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攀鲈

攀鲈

攀鲈(学名:Anabas testudineus)为攀鲈科攀鲈属的一种鱼类,又名过山鲫等;小行星3789俗称巴褐毛鲿鱼;在东南亚地区也被称为攀木鱼、爬树鲈鱼。攀鲈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具有生长快、耐低氧、养殖周期短、风险低等优点。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攀鲈生活时体暗绿色,背部略深,至侧线下方渐浅,腹部乳黄色。为中国原生鱼类,攀鲈具有发达的鳃上器和鳍,依靠鳃上器的辅助呼吸和鳃盖、胸鳍的摆动,能离水运动作短距离迁移。

攀鲈在中国南部各省区、南亚、东南亚、非洲中西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为热带淡水经济型鱼类。一般栖息在15-30厘米的水中。喜栖息于平静、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之中。随着过度捕捞、水体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野生资源明显衰退。全球范围内已有专业的人工养殖和育苗研究。

命名与分类

攀鲈是在1792年,德国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在《外地鱼类的自然史》(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第6卷中,采自亚洲的标本,以「龟壳花鮨(Anthias testudineu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形态特征

攀鲈生活时体暗绿色,背部略深,至侧线下方渐浅,腹部乳黄色。口角之后至鳃盖骨下角具一较深的草绿色条纹;腹缘较平直。鳃盖后缘和尾鳍基各具一显著大黑斑,体侧散布不规则小黑斑点。全身被较大栉鳞,排列整齐。侧线平直,但中断,前段起于鳃孔上角,向后延伸直至背鳍鳍条部前下方,后段在中断处之下相隔一鳞处开始,行于体中轴,直至尾鳍基。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攀鲈前、后鼻相隔一段距离。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端;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上方。吻端圆钝,吻长略小于眼径。唇紧贴于上下颌外面。口次上位,下颌稍突出,口裂后伸几达眼中点垂直下方。舌前端游离,圆形。上、下颌具齿带,犁骨亦具齿,齿细小而尖锐。无须。眼较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较宽,微隆起。眶前骨下缘具锯齿,眶下骨大,与前鳃盖愈合。

攀鲈鳃盖骨、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外缘具尖锐细齿。左、右鳃盖膜彼此愈合,不与鳃峡相连。鳃腔上方具一宽大上鳃腔,第一鳃弓上鳃骨旋入,并扩大成多瓣状辅助呼吸器官。鳃耙短小而稀,略呈颗粒状。腥膜褐色。在鳃内部上方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称鳃上器(suprabranchial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organ)。攀鲈鳃腔内长有由鳃骨特化而成的结构如花朵一般的迷鳃(labyrinth organ)。迷鳃表面覆盖着呼吸上皮,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不同于其他正常的鳃,通过迷鳃的血液经由静脉回流到心脏。

攀鲈背鳍起点为体高点。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连续,起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鳍条部基长不足鳍棘部基长的1/3。背鳍基长远大于臀鳍基长,背鳍处缘微凹。臀鳍伸过尾鳍基,鳍条部短于鳍棘部。腹鳍胸位,具棘1枚,第一鳍条不延长,内侧具短的薄膜与腹部相连,后伸过臀鳍起点。胸鳍长,后伸过臀鳍起点,外缘凸出,外角钝圆。尾鳍圆形。腹鳍微黄,其余各鳍草绿色。

背鳍及臀鳍各具锋锐硬棘,背鳍硬棘16~20枚;背鳍软条7~10枚;臀鳍硬棘9~11枚;臀鳍软条8~11枚。

分布栖息

分布情况

攀鲈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非洲中西部分地区;中国南部各省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台湾省。中国境内常见的是中国攀鲈和泰国攀鲈两个品种。中国攀鲈为中国土著种,分布广泛,数量极多。

随着攀鲈受到人类过度捕捞、水体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其野生资源明显衰退,中国攀鲈遗传多样性较低,而且和柬埔寨攀鲈群体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攀鲈在全球仅有2个种,中国仅龟壳攀鲈1种。

栖息环境

攀鲈是生活在河沟和池塘中的热带亚热带的底层鱼类。一般栖息在15-30厘米的水中。喜栖息于平静、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之中。生活水温在18℃~35℃,最适生长水温25℃~30℃,水温低于15℃时停止摄食。适宜pH值:6-9。

攀鲈为热带淡水经济型鱼类,也具有陆地爬行的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也能适应严重污染的水域。

生活习性

性情习性

中国攀鲈性情温顺。泰国攀鲈为外来入侵生物,鳞片致密,性情凶猛。

觅食习性

攀鲈为杂食性偏肉食性的淡水小型鱼类;以浮游动物、小鱼、小虾、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泰国攀鲈喜食鱼虾。

两栖特性

攀鲈迷鳃结构复杂,挤占了鳃腔很大的空间,而用于水中呼吸的鳃因此大大萎缩以致于不能满足鱼体存活所需要的氧量,所以攀鲈必须经常将头伸出水面,吞吐空气,否则它们会因缺氧而“晕厥”甚至“溺毙”;它们甚至在雨后爬出水面,在湿润的地面“行走”甚至“上树”。所以在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也能攀登岸边树木。适应能力强,缺氧或离水后,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也可生活较长时间。能纳入空气进行呼吸,在缺氧的滞水里亦能生存。

生长繁殖

繁殖情况

攀鲈个体小,繁殖力强,繁殖期为5-6月,生殖方式多数由雄鱼或雌鱼建造专门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气泡筑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鸟巢状。两性有明显差异,雄鱼较大,鳍长,婚姻色明显。产卵期间雌雄鱼之间进行婚姻嬉戏。在适温范围内,每月可产卵1次,每次可产卵500-2000粒。卵浮性。攀鲈1龄即可达到性成熟,其受精卵为无黏性的浮性卵,卵质均匀,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历经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

生长情况

攀鲈的胚胎发育与一般硬骨鱼发育规律相似,但在发育过程中有其自身特点。攀鲈受精卵为浮性卵,与同属攀鲈亚目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和圆尾斗鱼(M.chinensis)一致,而泰国斗鱼(Bettasplendens)则为沉性卵。攀鲈受精卵吸水膨胀后膜径为(912.92±17.07)微米,略小于罗斗鱼和圆尾斗鱼,而大于叉尾斗鱼。胚胎发育过程中,攀鲈肌节期时在胚体和卵黄囊上开始出现黑色素细胞,且随着器官形成、发育,黑色素逐渐增多。攀鲈初孵仔鱼全身及卵黄囊皆分布有黑色素细胞,而大多数鱼类在刚出膜时身体近半透明状,仅有少量黑色素。

攀鲈在前期(0~45天)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高水平,中期(46~90天)内,攀鲈进入稳定生长阶段。中后期(91~145天),攀鲈的生长开始变缓。后期(146~180天),攀鲈体重和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均为最低,在低温(18℃~20℃)下,攀鲈的摄食活动受到抑制,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养殖

全球范围内已有专业的人工养殖和育苗研究,中国已在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开展养殖。最早,攀鲈还未在江西省开展养殖,为探索南鱼北养的可行性,并为江西稻田养殖提供一个新的高效养殖品种,项目组在江西开展了“稻田-攀鲈”综合生态种养试验。2020年,攀鲈引进到江西养殖获得成功,2021年对其开展了亲本保温越冬、强化培育、人工繁殖以及苗种培育与苗种运输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养殖优势

攀鲈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其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当年即可上市。攀鲈发达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耐低氧能力远超过一般鱼类,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攀鲈体表被有硬而厚的鳞片,抗病性较强。

养殖条件

攀鲈在18℃以下时摄食率严重降低直至停食,温度低于13.5℃时开始逐渐死亡,因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冬季需采取加温和保温措施,以保证攀鲈顺利越冬。

攀鲈的最适繁殖水温要在25℃以上,孵化时间与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28℃时,攀鲈受精卵出膜时间约在30小时左右。

注意事项

1.攀鲈背鳍及臀鳍具有锋锐的硬脊,冬季集中越冬时,个体间摩擦产生体表损伤,极易滋生水霉导致较大的损耗,应适当提高水温或降低密度。

2.大多数土塘堤岸坡度较缓,攀鲈在水位较高或汛期时常依靠鳃盖、胸鳍的摆动攀爬到外面,造成经济损失。

3.人工催产一般选择在下午进行,等到晚上亲鱼即开始产卵。在第二天早上要及时将亲鱼和受精卵分开,以免受精卵被亲鱼吞食。

价值

营养价值

攀鲈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经济价值

攀鲈具有生长快、耐低氧、养殖周期短、风险低等优点,开展攀鲈的人工养殖具有很好地发展前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攀鲈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及耐污能力,非常适合稻田养殖。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攀鲈耐低氧、耐肥水、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结合稻田水域中天然的自然环境和天然饵料,不仅帮助稻田清除潜在有危害的幼虫及虫卵,而且攀鲈排泄粪便还能帮助稻田进行施肥,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稻田攀鲈生态养殖模式,既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实现水稻与攀鲈的共生,生产出高品质的攀鲈和水稻。

生态价值

另外攀鲈具有陆地爬行的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能适应严重污染的水域,在污染区域会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因此,它的存活密度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可作指标物种。

危害

造成的危害

捕食水产动物

攀鲈的危害性巨大,习性凶猛,摄食量大,导致大量主养经济品种被捕食,养殖产量下降、养殖收益难以得到保障。在揭阳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池塘放入虾苗后,很快池塘出现攀鲈鱼苗,任意拿起饵料台,都会发现几条甚至几十条攀鲈鱼苗,养殖户常把这些鱼苗掐死以泄心头之恨,关键是池塘中攀鲈已经成群。随着虾的长大,攀鲈个体快速长大,大约45天后就可以在池塘中看到成群结对的攀鲈,大量的攀鲈从苗种到成体捕食了大量的虾,部分池塘甚至虾绝收,给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传播疾病

攀鲈在养殖区池塘里经常从一个池塘爬到另外一个池塘,部分发病虾池的病原随着攀鲈的移动大肆传播,导致疾病高发。

危害形成原因

养殖品种的改变

中国大范围将南美白对虾作为引进品种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是一种游动虾,放养量大,产量远超过青虾、罗氏沼虾等占地虾。青虾、罗氏沼虾等占地虾因亩产量有限,成片单一养殖的地区不多,常和蟹、鲤科鱼类混养搭配,鲤科鱼类对攀鲈有生存竞争作用,抑制其过快繁殖成灾。而南美白对虾成片单一养殖的面积非常大,导致部分南美白对虾养殖区泰国攀鲈泛滥。

攀鲈适应能力强

攀鲈为了生存,鳃部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鳃上器官,此器官是位于鳃后的呼吸组织折叠而成的团块,呈玫瑰花瓣般的皱褶状,上面密布着毛细血管,能大量吸入水体外的空气,贮存在呼吸器官中,然后分离出其中的氧气,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使攀鲈能在水域附近的地面上游动。攀鲈可以在陆地上爬动。它们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尾鳍左右摆动,像海豹般地向前挪进,并且可保持数小时的陆上生活。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

孵化快,繁殖成活率高

攀鲈在水温25℃左右的环境下,泡沫巢中的鱼卵经过36小时~40小时就可以孵化成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仍然黏附在泡沫巢下,头朝上尾朝下,如果有仔鱼从泡沫巢中掉下来,雄鱼就会衔回巢中,雄鱼的照顾使得繁殖成活率高。

捕捉困难,宰杀困难

攀鲈成体鳞片致密、鳃盖都覆盖鳞片,鳃盖各骨均有锯齿;鳍条坚硬,徒手捕捉极易戳破手。该鱼喜欢栖息于池底,赤脚易踩到,脚部受创难愈。这些因素导致养殖户不轻易捕捉攀鲈。攀鲈鳞片坚硬、致密,鳞片牢固度超过同规格乌鳢,攀鲈宰杀时间长、宰杀困难,导致人们捕捉食用的积极性降低,使其残留量越来越多。

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

放养前清塘:在虾苗放养前使用生石灰或“精博清塘剂”或“清塘尽”或“精博杀鱼螺”彻底清塘,杀死藏在泥土中的攀鲈。

放养后杀鱼:放养虾苗后发现池塘中有攀鲈,使用“精博杀鱼螺”或鱼藤酮制剂,杀灭攀鲈。注意:(1)池塘中有其他放养鱼类且不愿放弃该部分鱼类的不能使用该方法;(2)放养30天以外的虾才能使用该方法;(3)在养殖期间多次使用,因攀鲈可以从其他池塘爬过来;(4)建议进水沟也泼洒药物,因为很多攀鲈藏在进水沟中,伺机进入池塘。及时长时间增氧。

调节水体pH值

攀鲈喜欢弱酸性软水,pH值5.5~6.5之间,调节pH值到8.0以上,大幅降低池塘中攀鲈的存量。

参考资料

攀鲈 Anabas testudine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

Climbing Perch.iucn.2024-08-07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2-29

..2024-01-30

..2023-12-29

..2023-12-29

龟壳攀鲈 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1792).香港鱼类学会.2024-01-20

..2023-12-29

..2023-12-29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