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蓝果树科

蓝果树科

蓝果树科Nyssaceae,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又称珙桐科。有3属10余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中原地区有3属8种,分布于长江流域、西南和华南各省区。树种有蓝果树喜树等。

简介

蓝果树科,双子叶植物纲的1科。有3属10余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

特征

落叶乔木,稀灌木。单叶互生,有叶柄,无托叶,卵形、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全缘或边缘锯齿状。花序头状、总状或伞形;花单性或杂性,异株或同株,常无花梗或有短花梗。

雄花花萼小,花瓣5,覆瓦状排列;雄蕊常为花瓣的2倍或较少,常排列成2轮。

雌花:花萼的管状部分常与子房合生,花瓣小,5或10,排列成覆瓦状;子房下位,1室或6~10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

核果或翅果;胚乳肉质。

分布

其中桐属(Davidia)与喜树属(Camptbtheca)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蓝果树属(Nyssa)有10余种间断分布于北美和东南亚地区。

用途

本科多为高大乔木,树冠圆形,生长迅速,为优良的庭园树和行道树;有些种类可作药用,木材可制造器具和建筑材料。著名的树种有蓝果树喜树

属类

蓝果树

蓝果树(Nyssa 中华缺翅虫)  属蓝果树属,本属有10多种,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高大乔木,单叶互生,花小,杂性,成伞形花序总状花序头状花序,果实系核果。蓝果树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珍贵树种之一,60多年前就载入《中国植物图谱》,叫萨木,1937年改称为大果青扦,10多年前才采用中国南方的通用俗名蓝果树,华南蓝果树由南亚各国北向分布至中国南方各省。中国特产种有薄叶蓝果树产于湖南省,上思蓝果树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蓝果树和瑞丽蓝果树产于云南省

毛叶紫树

毛叶紫树(maoyezisu)蓝果树科 nyssaceae

现状  濒危种。又名云南蓝果树,为我国特有。分布区很小,数量少,多遭砍伐,已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25-30米,胸径达80-100厘米;树皮灰白色至褐色,近平滑,常具细纵裂;小枝密被褐黄色绒毛,疏生灰白色近圆形皮孔。叶质,宽椭圆形、倒卵形或宽卵状长圆形,长10-22厘米,宽5-12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亮绿色,下面黄绿色,密被黄褐色绒毛,脉上更密,侧脉10-18对;叶柄长2-3.5厘米,密被褐黄色绒毛。花单性,异株,由叶腋或叶已脱落的叶腋生出;雄花多数成伞花序,花梗长约3毫米,总花梗长2-2.5厘米,密被黄绿色绒毛,萼片5,外面密被绒毛,花瓣5,雄蕊10,排列成2轮,生于花盘周围。头状果序由5-7果组成,序轴长达2.5厘米,密被绒毛;核果椭圆形,长1.3-2厘米,熟时红色,顶端及基部密被绒毛,疏生皮孔;种子稍扁,外壳上有7条纵沟纹。地理分布 云南蓝果树只分布于云南西双纳景洪市,生于海拔540-850米的林中。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本种产地年平均温20-21.7℃,极端最低温2℃,极端最高温40℃,年降水量100-1500毫米,多集中于6-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2%。土壤为山地黄壤或砖红壤。毛叶紫树主要生长于热带北缘季雨林,局部空隙,阳光较充足而又湿润的地段。常是乔木上层的组成成分,数量较少。花期3-4月,果期5月以后。

保护价值 毛叶紫树是中国热带北缘的特有种,对于区系研究有科学价值。木材坚重,为优良的建筑用材。

保护措施景洪市普文已建立自然保护点,应列为保护对象,加强管理和繁殖。有关单位应大力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于8-9月采种,洗净果皮杂质后随即播于苗床,但以湿沙层积过冬,来春播种效果较好。本树种移栽后较难成活。

喜树

蓝果树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属喜树属,是中国珍贵的特产树种,产长江流域、西南和华南各省区。清代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说它的果实落地像莲花,曾叫它“旱莲木”。树高常达20余米,树干挺直,树皮灰色,分枝伸长,树冠广阔。叶纸质,长圆形或近于长椭圆形,花小,白色,有很浓的香味,常由几十朵花组成近于球形的头状花序,其顶端系雌花雄花很多,环绕于雌花的周围,雄花有雄蕊10,雌花的子房下位,果实为狭长的翅果,两侧有很窄的翅。本种树皮可提喜树碱,有一定抗白血病肉瘤的效果,但毒性较大。常作为庭园观赏树和行道树

珙桐

珙桐(googtong) 蓝果树科 NYSSACEAE

现状 稀有种。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系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遗种,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余米,胸径达1米左右;树皮深灰色,常呈薄片脱落。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宽卵形或近圆形,长9-15厘米,宽7-12 百米,先端急尖或短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初被疏长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粗毛,侧脉8-9;叶柄长4-5(-7)厘米。花杂性,由多数雄花与1雌花或1两性花组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顶端,雌花或两性花生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周围,花序基部具2-3枚花瓣状苞片;大苞片膜质,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7-15(-20)厘米,宽3-5(-10)厘米,初呈淡绿色,后变为乳白色,干后为棕黄色;雄花无花瓣,具雄蕊1-7;雌花和两性花具退化花瓣6-10,子房下位,6-10室,与花托合生,子房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分成6-10枝,柱头向外平展,每室有1胚珠。核果长卵圆形,仅3-5室发育,长3-4厘米,直径1.5-2厘米,紫绿色,具黄色斑点,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果梗粗壮,长5-7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陕西省东南部镇坪县、岗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农架林区兴山县巴东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利川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西北部桑植县张家界市慈利县、石门、永,贵州省东北部到西北部松桃苗族自治县梵净山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绥阳县毕节市纳雍县,四川东部巫山,东南部南川、北部平武、西部至南部汶川、灌县、彭县、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美姑、雷波、筠连县云南省东北部绥江县永善县大关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昭通市等地。常混生于海拔1250-2200米的阔叶林中,偶有小片纯林。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区的气候冬冷夏凉,常年多雾,多雨,空气温度大。年平均温12-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85℃,土壤为砂页岩、花岗石石灰岩等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6.0。在土层疏松、团粒结构好、枯枝落叶层厚的地方生长较好。在常绿阔叶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呈零星散生,在四川省有时为建群成分,可达乔木一、二层,稀为小片纯林。同生植物有扁刺锥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et wils.、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峨眉肉楠Actinodaphne omeiensis (Liou)Allen、耳叶柯Lithoarpus elegans (bl.)soepadmo、包柯L.cleistoearpus Rehd.et wils.、巴东栎Quercrs engleriana Seem.、香港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 (roxb。et ker.)Dietr.、天师栗七叶树属 wilsonii rehd.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 黑毛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melanotricha (pojark.)Fang等。果期10月。

保护价值珙桐为古老、珍贵、稀有植物。盛花期头状花序下的2枚白色大苞片非常显著,极似展翅之群鸽栖于树上,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称,是驰名世界的珍贵观赏树种。因花序头状,花的形态有别于其它各属,故有学者主张另立珙桐科。对研究古植物区系系统发育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材质优良、可作家具等用。

保护措施 有的分布区虽已建自然保护区,但无严格保护措施,在其它分布区也应设置保护点,应制订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和繁殖试验,进行人苛造林,扩大其分布区。

栽培要点 用种子和插育苗。果核坚硬不易透水,种子有后熟性,采种后必须在低温下层积,播后两年才不整齐地发芽,苗期须搭荫棚。扦插以5-7月为宜,选用树龄较小的母树下部的半木质化、带叶枝条。若用50ppm的吲哚-3-丁酸或2-茶冰醋处理,可提高生根率。本树种在夏季高温干燥地方不易引种,推广的地区范围有局限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