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石墓

大石墓

以重达数吨甚至20多吨的天然巨石作为墓壁和墓顶石,长度大多在10米以上——这种分布在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大石墓于1975年被发现,在全世界确是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昌市德昌县冕宁县,又以德昌六所村居多。

简介

发源于菩萨岗的安宁河,从牦牛山脉与螺髻山脉之间缓缓南流,是雅砻江最大的支流,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县,留下了一连串冲积盆地,盆地总是古人的乐土,自古以来就是适合人类劳动生息的地方。

就在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都是重达数吨、数十吨的石块筑成,墓高2-3米,上覆墓顶石,背后还由大而小排列着一些小石块,如同尾巴。历经岁月冲刷,大石墓已经风化、斑驳,挂满的紫藤,似乎已在上面纠缠很多年了。从墓室中生长出来的黄葛树已要七八个人才能合围。

当地老乡称这种巨石砌成的坟墓为月鲁坟,说它们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乡叫它们“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历经悠悠岁月流传下来这些含义不同、内容各异的说法,而其中的真实历史却已湮没无闻了。

首次发现

1975年春天,由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博物院西昌市馆所组成的“四川省安宁河流域联合考古调查队”,在西昌市正式成立。当他们最初来到四川西南的安宁河谷流域时,考古队首先发现了这座由众多巨大石块组成的石堆,眼前的这些巨石曾让他们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在清除坑内的泥土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些砂红色的陶片。接下来,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零散的骨架。经过初步判断,他们认定是人体的骨骼。人体骨骼的出现,或许可以说明这里并非是一座建筑遗迹的基础,而极有可能是一座珍贵的古代墓葬。

考古学上,墓葬的种类有砖石墓、土坑墓、火葬墓、崖葬、石棺葬等,但这个墓是以大石为主要载体砌成的,用大石来覆盖墓顶,考古队就给这个古墓起名叫做大石墓。

西昌市位于中国四川省的西南部。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和中心。作为川滇两省的结合部,它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随着大石墓的被发现,考古队的工作重心由新石器遗址发掘,转向了对大石墓的调查和研究当中。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对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考古工作拉开了序幕。

组织结构

大石墓均成群成组分布,一般3~10余座为一组,背山面水,昂然耸立,秩序井然,排列有序。远观之,形若一尊尊巨大的石兽,虎视眈,凝视着人世沧桑,无比威严而神秘。大石墓的共同特点是用石块砌成墓室,顶部再以大石覆盖。墓的结构又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墓室为窄长方形,顶部只盖一块巨石,一般墓室长2.2米,宽0.8米,其旁有一祭祀坑。

第二种,墓室呈长方形,三壁用长方形大石竖立而成,顶部盖以数块大石,墓底用碎石板镶嵌。

第三种,这种墓的外表为圆丘形建筑,直径在13米左右,高约3米。圆丘的中部为长方形的墓穴所剖断,墓穴的顶部盖一列大石,5~7块不等。墓门开在前部,用碎石封闭。

第四种,墓室呈狭长方形,墓门开在旁侧,门下有高约20厘米的台阶三级,墓壁、墓顶均用大石建成,墓底用碎石镶嵌,墓门也用碎石封闭。墓室一般长7~8米,宽2.5米,最显著的特点是墓门外竖立一块巨石作墓标。有几座大石墓已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墓室内都没有发现葬具,人骨堆积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也无贫富贵贱之别。每座墓葬的人数不等,少则四五十人,多达一百多人。从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分析,这众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从这么多尸骨看,应该都是多次开启墓门入葬。入葬者都是二次葬,即殓骨入葬。殓骨入葬是在人死后,把尸体露于野外,待腐烂尽后,将骨殖收集起来,沿着墓顶部特意建造的入口葬入墓室。这种特殊的葬式考古学上称为二次丛葬。

出土文物

大石墓中出土了许多文物,生活用具有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壶等,其中带流壶是较典型的器物。生产工具有陶纺轮、石镞、石凿、铜刀、铜镞等,饰品有铜手镯、铜发饰、铜铃、铁环、玛瑙珠等。有的墓里发现了稻壳的痕迹,有的墓里则发现了稻草的印痕,可见大石墓的主人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从出土的器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变化。早期的大石墓基本上没有铜器,就是瓷器和陶器;然后到中期,大量地出现青铜器,还有很多陶器,很有特点的东西都在这个时间出现了;到它的晚期,就是西汉末到东汉初,大石墓里面就出现了汉的东西,比如说,一些铁刀、铁器、铁削、还有就是钱币,还有一些漆器的产品和漆器的附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发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规格较小,随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为主。到了战国时期,墓葬明显变大,出土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铜器的出现。

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则被定位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这段时间里。这一时期的墓葬,从规格上显然超越了战国时期的规模。而出土器物中铁器的出现以及西汉五铢钱、新朝的大泉五十钱的出土,将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东汉初期的400年间,这一发现与较早前专家对邛人起源和消亡时间的推测不谋而合。这样说来,邛人极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

谜团研究

大石墓的考古工作如今仍在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但同时又不断有新的谜团出现。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组织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 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而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石为主,这种岩石质地坚硬,每块盖顶石的重量也都重达数吨。在反复对大石墓周边环境进行考查后,考古人员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横躺竖卧的巨石,但邛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与远处的螺髻山。

如果要将重达几吨的巨石从螺髻山运来,即使对今天拥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人们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邛人仅凭人力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背后难道有着什么特殊的含意吗?

为了揭开大石墓修筑之谜,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曾在德昌安宁河畔进行了一次模拟考古。那天,18名身着长衣、腰系麻绳的壮汉手持碗口粗的木头,肩负粗麻绳,试图将一块巨石拉上一个斜坡。然而,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墓顶石才移动了不到半米。这场模拟考古也让现代人大跌眼镜:18名壮汉拉动一个3吨的石块尚很困难,一座大石墓近百吨的巨石,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自石墓被发现以来,考古人员在对安宁河流域40多座大石墓的挖掘过程中发现,由于修建年代的不同,这些大石墓的形制和建造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重达几吨的巨石构筑而成。第二种是用小的石头修。但这些大石墓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个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在不断的灵感碰撞中,考古队员们联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这座金字塔内部的壁画中,就描绘有当时人们修筑金字塔时的情景。为了搬动重达10吨的巨石,古埃及人专门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斜坡道路,用降低运输路线坡度的方法来减轻石头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们留下的蝌蚪形“尾巴”与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胆推测令大家兴奋不已,显然,这个实验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让他们对邛人修建石墓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邛人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人类居住,这里也正好处在中国西部Y字形的传播带上。安宁河谷以北有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南边有以云南晋宁石寨山为特征的滇国青铜,照理说这里一定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可是,关于凉山地区的文字记载,就只有司马迁的几句话。而在大石墓中也只出土了一些小件的青铜器,并且大多是装饰品。这能代表大石墓青铜的真实面目吗?

另外,邛人消失后,它是否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或者已经融入到了另外的一个?邛人的首领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拥有自己高级的墓葬,而甘愿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这都将成为考古人员后续研究的主题。

建造者

战国西汉这个时期,整个西南地区很多,基本上发展到青铜发展到一个水平上面。从现在考古发掘来看,这个地方的基本上在一个水平上。而当年邛人所生活的安宁河流域并不安宁。通过考古工作者们在常州市地区发掘出了大量古滇、古蜀国的大型青铜兵器。不难看出,这些与邛人生活于同一时代的少数十分强大、彪悍。可以想象,当时的邛人要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下来也绝非易事。况且,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是中国版图急速扩张的年代。许多偏居一隅的少数都被逐个纳入到融合的浪潮中,自然生活在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邛人也不会例外。

公元40年,东汉朝廷曾派遣军队平定南方。当时,威武将军刘尚领兵路过此地时,邛人的首领长贵担心刘尚平定南方后自己也会遭殃,便设计加害刘尚。不曾想他的计谋被刘尚识破,于是,长贵的失算给邛人带来了杀身之祸。

此后,在融合的浪潮中,邛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威胁。邛人在东汉初年所遭遇的这次毁灭性打击,或许是它最终消失殆尽的主要原因,一个曾经强盛的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从那时起,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神秘墓葬。

巨石崇拜

在古代,人类使用的很多东西,生产生活都和石头分不开。比如说工具是用石做的,房屋是用石头建造的,包括很多小的装饰品也是石头做的。所以就会对这种东西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这里有些对石头就会产生一种崇拜,因为经常用它,赋予它灵性。正因为崇拜这种石头,才会花那么大工夫去把这么大的石头,从那么远搬到这个地方构筑自己的墓室。这应该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种风俗。

所谓巨石崇拜,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可能来源于早期人类对石头的依赖。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离不开石头。因此,人类便赋予它更多的精神内涵,对它顶礼膜拜。如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巨石的遗迹。

经考证,巨石崇拜有多种表现形式,这其中包括墓葬、列石、掘性石以及石棚等等。显然,当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除此之外,在中国最著名的巨石遗迹还包括分布在辽东半岛的石棚。虽然它与大石墓同为巨石墓葬,但出土器物和建筑结构的明显区别,体现出我国南北两支巨石的不同特点。

大石墓作为邛人崇尚巨石的产物,被最终地保留下来。在弄清了邛人巨石崇拜的现象后,有专家提出了一种疑问,安宁河谷的巨石崇拜是邛人独有的现象还是受到周边其他少数的影响呢?研究结果表明,邛人虽为中国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中的一支,它与滇、夜郎等在上没有明显的关联,但与蜀在上却有很多的相似。

意义作用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墓墓葬群里一个最完整的考古发现。它填补了安宁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这一独具特色的古代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少数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自石墓被发现以来,它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结晶的安宁河流域的考古发掘,长期以来笼罩在邛人身上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地拨开。现阶段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还原了邛人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 这对于多年以来从事安宁河流域考古工作的专家学者们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与这些巨石的朝夕相处,有些巨石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将这些巨石搬到这里的那个。大石墓作为邛人灵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宁河谷两千多年的荣辱沧桑。作为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今后,它还将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继续陪伴着这里的人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