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钟
陈金钟,闽籍著名侨领,1829——1892年,陈笃生之子,字呔音,祖籍福建漳州海澄县,1829年生于新加坡,青年时曾受华文教育和英文教育。他继承父(陈笃生)业后,发展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米商,在西贡区、逻、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设有分行。
人物生平
1860年新加坡福建会馆成立,被选为首任主席。
1864年被任命为新加坡陪审员,
1871年被封为太平局绅。
1872年任名誉推事。
1888年任市政府委员,同时被泰国国王拉玛四世特任命为暹罗驻海峡殖民地钦差大臣兼总领事,并赐封侯爵。
1877年,清朝在新加坡首次设置领事馆后,陈金钟花费巨资买得候选道官衔。
自1877年至1890年,他先后捐银10余万两救济山西省、华北等地灾民及筹防福建省海防。
1892年2月,病故于新加坡。
人物成就
寿司料理变得大众化,回转寿司的发明功不可没。原来回转寿司这玩意,是由一名移居日本的中国人发明,他就是元禄集团的创办人江川金钟(原名陈金钟)。陈金钟是台湾出生的华人,二次大战前曾接受日本的殖民教育,精通日语,并对日本的经济思想十分熟悉。陈金钟于五十年代到日本发展,于67年在日本北部仙台市开设首间回转寿司店,破天荒把寿司和鱼生放在回转式运输带上供客人选择。当时回转寿司被传统寿司店斥为离经叛道之举,不过由于价廉物美,同时无需与柜台的师傅寒暄,很快便大行其道。陈金钟先在东日本拓展他的回转寿司王国,74年更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开设第八十六间分店。目前元禄集团单在日本,就有一百一十三间分店。
尽管传统东京寿司人,仍然不认同回转寿司的经营方式,但是很多日本的饮食业人士,均对陈金钟的创意推崇备至。他们指出回转寿司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中国人饮宴桌上的圆形转盘,“食物会转动”这概念,呆板的日本料理师傅没可能想得出来的。陈金钟因大肠癌病逝,享年七十八岁,没有他的发明,人们很可能还要用高昂的价钱才能享受寿司之味。
创业经历
金钟继承父业,起初经营陈笃生商行,后来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他与其弟合作,将陈笃生商行改成金钟兄弟商行,后又改称金钟公司振成号,专营米业,后来陈金钟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米商。除了新加坡外,他还在西贡区、曼谷等地开设了碾米厂。有的书中说:“陈金钟握新加坡米业之牛耳。”
1851年,陈金钟接办其父创建的平民医院,将这所医院改名为“陈笃生医院”。次年,他捐款3000元,对医院进行重修。
1860年,福建华侨在天福宫成立福建会馆,陈金钟被推举为主席(有的书中称为“福建会馆总理”)。作为福建会馆的首任主席,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去世。
1863年,陈金钟创建了丹戎巴葛船坞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船只的制造、修理和停泊业务。这个公司,后来发展成为新加坡港务局。
1874年,陈金钟与陈明水(陈金声之子)等人联合创建新加坡陈式宗祠,又名“保赤宫”,起初是漳州市陈氏宗亲的寺庙,后来逐渐接收在新加坡的其他陈姓华人加入。
由于陈金钟在新加坡华侨中威望日高,因此颇受女王陛下政府重视。他被推举为英国皇室亚洲学会海峡分会的会员。陈金钟是第一个成为这个学会会员的亚洲人。
1888年,陈金钟接待了日本皇太子对新加坡的访问,获得日本天皇颁赐的三等旭日勋章。他还调停了泰国与马来亚霹雳帮之间的纠纷,为此,英国驻海峡殖民地总署专门致信陈金钟,以示感谢。
人物影响
在新加坡早起开发与繁荣的过程中,华侨付出了艰苦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尤其以陈氏华侨突出。新加坡的“金钟街”,就是为纪念陈金钟而命名的。陈金钟不仅在新加坡早期华侨社会中深得人望,而且在马来西亚北部和泰国南部华侨中也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