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矮蒿

矮蒿

矮蒿(粉黛蒿属 lancea Van),小菊科组,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牛尾蒿、小艾(台湾植物志),野艾蒿江苏省植物志),细叶艾(南方俗称),小蓬蒿(浙江省)。主根细长,侧根多;根状茎细或略粗,直立或倾斜。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林缘、路旁、荒坡及疏林下,最高海拔14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长,侧根多;根状茎细或略粗,直径3-6毫米,直立或倾斜。茎多数,常成丛,高80-150厘米,具细棱,褐色或紫红色;中部以上有多数向上斜展的分枝;茎、枝初时微被蛛丝状微柔毛,后毛渐脱落。叶上面初时微有蛛丝状短柔毛及白色腺点和小凹点,后毛与腺点渐脱落,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圆形,长3-5(-6)厘米,宽2.5-4(一5) 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中部裂片再次羽状深裂,每侧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3-6毫米,宽2-3毫米,叶柄短,花期叶萎谢;中部叶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2.5(-3)厘米,宽1-2(-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稀深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1-2毫米,先端锐尖,边外卷,基部1对裂片小;成假托叶状,具短柄或近无柄;上部叶与苞片叶5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有时基部1对小裂片成假托叶状。头状花序多数,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1-1.5毫米,在分枝上端或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端组成狭长或稍开展的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狭卵形,背面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倒披针形,背面无毛,边缘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雌花1-3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或无裂齿,紫红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外卷;两性花2-5朵,花冠长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或有短尖头,花柱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叉端截形或扇形,并有睫毛。瘦果小,长圆形。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矮蒿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适应性强,有较强的耐阴性。根状茎离表土层越近出苗越早,5-10厘米土层是矮蒿根茎的最适生长环境,该土层中矮蒿的根茎数量多且生物量大。主根发育的矮蒿植株在株高、根茎长度、生物量方面明显大于侧根所发育的矮蒿植株。矮蒿根茎着入土壤即可出苗,证明了其“入土必活”的特性。在出苗30天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迅速增加,在出苗120天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增速则迅速回落。在横走侧根比例大的土层(0-20厘米)中,矮蒿根茎量在春夏季节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夏秋季节。

分布范围

矮蒿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区;国外分布包括日本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嫩苗经过烹煮后,可食用,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除此之外,野艾蒿的草叶还可作为饲料,供牛羊等食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