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余复

余复

余复,字子叔,出生于福建宁德古田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生于赵构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赵惇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余复为宋光宗朝第一位状元,也是宁德市状元第一人,人称“余状元”。

人物生平

余复,南宋乾道四年(1152)生于古田县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教育世家。

余复祖父余丕,应宁德县城何姓人家之聘为塾师时,携年少儿子余孔惠前往。在塾馆里,孔惠与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读。仁娟见余家贫寒,常赠银接济,并爱上孔惠。后来,何家认为孔惠虽贫而有大志,将仁娟嫁予余孔惠。

何氏身怀六甲时,其兄至杉洋探望,见胞妹家中拮据,便携返宁德。何氏在娘家生下男婴,这就是余复。因此余复祖籍虽是杉洋,却生长于宁德市

余复七岁就学,十四岁师事宁德名士张翰乾道二年进士),得其指授,闭门苦读,常至“笔枯手成,眼稀目生晕”。逐渐淹贯古今之学,尤精于《周礼》。余复舅舅以甥儿才华出众,怜爱有加,极力资助。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为余复筹资赴京应试。余复启程往杭州市(今杭州)时,余孔惠到宁德码头送行,为儿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随只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

绍熙元年(1190),余复中庚戌科进士。策试大廷时,赵惇赵惇览其所对,议论国事见解精辟,称其“直而不讦”,为第一。传胪唱名时,进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从《宋史》载,《文献通考》作557人)。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素蕴,我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

余复上殿时,将赴试前父亲的殷殷寄语,赠诗勉向皇帝一一禀奏,赵惇命其回古田县祖后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市)军节度判官职。余复带着御赐“状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还乡。圣旨中载述余复所授官及对父母的封。杉洋宗亲为其撰贺辞:“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鹏翼风高,壮万里扶摇之便;头浪暖,居五百人变化之前。”

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赵祯时,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知州副职)之类的小官。而余复先是被授为洪州(今江西南昌)佥判,不久改官,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八年后,赵扩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余复在朝为官十五年,在任时体恤民情,兴修农田水利,修复名胜古迹,政绩优异,但官位不高,到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实录院检讨官。终于厌倦官场,于开禧元年(1205)退隐还乡。

途经宁德十八都仙霞森林公园时,余复题诗(后人镌于石壁)云:“二十年前过此间,旅囊羞涩笔头悭。时来山色与人好,我亦诗肠似海宽。旧事消除身后梦,新声惭愧路旁官。乘车衣锦浑闲事,留取功名竹帛看。”余复在杉洋余氏宗祠左侧建“科名阁”,将书写列祖列宗名讳、科第与仕宦之木主摆置阁中。后又在宁德市县城南辟园构轩,觞咏其间。约七八年后,他病逝于宁德县城南门小轩楼,旋葬于宁德九都贵村金嶂山(明坑余家山),入祀于乡贤祠。县城原有状元里,今已废。

先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

主要成就

闽东状元第一人

余复不仅是闽东地区第一个状元,而且还是赵惇朝的第一个状元。他的曾祖父余邦宪的坟墓位于杉洋村东头,被称为“状元墓”。余复在任洪州佥判时,曾在蓝田县诸族人的饯行会上发表讲话,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余复曾祖父邦宪的坟墓即在杉洋村东头的庵墩,杉洋人俗称“状元墓”。余复授官后曾回古田县祭祖,辟楼三间名为“时思楼”,撰写《西庵时思楼记》。

除了状元余复外,余氏蝉林祠后裔子孙中曾经荣耀地诞生过工部尚书宰相余靖丞相余深礼部尚书余象等一批决策朝廷大事的人物,还诞生过五十多名进士。

纵观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产生状元880多名,但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杉洋三姓三大聂氏宗祠的正厅,有设置独特的“功名石”。当族人中有高中状元回到祠堂祭拜祖先时,这“功名石”方才打开,而蝉林祠能够享此殊荣的仅余复一人。当年老祖宗预设此石饱含对自己家族子孙期盼与鞭策,用心良苦。

书法造诣高

关于余复生平的记载为数不多,然而在有限的史料中,清晰地证实了这位状元郎书法造诣颇高。尤其在隶书方面,堪称独领一席之地,被认为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余复的作品包括《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其中许多已经失传。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收录在《福宁府志》和《宁德县志》中。

人物家庭

余复的父亲余孔惠是一位学者,他曾鼓励余复追求学问,即使这意味着他们一家的生活将会贫困。娶妻何氏,一家人寄籍宁德市。余孔惠在余复赴考前曾作诗一首勉励余复:"父子相传力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十二花神后,早寄平安及第书"(《杉洋余氏总谱志》)。

从中可以看出余家当时的确是以笔代锄安贫乐道。所以过去有人故意诋毁余复,说他的父亲早殁,余复是母亲改嫁何家后生的遗腹子等等。甚而把“余家状元何家甥”故意歪曲成“余家状元何家生”,也的确曾骗过了一些不明底细的人。

著作

余复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及《祭礼》十四卷,《风集渚》、《余状元集》等诗集(失传),多不传世。

现存清乾隆李拔纂修的《福宁府志》载有余复中状元之时的两篇谢表。

清乾隆版《宁德县志》刊载的一些诗,大多颂咏宁德风光秀色及本邑寺观等。

1995出版的《宁德市志》记载,当余复名列榜首,听传胪唱名时,当众口占一绝:“银瓶笔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并将此诗作为家书送回家中,答其父勉励养育之恩。不幸此诗惹出是非,当朝枢密院权臣韩侂胄出于忌畏向皇帝进谗言:“余复一跃龙门,野心勃勃,君前奉承,背后目无皇上,敢吟反诗‘从来头上不容人’。”赵惇问明原委后,并不办其罪。此说虽见诸县志,但我以为这是民间传说,宋代读书人受理学影响很深,从余复与皇帝的唱酬诗及现存的《谢状元及第表》中“臣学未闻道,才非过非过人,进山林狂之言,无海岳涓尘之补”的表述可看出,余复是个十分谦恭、内敛的人,不像是“口占绝句”所表现的那种口出狂言的张狂之徒,而那绝句也写得过于直白、粗显,不见文采与功力,不像出于状元之手笔,属于“民间文艺”的档次。

参考资料

余状元的爸爸 写了什么励志诗?.闽南网.2019-07-07

福建宁德蕉城一代状元余复.学习大军网宁德频道.2024-08-13

余复:闽东第一状元郎,隶书堪称一绝.今日头条.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