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游禽

游禽

游禽(Natatores),又称水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包括雁形目潜鸟目等七项目中的所有种。游禽适应于在水中取食,如雁、鸭、天鹅等。它们喜欢在水上生活,脚部向后伸,趾间有蹼,嘴部为扁阔或尖嘴魟,善于游泳、潜水,并在水中获取食物。然而,大多数游禽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但飞行速度很快。游禽广泛分布在海洋到内陆河流、湖泊等地,喜欢成群活动。

简介

鸭子

游禽是对喜欢在水中取食和栖息的鸟类的总称。游禽种类繁多,包括雁、鸭类、鸥类等。游禽常选择有湖泊的地方休息,善于游泳和潜水,它们的嘴大多宽阔而扁平,适于捕食鱼、虾等为食。其繁殖的窝成平盘状,可浮在水面上。飞行时,它们的脚通常向身体的后方伸,飞翔速度很快。天鹅、雁、野鸭等换羽时,常是飞羽同时脱落,且连续几周都不能飞行,易受到伤害。

词语释义

生活习性

常把异物当成饲料吞食、喜欢水中捕捉到小鱼虾。

基本解释

1.

飞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游禽逝不为之,浮臻不为之殷。”亦指走兽。南朝 齐 王融 《永年策秀才文》:“访游禽於绝涧,作霸 秦 基;歌《鸡鸣》於阙下,称仁 汉 。”

2.

指飞鸟。南梁 齐王融《古意》诗之一:“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若鞠闍国》:“时有仙人居 殑伽河 侧,栖神入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游禽栖集,遗尼拘律果於仙人肩上。”

形态特征

游禽体形大小相差悬殊,如卷羽鹈鹕长可达170厘米,而小鸊鷉体长只有27厘米。

游禽的双腿位置从身体中央到偏于体后,反映着不同种类的潜水能力。一般腿越偏向身体后部的潜水能力越强,潜水深度越深;反之则不善潜水。

游禽的脚适于游泳,都长有肉质脚蹼,

游禽是适应在水中游泳、潜水捕食生活的鸟类。包括潜鸟目、鸊鷉目、形目、鹈形目雁形目,以及鸥类。其中鹱形目和鹈形目的科、鲣鸟科军舰鸟科为远洋性海鸟;雁形目的鸭、雁和天鹅等往往被人们称之为水禽;鸥类在生活习性上适应游泳,而在形态和演化关系上与鹬类相近,所以是介于游禽和涉禽之间类型的湿地水鸟,可称其为善游泳涉禽和善涉行游禽。

游泳和潜水是游禽在水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们的羽毛往往厚而致密、绒羽发达,构成有效的保暖层;多数种类的尾脂腺能分泌大量油脂,用喙涂抹在羽毛表面可用来防水。游禽的腿短而侧扁并从身体中央后移,后移程度可反映其潜水能力。一般腿越偏向身体后部的潜水能力越强,潜水越深;反之则不善潜水。游禽趾间具蹼,在游泳或潜水时,双脚直伸至尾后划动,有如船桨。游禽蹼的发达程度存在种类差异,如普通Phalacrocorax carbo四趾间均有蹼相连,叫全蹼足;鸭雁类是三趾间有蹼,称为常态蹼足;鸥类的趾间蹼不是很发达,称为凹蹼足;而有的各趾两侧均有莲花瓣状的皮褶,称为瓣蹼足。

游禽由于在水中活动,为了防止羽毛被水浸湿,多有发达尾脂腺分泌油脂,用喙涂抹在羽毛上用来防水。也有的游禽由于尾脂腺不发达,如鸬鹚,需要晾晒羽毛来保证飞行。

游禽的喙多呈扁形或具勾状,在水中捕食时有防滑的作用。

行为习性

游禽能在各种类群的水域活动,从海洋到内陆河流、湖泊都有游禽的身影。游禽多喜群居,经常成群活动。

取食

不同种类的游禽在水域活动的范围不同,有的在近水滩觅食,有的在一定深度的水域潜水觅食。游禽的时行很杂,水生植物、鱼类、无脊椎类都是它们的食物。由于不同的取食习性,经常会有几种游禽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区域取食,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繁殖

游禽的求偶行为比较复杂,有仪式性的行为。营巢一般在近水区域的,有的就在水面上营浮巢。许多游禽会选择岛屿在地面上筑巢,多成群且地点固定,形成一个个的鸟岛。雏鸟是早成雏,出壳后长有绒羽,可随亲鸟游水。

迁徙

游禽多有迁徙的行为,雁形目的鸟常作南北向跨越大陆的迁徙,鹱形目的鸟沿赤道地 区做东西向迁徙,鸥形目的鸟沿大陆海岸作跨越大洋的迁徙,企鹅目的鸟在南极大陆也会依季节变化而在大陆沿海和内陆迁徙。

与人类关系

游禽中的雁形目与人类关系密切,许多种类很早就被人驯养称为家禽。由于游禽在水域活动,喜结群,易于被狩猎。许多地方的人都利用善于捉鱼的游禽来捕鱼。游禽体形较大,羽色丰富,是 人们喜爱的工艺品。游禽的蛋也是人们获取食物的对象,也正是这种灭绝后代的方式,造成的许多游禽的濒危。

对于海洋性的鹱形目和鸥形目的游禽自古以来都是随鱼汛而行,远洋渔业的密集式网捕也成为它们的威胁,密集细小的鱼钩在钩住鱼的同时也会使吞下鱼的鸟丧命。这种网捕方式一方面带来的是渔业的丰收,另一方面是许多鹱形目和鸻形目的鸟数目急剧下降。

由于体形较大,在野外游禽比较容易被观察到。在进行环志时除了佩戴铝环外,有的会佩戴彩色脚环或颈环,以便在野外用望远镜观察。

分类简介

鸊鷉目

鸊鷉读音pìtī。有1科6属22种。我国有2属5种。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後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早成性。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分布广泛,几遍全球。

鹈形目

包括6科7属68种。主要分布于温热带水域,是热带海鸟的重要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鹈形目鸟类,有一些种类甚至扩展到了两极地区。大多具全蹼,四趾均朝前;嘴下常常有发育程度不同的喉囊。以鱼、软体动物门等为食。

雁形目

雁形目是洞庭湖地区鸟类种群的主要构成,共12种34种,均属鸭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占我国雁形目种类总数的70%。雁形目大多属于迁徙鸟类,在洞庭湖地区一般为越冬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4月是数量最多的季节。

鸻形目

多系海洋鸟类,有些见于内陆江河湖沼。嘴细而侧扁;翅尖长;尾短圆或长而呈叉状;脚短,前趾间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喜群居,在繁殖季节,常成大群于僻静的江河、湖海的岛屿或荒滩上营巢育雏。多食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包括6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