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最早的前身为1946年1月于武昌下新河创办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1957年1月改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6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部从下新河迁余家头。1993年11月,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1998年,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2000年5月27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工业大学及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以滚动发展形式跨入211工程建设序列。

学校规模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坐落在“武汉市”的江城武汉市,面对奔腾浩瀚的长江,侧畔风景秀丽的武汉东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1080亩,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校园分东、西、中三区,校内终年绿树成荫,四季百花盛开,是一个 环境优美的读书治学的胜地。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是交通部直属的综合性交通运输高等学校水陆并举,河海兼顾为特色,面向交通全行业的综合性交通大学。前身为1946年1月于武昌下新河创办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1949年7月,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在接管后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交通学院,院长由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长刘惠农兼任,副院长曹海波,校址设在汉口宝丰路。原海事职业学校改为航业系。1951年1月,交通学院改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由汉口迁至原海事职业学校旧址。1952年改校名为武汉河运学院。1956年在武昌余家头兴建校舍。1957年1月改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6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部从下新河迁余家头。十年动乱期间,停止招生5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招收4年制本科生。1985年在校学本专科生3 356人,研究生160人,函授生1316人。教职工2 030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90人。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1998年,通过211工程预审,成为211工程大学。2000年5月27日,和武汉工业大学及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址为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所在地。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是当时中国船舶及轮机领域知名学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轮机并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内高校中最大的室内船池,在中国内河航运及船舶界拥有极高地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长江航务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及我国各大港口有许多高层源自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园是由苏联专家参与建设,仿前苏联圣彼得堡水运工程学院建设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求学深造理想之地。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原设有航运学院、轮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船舶机械工程系,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港口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自动化控制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外语系、研究生部、基础课部、体育课部、共5院7系3部。

学校已形成多层次办学格局,包括理、工、文、法、哲、经济多个学科,现有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49个,其中5 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科专业均有学士授予权。学校有国外留学生、研究生、本、专科生等各类学生9000多人。解放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交通科技人才4万多人。

截止到1999年武汉理工大学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专职教师1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其它高级职称150余人。有国家级、省部级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2人,享受政府津贴86人。他们中间既有学术造诣很深的教授,又有一批勤奋工作,学有专长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有一整套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内设有科学研究所(室)14个,教研室63个,中心实验室6个,实验室43个,拥有国内第一流的大型深浅两用拖曳船池和操纵性实验水池,建立了“内河船舶”和“港口机械”两个国家产品质量控制中心,承担国家有关产品及生产许可证发放的监督检测工作。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1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8项,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24 项。有254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72 项达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160项为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84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图书馆面积12000平方米,藏书120余万册,中外期刊3000余种。学术交流、体育和文娱活动场所设施齐全,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与国际学术领域的交往,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建有校际(所际)关系,并聘有多名国外知名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派出教授、学者共240 余人前往英、美、法、德、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意、日等国进行学习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聘请外国专家、教师近250余人次来校讲学、交流和任教。国际性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历史沿革

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国立武昌海事学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学院,由刘惠农同志任院长,曹海波为副院长

1952年,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船舶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

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中南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7年,武汉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57年,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部从下新河迁余家头

1963年,上海海运学院内燃机专业、大连海运学院船机等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交通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专业调整到上海海事大学

198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4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7月,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为国立潮汕高级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资料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