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锦丽
沈锦丽女士,系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厦门市,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系,从小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擅长于漆艺和绣艺,一直潜心于传统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个人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曾受命为国家领导人设计制作出访礼品,并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欧洲名城举办个人作品推介会和鉴赏会,作品已被数十个国家的元首收藏。2004年10月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个人”殊荣。2005年获福建省精彩女性十佳人物、“福建省杰出创业女性”、“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爱国报国全国先进模范个人”、2006年获传播美的使者“爱心大使”、“国际和平使者”、“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发展历程
沈锦丽的青少年时期并不"安"份。长寿的曾祖母是她文化艺术的启蒙恩师,唱歌仔戏、做珠绣是她的人生课程,9岁时她就练成了摸黑能穿针走线绣八仙图的绝技。祖父和父亲看她是个好苗子,便轮番给她讲珠锈和漆艺,沈家绝技就成了她青春期的金科玉律。
1986年正是锦丽二十岁的生日,也是她一生的里程碑,祖父自那天起带领沈家人兴办起了家庭副业。那时沈家住在厦门湖里山炮台附近,驻扎在炮台的解放军得知他一家人擅长刺锈,就将炮台里的部分空房子提供给沈家,承接技能简单利润低廉的刺绣来料来样加工业务。由于海外的定单越来越多,祖父领着锦丽姐妹四处培训绣工,从本村逐渐发展到同安区山一带农家,规模从祖孙四人拓展到鼎盛时期的千余人。祖父眼看刺绣产量日趋增加,每天领着姐俩驾船到村里收集成品,父亲则负责将成品批发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南亚。整整四年的打拼,虽然所得利润不甚丰厚,但收获与喜悦大大多过终年的艰辛。
1990年在自己家的农舍,办起了厦门锦龙工艺品厂,撑起了村路边的一处民间家庭作坊。村里人大都记得这小作坊,看着年轻夫妇最初领着几个少女飞针走线,都觉得眼前是好一幅活灵活现"锦绣图"。由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发展,小厂的闽南传统珠绣远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东南亚。祖母传授的绝活有了用武之地,她靠手艺打开了资金原始积累的大门。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她于1992年初次进京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故宫的金碧辉煌中看到了漆艺的华彩,于是回厦门市同祖父商定开始制作漆线雕。但是,当时不堪承受市场经济冲击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普遍面临萎缩或倒闭,包括福建脱胎漆器厂和厦门漆线雕企业也同样凋敝。锦丽再聪明再能干,难道有力挽狂澜扭转大局的实力不成?最后全家决定关起门来进行研制。
沈锦丽于1995年把第一批漆线雕成品运到北京市,新颖的漆线雕继承闽南文化和工艺传统,巧妙地结合漆器、陶瓷、景泰蓝等材质,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受到首都各界人士和外宾的青睐。
在初期的成功后又继续试产试销又整五年,多次参加北京和外省市的展会,使得在北方名不见经传的"厦门漆线雕"浮出水面。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后,新成立的优必德公司赢得机遇。第一件漆线雕精品赠送世贸组织总干事、第一份定单是江泽民出访国外的礼品、第一位外国元首礼品赠送西哈努克港主席、第一幅漆线雕创作《祖国万岁》成为北京奥申委礼品。2002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系列活动,也许是沈锦丽及优必德公司的重大机遇。"赏评会"以百件漆线雕精品阵容,和三百年闽南瑰宝新姿,赢得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文化部、中国文艺网、轻工总会、北京奥组委等部门的高度赞誉,赢得了赏评会主办方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颁发的"漆线雕艺术与品牌创新奖"。
2005年8月28日正式开业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漆宝斋是沈锦丽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这个堪称北京市较系统、较完善的中国传统漆艺文化展示中心收藏、创作和摆设了许多中国漆艺的惊世之作。
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