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牛
瘤牛,又称印度瘤或犎牛,是牛科家牛属动物,原产于印度,是热带地区的特有牛种。其名字来源于甲部的一肌肉组织隆起,形似瘤。瘤牛的被毛短粗且稀疏,毛色多种,包括灰色、褐色、红色和黑色等。瘤牛是草食性反家畜,具有明显的抗热和抗病能力,耐热、耐旱、耐粗饲。
形态特征
瘤牛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达几十公斤,像一个大瘤子,喉部的松肉皮延长为肉垂,直至腹部。两耳大而悬垂,有明显的抗热和抗病能力。耐热、耐旱、耐粗饲,和普通牛杂交,其后代有生育能力。体格较高,骨骼纤细。头狭长,额宽而突出,耳长大而下垂,颈椎特别发达,甚至可延伸至腹下与阴鞘及阴囊皱褶相连结。瘤峰发达,形状不一,重5~8千克,约占体重的2~3%。蹄质坚实,皮肤松弛,被毛短粗且稀疏。毛色多种,常见的有不同深浅的灰色、褐色、红色以及黑色等。汗腺多,腺体大,易排汗散热。对焦虫病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遗传给其与普通牛的杂交后代。皮肤分泌物有特殊气味,能防壁虱及蚊虻。许多国家利用瘤牛与欧洲肉牛杂交,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液的优良新品种(见牛)。中国也曾引入瘤牛改良当地黄牛。
物种对比
瘤峰库藏
大而圆的瘤峰是一种沉积脂肪的肌肉组织,被称为瘤牛的营养库,犹如骆驼的驼峰,绵羊的脂尾一样,能在物质匮乏时发挥一定的补给作用。较大的瘤峰可占体重2%到3%。
皮肤屏障
颈部,垂皮及腹下长有明显的褶皱,表皮面积大,真皮层薄,表皮厚。皮下肌肉发育良好,这种结构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很大作用。
生活习性
耐热性好
较大的体表面积和薄的真皮,有利于散热。汗腺及皮质腺发达,排列特殊并接近皮肤表面使散热速度快。皮肤中特殊的黑色素能有效地反射看不见的光线,增强抗热能力。
抗逆力强
血液中淋巴细胞含量高,以适应不良环境对热带疾病的抵抗力。采食慢,但对饲料的消化率高,饮水少,但对缺水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小,消化好,一般不会发生胀气等病。
分布范围
分布于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等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普遍饲养,且被引至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及巴西等国。
主要品种
辛地红牛
乳役兼用。原产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来源于俾路支的山地牛。中国曾于1940、1956、1960及1965年先后引入,分别饲养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等地,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等地也有分布。成年公牛体重425~455千克,母牛体重300~330千克。在终年放牧,每头每日补给混合精料1.5~2千克的条件下,泌乳期为240~300天,产奶量1000千克以上,乳脂率5.0%左右。公牛主要供役用。
婆罗门牛
即美洲瘤牛。肉用型,由美国用几种印度瘤牛略加欧洲牛血液育成。繁殖力强,利用年限长。在美国许多新育成的肉牛品种中均含有本品种的血液。一般成年牤牛体重为770~1100千克,母牛为450~550千克。出肉率高。经肥育后屠宰率可达60~62%。
保护现状
2020年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新版《目录》,首次明确家养畜禽种类33种,瘤牛被列为传统畜禽。
主要价值
巴西瘤牛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巴西不仅拥有世界先进的遗传基因技术,有专门的精子采集和胚胎培育中心,而且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负责每一环节的严格的技术把关工作,使得瘤牛基因改良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经过基因改良的瘤牛体重最高可达1.31吨,改良过的奶牛日均产奶量最高可达到42.1公斤。
巴西瘤牛养殖协会是巴西最具权威的负责牛基因改良的机构,在全国各州设有25个办事处,其职责相当于良种牛的“公证处”,负责对良种牛的登记注册工作。巴西各州每年要举办多次瘤牛展览会,并评选出每届展览会的冠军,之后再到乌贝拉巴参加一年一度的瘤牛博览会。凡是经审查合格的良种牛都由巴西瘤牛养殖协会进行注册登记,并在牛的身上烙上统一编号和牛的出生地等。
巴西每年五月,都在位于东南部地区的乌贝拉巴市举行瘤牛博览会,持续时间达10天左右,目的是促进良种牛的培育和促进巴西畜牧业的发展,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瘤牛拍卖会和瘤牛全国冠军比赛。在短短10天的博览会上,将举办50多场拍卖会,拍卖出全国最高价格的种牛。拍卖会不仅拍卖良种牛,同时还拍卖良种牛的精液和胚胎。全国瘤牛冠军赛参加者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区比赛中的冠军,每年前来参赛的瘤牛多达几千只。参赛的瘤牛共有八个品种,每个品种都评选出一个肉牛和奶牛冠军。
参考资料
Picture of Domestic zebu / Bos taurus indicus at Trakenai Zoo.zooinstitutes.com.2024-11-15
中国瘤牛.中国知网.2021-06-09
国字号目录发布,这些动物可以吃!.新京报.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