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董源(约923~962年),又名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五代至宋初绘画大师,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故又称“董北苑”,中国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董源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董源以独特的“披麻皴”和“点子皴”等技法,第一次将江南风景作为绘画主角,开创性地展现出江南山水的俊秀、恬淡、温润与迤逦,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董源的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溪岸图》等。
人物生平
董源(约937—约962),一作董元,字叔达,五代十国绘画大师,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主要成就
事南唐主李煜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然……"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亦善画龙,与荆浩、关仝、巨然同号四大名家,其中巨然得其嫡传。米芾父子、赵孟頫、沈周、张宏、文徵明、董其昌等均受其影响,形成画坛一大流派。传世作品有《潇湘图》,今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藏上海博物馆。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十国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朝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轶事典故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李璟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传世画作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子)至浒墅关寓所随身珍藏得以躲过兵,现藏故宫博物院。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平林霁色图卷》美国今藏波士顿美术馆藏。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寒林重汀图》,藏于兵库县黑川文学院。
《洞天山堂图》(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堤晚景图》(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先生鉴定。
《画长林萧逸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山欲雨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溪岸图》等图。《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自董其昌后,睢阳袁枢(袁可立子)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董、巨藏品之富胜过董其昌,惜由于明亡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流散。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芾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潇湘图》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云雾暗晦,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显得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溪岸图》
董源《溪岸图》笔墨与传世五代十国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单国霖告诉记者,“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己千。直至上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夏山图》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整幅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华滋,牛群放牧,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浓重厚实,有葱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极尽变幻莫测之奇。此画曾经明末袁枢收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并且沙坡剔金鱼藻,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先是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其中有些显得高厚雄壮。之后由山峦过渡到平地,由高势过渡到低势,其间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过渡十分自然。平地间村墟烟落,茅屋隐约可见,夏木阴阴,疏朗挺直,且又竹丛杂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于是点出主题。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该图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构思精细,设色雅淡。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寒林重汀图》
此图描绘江南水乡风景,表现高山与水乡泽国之景致。隔前描绘寒林、汀渚、江水,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绘芦荻。在寒林旁隐约见茅舍几间,及依稀有六名扛行李的挑夫,在中部坡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零星散布着江南特有的茅屋景色。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此图皴笔粗,苔点则兼用渴笔、焦黑、乱锋为素的空处相掩映,黑白对比变化多端。阴面以碎笔打点,或聚或散。垂柳分列面相之,运笔迅疾,力量饱满。除长披麻外,复于岸之顾盼,村舍延,远景近景连成一片,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乃难得的绝世佳作。有人因此称其画为“天下第一”的董画。但古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说:是幅好画!日本飞番阁,恐非董源,至迟亦北宋早期之物,画手与赵干《江行初雪图》相近。《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图中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这幅画原来叫《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别喜欢董源的画。他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鉴定此画是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启功认为“龙宿郊民”应当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画家,那么,他所绘之景,应该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董源作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常年饱看江山景象,不断体察山水物象,发之于笔端,最终留下了《龙宿郊民图》。
人物评价
沈括《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
米芾《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宣和画谱》:“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汤垕《画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
黄公望:“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吴镇:“董源画《寒林重汀图》,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指潇湘图)尤奇古荒率。”“笔法如出二手……可称画中龙。”
张谦德:“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
王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陈振濂:《龙宿郊民图》是董源山水画中少见的高山大嶂的格局,与《潇湘图》的林木温润山岩秀逸相比,它显然沾有北派荆浩、关仝的布景构图之妙。但区别也还是存在一荆、关的画在技法上以雄强落肆称,而董源虽画大山,却在笔上仍不失南方画风的那种温润、细胍、周到、完备的特色。
参考资料
董源.故宫博物院.2024-02-05
朱虹 曹雯芹:南派山水画宗董源.百家号.2024-02-05
今天讲透:中国各大画派及代表人物画作!.百家号.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