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镇
塘栖镇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下辖镇,位于杭州主城区北部,北与德清县相连,是江南水乡、运河名镇,也是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截至2023年,镇域面积79平方千米(含塘南部分),下辖18个村,10个社区,常住人口近15万。
塘栖镇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塘栖镇跨运河,明、清间,运河以北属湖州府德清县,以南属仁和县,辛亥光复后,改仁和、钱塘县为杭县,水北仍旧。民国17年(1928年),塘栖镇以市河为界,分市东、市西镇,水北设水北镇。民国18年(1929年)属五都区,后与西镇区合并为五四区。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塘栖镇,从此结束塘栖两岸分治。1958年,杭县建制撤消,塘栖镇属杭州市郊区,10月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塘栖镇改隶半山联社。次年,半山、拱墅两联社合并改为钱塘联社。1961年4月9日,钱塘联社更为县建制,以余杭区为县名,塘栖镇属余杭县塘栖区。
塘栖镇以水乡名镇著称,水陆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水道直通杭州主城,古镇景区内设有水上巴士终点站;申嘉湖杭高速、09省道、东西大道、塘康公路、秋石路延伸段四面环绕,到杭州城区约15分钟车程。截至2023年,塘栖镇先后获得全国千强镇、全国文明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镇、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名称来源
“塘栖”之名,来历众说纷纭,《卓氏家乘》唐栖考日:“唐栖者,唐隐士所栖也。”而清王同所撰《唐栖志》云:唐栖之名,以唐栖寺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栖寺后镇兴而寺废,唐栖二字遂为缜名所专。而明胡元敬《栖溪风士记》则日“自明正统七年(1442)开运河,大筑塘岸故其河名塘河。当时居民初集,负塘而居,因名塘栖。
历史沿革
明代弘治二年(1489),通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渐成集镇。自宋至清,运河以南属仁和县,民国后属杭县,运河以北属德清县。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原属仁和县管辖,民国后成立了杭县,塘栖便属杭县管辖。解放前,塘栖分水南和水北两镇,水南属杭县管辖,水北属德清县管辖,两县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塘栖镇管辖,结束了两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县建制撤销,塘栖隶属于杭州市郊区,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遂又隶属半山联社。次年,半山、拱墅区两联社合并为钱塘联社,塘栖又属钱塘联社。1961年4月,钱塘联社与老余杭县合建余杭县,塘栖隶属余杭县。今随县制变化,属杭州市余杭区。1985年11月,因县境内拆乡并镇,原丁河乡并入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乡又一起并入塘栖,于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1946年,调整乡镇建制,杭县设临平区、栖等7镇。1950年5月,原属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三村划归杭县。塘栖一直为县直属镇。1958年杭县建制撤销,杭州市塘栖区政府置此,后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曾属半山联社、钱塘联社。1959年下半年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撤销,恢复塘栖镇。1961年4月属余杭县。1985年12月丁河乡并入塘栖镇塘南乡西界河行政村、姚家坝行政村的3个自然村(三分、施家湾、六主)划至塘栖镇。1992年5月撤超山、宏、塘南3个乡并入塘栖镇。2005年2月,镇辖28个行政村、6个社区属余杭区。2021年3月杭州市区划调整,属临平区。2022年塘栖镇新建锦兰社区、康庭社区、康盛社区。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塘栖古镇常住人口163186人。
地理环境
2010年,全镇共辖18个村、7个社区,镇区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41921亩,鱼塘6290亩,桑地5870亩,果地10492亩,山林5743亩,茶地404亩。
气候
塘栖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3.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6.2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镇区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
经济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30.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636元,财政总收入2.95亿元。塘栖现已形成金属制品、蜜饯食品、农药化工、针织服饰四大优势产业和丝绸、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培育以汽配、机械机电、电子、包装为主的新兴产业。
工业发展
塘栖的近代工业在浙江省境内起步较早,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浔区富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合伙在塘栖镇东的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之一,开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嗣后,祥纶(1925)、崇裕(1926)、华纶(1929)等丝厂纷纷在镇内创办,使这个水乡小镇成了全省蚕丝工业的重镇。192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西湖博览会,塘栖有三家丝厂的蚕丝产品应邀参展,纷纷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外。1935年,据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建设厅调查:全省境内共有机械缫丝厂29家、机械缫丝车7598台,塘栖一镇就分别占据了全省的13.8%和19.8%,成了全省著名的机械缫丝重镇。但是,除了缫丝以外,塘栖镇的其它工业发展速度缓慢,民国初期出现的一些油厂、米厂、酒厂充其量仅是些手工作坊,几乎没有任何机械化含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植私营工业,采取了贷款、投资、委托加工等种种措施,使那些停工的企业迅速复工,并逐渐趋于正常。一些私营业主在党的优惠政策吸引下,纷纷投资兴办工业,使全镇的工业生产开始复苏。到1960年,全镇有国营、公私合营工厂十家,职工1389人,年总产值1577万元;镇办工厂16家,职工1789人,年总产值362.25万元。1978年,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工业生产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乡村工业也同时获得了发展良机,一时间,全镇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人口迅猛地上升,工业门类也逐步趋于完善。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6.32亿元,比2001年增长292.79%,年均增长31.47%;工业利润3.57亿元,五年累计达到8.21亿元。2005年杭州市工业经济各项指标综合考评排名第四位,比2004年前移8位。坚持扶优扶强,发挥骨干企业带动效应,2006年规模企业达到160家,比2001年净增65家,其中亿元企业18家。
地区经济
塘栖镇自92年被国家列为百家小城镇试点镇以来,先后获得"浙江省经济实力百强乡镇"、"杭州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二十优乡镇"。2000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0多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38元。塘栖除盛产喜米、蚕茧、鱼虾、菱藕外,还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如枇杷、梅果、杨梅、荸荠等。
塘栖是余杭区的工业强镇,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现已形成金属制品、蜜饯食品、农药化工、针织服饰等四大优势产业和丝绸、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已建成约1300亩工业园区,是余杭区经济开发配套区块,享受浙江省经济开发优惠政策。特色蜜饯园区规划1500亩,首期开发500亩。
文化
塘栖名吃
塘栖百姓历来对吃菜颇为讲究,口味甚刁,注重刀工和火候,讲究精工细作,重油重酱,讲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帮菜近似。细沙羊尾系塘栖一带传统之名菜,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为酒席常备之佳肴。粢毛肉圆是塘栖名菜之一,是历来塘栖人正月里待客人、办酒席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米塑是塘栖独有的民俗工艺,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拌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板鸭又名塘栖熏鸭,是塘栖镇的著名特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制作历史。汇昌粽是一种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出自于塘栖的“百年汇昌”号,故名。汇昌粽区别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
艺文叙录
塘栖为江浙名镇,自明正统间聚市以来,人才辈出,五百年来科举明经者数以百计,著述之卷数以万计。栖水之人文论其渊源,始推南宋诗僧永颐,为唐栖寺僧,与永嘉四灵、姚镛、周文璞、李辈相过,皆当时名流,所谓江湖诗派也。其《云泉诗集》刻于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陈氏书籍铺。
代表人物
塘栖自古钟灵秀、人杰地灵、文士荟集、文风颇盛。明清时便有“樾馆”“传经堂”“丹铅精舍”“结一庐”等藏书名噪一时时,还出了像劳格、朱学勤那样的著名藏书家。塘栖,崇学之风颇盛,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早在光绪九年,塘栖就开设有义塾,俗称“蒙童馆”,光绪十六年,塘栖设“栖溪讲舍”,仁和县令捐资以助,并立碑纪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绪三十二年,栖溪讲舍改办成“栖溪两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公私立小学相继创办,小学与私塾并存,学子们小学毕业尚需继续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战期间,曾因此办过中学,但时间不长便告停办。1956年,塘栖终于出现了当时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学——杭县中学。时至今日,塘栖镇已拥有4所中学、1所职高、1所专修学院和17所小学,04年年末在校学生为12652人。历年来,塘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塘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区普高中名列前茅。从塘栖中学毕业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高级知识分子已达数百人。
获得荣誉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塘栖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参考资料
乡镇(街道)简介>.浙江政务服务网.2024-01-17
塘栖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10-10
杭州市分乡级普查区域常住人口情况.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队.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