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清金简撰写的一部关于木活字印刷设备制作、殿本书籍印刷流程及管理的书籍。该书是《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的重要配套,共138种,2416卷,由爱新觉罗·弘历弘历敕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爱新觉罗·颙琰八年(1803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人事系统、设计价值等,具有重要的典型价值。

内容简介

此书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乾隆因《四库全书编修告成的时日太长,即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散简零篇和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传。武英殿先行刊印了《易纬八种》等四书。同年十月,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大臣金简奏准:因刻书种类繁多,付雕非易,不如刻做枣木活字套板一份,摆印书籍“工料省简悬殊”。遂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木质单字25万余个,并开始摆印图书。爱新觉罗·弘历以“活字板”不雅而赐名“聚珍”。其间,用这套木活字共摆印了131种书,嘉庆七、八年间又摆印了《西汉会要》《唐会要》《农书》3种,前后一共摆印了134种书。其中经部书31种,史部书27种,子部书33种,集部书43种。连同初刻4种共为138种。由于各书大多随到随印,因此,这一百余种书籍并无总书名和总目录,后人称之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此书问世后,由于都是罕传的珍籍,各省几乎都照式翻刻,形成了所谓外聚珍本,影响极大,对促进清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刊刻,是我国古籍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继承和总结了宋明以来各种活字印刷术的成果和经验,把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推向了发展的高峰。特别是金简编撰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第一次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了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艺流程,言简意,通俗易懂,不仅在清代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德、英等国文字,流播海外,为推动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

金简,满洲朝鲜籍人,其先祖原为朝鲜义州人,于皇太极元年(1627)率族人归诚满洲,按律令予以褒奖,授世管佐领。满族建国期间,金氏一族多有功勋,受到皇家重视。金简妹妹被选中“秀女”,成为爱新觉罗·弘历贵妃,金氏一族愈发显赫。爱新觉罗·颙琰命其族改入满洲,即将正黄旗包衣金氏抬入“上三旗”,赐姓金佳氏。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月,命《玉碟》内改书赐姓,以示对金家的恩宠。金简官运亨通,乾隆中,初授内务府笔帖式,累迁奉宸院卿。之后,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监武英殿刻书、《四库全书》副总裁、户部侍郎、镶黄旗汉军副部统、署工部尚书、工部尚书、镶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等职。《清史稿·卷三二一·列传第一〇八》有传。

创作背景

清乾隆三十八(1773)年,在西华门外北长街,设立聚珍馆,专事刊行善本珍籍。这年五月,命儒臣校辑《永乐大典》中的零篇散简及各省进呈遗书,并令在这上万余种书籍之中,选择“人所罕见,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发交武英殿“流传”,以“嘉惠来学”。当时,总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即为金简,时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他接受御选图书的刊印事务之后,考虑到上百种书籍的雕刻,费工费时,非常不易,就计划仿照元代王祯的木活字,刻印这批图书。他在奏折中详述自己的意见,提出刻枣木活字套版一份,刷印各种书籍的办法,认为这“比较刊版,工料省简悬殊”。他还以《御定佩文诗韵》为例,说“除生僻者不常见于经传者不均集外,计应刊刻者约六千数百余字。”这些字中,虚字、常用熟字,在书中会数十、数百次地出现,照旧法雕版,累计刊字十万以上,若刻成活字,就可省去大量工料。且“遇有发刻一切书籍,只须将槽板照底本一摆,即可刷印成卷”。乾隆阅后,当即批“甚好,照此办理”。于是就组织臣工着手雕造木活字。乾隆三十九年(1774),25万木活字最后雕刻完毕。刻成后,乾隆认为“活字”称谓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因此,乾隆年间用这套活字排印的书籍就叫《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内容简介

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此书进呈于乾隆四十一(1776)年。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奏议部分,这部分主要是金简等人关于木活字印刷有关事项向皇帝请示的奏折及乾隆的批示。其二是活字制作的技术和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问题,这部分着重讲述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分为十五道程序:成造木子、刻字、字柜、槽板、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法。每道程序后均有插图,并作出工具尺寸标准上的简要说明。书前附有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