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设立于1905年,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二级学院。截至2024年4月,现任院长是刘俊。

截至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生物安全系3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有教授42人、副教授47人,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30余人。 1952年,植物保护系成立。1995年,学校将植物保护系和农学系、园艺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1999年,学校又将植物保护系调整为植物保护学院。2002年,植物保护学院并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5年10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恢复设立。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60余个,还主办了《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期刊,创办中国植物病理学科首个英文期刊《Phytopathology Research》,《植物保护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获2020年度中国农业期刊最具传播力期刊奖。

办学历史

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开始筹办,并设置病理学相关课程

1909年,开始招生。

1923年,学校改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置病虫害系。

1928年,并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改为农业生物系。

1934年,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成立,设置昆虫学组和植物病理学组,后发展为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系和植物病理系。

1937-1945年,学院先后西迁、南移到达汉中市,并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45年后,北京大学重建农学院,设置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

1949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设置植物病理学研究所、昆虫学研究所来培养研究生,设置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来培养本科生。

1952年,植物病理学系与昆虫学系合为植物保护系。

1959年,学校进行系和专业调整,调整为植物保护与农业微生物系,设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农业微生物专业。

1960年,增加农药专业,并将农业微生物专业转移到它系。

1963年,植保系发展了植物线虫、昆虫毒理、病虫预测预报、植物检疫专业。

1983年,随着学校教学恢复、院系调整,植物病理系、农业昆虫系和农药系与其他8个系共同成立为农学院。

1986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设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

1995年,学校将植物保护系和农学系、园艺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按照植物病理专业、农业昆虫专业等专业招生培养。

1999年,学校又将植物保护系调整为植物保护学院,按照植物保护专业招生,具体按照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保与植物检疫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2002年,学校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将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等7个教学机构。按照植物保护专业招生与培养。

2015年10月10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拆分为农学院,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生物安全系3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

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生物安全系3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通过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国际评估。2018年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2019年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47人,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30余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北京、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海南省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20余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国家级教学名师:刘庆昌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彭友良彩万志、杨定

国家级教学团队:昆虫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王琦、孙文献刘西莉、刘俊峰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周欣

北京市教学名师:彩万志

教学建设

学院依托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5年,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到校总经费约2.6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60余个;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800余篇,其中20余篇发表在PNAS、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

学院主办《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期刊,创办我国植物病理学科首个英文期刊《Phytopathology Research》,《植物保护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荣获2020年度中国农业期刊最具传播力期刊奖,“人呆手户”科普平台累计阅读量800+万人次,在头条号相同领域排名TOP 5%。学院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约20名学生公派赴欧美等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同时,有来自美国、东南亚、非洲等15个国家30余名留学生来学院学习。 

合作交流

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中国以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学院每年约20名学生公派赴欧美等大学与研究机构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同时,有来自美国、东南亚、非洲等15个国家30余名留学生来学院学习。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0月,学院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1个。

省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种子病害检验与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校级科研平台: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健康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4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93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3项,到校总经费2.2亿元,年均经费5500万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75项;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56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PNAS、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40余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期刊上。

文化传统

院徽图案采取徽标形式,中心图案为寓意植物保护的盾牌和绿苗,整个图形体现学院的悠久历史和愈久弥新的蓬勃发展。

盾牌的起点有1905字样,代表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盾牌的曲线映照着学院百年求索、百年育人的艰辛历程;盾牌对叶子的支撑代表老一辈科学家怀着科学报国的热忱,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打下的基础和贡献;白色主干旁边三条不同颜色的枝蔓寓意当代植保人努力从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主动担负起强民富农,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砥砺前行,筑梦未来。

覃思精研,敦本致远

“覃思精研”出自《尚书序》,释义:深入思考、精心研究。学院历史悠久,大师云集,戴芳澜、俞大、林传光沈其益周明牂陆近仁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卓越贡献,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一代代植保人,“覃思精研”既是植保人敬业治学、执著坚守的标准,又是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追求,代表学院师生在治学精神、学术品格和工作作风的传承。

“敦本”出自《宋书》,释义:注重根本。敦:厚道,诚朴宽厚。本:根本,古时多指农业。“致远”出自《诫子书》,释义:凝神、致力于远大理想。“敦本致远”一方面表达学院扎根黄土,心系苍生,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强调植保人以德为本,敦厚诚恳,脚踏实地的行事作风,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心忧天下的人生境界。

据2020年4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通过搭建“植保学科前沿”、“植研问道”、“学术微沙龙”等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塑造学生科学精神与学术素养,通过“思得沙龙”“学长论道”、“农声讲坛”、“导师下午茶”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4-04-08

学院简介.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3-12-10

学院部门.中国农业大学.2024-04-08

学院领导.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4-04-08

【研究生】植物保护学院2022年夏令营招生简章.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2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