集目录
序:
我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泉州巴蜀儿女爱心在行动
诚信泉州市畅通返乡路
泉州开出的“农民工专列”
川东明珠-魅力达州市
“问道德化寺,感悟真美善”
民俗音乐之乡马渡行
泉州送来的爱心慰问
凤凰山上中国工农红军亭
元九登高忆元稹
爱心让我们相聚在一起
欢乐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看望受资助学生
美丽伤感的桃花米传说
脚下泥泞的山路
“因病致贫”与“因贫又致病”
爱心老师的无助
故乡揪心的家访
孩子家的午餐
爱心在这里被扭曲
孩子眼中的《未来的家乡》
踏上十多年未回的故乡
每次调查,都在见证着苦难
故乡,也许可能会理解
胡言乱语说点话外话
下集目录
序:
再次走近故乡——宣汉县
天下第一灵山——观音山
千年古镇——樊哙镇
宣汉土家族“薅草锣鼓”
山里难得来个外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北京资助的风华爱心希望小学
山谷中传来一阵阵回音
回宣汉的路依然颠簸难行
我从没怀疑过上学的意义
拒绝让我们邦助的家庭
记住每一缕照射的阳光
那个夜晚,我们急急的赶路
故乡在我心里留下许多痕迹
我决定回趟家,看看继母
孩子,明天会更好!
依依不舍的心始终牵连着
生活:人生中最难念的经书
留守娃也有了温馨的家
渴望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愿大山不再阻隔我的梦想
后记
江西省戈阳县爱心人士邵峰先生作一个交待,也好让他们对他们资助的学生有一个了解。
然而,当我提起笨拙的笔时,一阵又一阵的伤悲绞砌着我的心灵,那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苦难历程就会呈现眼帘,灵魂的折磨又得再一次经历那些孩子们的遭遇,遭遇痛苦与揭示痛苦的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血淋淋的事实,几乎使我的调查工作得以搁浅,我看到的是我极不愿看到的,甚至是我难以想象的,我披露这种事实的时候,心灵的痛楚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而他们--那些稚嫩的孩子和体态龙钟的老人,尚在这种境地中挣扎,苟延……
一个人在故乡达州市宣汉县县的一个土家族自治乡读书的小女孩,她的一对大大的眼睛仿佛蕴藏着无穷无尽灵气,谁曾想到她那荷花般的躯体内竟隐藏着深重的苦难与不幸,而她的心已破碎得像冰渣一样。当我问及其家庭情况时,她便嚎啕大哭,不能自已……,了解情况的班主任老师告诉:她的亲生父亲在几年前因病亡故,他的继父刚死不足一个星期。她的母亲得承担起养活全家五口人的重担,而这个女人能胜任这样沉重的负荷?我仿佛看见那个女人,睁着一双憔悴、倦怠的眼睛仰望茫茫的苍穹,在向命运之神乞求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让我们活下去吧!
仍然是达州市宣汉县的一个土家族自治乡,有这样一个家庭:五个孩子的父亲因病无钱医治在家活活拖死,孩子的祖父为了减少一家人的粮食消耗,竟用毁灭自己生命的方式。笨拙的自杀手段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增加了冗长的痛苦以及无穷无尽的悔恨……孩子的母亲,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默默地承受着一桩桩的灾难的降临,孩子们每天的口粮,就是从家里背到学校烤熟的阳芋。若不是深入的调查和了解,谁也不会相信这是活生生的事实 ……
太多了 …… 太多了 …… 类似的例子不是一家两家,也不是十家、八家,在“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虽鸡狗不得宁焉”的境地中,人还能成其为人?生命的敬畏难道会是社会价值的普遍追求?强者公正,弱者安全的理念似乎离他们太过遥远!
在离县城百多里的樊哙第一高峰——五指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两个孩子居住在时刻都有塌可能的“干打垒”草房里,他们永远地失去了无微不至的母爱和深沉浑厚的父爱。可怜的13岁的姐姐在天刚亮时就得起床煮饭,她把低能弱智的弟弟喂饱后才能上学,上学前必须做的工作是得把弟弟锁在床上……全家 ……
——其实哪有什么家,就是姐弟俩—— 全年的主食则是玉米棒、阳芋,而这一切还得在放学后割牛草去交换……目睹这一幕幕的惨景,调查者岂不潸然泪下,黯然神伤。
我很想再写下去, 无奈泪水己在眼框边打转, 只好停下笔……
其实,我最想写的是,故乡达州市宣汉山里的那些老师,一路走一路看,全是他们在接在送。从县城到乡村,先是的小丁再有就是校长、李老师的郑老师和一个不知名的教师用摩托车载我们过去的。那路我看来,都是很危险的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了,因为那是他们通往城里的通道,联系外界的桥梁。
我这次的故乡之行,让我最感动的也是这些老师们,他们热诚招待我们,(李老师竟买了只环颈雉做菜),提供许孩子们的资料,跑前跑后,比我们更费心费力,他们唯一想让自己的学生能多读一年书。想一想城里那些与他们一样工作的老师们,不禁涌出更多的敬意。还有那些代课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最底的是几百元,最高的也才只是一千多元。每天上课也要和学生一样天天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还要批改作业……
其实此行我的这次故乡之行,我在小丁他们身上看到责任和激情,也感受到小丁的疲惫。本来想拿出一个专门的篇幅写这些老师,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只能寥寥几笔带过,唯有下次再描述那些可爱的老师们了。
还有故乡那些村民,那些淳朴的农民哦,贫瘠的大山却给予了他们热情好客的禀性。每次我们问路,不仅指路甚至还会带我们走上一小段。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有时候,我也很惭愧的。
我家访了,学生得到资助了。我知道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与资助人保持联系。大家要交流,但是,我是真的很少去努力做。
中华巴蜀儿女联谊会创建和巴蜀经济贸易促进(同乡)会的“感恩巴蜀网”会把收到的钱都交付给学生所在乡镇的志愿者,然后让学生写信,让学校开收据。钱由志愿者保管或者班主任保管。就这样做,但是,我却没有和被资助学生联系过。我感到很惭愧。
所以,做这些工作,我想说的,经验或者建议就是,今后一定要重视资助人的任何意见和要求,要多催促学生给资助人写信,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让老师或者校长代笔,写感谢信。然后,有条件,就多给资助人发电子邮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资助人报个消息,就算不知道,也应该托在当地的志愿者到学校去,或者打电话问学生班主任,让帮助告知近况,然后主动给资助人写信……
我知道,我们都很忙,但是这点真的是我的经验,真的很重要,将心比心,我资助一个学生,我也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信息,知道他的学习和生活上过得怎样,就算是几个字,也会心安理得的……
唉,这方面我做得不好……真的,我只会保存家访调查表手稿,汇款单复印件和收据……我手上有几十张收据,都没有邮寄给资助人,我真是罪过!
一些朋友,还有在泉州市创业的巴蜀儿女资助的,我连收据都没有开,觉得自己太懒了。别人对我的信赖,是源于我的真诚,如果事情不能办好,我真的没有勇气再要求别人来资助学生。就好像现在,我家访少了,工作多了,朋友还有在泉州创业的巴蜀儿女总是那么有爱心,要求资助学生,但是,我有我的原则!我没有亲自到学生家里去过的,我都不敢做家访调表,不敢上传,或者让朋友寄钱来资助。所以,我真的很无奈的……
我没在故乡,没在学校接触学生,当然不知道哪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校的老师,老师还得每天上课,再加上家乡的学校大多是代课老师,上完课还要急急忙忙回家忙农活,不可能家访啊,所以,我是很矛盾……有些同学是家里真的贫困,但是,他的表现,他的成绩,他的行为,他的思想,让我觉得可悲……我不想帮,就是这样!这里老师都是很现实的,都不愿帮助那些虽然家里特别贫困但不想读书的人,宁愿帮助那些学习成绩好,表现好,但家里一般贫困的学生!!!
所以,要真的对资助人负责,对同学负责。真的很难找啊,个个人都要找成绩好,家里贫困……老实说吧,我家访过的学生也有一两百人了,有的班级,我都去了二十几个学生家里了,可是…..是不是每个都要帮啊?不是,我觉得,懒得帮……就是我主观了!!!我看不顺眼那个学生,叫我怎么帮?家里条件不好,困难,成绩在学校140多人里面排名120多,或者100出头,对于学习无动于衷……
虽然说,这不是学生的问题,但是,唉……那样的家庭,家长对读书一点认识都没有,就想着让孩子上完初中或者读几年书,多认识几个字,孩子一大就到福建沿海城市去打工……真是没办法……我们帮他,还不如把钱放着,或者汇集起来帮助高中学生!高中生,是最需要帮助的,因为不是义务教育了,费用贵,要住宿,要生活费……
但是啊,资助人都不理解……有的也是能力问题,就希望帮助小学生,或者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真的没办法,要求又那么苛刻……要知道,有多少人是小时读书又听话,成绩又好的啊?在这里,还要加上一个,家庭贫困……真的很难说……
所以,我特佩服一些人,一些资助家乡学生的资助人,他们做得非常好……他们就希望,帮助一些不那么坏的学生,不是厌学的学生,调皮,成绩不好,他们都不介意……我知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我是生活在这里啊,我了解这里,我理解大家的心啊……
能怎么样呢?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资助人陈茂娟给我的说的话:
“……你做的已经很好了,而且还经常反省自己的所想所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甚至上一代,又有多少人都不理解这些!我一直都觉的我没做什么,毕竟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比起很多每月只有为数不多的固定工资还在时时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人来说我差多了。
说起来回报,作为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来说:用心和真情帮助了很多人,最后却得不到任何口头或者物质的回报,的确是比较失落,我相信如果我帮助的孩子以后彻底忘记我,我想起来也会失落。但是好在我做这些事情前,已经把一切可能的后果做了最消极最差的打算,即使我帮助的孩子变成危害社会的人,即使他们不再想起我,即使他们从不对我表示感谢和问候,这些绝不会影响我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想法。因为我做的只是我愿意和想做的事情,所以不用在乎所帮助对象的反应。相信你也是这么想的,想想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碰到别人说的那种让人寒心的事情,但是这样想吧,也算是对自己意志和信念的一种修炼,我更想说是一种修行。”
我一直想把“感恩巴蜀网”做成一个大一点的网站,却一直力不从心,因为或是受技术及时间的一些影响,只能找朋友做一些简单的页面;也想招募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及有相关特长的人士和他们一起,帮助更多的孩子;更幻想和有爱心的企业或单位合作,将这爱更多更广的爱撒播;并且想让媒体想让各大网站能够在宣传上帮助我,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些孩子有书读。
我曾想得还有很多很多,然而也许一切永远只会停留于想像。也许不能走出大山的不仅仅是那些孩子,还有他们,还有我们。
最后,还想写的是什么呢?还想写一写宣汉人文地理和风景名胜,它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而且现在还哺育出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无奈, 我只好把他们穿插在文章之中。但愿在我这次亲身经历之后,被家乡的生活所震动。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影像,更多的人们能够产生和我相似的感受并因之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未来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想,上苍总是公平的,给予贫穷的同时,还给这里播种了无限的希望。
作者简介
谯家怀 : 男,四川达州人。幼时颇聪,长大愚钝。喜欢阅读、旅行、电影。1967年生于达州市宣汉县柏树镇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观音山下一个叫东岳(堰垭)村磴子坝一个贫困家庭。82年春夏,看着柏树镇上汹涌的人群,开始用心打量这个奇怪的世界。因为看不到意义和方向,觉得自己的未来像整个的了无虚度了,初二掇学。晃荡了几年后,结婚生子后迫于生计,走向离乡背井的打工生涯。扛过石头,挑过砖块,在近五十摄氏度的车间里搬运过一百多斤的冒着熏人热气的食品,品味了最底层民众的艰辛和无奈,开始阅读,思考人生和社会。仍然学不会迎逢拍马,学不会虚伪、冷漠,不安心工作,九五年在福建省晋江市青阳镇一个象山村的村庄创办了全国第一本民间刊物打工文学,闲时看书看碟,有精力的时候,就去为贫困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在福建省晋江市成立打工文学作者协会并担任首届会长,同年五月创办《打工文学》杂志,2000年创办《外来青年》杂志。2008年创办《打工诗刊》杂志并担任主编、主编有诗集《中国打工诗人》、《中国打工诗歌年鉴》、《打工文学丛书》文学丛书。曾担任巴蜀经济贸易促进会泉州委员会第一届副秘书长、第二届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五、六、七届秘书长。《中国社会报》副刊《警世专刊》泉州工作站站长,2003年3月在福建泉州市成功举办了全国性“首届案与法研讨会”。《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社福建办事处主任、福建记者站站长。
现担任中华巴蜀儿女联谊会驻大陆代表。首届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巴蜀儿女》杂志主编。《社会法制》杂志执行主编。
出版报告文学集《情洒海西》--四川。重庆巴蜀儿女福建创业史(谯家怀、檀儒馨合著)。纪实文学《我在南方望故乡》(上、下集)。诗集《故乡是我的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