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是一种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并在1920年代的柏林达到顶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艺术和文化反思的产物。它是北欧与中欧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涵盖了建筑、绘画和电影等多个领域。表现主义艺术家不再将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的,而是通过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在电影领域,这种风格通过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而不是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代表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包括《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盖努茵》(1920),《三生计》(1922),《泥人哥连》(1924)。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不死僵尸—恐栗交响曲》(1922年,导演:F·W·穆瑙)、《火星王后》(1924年,导演:保他泽诺夫,苏联)、《大都会》(1927年,导演:弗里茨·朗)和《M就是凶手》(1931年,导演:弗里茨·朗)。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也对国际电影艺术产生了影响。

代表人物

伊门多夫

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克得,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大师瑟夫·博伊斯的门生。60年代,伊门多夫参加了约瑟夫·博伊斯倡导的“行为艺术运动”,但很快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在别的地方,于1977年开始架上绘画的创作。七十年代末,他与巴塞利兹、吕佩尔兹、里希特、安塞尔姆·基弗、波尔克、彭克等人共同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潮流。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并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

约尔格·伊门多夫

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当代德国艺术家之一。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他创作了“德国咖啡馆”绘画系列,描述了对两个德国现实的印象。随后,他的“德·弗勒咖啡馆”绘画系列反映了他与自己的榜样和朋友的关系。

特点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是第一次将电影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得如此明显。其特点包括扭曲、疯狂的影像,自由意识的迷茫,权威意识的反抗,造型尖锐、情感丰富的表现,以及悲观主义的主题。这些电影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对后来的电影风格,包括默片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和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以及导演如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奥森·威尔士的作品产生了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