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叔
何曼叔 1895-1955年5月 知名革命家 诗人作家。 1925年入中国国民党 1934年转江西省任县长 后因战乱波折 多次辗转 生平文著等身,可惜临终前仍有未了心愿
个人简介
何曼叔,名何冀,字曼叔,又字迈叔,东莞莞城人,1895年生。自幼家境贫寒,其父何钝夫以教私塾为生,且中年早逝。曼叔少年即当排字工人,以故未能入正规学校读书,仅赖家教及刻苦自学,并在舅家众表兄弟协助下,得以成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与表兄弟等同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后回广东省,在广州市《民国日报》任记者,在此期间结识陈秋霖、陈韵等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受其思想影响,1925年由廖仲恺介绍参加国民党,追随廖仲恺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时,陈秋霖与廖同车,同时罹难;曼叔在后车,得以幸免。随后转赴上海市,曾在多家报社任职,结识不少政界、文化界朋友,著作亦不少,惜未能留存。三十年代日本为倾销其纸张,在上海大量翻印中国古今书籍,以定价一折出售,曼叔曾谓其中一本“原乃不旧作也”。
人物经历
1934年,老中国国民党员莫雄被任命为江西省赣北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莫到上海,一面通过中共地下党关系找到卢志英、项与年等一批共产党员,一面找到广州市时期的旧友,其中包括曼叔和曾是中共党员的阮退之等到江西任职。曼叔被任命为该专区星子县县长。同年,莫雄曾将蒋介石策划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交给中共地下人员,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及早准备突围,开始长征。1935年3月莫雄被调到贵州毕节市任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曼叔亦随莫雄到毕节任专员公署民政科长。期间,曼叔二子何与成在上海闸北区共青团区委任宣传部长时,不幸被捕,曼叔通过莫雄大力营救,得以出狱。1936年蒋介石发现莫雄故意放开道路让红二、六军团安全通过,将莫免职扣押,曼叔遂离职返粤,赋闲在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曼叔到香港,在《大众日报》主编副刊《大众园地》,并在其中主持了《国难诗卷》专栏,以诗歌作武器,为抗日战争作鼓与呼。1939年再度失业,滞留香港特别行政区。1940年应陈韵之邀,从香港经韶关市转往重庆市,任职于侨务委员会编译室,从事宣传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由重庆返回南京,继续供职于侨务委员会,并曾在大学兼任教职。1949年初返回广州市,先后在华侨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课程。
曼叔工诗词,于人情风物、国事民艰,多有吟咏。与陈树人、徐谦、阮退之等常有唱和,部分诗词曾在报刊发表或选入合集中。1940年何与成就义,曼叔闻讯后悲愤不已,在写给大儿鼎华信中附诗一首悼念,末句云:“咬牙吞此痛,未肯付愁叹。”表达了坚毅不屈的精神。可惜此诗已失落无存。
曼叔妻区丝宝,在曼叔常年在外奔波、收入不稳之情况下,艰苦劳作,维持家计,奉侍婆婆,教养子女,备极辛劳。1941年她年近五十,因见婆婆已逝,遂含次子与成被害之痛,毅然率女儿景珣参加了东江抗日游击队。
抗战前夕,何家已成为革命活动的一个据点。曼叔对儿女的革命活动甚为赞许与支持,区丝宝对来往或暂住家中的地下党员热情接待,亲如家人。
曼叔有四子二女,四子及长女先后参加革命工作和东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均为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幼女百佳,解放后学成,任教于桑梓,亦谓桃李满门。
新中国成立后,国运昌盛,除二儿与成牺牲外,曼叔阖家团聚。他对生活充满快乐与希望,曾在信中写道:“我自己现时精力尚好,不算自己是暮年,比于早年,尤不敢不努力,以企有点贡献于人类”。在他存世的最后一首诗《迁院》中,更具体地表露出其乐观心态和爱国情怀。
1955年5月,曼叔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遗憾的是他拟作诗论、书法论、音韵论的意愿未能完成。
2008年夏,东莞乐水园印行《莞水丛书》第二辑之《曼叔诗存》,收录何曼叔诗词文章约三百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