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何良俊撰。隆庆三年(1569)初刻,仅三十卷,后又续撰八卷,共为三十八卷。万历七年(1575)重刻。何良俊字元朗区,华亭人,仅做过南京翰林院孔目,后弃官归隐,归乡著述。《明史》言其“少驾学,二十年不下楼”。《松江府志》亦谓其“于学无所不窥”。他家有清森阁,藏书四万卷,几乎“涉猎遍”,故以博学称于时,自称与古人庄子、王维、白居易为友,因名所居曰“四友斋”。在明代学者中,其博学多闻,仅在杨慎、胡应麟、王世贞诸人之亚。
古籍简介
对戏曲亦颇爱好,家蓄戏班,“曲皆手自校定”,曾聘著名曲师顿仁,研讨音律。此书亦以搜采广博见称,所汇多明代掌故,分经、史、杂记、子、释道、文、诗、词曲、续史等十七类,共三十八卷。其谈曲论剧之语,主要载于卷二十七《词曲》之部,共三十条。分别叙述南戏和杂剧的源流和兴衰,品评作家作品的高低得失,提出了“填词须用本色语”,“不可刻画太过”的著名本色理论。批评“《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而推崇南戏《拜月亭记》的本色语言。又主张作剧须恪守音律,“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
”。这些戏曲主张对万历年间出现的吴江派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西厢记》、《琵琶记》、《拜月亭》三剧的评价,也引起了广泛争论。
全书分经四卷,史十三卷,子二卷,杂记一卷,释道二卷,诗文四卷,书画三卷求志、崇训、尊生、娱老、考文、词曲、续史各一卷、正俗二卷等十七类。有考证和评论,一般说来,考证较平常,而议论多可取。书中涉及到明代苏松地区政治、经济、赋役、徭役、黄册、防倭、饮食、养生,以及土地丈量、人口消长等等方面,是记述苏、松等处地方综合性笔记资料。其谓《史记·游侠列传》序论为司马迁愤激之言,并非庄语。其文章之抑扬变化,不是《汉书·游侠传序》所能比(“史一”);又谓朱棣修《五经四书大全》之后,不用汉儒之说,专重程朱传注,学者但据以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经三”)等,皆为切中时弊之论。其中记南京各衙门摆酒席的陋习(“史八”);正德十年后松江区征收钱粮的情况(“史九”);记隆庆时修“实录”的草率(“史四”);松江百姓以歌谣、对联对县府官员的讽刺(“杂记”)均能反映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面貌。明朝的学者,大都矜尚广博而忽略了专精的一面,所写笔记一类的书,总是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四友斋丛说》也不能例外。此书搜采既广,间有传闻失实之处,且沾染明末文士习气,书中掺杂一些无聊之语。
《四友斋丛说》初刻於隆庆三年(1569),仅三十卷,后又续撰八卷,合并为三十八卷,重刻於万历七年(1579)。后来沈节甫摘钞其中的明代掌故,编为六卷,刻入《纪录汇编》中。邓秋枚又摘取其论曲之语,刻入《古学汇刊》二集中。现时流传的《四友斋丛说》,都是这两家的删节本,很难看到全貌。中华书局根据万历刊刻的足本,加以断句,作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一种于1959年出版,1997年再版。
1958年中华书局据此标点重印出版,其卷三十七《词曲之部》,于民国元年(1912)被收入邓实编辑之《古学汇刊》,与徐复柞《三家村老委谈》中论曲各段,合题《何元朗、徐阳初论曲》。1959年,又被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题为《曲论》。
古文(1)
衡山精于书画,尤长于鉴别。凡吴中收藏书画之家,有以书画求先生鉴定者,虽赝物,先生必曰此真迹也,人问其故,先生曰:‘凡买书画者必有余之家,此人贫而卖物,或待此以举火,若因我一言而不成,必举家受困矣。我欲取一时之名,而使人举家受困,我何忍焉。’同时有假先生之画求先生题款者,先生即随手书与之,略无难色。
翻译
衡山(人名)精于书画,特别擅长鉴别画作真伪。吴中地区收藏书画的人,只要有人带着书画请求他鉴定的,即便是赝品,他也一定说这是真迹,人们问他原因。他说:“凡是买名人字画的人家境一定是富裕的,这个人因为贫困才卖掉这些字画,有的人就等着这(卖画得来的钱)维持生计,如果是因为我的一句话而没法生活下去,全家都会受到挨饿受困。(如果)我因为想要得到一时的名利,却让别人全家挨饿受困,我于心何忍呢。”而且有人以他的名义做的画却拿过来请求他题字的,他也很随和的给他题字落款,没有一点为难的样子。
作品选载
●卷一·经一
经者常也,言常道也。故六经之行于世,犹日月之经天也。世不可一日无常道,犹天地不可一日无日月。一日无日月,则天地或几乎晦矣。一日无常道,则人世或几乎息矣。故孔子之所以为万代师者,功在于删述六经也。先儒言经术所以经世务,则今之学士大夫有斯世之责者,安可不留意于经术乎?世又有喜谈性命说玄虚者,亦经学之流也。故以次附焉,自一以至四凡四卷。
孔子赞《周易》,修《诗》《书》,定礼,正乐,作《春秋》。故其言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又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门弟子之所记,则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史记》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夫六艺者六经也。”后世以乐经合于礼,遂称五经。汉五经皆置博士列于学官,而历代皆以之取士。苟舍五经而言治,则治非其治矣。舍五经而言学,则学非其学矣。今五经具在,而世之学者但欲假此以为富贵之阶梯耳。求其必欲明经以为世用者,能几人哉?
唐时则以《易》、《诗》、《书》及三礼《春秋》三传为《九经》,又益以《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家,总为《十三经》。而孔颖达邢昺诸人为之作正义,谓之《十三经注疏》,今有刻行本。
《孝经》相传谓是孔子作。故孔子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今观《孝经》庶人章,以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为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为孝之终。则是人子必须自竭其力以养,然后为孝。苟但假于人力,则虽三釜五鼎不可谓养。苟不能行道,虽位至卿相不足为显。使非圣经,其言安能及此?校之后世以窃禄为能养,以叨名爵者为能显其亲,相去何天壤?
《尔雅》世以为周公作,然只是小学之书。但学者若要读经,先须认字;认字不真,于经义便错,则何可不列于学官?闻吾松前辈顾文僖公,其平居韵会不去手,亦欲认字也。
汉世称五经七纬,今纬书都不存。而散见于各书者,则有《易》纬,如乾坤凿度之类是也。有《诗》纬,如含神雾之类是也。有《书》纬,如考灵曜之类是也。有《春秋》纬,如元命苞之类是也。有《礼》纬,如含文嘉之类是也。有《乐》纬,如动声仪之类是也。有《孝经》纬,如援神契之类是也。有《论语》纬,如撰考谶之类是也。有《河图》纬,如挺佐辅之类是也。有《遁甲演义》纬,如甄曜度之类是也。此皆其篇目,其他篇目尚多,不能悉举。皆是东汉时因光武喜谶纬,故诸儒作此以干宠,而世遂传用之。其不兴于西京之世明矣。然据此,则当是十纬,或者汉儒亦以乐记并在礼记中,而河图洛书别自有纬,不在此数。则五经孝经论语正合七纬目矣。
《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据《朱子》本义曰:“幽赞神明犹言赞化育。”引《龟策传》“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余甚不安其说。夫神明化育本是二义,如何将来混解?况蓍草亦众卉中之一物,若天下和平,则百物畅茂,蓍草自然茎长而丛密,与群卉等耳,何独于蓍草见得圣人幽赞处?且只是生蓍草,亦把圣人幽赞神明说得小了。不如注疏云:圣人幽赞于神明,而生用蓍求卦之法。盖神明欲告人以吉凶悔吝,然神明无口可以语人,故圣人幽赞其所不及。以阴阳刚柔配合成卦,又生大衍之数。以蓍钓之,则凡占者吉得吉,占凶得凶。占吉者以趋,凶者以避,则神明所不能告人者。圣人有以告之,而幽赞之功大矣,较之本义其说颇长。
《中孚上九·爻辞》曰:“翰音登于天,贞凶。”本义云:鸡曰翰音,乃之象,居巽之极为登于天。鸡非登天之物而欲登天,居巽之极而不知变,虽得其正犹为凶道。此因《礼记》有鸡曰翰音之文,遂以翰音为鸡。然鸡何故遂欲登天,此解牵合实为无谓。不如注疏云:翰音登于天,名飞而实不从也。故朱博拜相,临延登受策,殿中有大声如钟。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寻对曰:此洪范所谓鼓妖。师法以为人君不聪,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后博果坐奸谋自杀。岂非所谓虽得其正犹为凶道者耶?故世言朱博翰音,正谓此也。然则洪范徵应,与中孚上九之占正合,而必欲以翰音为鸡者抑又何哉?
《易》噬嗑九四,噬乾■〈月弟〉,得金矢。王弼注:“金,刚也。矢,直也。”程子传云:“金取刚,矢取直,以九四阳德也。”朱熹本义乃引《周礼》古之讼者先入钧金束矢而后听之。黄东发云:“《周礼》出于王莽之世,未必尽为周公之制。”若先取出金而后听其讼,周兴来俊臣之所不为,况成周之世哉?盖刘逢王莽之恶为聚敛之,旋激天下之乱而不果施行,又可以诬圣经乎?杨慎云:“东发之论,亦可为朱子之忠臣也。”
《京房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固非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又非今日有两仪而太极遁,明日有四象而两仪亡,后日有八卦而四象隐也。太极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杨升庵以为此说精明,可补注疏之遗。四明黄润玉是国朝人,所著有《经书补注》。如云:易之道扶阳而抑阴,卦之位贵中而贱极。阳过乎极,虽刚不吉;阴得其中,虽柔不凶。又曰:易动而圆,范方而静。八卦中虚故圆,九畴中实故方。其言多有可取者。
…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