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艾蒿
野艾蒿(拉丁名:蒿属 lavandulaefolia DC),别名: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荫地蒿(内蒙古自治区植物志),野艾(俗称),小叶艾、芦蒿(河北省),艾叶(江苏),苦蒿系(广西),苦艾草(四川),“色古得尔音一沙里尔日”、“哲尔日格一荽哈,”(蒙古语名)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斜升的花序枝,被密短毛。下部叶有长柄,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序凸起;花冠狭管状,紫红色,花柱线形,两性花,花药线形,花果期8-10月。
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野艾蒿具有理气行血,逐寒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消肿止血等功能。能治感冒,头痛,疟疾,瘙痒症,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因此,在盛夏季节,不妨家养一盆野艾,每当被蚊虫叮咬、奇痒难耐之时,可随手摘一两片野艾叶,搓揉后敷于被叮咬处,即刻痒痛顿消。如果手脚等因不慎而导致外伤出血,也可摘一两片艾叶,揉软后敷于伤口处,即可达到止血之功效。
形态特征
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稀少单生,高50-120厘米,具纵棱,分枝多,长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叶纸质,上面绿色,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毛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3厘米,宽7-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6-8厘米,宽5-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5(-7)厘米,宽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长3-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长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
头状花序极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5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具小苞叶,在分枝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长或中等开展,稀为开展的复总状花序,花后头状花序多下倾;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边缘狭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蛛丝状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4-9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红色,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又,叉端扁,扇形。
瘦果长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野艾蒿根状茎离表土层越近出苗越早,5-10厘米土层是野艾蒿根茎的最适生长环境,该土层中野艾蒿的根茎数量多且生物量大。主根发育的野艾蒿植株在株高、根茎长度、生物量方面明显大于侧根所发育的野艾蒿植株。野艾蒿根茎着入土壤即可出苗,证明了其“入土必活”的特性。野艾蒿在出苗30天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迅速增加,在出苗120天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增速则迅速回落。在横走侧根比例大的土层(0-20厘米)中,野艾蒿根茎量在春夏季节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夏秋季节。
生长环境
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中低海拔,阳生、山谷、草地、灌丛中及路旁。
野艾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阳光充足的湿润环境为佳,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可种植,但在盐碱地中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区;日本、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平东部及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蒙古北部色楞格河附近。
生长繁殖
繁殖主要采用分株繁殖,四季均可进行。刨取新鲜根状茎,截成6至8厘米的小段作种秧,植于花盆中,覆土浇水,即可成活。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场地应有灌溉水条件,附近无居民生活水和工业水污染,土壤、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级二标准,生产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应无有毒有害药物残留和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染,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测,根据种植地土层结构特点,适度掌握犁耙次数,结合整地施足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公害化的土杂肥22.5~30.0吨/公顷,均匀混合翻入土层,然后修沟做厢待种。
养殖方法
野艾蒿主要以根状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栽植密度
在2~3月苗高5~10厘米,选地面潮湿(最好是雨后或阴天)时,从母株茎基分离的幼苗,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栽苗,每穴2~3株,覆土压实。栽后2~3天内如果没有下雨,要滴水保。
田间管理
栽植成活后,苗高30厘米时施用尿素90千克/公顷作提苗肥,阴雨天撒施,晴天叶面喷施。在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深度15厘米。6月中上旬蕲艾采收后翻晒园地,清除残枝败叶,疏除过密的茎基和宿根,深度15厘米。11月上旬,施入农家肥、厩肥、饼肥等作为基肥。干旱季节,苗高80厘米以下叶面喷灌,苗高80厘米以上时全园漫灌。
采收加工
野艾蒿夏季采收,在茂盛未开花前割取地上带有叶片的茎枝,除去杂质和枯叶,摊在太阳下晒至五六成千,扎成小把,再摊放在太阳下晒至足干,扎成捆,或用打绞机压成长方形大捆,用草绳加牢,置于干燥处存放,防潮、防霉,商品以足干、呈雏缩、多叶片、枝条小、青绿色、气香、味苦、无泥沙、无杂质、无霉坏者为佳。
主要价值
入药,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作用。
食用
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作饲料。
药用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腹泻转筋,久痢,吐,下血,月经失调,崩漏,带下病,胎动不安,痈疡,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病。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藏药】普尔芒那保:地上部分治疗虫病,炭疽,疫,皮肤病《中国藏药》。
【蒙药】同艾蒿《蒙植药志》。
精油提制
随着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害虫抗药性及其再增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生物合理农药或环境和谐农药、发展害虫综合治理策略(IPM)成为现代植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植物精油气味芬芳,对害虫生物活性很高,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对人及哺乳动物低毒,且残留低,不污染粮食和环境,是开发新型绿色杀虫剂及保护剂的重要材料,植物精油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源农药有其潜在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随着精油类农药商品化的成功,可以预见植物精油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将是今后的一大趋势。
野艾蒿(ArtemisialavandulaefoliaDC.)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气。野艾蒿在中国分布甚广,多生于路旁、林缘、山坡、灌丛及河湖滨草地。该植物可入药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等作用。野艾蒿在临床上应用于胆囊炎、肝硬化、口腔炎、发热、支气管炎等疾病。
本文主要利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野艾蒿芳香油,对野艾蒿的提取率、生物活性、化学成分以及水蒸馏提取的野艾蒿精油对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成虫体内各酶系的影响、野艾蒿精油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
⒈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艾蒿精油,提取率为0.45%。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野艾蒿精油,提取率为1.23%,超临界C02萃取法的提取率是水蒸气蒸馏法的2.73倍。
⒉水蒸馏提取的野艾蒿芳香油对玉米象成虫熏蒸活性高于超临界CO2萃取的精油,且差异显著。72h后其LC50分别为25.25μ1/1和33.58gl/l。超临界CO2萃取的野艾蒿精油比水蒸馏提取的精油触杀活性稍高,但差异不显著。24h后其LC50分别为0.0718μl/头和0.0561μl/头。用水蒸馏提取的野艾蒿精油比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的野艾蒿精油对玉米象成虫表现出更高的忌避效果。
⒊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野艾蒿精油,鉴定出相似度80%以上的化合物31个,其主要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含量10.74%)、α-松油醇(含量5.26%)、烯-4(含量4.00%)、4-甲基-1-(1-甲乙基)-双环己-3-(含量3.63%)、氧化石竹烯(含量2.60%)、石竹烯(含量2.16%)等。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野艾蒿精油,鉴定出相似度80%以上的化合物22个,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癸烯(含量13.77%)、十六碳酸(含量10.41%)、Z,Z,Z-9,12,15-十八烷三亚乙基四胺-1-醇(含量5.22%)、菠菜烯(含量2.47%)、石竹烯(含量2.24%)等。两种提取方法获得的野艾蒿精油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α-松油醇、石竹烯、[3aS-(3aα,3bβ,4β,7α,7aS)]-八氢-7-甲基-3-亚甲基-4-(1-甲基乙基)1H-环戊[1,3]环丙[1,2]苯、橙花叔醇、反式斯巴醇。
⒋不同浓度的野艾蒿芳香油处理后,玉米象成虫乙胆碱酶、α-冰醋酯酶、磷酸酯酶、过氧化物酶活力受到明显抑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先降低后升高,然后趋于平稳。不同浓度处理后,玉米象成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2h之内酶活力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处理2h后酶活力迅速下降,在4h时酶活力最低,且低于对照组。
⒌野艾蒿精油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野艾蒿精油LD50为2478.25mg/kg。急性经口毒性属于低毒。小鼠急性吸入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以及家兔的急性吸入试验均无中毒反应和死亡,均属于低毒范围。在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中,刚开始出现轻微刺激性,但14d后的观察结果为无刺激性。在家兔眼刺激性试验中,对家兔的眼睛无损伤。在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以野艾蒿芳香油喂饲28d后,雄性大白鼠和雌性大白鼠的体重增加比对照组小,但无显著差异。大白鼠血色素、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淋巴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动。各处理组雄性大白鼠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尿素氮、总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动,高剂量组的谷丙转氨酶、胆固醇偏高,且差异显著。各处理组雌性大白鼠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胆固醇、总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动,各处理组的谷草转氨酶都偏高,且差异显著;高剂量组的尿素氮也偏高,且差异显著。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经口服用野艾蒿芳香油后可能导致肝功能或者肾功能损伤。对肝脏和肾脏是否存在毒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研究。野艾蒿精油对鹌鹑的急性毒性试验,LD50为3134.15mg/kg、对蜜蜂属的接触毒性试验,LD50为3134.15μg/蜂,对蜜蜂的摄入毒性试验,LC50为488.72mg/L、48h对鱼的毒性试验,LC50为31.38ppm。均属于低毒。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野艾蒿精油对直接呼吸和皮肤的接触不会带来明显的过敏性和刺激性,其毒性低,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安全,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所以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是相对安全的。
参考资料
野艾蒿.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7
野艾蒿的主要价值-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9-06
野艾蒿的形态特征-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9-06
野艾蒿的精油提制-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