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产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现有马15000余匹,主要分布在该县境内及伊吾县前山牧场一带。产区地处新疆东部天山北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沿天山主脉与哈密县接界,北倚北塔山蒙古国接壤,东临伊吾县,西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县境内天山主脉与其一支脉相对峙,形成一狭长的山间盆地。海拔在1600-4300米之间。

2020年5月29日,巴里坤马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主要特性

体型

巴里坤马兼用型地方良种。体质为粗糙结实型,头较粗重,背腰短直,胸较宽而深,毛色以毛,栗毛居多,青毛、花毛少量。成年体尺:公马体高为135.4厘米,体长为137.5厘米,胸围为166厘米,管围为18.2厘米,母马相应为129、135.6、160和16.5厘米。骑乘速力,1600米2分34秒,最大挽力为300千克。日平均产奶7.7千克,180天产奶量1386千克,屠宰率为56.95%,净肉率为40.3%。初配年龄公马为3~4岁,母马为3岁,繁殖成活率为52.2%。

巴里坤马的体尺,公马体高135厘米左右,母马体高130厘米左右,马体高133厘米左右,随产区各地的草原和饲养放牧条件不同,马匹的体尺有差异,农区和半农区牧区的马匹,体尺较大,而在群牧饲养条件下的牧区,一般体尺较小,但比较粗壮。

巴里坤马生长发育较迟,一般到五周岁以后才达到体成熟。

外貌

头较粗重,耳尖大,鼻孔大,眼明亮有神,下颚发达,颈粗壮,颈肩结合良好。胸较宽而深,肋骨拱圆开张,前躯发育良好,后躯腰尾结合稍差,尻短而斜,肌腱发育良好。四肢关节粗大,蹄小质坚;鬃、尾毛发达,被毛浓密。主要毛色有骝色,栗色,也有部分青色和花毛色马。

巴里坤马体质粗糙结实,性情温顺,气质平衡稳定,有利于调教和工作能力的发挥,巴里坤马基本上属于偏挽的兼用马型。

生存环境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是在高寒地区长期的粗放群牧饲养条件下形成的,对寒、暑、风、雪等气候变化以及对各种选劣草场和饲草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在水草丰茂的夏秋季节,能快速增重,大量积蓄体脂肪。在严寒缺草的冬春季节能保持体重掉膘缓慢,能在无棚圈设备、无补饲条件下,在-40℃的严寒下,踏30-40厘米厚的积雪,在草原上用前蹄刨雪觅草生存,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据近二十年的统计,成年巴里坤马年平均保畜率均在95%以上。多年来,先后输送到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宁夏等省区的巴里坤马,都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和饲养条件,并能正常的繁殖和生长发育。

模式产区

产区地势复杂,山区与平地气候相差悬殊。据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气象站1959-1978年间的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1℃。绝对最高气温33.5℃,绝对最低气温-43.4℃。无霜期平均103天。年平均降水量204.5毫米。最大降水量267.6毫米,最小降水量121.4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7月份。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34440平方公里,在历史上以经营牧业为主。解放后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现划为半农半牧县。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7.02 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棵、豌豆、油菜等。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不但居住有对畜牧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哈萨克族牧民,并拥有较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优越条件。巴里坤县共有草场面积1944.2万亩。其中优良草场1058万亩,中等草场484万亩,低等草场394.2万亩,劣等草场8万亩。主要牧草有绵羊狐茅、黑穗苔、嵩草珠芽拳参异燕麦针茅,芨草、白蒿、百里香、冷蒿等。全县草场因地势而异。在山前洪积—冲积扇上部和县西部的干早丘陵地带,土壤多属栗钙土及漠钙土,一般植株较矮,植被稀疏,覆盖度约10-25%,是主要的春秋草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盆地,地下水位高,土壤多属黑钙土,植被较密,覆盖度达98%,植株高20-30厘米。南部山地,水草丰茂,是良好的夏季牧场,中部山地气候于燥,气温较高,是牲畜主要的冬牧场。

物种起源

巴里坤马的形成历史,无系统的记载。在巴里坤地区,养马业曾有过比较兴旺的时期。据《中国经营西史》 记载:“在清乾隆朝(公元1736-1795年),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市、镇西(即巴里坤),乌鲁木齐市等处创办牧厂,擎生畜群,… … ”另据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查东厂马,共有四千五百二十八匹”。可见当时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养马业已初具规模。

巴里坤县与蒙古国接壤,历史上又曾是蒙古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所以蒙古马在巴里坤地区繁育是必然的。又据巴里坤概况大事表记载,巴里坤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多次民族迁移以及与阿勒泰市塔城地区一带游牧往来,带入有哈萨克马等各类牲畜。据此推测,现在的巴里坤马可能是历史上的巴里坤土著马与蒙古马及哈萨克马,经过长期的杂交繁育和风土驯化,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训练方法

骑乘

据1958年、1974年和1980年三次速力测验,结果如表3-23。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在1600-5000米的短距离速力测验中成绩并不突出,但15000米和18000米中距离的速力测验成绩较好。这说明巴里坤马有一定的速力和较强的持久力。

挽拉

巴里坤马除用于骑乘外,多用于耕挽劳役,一般在山区连续骑乘可日行60-80公里。用于平路拉胶轮大车(三马联驾)载重1500-2500公斤,日行(8小时)45-60公里。

巴里坤马的劳役能力及劳役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据1980年在巴里坤县大河公社三小队的测验,6匹马拉十二行播种机,连续使役4小时,使役前和使役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如表3-25。

产乳

巴里坤马具有较好的产乳性能。哺乳母马在水草丰盛的夏牧场放牧期间,除给幼驹哺乳外,当地牧民还常挤部分马乳供人饮用。据1980年7-8月间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沙尔乔克公社,对11匹哺乳母马的产乳量测定,每匹马日平均产乳7.74公斤(6.10-9.03公斤)若按泌乳期120天计算,平均总产乳量可达928.56公斤。

八至十二岁的巴里坤马,在3-6个泌乳期间,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产乳量有所提高。八岁第三胎,平均日产(企业)乳7.16公斤,九至十一岁第四胎,平均日产乳8.06公斤,十二岁第六胎,平均日产乳8.98公斤。

繁殖状况

巴里坤公马一般从三至四岁开始用于圈群配种,有较强的配种能力。每匹公马圈配母马10-20匹。公马常使用到十五至十八岁,母马一般从三岁开始参加配种,到十五至十八岁淘汰。母马护驹性强。临产母马在野外放牧,在无人助产的情况下,母马自动在马群周围选择平坦的地方产驹,产后舔干初生驹身上的粘液,直到初生驹站起来,吃上初乳后,方带领马驹追随马群。巴里坤马的繁殖力,因限于群牧粗放,贫瘩饲养的条件,一般繁殖成活率比较低。据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60-1980年的不完全统计,马匹平均繁殖成活率仅达52.2% , 繁殖成活率最高(1970年)达71.2%,最低(1960年)为28%。

评价展望

巴里坤马有悠久的历史,有一定数量,在质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从体质类型到工作性能上,既不同于蒙古马,又有别于哈萨克马。所以,巴里坤马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挽乘兼用型地方马种来保种和培育。建立保种场,划定保种基地,制订保种、育种计划和确定育种理想型标准。完善选育提高技术措施,适当提高其体尺,保持其适应性和产乳、产肉性能。加强选种选配,严格淘汰不合标准的马匹,加强饲养和放牧管理,开展草原建设和饲料基地建设,以保证马匹正常的生长发育,将巴里坤马培育成为一个优良的挽乘兼用型的地方良种马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29日,巴里坤马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