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麦里梭

麦里梭

麦里梭(古希腊语:Μέλισσος ο Σάμος,英语:Melissus of Samo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4-441年),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公元前五世纪出生于爱琴海上的萨摩斯岛,青年时期曾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被城邦推选为海军司令,率领萨摩斯人打败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舰队。后转向哲学思考,成为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学生。麦里梭被认为是爱利亚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或论存在》。

麦里梭继承并发展了巴门尼德的“本体论”,对其进行了逻辑论证和部分修正。他坚持了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为一”的观点,同时增加了时间性维度,主张存在是永恒的,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麦里梭还修正了巴门尼德存在有限的观念,主张存在是无限的,并否定了虚空的存在。他描绘存在为不动、无形、完美且无痛苦,为存在赋予人性与神性的特质。

作为爱利亚学派的最后一位哲学家,麦里梭虽然只有一部著作,却留下了比同门前辈如巴门尼德埃利亚的芝诺等更多的残篇,为后人理解爱利亚学说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他的思想被认为相对缺乏创造性,受到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评和哲学史研究的较少关注。尽管如此,他试图调和“一元论”与“多元论”之间的矛盾,对后世原子论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发展进程中由爱利亚学派向原子论的过渡环节。

人物生平

据传麦里梭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出生在爱琴海萨摩斯岛,他的生平资料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能提供其生平事迹的资料仅有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与普鲁塔克的少量记述。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麦里梭是伊泰根尼的儿子,出生在萨摩斯岛,是当地人。他曾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同时与赫拉克利特有过关系。拉尔修描述了他向不了解赫拉克利特的爱菲索人介绍那位他轻视的哲学家的情况,类似于希波克拉底向阿布德拉人嘲笑地介绍德漠克利特。麦里梭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备受当地人尊敬,并被选为舰队司令。他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拉尔修引用阿波罗多洛的考证,认为麦里梭的鼎盛年期是在第八十四届奥林匹亚赛会(公元前444年至前441年)。

第欧根尼·拉尔修并没有记载麦里梭具体所立的功绩。据说,亚里士多德在《萨摩斯政制》中有所记载,可惜早已失传。而普鲁塔克在《伯里克利传》中则提到了麦里梭领导萨摩斯人打败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舰队的战事。根据普卢塔克的记载,麦里梭在战争中成功利用伯里克利的策略失误,赢得了胜利,摧毁了雅典的守望战舰,掌控了许多海域,并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描述过这场历史事件。公元前440年(或441年),萨摩斯与米利都因争夺普里耶涅而发生战争,萨摩斯最终战胜米利都。伯里克利通过派遣战船掌握了萨摩斯,并建立了民主政体。然而,萨摩斯的贵族与波斯总督结盟,招募雇佣军重返萨摩斯,推翻了民主政体,宣布独立。伯里克利再次率领希腊舰队封锁萨摩斯海域,但因获得腓尼基将要进攻雅典的错误情报而离开。普卢塔克就是认为在伯里克利离开后,正是麦里梭鼓舞萨摩斯人袭击雅典军营,成功摧毁雅典的战舰,战胜了其他对手。

然而修昔底德书中根本没有提到麦里梭。修昔底德记载,不久雅典的舰队又回来包围萨摩斯;经过九个月萨摩斯被迫投降,交出了他们的舰队。麦里梭那之后下落如何,不得而知。他究竟是在此以前就从事哲学研究,还是在事件发生以后才到爱利亚去,受教于巴门尼德的,历史上没有任何资料。也有人怀疑这是两个同名的麦里梭,例如宇伯威格就怀疑很可能作为哲学家的麦里梭,和作为政治家和将领的麦里梭不是同一个人。但是策勒、格思里等认为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拉尔修和普鲁塔克的记载是可靠的,因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与阿波罗多洛所考证的麦里梭的鼎盛年是一致的,正好在第十八届奥运会赛会期间。

另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考证,麦里梭曾是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他在巴门尼德之后写作,与阿那克萨戈拉地米斯托克利等人有过交往,阅读过恩培多克勒埃利亚的芝诺等人的著作,对赫拉克利特十分轻视,最终在哲学上接受和发展了巴门尼德与芝诺的思想,成为爱利亚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关于麦里梭思想的记述,主要出自亚里士多德和辛普里丘,此外艾修斯与希波吕托也有所记录。他的哲学观念坚持了“存在为‘一’”,“‘一’是永恒不动”,“反对多元论”等爱利亚学派基本观点,对前辈哲学家巴门尼德的思想进行修正与发展,并着重论述了对“存在”及其内涵属性的演绎。

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修正

作为爱利亚学派的第三代哲学家,麦里梭的使命是维护和发展巴门尼德的观点。与同门的埃利亚的芝诺通过间接驳斥传统的世界观来捍卫巴门尼德的思想不同,麦里梭选择通过逻辑演绎的方式直接阐述和推进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对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补充和修改。

首先,麦里梭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引入了时间的维度。他认为"存在是永恒的",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存在",克服了巴门尼德只承认现在存在的不足。在希腊语中,"永恒"最初的意义是生命的延伸和延续。巴门尼德曾使用这个词否定存在的变化和生成,以否定过去和将来的存在。麦里梭则赋予这一概念新的含义,用"时间上的永久"来表示"永恒",从而修正和超越了巴门尼德的观点。

其次,麦里梭摒弃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有限的"观点,提出了"存在是无限的,因此也是无形体"的修改。巴门尼德受到希腊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存在"比作球形,并认为它是有限的。然而,如果承认存在是有限的球形,就必须承认存在具有体积、空间,就必须承认存在之外还有其他事物,就必须承认存在与虚空(无)之间的多样性,这将导致他观点的反面。因此,为了克服这一观点的缺陷,麦里梭选择用无限的无形体存在取代巴门尼德有限的球形存在,从而捍卫和发展了"存在"的学说。

第三,麦里梭使巴门尼德的"存在"具有人格化的情感色彩,甚至将其神化。巴门尼德曾从有限、球形等传统观念出发,论证"存在"是完整、圆满和无缺陷的,但并未将"存在"赋予人格。麦里梭在继承了这些关于"存在"的基本观点后,进一步加入了一些人性和神性的元素。他将"存在"描述为神,认为神是"一"或整体的,唯有神是永恒和无限的,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存在"学说体系。

对“存在”及其内涵属性的演绎

否认“虚空”和感觉的可靠性

在正面建设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基础上,麦里梭还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探讨空间理论的思想家之一。其对空间理论的探讨从否定“虚空”的角度展开,这与他坚持“一”的永恒性与无限性有关。他指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存在不能向任何地方移动,它是充实的。如果有虚空,它就像虚空移动了。”因此,麦里梭对“虚空”非真实性的强调,实质上是服务于其关于“一”的非运动型原则的。麦里梭反对前辈学者所认为的感官知觉具有可靠性,他否认存在的身体,空间是充实的、同质的、没有的部件。由于没有空间区分一个独特的统一体,然后区分身体不能有鲜明的性格,所以身体内部不能有明显的存在无限扩展。

作品概况

关于麦里梭的著作,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麦里梭的一生中只留下了一部著作。辛普里丘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论天》的注释中的记述与拉尔修相同,并认为这部著作书名为《论自然或存在》。尽管这个书名可能是后人添加的通用名称。然而,格思里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辛普里丘曾表示巴门尼德和麦里梭都使用过这个书名,辛普里丘当时还有麦里梭的著作,但后来这些著作失落了。不过后世认为辛普里丘的注释确实引用了大量麦里梭实际所写的真正的残篇,可以被看作是麦里梭自己著作的一个概略版本,其中通过对单纯假定有物存在之后果的演绎可以被后世现存的实际残篇所证实。

对于这个著作的题目是否由麦里梭本人所拟定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这部著作成为了麦里梭现存学说残篇的主要来源,使他成为爱利亚学派中著作残篇和后人记述最为丰富的哲学家之一。值得关注的是,这部著作的标题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的著作《论自然或论不存在》非常相似。学术界推测,这可能是高尔吉亚在得知麦里梭的著作后对其标题进行戏拟的结果。

第尔斯辑录了麦里梭的残篇共十则,其中前五则被认为是后人的意译。根据伯奈特的考证,这五则残篇是后人对麦里梭的意译,虽然他本人也独立得出了这个结论,但认为这五则残篇的意思是可靠的,可以作为原著使用。而残篇第六至第八则来自辛普里丘关于《论天》的注释,第七、第九和第十则来自他关于《物理学》的注释,这些都是麦里梭本人真正的残篇,因此也是真实可靠的。

除了第尔斯和克兰茨辑录的这些残篇外,伯奈特认为,辛普里丘的《物理学》注释中的一段话:“如果‘无’是存在的,能像表述真实东西一样表述它吗?”也是麦里梭的原话,他将其列在残篇第一之前。

后人对麦里梭思想的记述(A类)主要来源于亚里多斯和辛普里丘,此外还有艾修斯和希波吕托的记述。由第尔斯辑录为A类的第五至第十四则的比较完整的都来自于冒充亚里士多德的伪作《论麦里梭塞诺芬尼和高尔吉亚》中的麦里梭部分。麦里梭的残篇(B类)和后人的记述(A类)两者内容常一致,相互印证。

关联学派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在希腊哲学的早期至整体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该学派对以前的哲学,尤其是伊奥尼亚学派,进行了批判性总结,提出了永恒不变的"存在"的概念,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引向了本体论,成为后来希腊哲学乃至整体西方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爱利亚学派通常认为有四位代表人物:塞诺芬尼作为先驱,巴门尼德作为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埃利亚的芝诺和麦里梭则在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方面发挥了作用。

该学派以南意大利的爱利亚城邦为中心,但与先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它并没有建立在宗教教义和仪式的基础上,也没有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和研究场所。爱利亚学派和米利都学派一样,并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而是因为他们共享相似的哲学思想而被归类为一个学派。

除了巴门尼德和芝诺有师承关系之外,其他两人的师承关系没有可靠的记载。塞诺芬尼在思想上仅仅起到先导作用,可能并未与巴门尼德有过接触;而麦里梭主要居住在伊奥尼亚地区的萨摩斯岛。然而,尽管他们的传播地区广泛,除了南意大利西西里岛外,在希腊本土(如雅典)和东方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也有传播和影响,并且延续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因此,爱利亚学派不仅仅是爱利亚城市的产物,而是有着广泛社会背景的。

作为爱利亚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麦里梭与该学派之间的关系在学界看来存在诸多疑问。学者叶秀山认为,爱利亚学派既有一个不确定的开始,也有一个不确定的结束。麦里梭其人及其哲学思想是否完全归属于爱利亚学派一直存在争议。就其生平记载而言,麦里梭是东方伊奥尼亚地区的萨摩斯人,主要活动也一直在萨摩斯,还曾率领萨摩斯人打败雅典的袭击。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资料记载他是如何受到西方爱利亚学派学说的影响转而成为一名哲学家的,关于其是否曾前往爱利亚地区受教于巴门尼德也无从知晓。学界推断可能是随着东西方的交往,爱利亚学说逐渐在萨摩斯地区传播,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可能存在两个同名的麦里梭。另外,从哲学思想来看,虽然麦里梭的学说坚持了“存在为‘一’”,“‘一’是永恒不动”,“反对多元论”等爱利亚学派的基本观点,但其在具体论述巴门尼德等人的思想时,显示出浓厚的古老伊奥尼亚哲学色彩,展现出了其思想的过渡性与复杂性。

原子论

原子论哲学是古希腊建筑哲学发展的巅峰之作,代表人物为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在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初,正值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和伯里克利文明盛衰之际,原子论哲学崭露头角。它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综合,标志着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基尔克和拉文则认为,原子论在柏拉图之前解决了爱利亚学派的争议,达到了伊奥尼亚唯物论的最终目标。原子论哲学将早期希腊哲学和科学认识整合成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完备的唯物论哲学体系,并最终对现代原子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子论主张宇宙的基本构成是原子和虚空。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认为,“存在”是坚实的原子,“非存在”是虚空。这两者被视为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德漠克利特明确表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和虚空相互作用,它们在虚空中的组合和分离导致了一切事物的生成。原子(atomos)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是最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实体。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是坚实、充实,内部没有空隙。与之相反,虚空是一片空无一物的空间,为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场所。这种虚空并非指空气,而是为原子提供运动可能性的空间。原子和虚空被视为构成一切事物的两个基本要素,代表了当时的新理念,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进展。

这一理论的发展源自于以前一些哲学家的思想,如巴门尼德的“存在”、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的“根”和“种子”,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的芝诺的非连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麦里梭的学说与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等人的思想处于同一时期,他曾试图沟通与协调存在的“一”与“多”之间的矛盾,最终归于失败。但这种内在矛盾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戈拉等人的多元论以及后来原子论的发展。

人物影响

麦里梭既非巴门尼德那样伟大的原创形而上学家,也非芝诺那样揭示悖论的睿智者。然而,麦里梭却在论证方面显示了其独创性,对实在的属性进行的演绎相较于巴门尼德更为清晰。他摒弃了巴门尼德学说中原创的形而上弊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维护了爱利亚学派的学说,也推动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其版本的爱利亚学派学说也是原子论者主要回应的对象,同时也为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该学说的阐述奠定了基础。

除了维护和发展了巴门尼德的学说,麦里梭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留下的残篇对了解整个爱利亚学派的思想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其他哲学家的著作残篇较少的情况下显得特别重要。此外,麦里梭对古代伊奥尼亚观念的再提供了一个中间环节,帮助我们理解早期思想是如何演变为更完整的概念的。

麦里梭哲学思想与古代的“原子论”学说存在紧密联系。在这一点上,麦里梭的哲学观构成了整个爱利亚学派哲学思想经过赫拉克利特向古代原子论发展的过渡环节。他与原子论的联系构成了他的哲学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麦里梭大致与古代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处于同一时期,他与原子论学说真正产生联系主要源于早期为维护爱利亚学派和巴门尼德哲学观点的权威性需要。一方面,二者的思想线索都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只不过麦里梭代表的爱利亚学派坚持早期“数的一元论”,而原子论则坚持晚期的多元论思想;另一方面,麦里梭对存在的“无形体”理解与原子论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存在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在后世看来存在一定的启发关系。

此外,诡辩论者和怀疑论者也被认为受到麦里梭演绎推理方法的启发,他们以此推理手法来论证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坚持认为不存在任何实体或事物。通过运用演绎推理,他们试图揭示一切皆虚无的命题,从而突显他们的怀疑和否定立场。

人物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麦里梭的思想持批评与否定态度,他曾在《形而上学》中指出,麦里梭的哲学思想是“粗陋”的,其水平不高、教养不够,远不如巴门尼德芝诺。并且其对“存在”哲学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相关规则。

古罗马哲学史家辛普利丘则在其著作《物理学注》中称赞,麦里梭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巴门尼德关于变化和运动的晦涩讲法,而且还创造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经典概念之一:虚空是运动的前提。

当代学者叶秀山评价:“麦里梭还并未摆脱传统的、古伊奥尼亚学派的一些守旧观念,保存了许多旧的自然哲学的说法。”

当代学者陈晓山评价:“(麦里梭)其思想整体来说处于爱利亚学派向原子论的过渡环节。”

名言

只有无限的存在才是完满的、伟大的、没有缺陷的。——《论自然或论存在》

虚空就是无有。——《论自然或论存在》

参考资料

Melissus of Samos: Philosopher and Admiral.Classical Wisdom.2024-01-10

Melissus of Samos.Britannica.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