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汪大猷

汪大猷

汪大(1120~1200),字仲嘉,号适斋,南宋庆元府县人,南宋大臣。

汪大猷出身官宦之家,是王思温的次子,自幼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赵构绍兴七年(1137年),因为父亲而恩荫补官将仕郎,任职州江山县尉

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乙科,任婺州金华县丞,以恩义让百姓信服,后历任严州建德县丞、平江府昆山市知县、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干官等官职。在汪大猷担任秘书少监时,撰写了《五朝会要》。金朝来庆贺,他假借吏部尚书的身份为接伴使。不久,兼任刑部侍郎,又兼崇政殿说书、给事中。

乾道五年(1169),汪大猷出使金国,对金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回来后对赵昚据实以答,因不肯逢迎宋孝宗的对金策略而被疏远,他便自请外放。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出任泉州市知州淳熙元年(1174年),汪大猷改提举太平兴国宫,六月改任隆兴知府江南西路安抚使,奉命平定赖文政所率四百余茶商发起的叛乱,但因老将贾和仲自恃善战,轻视专断,致使平叛失利。汪大猷因此弹劾自己,被贬官至南康军居住。庆元六年(1200年),汪大猷生病去世,享年80岁。

汪大猷勤于著述,除参与编辑《高宗圣政》《神宗以来会要》外,也编有《兴仁录》一书叙宗盟及姻党宗派条例,晚年更笃志于学,著述尤丰,有《适斋存稿》二十册,《适斋备忘》十七册。赵昚称赞他“疏通详雅而善议论”,《全宋诗》也收录了汪大猷多首诗。

人物经历

历婺州金华县丞、大宗丞兼吏部郎官、户部右曹、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历任太子左谕德、侍讲。进讲《孟子》,多寓规戒。兼崇政殿说书、侍讲,宋孝宗屡访时政。其论治道,务为实用,累官至吏部尚书。居乡,劝率富室兴修学校。曾说“崇释老之居以邀福泽,不如新夫子之宫以助教化”(《宋元学案·黾山学案》)。著有《适斋存稿》《适斋备忘》《训鉴》《兴仁录》等。

赵昚乾道五年(1169),南宋楼钥撰《攻媿先生文集》中《北行日录》以书状官从试吏部尚书汪大猷、宁国军承宣使曾觌出使金朝,以贺正旦。

《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市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省,“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县,自婺源徙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市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逸事

汪大猷与丞相史浩为同乡,恰巧又为同年登科进士。史浩身为权相,汪大猷未尝附和,以致史浩也赞叹他“高风亮节”。知泉州时曾有毗舍邪掠海滨居民,遣兵戍守,造屋二百间,一说其地在澎湖。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遗迹

余姚市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墓

史书记载

汪大猷,字仲嘉,庆元府鄞县人。绍兴七年,以父恩补官,授衢州江山县尉,晓畅吏事。登十五年进士第,授婺州金华县丞,争财者谕以长幼之礼,悦服而退。

李椿年行经界法,约束严甚,檄大猷覆视龙游县,大猷请不实者得自陈,毋加罪。改建德,迁知昆山市。丁父忧,免丧,差总领淮南西路、江东钱粮干官,改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

参知政事钱端礼宣谕淮东,辟干办公事,充参议官,迁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户部右曹。入对,言:“总核名实,责任臣下。因才而任,毋违所长,量能授官,毋拘流品。”孝宗顾谓左右曰:“疏通详雅而善议论,有用之才也。”除礼部员外郎丞相洪适荐兼吏部侍郎,仍迁主管左选。

庄文太子初建东宫,兼太子左谕德、侍讲,两日一讲《孟子》,多寓规戒。太子尝出龙大渊禁中所进侍燕乐章,谕宫僚同赋,大猷曰:“郑、卫之音,近习为昌,非讲读官所当预。”白于太子而止。迁秘书少监,修《五朝会要》。金朝来贺,假吏部尚书为接伴使。寻兼权刑部侍郎,又兼崇政殿说书,又兼给事中。

孝宗清燕,每访政事,尝曰:“朕每厌宦官女子之言,思与卿等款语,欲知朝政阙失,民情利病,苟有所闻,可极论之。”大猷遂陈耆长雇直隶经总督司,并缘法意使里正兼催科之役,厉民为甚。又论:“亭户未尝煮盐,居近场监,贷钱射利,隐寄田产,害及编氓,宜取二等以上充役。”又论:“赐田勋戚,豪夺相先,陵州县,惟当赐金,使自求之。”又论:“没入产,止可行于强盗、赃吏,至于仓库纲运之负陷者,惟当即其业收租以偿,既足则给还,使复故业。”转对,言捕酒之害,及居官者不得铸铜为器。上嘉奖曰:“卿前后所言,皆今日可行之事。”

刑部侍郎,升侍讲,言:“有司率用新制,弃旧法,轻重,无所遵承,使舞文之吏时出,以售其奸,请明诏编。”书成上进,上大悦。

尚书周执羔韩元吉、枢密刘珙以强盗率不处死,无所惩艾,右司林栗谓:“太祖朝强盗赃满三贯死,无首从,不问杀伤。景祐增五贯,固从宽。今设六项法,非手刃人,例奏裁配,何所惩艾,请从旧法,赃满三贯者斩。”大猷曰:“此吾职也。”遂具奏曰:“强盗乌可恕,用旧法而痛惩之,固可也。天圣以来,益用中典,浸失禁奸之意。今所议六项法,犯者以法行之,非此而但取财,惟再犯者死,可谓宽严适中。若皆置之死地,未必能禁其为盗,盗知必死,将甘心于事主矣,望稍开其生路。”乃奏用六项法则死者十七人,用见行法则十四人,旧法百七十人俱死。遂从大猷议。

借吏部尚书为贺金国正旦使,至盱眙县,得印榜云:“强盗止用旧法,罢六项法。”还朝自劾求去,上闻之,复行六项法。

改权吏部侍郎兼权尚书。夜传旨学士院,出唐沈既济论选举事,曰:“今日有此敝,可行与否,诘旦当面对。”即奏:“事与今异,敝虽似之,言则难行。”上曰:“卿言甚明。”既郊,差充卤簿使,以言去,授敷文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

起知泉州市。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岁遣戍防之,劳费不赀。大猷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久之,戍兵以真腊大贾为毗舍邪犯境,大猷曰:“毗舍邪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此岂毗舍邪耶?”遂谴之。故事蕃商与人争斗,非伤折罪,皆以牛赎,大猷曰:“安有中原地区台湾岛俗者,苟在吾境,当用吾法。”室利佛逝请铸铜瓦三万,诏泉、广二州守臣督造付之。大猷奏:“法,铜不下海。中国方禁销铜,奈何为其所役?”卒不与。进敷文阁直学士,留知泉州。

逾年,提举太平兴国宫,改知隆兴府、江西省安抚使。以大暑讨永新禾山洞寇,不利,自劾,降龙图阁待制,落职,南康军居住,提举太平兴国宫。复龙图阁待制,提举上清太平宫。复敷文阁待制,升学士。没,赠二官。

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镇,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干进,浩深叹美之。好周施,叙宗族外族为《兴仁录》,率乡人为义庄二十余亩以倡,众皆欣劝。所著有《适斋稿》《备忘》《训鉴》等书。

参考资料

宋代能吏汪大猷.鄞州日报数字报刊平台.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